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廣州番禺海鷗島迎來三位重量級院士,將在「漁業王國」海鷗島為中國傳統漁業轉型升級開闢一片創新「試驗田」。
7月18日上午,廣州市番禺區現代農業重點項目開工暨麥康森院士工作基地揭牌儀式在石樓鎮海鷗島舉辦。活動由番禺區農業農村局主辦。
麥康森院士工作基地的揭牌成立備受關注。該工作基地將在海鷗島搭建番禺區現代漁業科研創新平臺,探索智慧漁業,志在補齊我國漁業水產業轉型升級中的短板,解決產業發展的痛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漁業產業新標杆。
活動集聚了中國水產漁業頂尖專家,中國工程院麥康森院士攜手林浩然、劉少軍等漁業領域院士出席,6大重點項目集中動工,院士工作基地與一大批現代農業項目的落地,蓄積力量,將推動番禺區現代農業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麥康森院士工作基地落戶番禺海鷗島
活動現場,與會領導嘉賓為「麥康森院士工作基地」和「華南師範大學番禺現代水產養殖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揭牌,著力打造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
據了解,麥康森院士工作基地位於海鷗島上「名優現代漁業產業園」的核心區內,總面積256畝。該工作基地將重點打造現代水產養殖創新成果研發轉化和輻射平臺,建成創業型、技術型、學術型創新人才培養和實訓基地,形成高端種苗、功能飼料、智慧養殖的功能聚集區。
為何選擇番禺、選擇海鷗島打造工作基地呢?作為中國漁業領軍專家,麥康森院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廣東漁業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番禺海鷗島是』漁業王國』的核心區。建立漁業產業園、打造創新聯盟,就是為了給中國傳統漁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創新的動力。」
麥康森院士說,海鷗島上有典型中國傳統漁村,「工作基地和創新聯盟要發揮自身技術優勢,把先進技術注入漁業產業發展中去。同時,結合海鷗島特色,把漁業與旅遊業、美麗鄉村建設結合,為美麗中國、美麗鄉村建設貢獻漁業人的力量。」
「建立工作基地,就是為了關注傳統漁業水產業型升級中的弱點和短板。」麥康森院士表示,工作基地目標就是補短板,解決產業發展的痛點,特別是通過智慧漁業,即人工智慧與傳統產業相結合,提高漁業產業發展水平和經濟效益。
此外,麥康森院士牽頭會同林浩然、劉少軍等漁業領域權威院士,以及8個聯盟實施主體單位共同啟動成立廣州市番禺區國家級漁業科技創新聯盟。該聯盟通過高效合理配置創新資源,加速先進適用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為番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決策支撐。
海鷗島將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番禺地處珠江出海口,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海鷗島位於番禺區東郊,為目前廣州南部仍保留有原生態的唯一大型島嶼,其發展備受社會關注。
活動現場,番禺區委書記何汝誠為「番禺區名優漁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成員頒發證書。該聯合體於7月11日成立,成員包括金洋水產養殖公司等17家企事業單位,據初步統計,聯合體年產值可達53.8億元。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是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將有利於完善番禺區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條,延長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和增收鏈,有效促進企業增利、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海鷗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水產漁業養殖環境一流,現代農業氣息濃鬱。目前,番禺區正在全力推進海鷗島名優現代漁業產業園創建工作,該產業園以番禺區海鷗島為核心,輻射4鎮2街總面積324.58平方公裡區域,規劃總投入達3.6億元。
據悉,該產業園功能分區布局為「一心一軸五區」:國家級現代漁業科技創新中心、漁耕水鄉休閒景觀軸、蓮花山國家級中心漁港休閒漁業示範區、國家名優種苗繁殖育種區、國家級漁業生態健康養殖區、現代化漁業加工流通區、產業融合發展區。
截至目前,漁業園區已完成項目總進度的40%,並成功入選2020年第一批珠江三角洲地區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計劃2021年底全部完成並申請驗收,下一步還將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6大項目集中開工,掀起農業轉型升級新熱潮
本次集中開工農業重點項目共有6個,總投資49.6億元,另有現場籤約項目1個,總投資約50億元,涵蓋育苗育種、規模養殖,倉儲加工、冷鏈物流、休閒旅遊等多個方面,是番禺區歷年來投資力度最大、項目範圍最廣、推進力度最強的一批農業重點項目。
活動現場,番禺區人民政府與廣東恆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該公司發起設立廣東美麗鄉村振興發展產業投資基金,基金規模50億元,搭建美麗鄉村振興發展平臺。廣州市嶺南特色美麗鄉村精品示範村—番禺大嶺村將成為首個實施項目。
據了解,石樓鎮大嶺村毗鄰蓮花山景區和亞運城,是有近九百年歷史古村,是廣州市首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項目是廣東美麗鄉村振興發展產業投資基金儲備項目,改造範圍的總用地面積為3872畝,其中村級工業園358畝、古村及周邊微改造用地520畝、田園綜合體約2994畝。項目改造方式為村級工業園全面改造和舊村微改造相結合,估算總投資約21.6億元。
番禺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番禺區將積極聯合各方力量,全力推動項目落實落地,共同打造廣東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新標杆。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肖桂來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肖桂來、李波 通訊員 番宣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蘇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