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康森院士工作基地落戶海鷗島!為廣州番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創新力

2020-12-27 大洋網

今日,廣州番禺海鷗島迎來三位重量級院士,將在「漁業王國」海鷗島為中國傳統漁業轉型升級開闢一片創新「試驗田」。

7月18日上午,廣州市番禺區現代農業重點項目開工暨麥康森院士工作基地揭牌儀式在石樓鎮海鷗島舉辦。活動由番禺區農業農村局主辦。

麥康森院士工作基地的揭牌成立備受關注。該工作基地將在海鷗島搭建番禺區現代漁業科研創新平臺,探索智慧漁業,志在補齊我國漁業水產業轉型升級中的短板,解決產業發展的痛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漁業產業新標杆。

活動集聚了中國水產漁業頂尖專家,中國工程院麥康森院士攜手林浩然、劉少軍等漁業領域院士出席,6大重點項目集中動工,院士工作基地與一大批現代農業項目的落地,蓄積力量,將推動番禺區現代農業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麥康森院士工作基地落戶番禺海鷗島

活動現場,與會領導嘉賓為「麥康森院士工作基地」和「華南師範大學番禺現代水產養殖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揭牌,著力打造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

據了解,麥康森院士工作基地位於海鷗島上「名優現代漁業產業園」的核心區內,總面積256畝。該工作基地將重點打造現代水產養殖創新成果研發轉化和輻射平臺,建成創業型、技術型、學術型創新人才培養和實訓基地,形成高端種苗、功能飼料、智慧養殖的功能聚集區。

為何選擇番禺、選擇海鷗島打造工作基地呢?作為中國漁業領軍專家,麥康森院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廣東漁業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番禺海鷗島是』漁業王國』的核心區。建立漁業產業園、打造創新聯盟,就是為了給中國傳統漁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創新的動力。」

麥康森院士說,海鷗島上有典型中國傳統漁村,「工作基地和創新聯盟要發揮自身技術優勢,把先進技術注入漁業產業發展中去。同時,結合海鷗島特色,把漁業與旅遊業、美麗鄉村建設結合,為美麗中國、美麗鄉村建設貢獻漁業人的力量。」

「建立工作基地,就是為了關注傳統漁業水產業型升級中的弱點和短板。」麥康森院士表示,工作基地目標就是補短板,解決產業發展的痛點,特別是通過智慧漁業,即人工智慧與傳統產業相結合,提高漁業產業發展水平和經濟效益。

此外,麥康森院士牽頭會同林浩然、劉少軍等漁業領域權威院士,以及8個聯盟實施主體單位共同啟動成立廣州市番禺區國家級漁業科技創新聯盟。該聯盟通過高效合理配置創新資源,加速先進適用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為番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決策支撐。

海鷗島將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番禺地處珠江出海口,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海鷗島位於番禺區東郊,為目前廣州南部仍保留有原生態的唯一大型島嶼,其發展備受社會關注。

活動現場,番禺區委書記何汝誠為「番禺區名優漁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成員頒發證書。該聯合體於7月11日成立,成員包括金洋水產養殖公司等17家企事業單位,據初步統計,聯合體年產值可達53.8億元。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是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將有利於完善番禺區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條,延長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和增收鏈,有效促進企業增利、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海鷗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水產漁業養殖環境一流,現代農業氣息濃鬱。目前,番禺區正在全力推進海鷗島名優現代漁業產業園創建工作,該產業園以番禺區海鷗島為核心,輻射4鎮2街總面積324.58平方公裡區域,規劃總投入達3.6億元。

據悉,該產業園功能分區布局為「一心一軸五區」:國家級現代漁業科技創新中心、漁耕水鄉休閒景觀軸、蓮花山國家級中心漁港休閒漁業示範區、國家名優種苗繁殖育種區、國家級漁業生態健康養殖區、現代化漁業加工流通區、產業融合發展區。

截至目前,漁業園區已完成項目總進度的40%,並成功入選2020年第一批珠江三角洲地區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計劃2021年底全部完成並申請驗收,下一步還將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6大項目集中開工,掀起農業轉型升級新熱潮

本次集中開工農業重點項目共有6個,總投資49.6億元,另有現場籤約項目1個,總投資約50億元,涵蓋育苗育種、規模養殖,倉儲加工、冷鏈物流、休閒旅遊等多個方面,是番禺區歷年來投資力度最大、項目範圍最廣、推進力度最強的一批農業重點項目。

活動現場,番禺區人民政府與廣東恆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該公司發起設立廣東美麗鄉村振興發展產業投資基金,基金規模50億元,搭建美麗鄉村振興發展平臺。廣州市嶺南特色美麗鄉村精品示範村—番禺大嶺村將成為首個實施項目。

