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名將王凌,如何克服困難,一心輔佐君王成大業

2020-12-16 梓傑憶史

引子

王凌,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的著名軍事家。他自小便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因此從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擁有一身才華。在成年之後,他便被推舉成為了孝廉,後來遷中山太守。在他治理期間吏治清明,頗有政績,曹操徵召他丞相府掾屬。等到曹丕繼承王位之後,他再次得到了升遷,官拜散騎常侍、兗州刺史。在洞口之戰,他跟隨在大將軍張遼身邊,共同擊敗了吳國的將領呂範,也因為作戰有功,因此得到了加封。在石亭之戰中,他更是在這一場戰鬥中發揮了巨大的功用,憑藉著一己之力改變當時局勢,達到了力挽狂瀾的效果,後來又陸陸續續去的升任為揚州刺史,在任期間,對於當地的管理頗為上手。嘉平元年,代蔣濟為太尉。姜宸英曾言:魏之忠臣,惟毌丘仲恭一人而已。王彥雲事跡猶在影響之間。

經歷坎坷,被舉孝廉

根據歷史記載,王凌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家庭較為富裕,因而從小便有條件接受較為良好的教育。他是東漢司徒王允的侄子,這王允是一位剛正不阿之人,眼看著奸臣董卓當道,他便一手策劃謀殺了董卓。董卓手下的其他將領就想要為董卓報仇,因此在長安殺死了王允的全家人,好在王凌和他的哥哥由於當時年紀較小,通過翻牆逃出,跑回了太原,從而逃過一劫。雖然從小經歷坎坷,但他卻也因此和司馬懿的哥哥司馬郎等人結成了好友關係,後來又憑藉著一身的才華被推薦成為了孝廉,擔任過一些小官職,但在後來卻因為觸犯了法律而獲刑。也正是在他服刑期間,恰好當時的永州刺史的曹操巡查到當地,等曹操得知他是王允的後代之後,又考慮到他是因為處理公務而獲罪,因此免除了他的勞役,甚至還讓他在軍隊中擔任一個小官員。憑藉著突出的表現,他多次得到升遷,在擔任中山太守的時候更是政績突出,因此受到了曹操的賞識,出任丞相掾屬。

輔佐曹丕,展現才華

黃初元年,在曹丕正式的登基為帝之後,王凌也得到了曹丕的重用,先後出任過雍州刺史等官職。公元222年,他參與了洞口之戰,他跟隨大將軍張遼一起帶領軍隊到了廣陵一帶,通過眾位將士的努力最終大敗吳國軍隊,也因為有功再次得到了加封。在這不久他便出任青州刺史一職,在這期間他格外重視對當地法律法規的調理,並一手重建了當地戰爭後的秩序,使當地的社會重新歸於穩定之中,因此得到了百姓們的讚揚。太和二年,他曾經跟隨曹休一起討伐東吳,卻不料在半途中就與吳國的軍隊正面相遇,因為沒有準備,因此曹軍遭遇了失敗。無奈之下,王凌只得拼死為曹修殺出一條血路,大軍得以撤退,也正是因為有他的存在才能減少曹軍的損失。後來他又被調任到豫州擔任刺史一職,在他在任期間,他先是表彰了當地有才之人的後代,後來又徵召那些雖然身有才華,但是卻沒有得到重用的賢才,一時之間,門下賓客人數眾多。

剛正不阿,維護正統

當時的兗州刺史令狐愚是王凌的外甥,也受到了曹魏皇帝的重用,帶領軍隊駐紮在平阿一帶。這一家兩人同時掌握著軍隊政權,單獨承擔了淮南地區防守的重要職責,這在當時可謂是極其少見的。卻沒想到過了不久之後,權臣司馬懿便起了謀反之心,甚至誅殺了曹爽。王凌心中很是不滿,因為在他眼中曹魏政權才是他效命的對象,而這司馬懿只是一個亂臣賊子罷了。於是他便與令狐愚暗地裡策劃,但卻無奈魏國現任皇帝曹芳昏庸無能,處處受制於權臣的牽制,又聽說曹操的另一個兒子曹彪智勇雙全,於是想要共同擁立他為帝,便在暗中將他接到了許都來。在最開始,司馬懿不清楚他們的計劃,對王凌也是採取的拉攏措施為主,卻沒有想到王凌在暗中謀劃奪取他的地位。雙方的矛盾被激化還是要從司徒高柔舉報王凌的謀劃計劃說起。在知曉王凌的心事之後,司馬懿便開始削弱他們的權力,因而使王凌的計劃付之一炬。

陳壽曾經這樣評價他:王凌風節格尚,毌丘儉才識拔幹,鹹以顯名,致茲榮任,而皆心大志迂,不慮禍難,變如發機,宗族塗地,豈不謬惑邪!這王凌確實是一位剛正不阿,文武雙全之人。在面對司馬懿奪取大權之時,他更是不畏強權,敢於替皇帝爭取權利,這樣的忠君報國之人又怎麼能讓人不佩服呢?

