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仁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疫情反覆,足夠窩心。
宅模式下,每頓吃點啥,竟成了不少老鐵的靈魂發問。
相關風口企業,自然放飛自我。
比如速凍產品的一度脫銷,以及安井食品的股價長虹。
「割韭菜」質疑與違規減持
截止2020年6月19日收盤,安井食品股價121.29元/股,市值286億元。相比開年的58.55元/股,股價已翻一倍有餘。
事實上,自2017年上市以來,安井食品股價就連年上漲。
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安井食品股價分別上漲120.51%、52.76%、62.70%。
總體看,剔除上市首日漲幅後,2017年2月23日至2020年6月19日,安井食品的後復權股價累計上漲超6倍,漲幅位居同期申萬食品飲料行業所屬公司首位。
想來,當初押對寶的投資者,可謂抱了個金瓜。這也是目前股吧中,不少投資者看多並堅定持有的原因所在。
令人不解的是,面對如此漲幅王者,其高管卻一再拋出減持計劃。
2019年9月2日至2019年10月25日期間,安井食品董事長劉鳴鳴通過大宗交易、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約442.81萬股,佔安井食品總股本的1.9247%。
無獨有偶,這一年,安井食品兩位副總經理黃建聯、黃清松也分別減持套現約5158.34萬元和4973.87萬元。
2020年6月4日,安井食品公告稱,公司董事長劉鳴鳴、總經理張清苗擬分別減持不超過400萬股和200萬股,分別佔公司總股本約1.6922%和0.8461%。
根據公告,兩位高管減持原因均為個人資金需求,按6月5日安井食品收盤價109元/股計算,劉鳴鳴、張清苗將套現6.5億元。
高管大額減持,對市場信心打擊不言而喻,向來也是投資者的詬病要地。尤其是在高漲之際,不免招來高位套現「割韭菜」的質疑聲。
減就減,割就割吧,畢竟是人家的自由,即使吃相難看些,也無可厚非。
問題在於,打法不能太粗放。
3月24日,證監會網站發布廈門證監局對劉鳴鳴監管談話的決定。
經查,劉鳴鳴於2020年2月25日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安井食品股票1,000股,減持前未披露減持計劃。
眾所周知,應披、盡披、及時披,是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證券的發力重點。
價值投資大趨勢下,投資先投人的效應越發明顯。當家人這樣的粗放表現,顯然與漲幅王的人設不甚相符。
漲幅王的另面人設
細觀之下,這種另面人設還有多維表現。
官網顯示,安井食品主要從事速凍火鍋料製品(以速凍魚糜製品、速凍肉製品為主)和速凍面米製品、速凍菜餚製品等速凍食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曾獲「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福建省海洋產業龍頭企業」等榮譽,是國內知名的速凍食品企業。
大家熟悉這家明星企業,或多從涮火鍋開始。
相比股價的剛猛漲勢,安井食品業績雖持續增長,但漲幅遠沒那般誇張。是否存在泡沫,值得考量。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安井食品營收從29.97億元上升至52.67億元,歸母淨利潤從1.77億元上升至3.73億元,年均複合增速分別為20.68%和28.21%。2020年一季度,安井食品營收12.78億元、歸母淨利潤0.8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63%和35.33%。
同時,一些核心財務數據也值得關注。
首先是增幅明顯變快的存貨問題。
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末,安井食品存貨分別是8.04億元、11.63億元和17.3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00%、44.66%和49%。在總資產中佔比也逐漸升高,分別為24.73%、25.48%和30.49%。
而與之相應,存貨周轉率逐年下降,同期分別為3.3次、3.2次和2.7次。
安井食品官方解釋為,公司的存貨增加主要是為預防成本上漲,增加原材料儲備所致。
再看應收帳款,增速遠大於營收。
2018年,安井食品的應收帳款帳面價值為1.17億元,到2019年增長至1.69億元,同比增長44.85%,而營收增速為23.7%。今年一季度,應收帳款由去年一季度的1.38億增長至2.36億,同比大增70%,再次遠超營收增速。