據了解,石樓鎮大嶺村毗鄰蓮花山景區和亞運城,是有近九百年歷史古村,是廣州市首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項目是廣東美麗鄉村振興發展產業投資基金儲備項目,改造範圍的總用地面積為3872畝,其中村級工業園358畝、古村及周邊微改造用地520畝、田園綜合體約2994畝。項目改造方式為村級工業園全面改造和舊村微改造相結合,估算總投資約21.6億元。

番禺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番禺區將積極聯合各方力量,全力推動項目落實落地,共同打造廣東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新標杆。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肖桂來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肖桂來、李波 通訊員 番宣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蘇琬茜

相關焦點

  • 袁隆平院士領銜!隆平院士港落戶長洲島!將打造農科「黃埔軍校」!
    黃埔區將加快推動隆平院士港落地,打造中國現代農業科技「黃埔軍校」,建設國際一流的現代農業學術研究和產業發展新標杆。TA的小目標項目建成後,將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建設院士科研中心、現代農業科創孵化中心、隆平水稻博物館、院士專家服務中心、現代農業國際交流培訓中心,大力推動廣州水稻科研、生產與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高黃埔區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水稻種質創新、新品種培育以及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研發水平,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 飛行汽車試飛測試基地落戶番禺
    在12月6日舉行的2020年小谷圍國際產業人才大會暨科技創新大會上,這個夢想開始了。記者從小谷圍國際產業人才大會上獲悉,由小鵬投資控股的純電動飛行汽車試飛測試基地項目在大會上舉行籤約儀式,番禺市民有望目睹飛行汽車的「廬山真面目」。
  • 袁隆平發起設立農業創新發展基金 農科「院士天團」進駐隆平院士港
    11月20日,隆平院士港院士進港活動暨農業創新發展基金設立活動在廣州科學城會議中心舉行。袁隆平、謝華安、羅錫文、鄒學校、劉仲華等首批院士團隊進駐,隆平農業科技黃埔研究院、華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湖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現場揭牌,隆平院士港打造現代農業科技「黃埔軍校」邁出關鍵性一步。  由袁隆平院士倡議發起的廣州市隆平院士港農業創新發展基金於當天正式設立。
  • 農科「院士天團」進駐廣州黃埔隆平院士港
    11月20日,隆平院士港院士進港活動暨農業創新發展基金設立活動在廣州科學城會議中心舉行。袁隆平、謝華安、羅錫文、鄒學校、劉仲華等首批院士團隊進駐,隆平農業科技黃埔研究院、華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湖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現場揭牌,隆平院士港打造現代農業科技「黃埔軍校」邁出關鍵性一步。
  • 袁隆平領銜,農科「院士天團」正式進駐廣州隆平院士港
    大洋網訊 由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領銜,農科「院士天團」正式進駐黃埔。11月20日,隆平院士港院士進港活動暨農業創新發展基金設立活動在廣州科學城會議中心舉行。袁隆平、謝華安、羅錫文、鄒學校、劉仲華等首批院士團隊進駐,隆平農業科技黃埔研究院、華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湖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現場揭牌,隆平院士港打造現代農業科技「黃埔軍校」邁出關鍵性一步。由袁隆平院士倡議發起的廣州市隆平院士港農業創新發展基金於當天正式設立。袁隆平院士本人以湖南省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的名義捐贈1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
  • 上榜胡潤最具投資潛力區域百強榜,解碼番禺為何能?
    會場外,萬博高樓林立、頗具氣勢;會場內,科創大咖雲集、縱論數字經濟浪潮,一批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項目宣布落戶,極具含金量的《番禺人才小鎮創新創業20條》重磅發布,每年1.5億元引進培育人才…… 這場盛會讓番禺賺足眼球,也釋放出強勁發展信號。在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軌道上,番禺正在打開無限新空間。
  • 袁隆平領銜打造農科「黃埔軍校」,為何落戶這個地方?
    接下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將加快推動隆平院士港落地,將其打造成為農科創新新高地。 為何落戶廣州黃埔長洲島?大白新聞注意到,隆平院士港選址於廣州黃埔長洲島,這裡也是黃埔軍校舊址、辛亥革命紀念館的坐落地。而黃埔將充分利用領先全國的創新創業政策和營商環境,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特有的氣候、土壤、水利環境和條件,深化合作加快補齊黃埔現代農業創新的短板,為各位院士、專家打造一個嶄新的農業科研平臺,共同推動現代農業科技再上新臺階。
  • 北碚區正邦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項目落戶金刀峽
    本報訊(記者 齊宏)8月7日,由區農業農村委牽頭推進的北碚區正邦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項目正式籤約落戶金刀峽鎮。據悉,該項目將建成常年存欄能繁母豬5500頭、年出欄商品豬近10萬頭的現代化生豬規模養殖場,將為我區生豬產業擴能、升級注入強勁動力,在增強我區豬肉食品自我供應保障能力的同時,通過龍頭企業的示範引領作用帶動養殖戶(貧困戶)發展生豬生產,實現增收致富,助力我區脫貧攻堅工作。
  • 前三季度廣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超331億元 都市現代農業實現跨越發展