參考資料

《三國志》

相關焦點

  • 曹魏被忽略的一位名將:文武雙全,輔佐曹魏三位君主!
    當然,因為武將眾多,曹魏的一些名將逐漸被人忽略了,尤其是很多曹魏中期和後期的名將,更是沒有獲得較高的知名度。 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臣,西晉開國功臣賈充父親。雖然賈逵的兒子賈充成為司馬昭的心腹,幫助司馬氏建立了西晉王朝,但是,賈逵對於曹魏可謂忠心耿耿。對於賈逵來說,文武雙全,輔佐曹魏三位君主,也即他不僅是曹魏的忠臣,更是朝廷不可多得的人才。 一 具體來說,東漢末年,賈逵先在河東郡擔任郡吏,遷絳邑縣令。
  • 曹魏第一名將,三國志說他有勇有謀,死後兩年司馬懿就篡權
    此後,滿寵在汝南參與了多次徵戰,也逐步展示出他具備成為名將的潛質。 219年,關羽攻樊城,滿寵協助曹仁守城。關羽水淹七軍,于禁被俘全軍覆沒,樊城城牆也因水淹多處崩壞。曹仁手下僅剩數千人,眾軍慌亂,勸說曹仁棄城脫身,曹仁猶豫不決。滿寵勸說曹仁務必堅守,「山洪又快又猛,應該不會長久;關羽不敢進攻,是害怕我軍後面成犄角;若退走,則黃河以南的領土將拱手讓人」。
  • 三國有哪些名將來自并州?五子良將有一人,還有兩人是一方諸侯
    呂布、張遼、張楊、高順并州刺史丁原麾下有三大猛將,分別是呂布、張遼和張楊,史料記載這三人都是因為驍勇和武力過人才得以效力於丁原麾下,而且三人都是并州人:呂布是五原郡人,張遼是雁門郡人,張楊是雲中郡人,其中張遼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呂布和張楊則是爭霸天下的一方諸侯。
  • 三國歷史:司馬懿歷經曹氏三代君王令他最害怕是誰呢
    司馬懿善於偽裝,歷經了曹魏三代君王,也輔佐了曹魏三代君王,那麼在曹操、曹丕和曹叡三個人中誰讓司馬懿最害怕呢?很多人都會說是曹叡,其實不是,這三個人中最讓司馬懿害怕的其實是曹操!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曹操時期任何一個人都能置司馬懿於死地。
  • 曹魏名將張遼是如何一戰斬殺太史慈的?張遼最終的結局如何?
    三國名將很多,但真正做到威震敵國的極少。著名的24名將中要說真正文武雙全的大將也就關羽,孫策,張郃,鄧艾,姜維罷了。關羽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孫策以一個校尉的身份平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而張郃也是九死一生,成為了曹魏後期第一名將,威震天下;鄧艾與姜維這對生死冤家,在三國後期表現也是極為耀眼。
  • 張郃終成曹魏一代名將:除了武力值不弱,熬到其他名將都死了
    自此,「河北四庭柱」中,張郃,就成了碩果僅存者,投誠曹營的張郃,因戰功突出,被封為蕩寇將軍、左將軍、右將軍,遷徵西車騎將軍,成了曹營有名的「五子良將」,與張遼、于禁、樂進和徐晃齊名。張郃,善於領軍作戰,用兵巧變,善列營陣,懂得戰術變化,即便劉備和諸葛亮,包括其他蜀國將領,都對其忌憚三分。
  • 史上著名的諸葛三兄弟,同一家族為何分別輔佐三國呢?
    諸葛瑾是東吳大將軍,諸葛亮是蜀漢丞相,諸葛誕是曹魏大將軍,魏蜀吳各佔一個。三兄弟不聯手共同輔佐一個國家,是因為如果有一個得罪君主,可能另外兩個人也會受到牽連;還有就是君主為了王權不會讓他們擁有相同的權力,必有人會被打壓。三人各自輔佐不同的君主,忠心耿耿,發揮自己的才能,取得成就。
  • 此人是東吳開國名將,一生忠於東吳,死後被兒子帶著屍體叛逃曹魏
    韓當,字義公,三國時期東吳開國名將。 《三國志》作者陳壽曾評選出東吳方面英勇驍戰、功勳卓著的十二位名將,將他們合稱為「江表之虎臣」,又稱作「江東十二虎臣」。這其中,韓當排名第三,僅次於程普和黃蓋,由此可見韓當的功勞之大。 相比起小說中的副都督程普、施苦肉計的黃蓋,韓當的事跡似乎並沒有那麼光彩奪目,但是不可否認,韓當對東吳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 曹魏的六位「前將軍」:張遼上榜,另外五位分別是誰呢?
    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曹魏,歷史上共有六位前將軍。那麼,問題來了,曹魏的六位「前將軍」:張遼上榜,另外五位分別是誰呢? 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西漢開國元勳夏侯嬰的後代。 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二十四年,太祖軍於摩陂,召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臥內,諸將莫得比也。拜前將軍,督諸軍還壽春,徙屯召陵。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攻合肥,曹魏諸州皆抽調兵力赴揚州屯駐。關羽趁機進攻襄樊地區。
