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是一個很殘忍的人。
讀這篇小說的時候,很多語句都讓我不忍卒讀。看到那些讓人絕望到底的語句,我都會想,心裡揣著多大悲哀的人才會如此遣詞造句?
比如她寫小說男主人公聶傳慶已經死去的母親:
她不是籠子裡的鳥。籠子裡的鳥,開了籠,還會飛出來。她是繡在屏風上的鳥——悒鬱的紫色緞子上的屏風上,織金雲朵裡的一隻白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黴了,給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上。
屏風是讓人深感悒鬱凝重的紫色,而她是一隻白鳥。白色,純潔晶瑩,白色和紫色兩相對照,讓人深感痛惜和悲哀。
別具匠心地,張愛玲安排本篇小說女主人公言丹朱也喜歡穿白色。
01 愛而不成反生恨
言丹朱是言教授的女兒,她與聶傳慶是同學。她親近聶傳慶,只因聶傳慶是同學中另類的存在。
聶傳慶孤僻甚至有些病態,他出身於一個滿清遺老遺少的家庭,生母馮碧落在他4歲那年就去世了。父親聶介臣很快娶了後母,兩人的日常是躺在榻上吸鴉片煙。
常言道:「有了後媽就有了後爸」,聶傳慶在這個家裡的地位確實是非常卑下的:
他上前呼道:「爸爸,媽!」兩人都似理非理地哼了一聲……他父親在煙炕上翻過身來,捏著一卷報紙,在他頸子上刷地敲了一下,喝道:「一雙手,閒著沒事幹,就會糟蹋東西!」他後母道:「去,去,去吧!到那邊去燒幾個煙泡。」
夫唱婦隨,一起吞雲吐霧,不知今夕何夕。
這樣萎靡墮落的生活裡,生理上的享受已然成為第一要務,哪管什麼情感和道德。一起墮落總是要比付出容易得多。
但其實他的父親對他這樣刻薄,不僅是因為後母的挑撥。更因為馮碧落沒有愛過他:
關於他母親,他知道的很少。但是他知道她沒有愛過他父親。就為了這個,他父親恨她。她死了,就遷怒到她丟下的孩子身上。要不然,雖說有後母挑撥著,他父親對他也不會這麼刻毒。
「愛之深,恨之切。」這是有心理學解釋的:捲入度越高,越不容易改變原有態度,所以越難以原諒對方。
不管怎麼說,聶傳慶在自己死氣沉沉的家裡,是再無可能得到正常的父母關懷了。
02 你以為的善意就是善意嗎?
終日萎靡的聶傳慶,得到了女同學言丹朱的注意和關心。
言丹朱,從名字上來看這就是一個熱情而充滿活力的女孩:
滾圓的臉,曬成了赤金色,眉眼濃秀,個子不高,可是很豐滿。
張愛玲描寫她的出場是「像美國漫畫裡的紅印度小孩」,一種敦實淳樸的美感。她跟聶傳慶講自己的小秘密,刻意地跟他開玩笑、套近乎,勸慰他多交朋友、邀請同學們去他家的網球場玩……
但是她不知道,她越是跟聶傳慶刻意親近,就讓聶傳慶越覺得自己的另類。
原本他是一個隱沒在黑暗裡的人,沒人發現,自生自滅倒也罷了。但現在有一個人來與他套近乎、講秘密、關心他,就說明他的萎靡困頓、格格不入被發現了。那人越關心,越讓他覺得尷尬和無所適從。
這樣的感情與聶傳慶對家裡的傭人劉媽的感情是一樣的。劉媽是馮碧落從娘家帶過來的傭人,在那個壓抑沉悶的家裡,她也是唯一關心聶傳慶的人。
但聶傳慶對此感到厭惡,張愛玲這樣寫他的心理活動:
在家裡,他憎厭劉媽,正如在學校裡,他憎厭言丹朱一般。寒天裡,人凍得木木的,倒也罷了。一點點的微溫,更使他覺得冷得徹骨酸。
在言丹朱和劉媽的善意裡,她們不自覺成了高高在上的施予者。
寫到這裡,不禁想起以前在南方上學時的一件小事。有一天在路上逛街,前面一輛拉貨小三輪車掉落了東西,走在我前面的一位行人三步並兩步跑過去,跟三輪車司機說:「我可以幫你撿起來嗎?」
以前我一直認為幫人撿東西是理所應當的,而真正有教養的人在幫人撿東西之前也會問東西的主人:「我可以幫你撿嗎?」
善意也是雙向的,你想給,別人不見得樂意接受。
03 該如何面對已經打翻的牛奶?
