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財經訊(康路 發自倫敦)
大概沒有比邁凱倫科技中心,更適合採訪羅恩·丹尼斯(Ron Dennis)的地方了。
這個位於英國沃金的現代化建築,是邁凱倫集團、旗下一級方程式(F1)車隊,以及邁凱倫汽車等分公司的總部所在地,它坐落於一片50萬平方米的田野上。這裡是邁凱倫集團總部的「中樞神經」,也是董事長羅恩·丹尼斯對邁凱倫願景的一個具象化縮影。
整棟樓的外形由柔和的曲線構成,和包圍的人工湖一起組成一個完美的圓形。從天空俯瞰,恰是中國太極圖的形狀。人工湖本身不僅維持著生態和諧,也是整棟建築錯綜複雜的冷卻系統的一部分。整個園區遵循著絕對的「碳中和」,常年恆溫22度,隔絕噪音。人工湖上偶有野鴨飛過,和建築裡近3250名員工和諧共處。
紀律嚴明、注重細節,是園區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是董事長羅恩·丹尼斯的處事哲學。他並不諱言,自己是個完美主義者。無論是對一輛車、一棟樓、一場比賽或是一門生意,羅恩總是要求做到「最好」。
以技術逆襲的F1領隊
進入園區前,就有熟悉羅恩的人提醒我,交談期間務必手機靜音,傳言曾經發生過某媒體記者在採訪期間,手機大響,而丹尼斯扭頭就走的情況。
但帶著我們穿行在辦公區的羅恩,卻並不如傳聞般盛氣凌人。看到董事長接近的員工,也並未顯得緊張,仍是有條不紊地做著手上的事情,有些人甚至頭也不抬。
「這裡非常安靜。你會有錯覺,覺得這裡什麼都沒有發生,但是事實上,每個人都很專注。」羅恩表示。
「我們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純科學。我們在這裡製作的,是最新的混合動力系統。」羅恩指著實驗室裡的一款產品解釋道,「這個是新研發的電動發動機。你想像一下家用吸塵器,發動機很小,大概也就0.3馬力。電動公交車的發動機,大概會有150-200馬力。而你現在看到的這個,同樣可以達到200馬力,但是比你平時能看到的其他發動機小得多。這就是我們在做的一件事情。」
羅恩是F1歷史上的傳奇人物。1966年,年僅19歲的羅恩進入了F1庫珀(Cooper)車隊,為後來成為F1冠軍車手的卡爾·約亨·林特(Karl Jochen Rindt)服務。一年之後,轉去布拉漢姆隊(Brabham)的卡爾,把羅恩帶在身邊。再一年之後,當卡爾再度跳槽之際,羅恩留在布拉漢姆,選擇為在1966年已經成為冠軍車手的傑克·布拉漢姆繼續工作。
從技師起步,羅恩成長為F1車隊領隊,之後成為汽車公司的掌門人。1980年代初期,羅恩·丹尼斯與他旗下的Project 4團隊,在接手邁凱倫車隊後,打造出革命性的F1賽車。
羅恩領導下的邁凱倫對F1賽車史的貢獻,首先是發明了碳纖維底盤。第一個碳纖維方程式賽車,就是邁凱倫在1981年推出的MP4/1。這項重要的設計,因為顯著地推動了F1賽車的安全性,而被載入史冊,現如今,幾乎所有的F1賽車都使用這種更為安全的材質。
而除了碳纖維之外,邁凱倫還是第一個採用貨櫃,進行空運的車隊,第一個以襯衫和西褲作為工作服的車隊,第一個在天花板上裝上電子模塊的車隊,第一個將數據放上了賽車維修區域P房(Pit House)牆上的車隊。在技術上,從轉向制動器到失速尾翼,邁凱倫成為F1歷史上的最成功的車隊之一。
「我們是一家科技公司。」羅恩強調,「我們並不生產豪華車,我們生產的是高技術含量的車。」
以科技改變生活的商業領袖
除了成就邁凱倫在F1賽車中奪冠的夢想之外,執掌了邁凱倫的羅恩,還著力推動將F1賽車上的技術,應用在民用車上,將技術更好地變現。
羅恩將邁凱倫超跑P1車稱作現象級的車型。 邁凱倫P1是一款由邁凱倫汽車設計生產的限量版混合動力超級跑車。這款車的特點是,加入了一些在F1賽車中所使用的先進技術,比如即時動力輔助系統(Instant Power Assist System)和可變尾翼系統。即時動力輔助系統,可以通過電動機,立刻給汽車一個額外的動力,這項技術來源於F1中的動能回收系統。可變尾翼系統可以根據汽車的速度,來調節尾翼的角度和方向。
邁凱倫P1概念車在2012年的巴黎車展上面世的。自2013年10月開始向預定用戶發售。到2013年11月,所有的375輛車已經全部在交付前預售完畢。
「至於為什麼是375輛,當然是為了製造稀缺性。」過去兩年中,邁凱倫在適度提高產量。銷售量大約每年維持1500輛左右,今年計劃會翻倍,如果理想的話,目標是4000輛。
如果邁凱倫能夠和預想中一樣,在今年至少售出3000輛車,對英國經濟也會有所幫助。因為邁凱倫汽車50%的零部件,來自英國本土,包括雙渦輪增壓V8發動機。
推動中英合作的商務使者
除了擔任邁凱倫董事長之外,羅恩還有一重身份——英國商務大使,主要助力英國中小企業走向世界。而羅恩近幾年著力思考和推動的,是中英方面的合作。
在今年6月剛剛落幕的第二屆中英企業家峰會中,羅恩擔任英方主席。峰會吸引了包括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主席王欽敏,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英國工業聯合會主席保羅·德雷克斯勒,英國商務部秘書長馬丁·多納利等眾多中英政商界要員出席。
問及如何看待中英經濟發展的前景,羅恩表示,英國是世界創新與科技的領軍者。而中國正在經歷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將世界領先的創新技術與中國龐大的產業升級相結合,將會成為中英合作的重要契機。
羅恩坦言,在從低端製造向高端製造轉型的過程中,中國企業的歷史性難題,是轉換思維。中國企業習慣於模仿,已經在市場上被證明過成功的產品,這從商業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相似性讓中國品牌很難脫穎出。「我親眼見到中國企業的創新潛力,但需要理解的是,創新需要時間。」
「我覺得中英關係,應該是建立在信任和權限的基礎上的。也許聽上去有些嚴厲,但是我覺得信任有時候比權限要重要。有時候,中英企業間顯示出信任,但是權限卻和信任並不匹配,導致商業利益並沒有達到預期中的水平。我想改變這一點。」
羅恩坦言,目前全球商業文化中,衝突在增多,根源在於溝通。「實際上,每個人應該對全球文化的發展有所貢獻。我們應該向世界更多的宣揚和諧的重要性。這無關於國籍或是信仰,每個人都可以做一些小事情,去影響世界。」
窗外,太極圖形狀的人工湖,水波瀾瀾,整個園區靜謐無聲。
羅恩說,「我知道我們的對話,已經超出了你的問題範圍,但是具有相關性的。我們應該更開放,對彼此的差異更寬容,因為只有去了解差異性,才能夠正確地處理它。」
這個在汽車行業摸爬滾打50年,現年69歲的英國人,似乎和19歲時剛入行時,並沒有太多區別,依舊迷戀完美,並雄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