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工作室創始人之一,日本動畫大師高畑勳於2018年4月5日病逝,享年82歲。高畑勳是日本動畫由萌芽與興盛的見證者,對於日本動畫發展有著深遠地影響。他從1960年從事動畫事業,創作或監製上百部動畫作品,代表作包括《螢火蟲之墓》、《我的鄰居山田君》、《輝夜姬物語》、《天空之城》等。
當然,高畑勳的藝術作品,再怎麼誇讚都不過分。但於我本人而言,最讓我感動的卻是老爺爺對科技進步的認識和對傳統技藝的堅持。
2013年,吉卜力工作室的新作、高畑勳的《輝夜姬物語》上映,不少評論高度讚揚,用四個字概括就是「超凡入聖」,也有個別朋友看後不以為然,認為過譽。於我來說,這肯定不是我最喜歡的吉卜力作品,但看完《輝夜姬物語》之後,我卻再次為高畑勳(79歲)、宮崎駿(73歲)這些吉卜力爺爺們的「固執」而感動。
在《The Art of 輝夜姫物語》一書,高畑勳《關於《輝夜姬物語》的影像呈現二三事》一文很值得細讀。《輝夜姬物語》最與別不同的地方,是畫面基本上都是用速寫風格來呈現。在今日觀眾眼睛早已習慣 3D、CG 的世代,這肯定不是「普遍」、「主流」,甚至可以說是特立獨行了。
為電影作曲的久石讓形容這電影:「隨便取一個畫面都如詩」。高畑勳引用18世紀法國思想家狄德羅(Denis Diderot)的話解釋:「為什麼美麗的 esquisse(速寫)比美麗的 tableau(裱框畫)更能打動我們呢?因為前者的生命更多、形式更少 .... esquisse 能夠如此強烈地牽引我們的心,理由只在於它的不確定性為我們的想像力保留了充分的自由,而想像力就讓我們在其中看見所有自己喜歡的事物。」
速寫試圖捕捉對象當下的一瞬、未完結的一刻,「畫家關注著眼前對象時的純真與悸動,也都會轉移到觀賞者的身上,激發我們,使我們意欲從速寫稿中想像當時,彷彿要讀取那一刻的記憶,在心中模擬並體會畫布之下的意境。」
這動畫用了很多線條、淡彩和留白。其中一幕輝夜姬奔跑的場面,在漆黑的電影院裡,你會深刻體會到高畑勳口中「動畫師熱忱的瞬間」那團火焰,然後為之感動。
吉卜力很早引入電腦動畫技術,現已退休的宮崎駿過去卻一直堅持手繪畫風的藝術性和人文性。高畑勳也相信,3D 的逼真可能框住人們的想像,CG 的進步可能導致傳統的式微,「說起來真是一件無趣的事」。這就是吉卜力爺爺們的固執。藝術上沒有對錯,只是他們忠於自己的堅持,令我感動。
你們有沒有到過東京近郊的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那裡嚴禁遊人拍攝,告示是這樣說的「吉卜力美術館是進入故事世界的入口,作為故事的主角,請你用你的雙眼和身體去感覺這個空間,而不是透過相機的取景器。然後,請把珍貴的回憶藏在心裡,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