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會意字
①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形字和會意宇,形象反映了殷商社會客觀事物的主要特徵和生活狀況,對甲骨文字形體進行考古學研究,是釋讀甲骨文字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②先說一下象形字。
③殷人形象地描摹實物的形狀,產生了象形字。甲骨文的戈字(見圖1),上部橫道,代表著戈頭,豎道是戈柲(bì)即戈把,是木頭做的。般代的戈,戈把長度大概在80釐米至1米左右。甲骨文的戈應源於這種安上木柲的銅戈。殷墟墓葬出土的銅戈,大多數都只剩下鋼戈頭,沒有木把了。
④簡化、線條化表現實物形狀,產生了象形字。甲骨文的牛字(見圖2),是簡化了的牛頭正面形,是牛頭線條化的一個表現。殷墟54號墓出土的銅牛尊,為水牛的形象,體態肥碩,四肢粗短,尾部下垂,目字形眼,眼珠外突,兩隻大角呈圓弧形向後仲展,雙耳上豎。牛尊身軀布滿了紋飾,非常漂亮,可謂國寶級文物。
⑤這是「萬」(萬)字(見圖3)。甲骨文萬字像蠍子形,後來借為數字的萬字。殷墟侯家莊M1001號大墓出土一件殘骨笄(jī),俗稱骨簪子,骨笄頂部的形狀,與甲骨文的萬字輪廓基本相似,均突出了蠍子頭前的一對拱鉗。殷人憑藉對客觀世界的細緻觀察,所以才能夠造出這樣的象形字。
⑥下面我再介紹一些會意字。
⑦這是「為」(為)字(見圖4)。甲骨文的為字,像人手牽著大象,表示有作為的意思。西北岡王陵區發現兩個埋象的坑,一座埋一匹象和一個人。另一座只埋放一匹象,是亞洲象的幼象。象的前肢上面還有一隻小豬的骨骼。此坑最值得注意的是什麼呢?是象脖子旁有一個鋼鈴鐺,表明了這是被人馴服的象。般商時期,中原地區包括安陽一帶,氣候比現在暖和,也有象活動。為字的形體及《呂氏春秋》提到「殷人服象,為虐於東夷」的記載,表明殷商人已經能夠馴服和駕馭大象了。
⑧這是「夫」字(見圖5)。像人的正面圖形,頭上有一個簪,也就是笄。這個宇也是會意字,古代的男子成人後要柬發加冠的,笄是束髮的用具。
⑨殷墟出土了數以千計或上萬件骨笄和少量玉笄。一般來說,貴族用玉石做的笄,普通平民、奴隸用骨笄。殷代的男子用笄,一般為一人一根。後岡發掘了一個圓形祭祀坑,裡面有三個人牲,頭頂插一根骨笄。我參加發掘的郭家莊M160墓,發現有三個男性殉人,頭頂上也只有一根骨笄,說明當時的男子,是一人只用一根骨笄或者玉笄的。
⑩由此可見,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和會意文字,記載了人類發展的歷史,傳承了人類的智慧。
(選自《新華文摘》一書,有刪改)
20.釋讀甲骨文字的一種有效方法是什麼?依據全文,至少寫出兩種說明方法。(3分)
21.品析並寫出第③段畫橫線的句子中加點詞的表達效果。(3分)
般代的戈,戈把長度大概在80釐米至1米左右。
22.依據選文,概括象形文字產生的原因。(3分)
23.依據選文第⑦段回答,「為」字反映了股商時期怎樣的自然狀況和史實?(2分)
答案:
(乙)20-23 題(11分)
20.①對甲骨文字形體進行考古學研究。②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引用,作詮釋,革狀貌等。(共3分,第一間1分;第二問2分,答出任意兩種說明方法即可)
21.「大概」表示推測,估計。因為實物埋於地下年代久遠,出土時有殘損,在文物考古時,難以得到精準的測量數據,所以用表示推測、估計的詞語,這樣用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也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準確性、嚴謹(密)性。
(共3分,「大概」表示推測,估計1分;表達效果2分,圍繞「體現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準確性、嚴謹(密)性」回答即可)
22.①反映客觀事物的主要特徵;②形象地描辜實物的形狀;③簡化、線條化表現實物形狀;④殷人對客觀世界的細緻觀察。(共3分,答出任意三點,意思對即可)
23.①自然狀況:中原地區氣候比現在暖和。②史實:有象活動,表明殷商人已經能夠馴服和駕馭大象了,或《呂氏春秋》記載的「殷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共2分,每點1分)
說明:
21.學生只要能答出「『大概』表示推測,估計,體現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準確性、嚴謹(密)性」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