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顧問 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編制的,《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縣》發布,使全國1879個,縣級行政區的GDP成績「盡收眼底」,其中 江蘇省崑山縣,已經連續16年穩居榜首,並且全省百強縣也佔據排行榜中25席,江蘇省各地區經濟基本均衡發展,不僅和廣東的「東富西貧」形成鮮明對比,還有趕超廣東之勢,那麼「小朋友」 你們是否有很多問號?
經濟大省廣東 ,怎會在百強縣榜單中,僅有1席之地且排名81呢,這是因為榜單是以縣級為研究對象,而廣東省大部分擁有同級別經濟體量的,是鎮級或者區級單位,事實上 廣東全年GDP上萬億的城市就有3個,其它不少市級單位的全年GDP也是千億級,快來了解下吧。,廣東位於南嶺以南,隅臨南海之濱,西部與廣西為鄰,東南與香港澳門相接,北部與湖南 江西 福建三省相連,廣東省總面為179700平方公裡,2019年 全省常住人口為11521萬人,本地「土著」人口為8226萬人,廣東下轄21個地級市 65個市轄區 20個縣級市,34個縣以及3個自治縣,自1989年起 廣東GDP連續蟬聯我國C位31年,是我國第一經濟大省,2019年 全省GDP約107671億元,人均GDP約94000元,其中以深圳 廣州 惠州 東莞 ,佛山 珠海等城市組成的珠三角區域GDP,佔全省比重的80.7%,更甚的是 僅1個深圳市的GDP就高達26926億元,可謂「廣東之光」,而由潮州 汕頭 揭陽 梅州 湛江等12個城市組成的,粵東粵西粵北(非珠三角三大區域)GDP合併起來,也還不足2萬億 ,粵東潮州市更是在前幾年,才終於修建了一座立交橋,「都是一個媽生的 經濟差距咋就這麼大呢」,真相不止一個,且聽我逐一分析道來。
其一 「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的「地利」變化,想當年 ,粵北山區也曾是廣東的「當紅花旦」,由於山區毗鄰湖南省 ,同時也是進入嶺南的交通要道,南北朝時期 許多中原人為躲避戰亂,來到粵北繁衍生息 使這裡逐步繁盛起來,而此時的珠三角除了廣州以外,還是一片氣候潮溼炎熱的荒蕪澤國,到了宋朝 則成為粵北和廣州,地位發生變化的「轉折點」,由於圍墾 基塘等新興農業技術出現,原本難以耕作的珠江三角洲衝積平原,一躍成為高產量沃土 ,粵東潮汕和珠三角開始崛起,清朝時期 清政府將廣州設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這更是對珠三角「鯉魚跳龍門」推波助瀾呀,而粵東和粵北,則因人多地少的地理原因限制,只能發展精耕細作的農業,因此 粵東和粵北在與珠三角經濟角逐中漸漸落後,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其二 「破罐子破摔」的惡性循環,非珠三角區域的山地丘陵面積佔全省60%,耕種環境本就不是很理想,在一些僅靠農業維持生計的偏遠山村,更是「窮得叮噹響」,在粵東梅州市大埔縣溪口村 ,人均僅有四分地 ,村裡六成勞動力不得不背井離鄉,粵北的清遠市孟山村,2010年的村集體收入僅4000元,(你沒有聽錯 請扶好眼鏡),因沒有挖塘打井的經費,村民連飲水都很困難,還有粵西的雷州市東塘村等,因低收入和教育極端落後等問題,導致子女缺乏「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一出生就面臨著重蹈祖輩們的覆轍,為了生計 這些地區的青壯年紛紛前往,僅幾小時車程的深圳 東莞 珠海等地「淘金」,而留在村裡的自然是缺乏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這更加重了「貧困三兄弟」的區域經濟停滯不前。
第三 政府「順天時 抓重點」,廣州是首批國家沿海開放城市,它不僅是形成於秦漢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還有中國的「南大門」之說,如今整個珠三角已經是,國際公認的「流量大花 帶貨紅人」,世界乃至全國各地的,人才和企業也爭先流向廣東,為其「錦上添花」,而為了保持這種「真香定律」,當地政府選擇了「揚長避短」,力捧廣東珠三角洲這個「臺柱」,讓其持續為全省「吸金」,因此 「富廣東越來越富 窮廣東越來越窮」。
根據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做出的民調,有56%的受訪市民期待提高醫療 教育,和養老保障等標準來縮小貧富差距,44%的中青年希望可以,增加更多出生地區就業機會,不用再唱著一首《外來妹》四處闖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