這部中篇小說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聶傳慶在得知馮碧落跟言教授差一點就私定終身後,轉天在課堂上的那一系列遐想。
那是一段非常「意識流」的敘述,他從南想到北,從始想到終,直到言教授將他叫起來回答問題。
他乞乞縮縮、磕磕巴巴出了醜。言教授非常嚴肅地訓斥了他,聶傳慶聽到他的口氣跟父親的口氣如出一轍,忍不住哭了。
言教授生平最不喜歡看人哭,尤其是男生哭。他忍不住發怒說:
你也不怕難為情!中國的青年都像了你,中國早該亡了!
你要哭,到外面哭去!我不能讓你攪擾了別人。我們還要上課呢!
最後,聶傳慶被言教授從課堂上趕了出來,「跌跌衝衝走了出去。」
面對父親的責罵,他雖然也難受,但是卻是不在乎的,因為他根本看不起父親。但是言教授的話卻能讓他痛心疾首,如錐子扎心一般,因為他是他母親愛過的男人,是他黑寂無邊生活裡一點瑩白的幻想。
此時,他在幻想中得到的那一點安慰完全煙消雲散了。
可偏偏那天晚上參加完舞會的言丹朱又發現了聶傳慶,跑到他身邊安慰他。面對言丹朱的關心,傳慶發怒了,將自己的心裡話全盤託出——「你要分點快樂給我是不是?你飽了,你把桌上的麵包屑掃下來餵狗吃,是不是?我不要!我不要!我不要!」
愛滿而溢,快樂亦然。不得不感嘆張愛玲用筆之刻薄。
可是,他恨她有什麼用?她愛他,他才能支配她。言丹朱當然不愛聶傳慶,於是聶傳慶想跟言丹朱乞求一點愛,他伏在欄杆上,頭枕著手臂:
丹朱,如果你同別人相愛,對於他,你不過是一個愛人。可是對於我,你不單是一個愛人,你是一個創造者,一個父親,母親,一個新的環境,新的天地。你是過去與未來。你是神。
言丹朱拒絕了。聶傳慶走開,又被言丹朱追上,他終於發怒了,將她的頭拼命往下按,隨後對她進行了一頓拳打腳踢。
他踢的是自己的出生,將自己一隻耳朵打聾了的父親、輕嘴薄舌的後母……他踢的是過去的一切。
然而,丹朱沒有死。隔兩天他又會在學校看見她。他跑不了。
結語
一定意義上來說,言丹朱就是一個代表著我們過去另一種選擇的意象,也就是小說中所說的「如果」。
其實,從「言丹朱」這個名字也能看出端倪,張愛玲在小說中說「如果「是一種「淡青色晶瑩多汁的果子,像荔枝而沒有核」。而荔枝又稱「丹荔」,「丹朱」正是荔枝的意思。
當我們面對現實的困境時,總有一個「言丹朱」出現,提醒我們此時是多麼落魄,以前如果做了另一種選擇,將會如何。
脆弱的人耽於對「如果」的幻想中,將對現實的憤怒化為對言丹朱的拳打腳踢,然而,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你休想逃掉。
當然,對於作品的解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張愛玲的作品之所以長盛不衰,正是因為它裡面的內涵足夠深刻。當年傅雷曾撰文《論張愛玲的小說》稱讚她「太突兀了,太像奇蹟了。」
眾人都以為她寫的是婚戀,但其實真正關於婚戀的部分,很少。她絕非一個只滿足於寫婚戀的作家。
比如她說:
替別人做點事,又有點怨,活著才有意思,否則太空虛了。
酒在肚子裡,事在心裡,中間總好像隔著一層,無亂喝多少酒,都淹不到心裡去。
生命有它的圖案,我們惟有臨摹。
她的話從來不「擲地作金石聲「,而是在輕笑曼語間就將人性剖析得明明白白。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東將魯迅與張愛玲並稱「魯迅是一座山,張愛玲是一條河」。寫作風格獨樹一幟的王小波也曾評價張愛玲說:「張愛玲得小說有種不同凡響之處,在於她對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
電視劇《知否知否》中,盛明蘭說:」與人相處,最終依靠的還是人性的最低處。「而張愛玲的作品則將人性最幽微處剖析清楚,放在各位讀者的面前。
如果您想跟著張愛玲一同探尋人性真相,不妨看下她的作品。這套張愛玲作品集雙十一限時優惠價168元,共10冊,囊括了她全部的經典代表作,合一本書才16.8元,一杯奶茶錢,您就可以領略她對於人性和婚戀獨到的見解,武裝自己的頭腦精神,何樂而不為呢?裝幀典雅,精美插盒方便收納,高級膠裝定製,任意翻頁不會掉頁。
感興趣者請您直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當然,如果您對她的生平感興趣,也可以購買她的傳記,以知曉她為何能寫出對人性和婚戀洞察如此幽深的作品。雙十一限時優惠價56元,感興趣者請直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