    央廣網廣州12月16日消息(記者何偉奇)記者從廣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2020年前三季度廣州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1.5億元,同比增長6.6%,創近十八年來最高增速,都市現代農業實現跨越發展。近年來,廣州市緊緊圍繞鄉村產業振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抓好「米袋子」「菜籃子」工程基礎上,以保障農產品安全有效供給和帶動農民增收為重點,著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建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不斷加快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步伐,取得一定成效。
  • 番禺,掂!
    比如:沙灣古鎮、長隆旅遊區、廣州南站、紫泥堂、寶墨園、亞運城、海鷗島、大學城、番禺廣場、萬博商務區、廣東科學中心、嶺南印象園、大夫山......>此外還有5個現代農業項目也動工了經過近兩年的努力,高端品牌酒店規劃建設工作取得了實質的進展,番禺敏捷希爾頓酒店、廣晟艾美酒店等一批高端酒店相繼落戶番禺。番禺敏捷希爾頓酒店番禺敏捷希爾頓酒店進駐萬博番禺敏捷廣場A塔,總投資約5.6億元人民幣,酒店總面積50000平方米,300個客房,配套中西餐廳、大型宴會廳、泳池、健身設備。目前敏捷廣場項目正在建設中。
  • 綠色發展示範案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山東省濰坊市峽山區
    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日照市東港區、臨沂市蒙陰縣、濱州市惠民縣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榮譽稱號,青島萊西市、濰坊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威海市環翠區威海華夏城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今天為你介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山東省濰坊市峽山區。
  • 廣州番禺區工業園租金PK,片區發展誰佔上風?
    01 東南組團概況 東南組團是新經濟時代廣州的戰略節點地區,結合珠江音響文化產業園、紅木小鎮、華創動漫產業園、清華科技園廣州創新基地、廣日工業區等產業園區以及廣州番禺智能製造產業園等重點發展燈光音響、紅木家具、科技創新、動漫設計
  • 袁隆平領銜「院士天團」進駐廣州,農科「黃埔軍校」將成立
    其中,中國科學院謝華安院士從事雜交稻育種研究,為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與推廣並在國際保持領先地位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工程院羅錫文院士長期致力於農業機械化研究,在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與規劃領域成果卓著;中國工程院鄒學校院士在蔬菜新品種培育等方面創新性成績卓越,是蔬菜育種與資源研究的權威;中國工程院劉仲華院士在茶葉研究領域造詣深厚,是植物工程技術的傑出專家。
  • 「網媒看山西」現代農業能有多先進?快來晉中國家農高區科創基地...
    沒有土壤、不見太陽也能種菜的植物工廠,能破解作物「生長密碼」精準「投餵」營養的大數據控制系統,無人駕駛拖拉機……11月17日,舜網記者跟隨第十五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媒體團,來到了山西晉中國家農高區科創基地,體驗了一場現代農業「研學」遊,真的漲知識啦!
  • 農業數字經濟未來發展前景如何?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這麼看
    人工智慧可以提高農業機械的智能化水平,提升農業從業者對農業生產系統的智慧管控能力,幫助我們提高工作效率。」趙春江還強調,「電腦替代人腦、機器替代人力、自主替代進口,這是中國智慧農業發展最重要的三件事,為了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需要充分發揮數位技術特別是人工智慧的重要作用。
  • 趙春江院士:農業大數據、農業機器人等成為智慧農業重點應用
    ,快速發展農業數字經濟,對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表示數位技術正給中國農業、農村變革帶來重大發展機遇。人才創新團隊300個、以及近50萬基層農技人員為農民答疑解惑,還有智能問答機器人解答農民提出的各種問題。
  • 故城縣東大窪現代農業園區創新「農業+」模式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故城縣東大窪現代農業園區推行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王希錄/提供 故城縣東大窪現代農業園區推動「農業+旅遊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王希錄/提供 河北共產黨員網訊(通訊員 於凱春 王希錄 記者 扈煒)今年以來,故城縣東大窪現代農業園區按照「加快轉型、綠色發展、跨越提升」的思路,創新打造「農業+」發展新模式,推進農業與農產品深加工、電子商務、生態旅遊等產業合作,努力實現一產接二連三,三大產業良性融合發展。
  • 院士專家點燃科學夢想 線上講壇走進千家萬戶 ——2020年廣州科普...
    廣州科普大講壇於2005年由廣州市科協創辦,至2020年已成功舉辦181期。講壇圍繞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聚焦戰略發展目標,聚焦社會熱點難點問題,聚焦科技創新為經濟社會服務內涵,始終致力於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為提升廣州市民科學素質做出積極貢獻。
  • 北農大蛋種雞華中農業基地在煙店鎮正式落戶開工
    北農大蛋種雞華中農業基地在煙店鎮正式落戶開工 開工典禮現場,劉小平供圖 8月1日上午,北農大蛋種雞華中農業基地奠基儀式在安陸市煙店鎮李灣村隆重舉行。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正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