  • 司馬代魏進程中,為何無法控制淮南,曹魏:也不看徵東將軍是誰
    曹操去世之後,曹魏的徵東將軍權力很大,地位很高,統領青州、兗州、徐州、揚州四個州的兵力,要知道整個曹魏也不過是九個州,徵東將軍就佔了四個,而且這四個州成為曹魏經濟發達的地區。曹魏的第五任徵東將軍是王凌,王凌是司徒王允的侄子,出身名門世家,曹丕時代出任兗州刺史,曹睿去世後,曹爽掌權,王凌被任命為徵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軍事,曹爽被殺的2年後,圖謀起兵反對司馬懿,這就是淮南第一叛,被司馬懿使用手段打敗,誅殺三族。
  • 戲說三國之王凌(系列劇作)
    王凌是曹魏忠臣,起兵對抗逆臣司馬懿失敗,服毒自殺。王基是他舊掾屬,忘年交。本故事根據這段史實改編。第一場(廣縣,王凌官邸)王凌伯輿,司馬太傅想要徵召你進京,出任中書侍郎一職。你有什麼想法?(門外吵鬧聲,衛士和鄉民上,衛士做攔鄉民狀)王凌(衝衛士抬一下手)讓他進來。鄉民我要見王大人!王凌我是青州刺史王凌,有話直說!
  • 曹魏伐吳大軍有多豪華?二十萬兵馬劍指東吳,九大名將悉數登場
    三國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去世以後蜀漢就被曹魏集團攻破,那麼僅剩下的東吳命運又會如何呢?公元222年,夷陵之戰剛剛結束,掌管曹魏集團兩年的曹丕終於按奈不住了,發動了三路的伐吳之戰,而從這場戰役的規模來看,這並不是曹丕衝動之舉,很可能早就精心謀划過了,並打算一舉拿下東吳。
  • 曹魏投靠蜀漢的四大名將,個個成就不凡,其中一位還殺了丞相!
    在費禕被殺後,姜維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對於姜維來說,北伐中原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作為一位魏國的將領,姜維在投靠蜀漢後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姜維外,還有三位魏國將領在投靠蜀漢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一位魏國降將更是殺了費禕這位丞相。
  • 三國時期,此人是如何一戰斬殺曹魏名將徐晃的?他的結局又如何?
    徐晃可是百戰名將了,會因為控制不住戰馬衝到敵人面前?也有人說是因為徐晃貪功冒進?這其實也是說不通的,徐晃這個人,貪功是有的,冒進的話就很扯了,他這麼擅長保命,怎麼會冒進,將自己置於險境?本文倒是認為,這個情節完全是羅貫中先生瞎編,就是故意把徐晃給寫死的。
  • 曹魏喋血沙場的六大頂級名將:一人被斬殺,其餘五人死於箭下
    《三國演義》不僅虛構了很多情節,也虛構了不少名將的結局,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去世時間和正史有很大不同,比如正史中太史慈死於赤壁之戰前,而演義中太史慈卻死於赤壁之戰後的第一次合肥之戰;二是演義中不少名將戰死沙場或死於非命,其實正史中他們卻是病逝得以善終,比如黃忠在劉備221年稱帝前就去世了
  • 河南南陽籍曹魏四大名將:二人來自南陽市,二人來自新野縣
    至此,文聘加入了曹魏集團。赤壁之戰中,雖然曹魏大敗,但荊州仍有部分城池在魏軍手中,荊州地區的局勢,呈現出了魏、蜀、吳三方各據一隅的複雜局面。曹操任命文聘為江夏太守,並賜爵關內侯,統兵駐紮江夏。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關羽率部進犯青泥,文聘與樂進聯手大敗關羽於尋口。
  • 春秋時期齊國名相晏嬰:他是怎樣輔佐三代齊王 在亂世捍衛齊國威嚴的?
    而說起來也真是奇妙,他的父親曾經也是齊國的上大夫,在父親去世之後,他便子承父業接替了父親的位置,繼續擔任齊國的上大夫一職,一心一意負責齊國君王。   在他在位期間,他一共輔佐了三代君王,憑藉著自己的政治才能與外交風格,在諸侯國中頗受人歡迎。晏嬰博學多才,能言善辯,口才極好,因此在他出使楚國期間,他不僅極為巧妙的化解了楚國所給予的屈辱,還極大地捍衛了齊國的尊嚴。
  • 戰國名將之秦國篇:在你的印象裡,秦國都有哪些名將?
    前幾天筆者發布過一篇關於歷數戰國七雄中各國傑出君王的文章,有一位讀者提出能否出一篇關於戰國七雄各國名將的文章。說實話,戰國時期的七雄中,各國都有哪些君王能被稱之為傑出君王,這其實很好數,也基本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傑出君王,畢竟史書典籍對這些君王的事跡記載的都是比較清楚的,傑出君王的名氣也都比較大,沒幾個傑出君王在歷史上是默默無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