從公司產品大類看,魚糜製品、米麵製品、肉製品、菜餚製品,2019年的營收佔比分別為38%、27%、25%、10%。
業內人士指出,存貨與應收帳款增加,都可能引發現金流緊張。凸顯產品消費影響力問題,去化壓力、壞帳風險也值得警惕。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安井存貨高可能是因其產品銷售的周期比較長,這從側面反映了安井食品在品牌力、產品力、渠道力及消費者的認知力方面還有待改進,否則不會有這麼高的存貨比例。
其次,高漲成本也給其盈利成長性帶來隱憂。
2019年,其總營業成本39.10億元,同比上年增加24.92%,致使公司整體毛利率下降0.75個百分點至25.76%。
分產品來看,營收佔比最高的魚糜製品,直接材料成本及直接人工成本分別同比上年增加31.29%和28.33%,均超營收增幅;分地區來看,公司7個業務區域中4個毛利率同比下滑。尤其是大本營華東地區,毛利率同比下降0.96%,降幅僅次於西北地區。
狂歡不止一人 如何保住「王座」
這種王冠異色,值得投資者及當家人劉鳴鳴警惕。
疫情之下,速凍食品市場需求激增,不僅安井食品一家受資本青睞,海欣食品、三全食品股價也漲勢喜人。
截止6月19日收盤,三全食品股價23.01元/股,市值183.91億元。相比低點13.42元,漲幅超70%。
且企業業績也增長迅速。
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海欣食品實現營收3.3億元,同比增長5.29%;淨利潤2176.94萬元,同比增長66.4%。海欣食品預計,2020年1-6月公司淨利同比增長185.12%至327.67%。
三全食品一季度實現營收22.17億元,同比增長16.14%;淨利潤2.58億元,同比增長541.13%。
上述競品的強勁表現,自然會給安井帶來分流效應。
不過,單從如銷售費用率看,2017年安井食品銷售費用佔營業總收入比例為14.07%,到2019年降至12.28%。
對比之下,2019年三全食品、海欣食品的銷售費用率分別達到26.59%和20.76%。
咋看,安井食品的競爭優勢明顯。
但這種低費用率局面,也與安井食品經銷商渠道為主的銷售模式有關。
2019年,安井食品營收52.67億元,其中經銷商渠道達45.29億元,佔比超八成。
從經營風險看,無論什麼公司,將近8成營收押寶經銷商體系,不乏隱患。
道理很簡單,關係再鐵的經銷商也只是公司合作方,其穩定性、忠誠度隨市場變化而波動。一旦經銷商體系發生變化,勢必對公司業績產生很大衝擊。
上述觀點,並非空穴來風。
從關鍵的市場格局看,安井食品競爭優勢不明顯。其銷售份額多集中在華東地區,而惠發股份和海欣食品的主要銷售市場也在華東區域。三虎相爭,加大了經銷商的選擇力度。
而另一競爭對手三全食品,早已是成熟的全國性品牌,與之相比,安井食品還要有地域突破。
放眼行業,速凍食品企業都在尋找新增長點,深耕連鎖餐飲市場、發揮產銷協同效應,並在電商平臺互相角逐。
一路喧囂與高歌狂歡之下,面對新的模式、渠道等變革,新一輪的競爭已在路上,暫時領先的安井食品發展壓力並不小。未來誰能奪得市場資本青睞,安井食品能否保住漲幅王座,還需時間考量。
食安風波與神話延續
從目前看,不是沒有王者異位的可能。
對於食品企業而言,食安是紅線問題,也是底線問題。
遺憾的是,安井食品也曾陷入該風波。
2020年6月1日,全國未準入境食品化妝品信息顯示,4月福建安井食品自日本進口的1批次共20千克冷凍鱈魚糜,因未按要求提供證書或合格證明材被海關拒絕入境。
2019年1月27日,安井食品公告稱,全資子公司泰州安井生產的「安井」牌豬肉丸含有非洲豬瘟陽性病毒。消息一出,股價一度跳水,當日市值蒸發近6億元。
另外,2014年安井食品在招股書中曾提到,2012年6月,有關部門對上海華靈樂購生活購物有限公司抽檢,發現一件由無錫民生生產的豬肉粽存在菌落總數、大腸菌群不合格的情況。
由此看,「漲幅王」安井食品的品控能力並不怎樣。
高股價、高業績背後,仍需多維實力打磨。
各中取捨,考驗著劉鳴鳴、張清苗的大智慧。
畢竟減持也好、套現也罷,扎穩企業的穩健之根、成長力之源才是關鍵。高估值,代表著高責任。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7.8%。
消費經濟已連續六年成為拉動我國GDP增長的第一「主引擎」。
而隨著疫情緩解,各地刺激內需的政策此起彼伏,消費經濟的主角戲仍在強化。水大魚大,作為龍頭企業,安井食品還有諸多利好牌面。
漲幅王如何詮釋價值、如何消逝異色、能否延續神話,銠財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銠財原創
如需轉載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