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很久以來就有遊學、遠足的傳統,但使之成為一項中小學校常規性的教育活動,還是從二戰後教育改革開始。到20世紀60年代,修學旅行已經成為日本中小學的常規教育活動,《日本學校教育法》對此還作出了明文規定。
2013年8月27日,在日本東京,孩子們與志願者一起製作總長度達120米的司卷
日本修學旅行是「必修課」
日本政策明文規定的「修學旅行」,是最普遍也是最具日本特色的暑期選擇。
據《三省堂 大辭林》的釋義,「修學旅行」是指以促進學生身心發育與充實學校生活為目的,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以學年或班級為單位進行旅行。
日本實行地方自治。47個都道府縣(省級行政區)及政令都市(計劃單列市)的教育委員會根據文部科學省的要求制定了《修學旅行實施基準》,並對修學旅行的實施目標、出行路線、活動內容和日程、帶隊人員組成、學生組織管理、住宿餐飲環境條件、旅費支出、健康和應急管理體制、旅行保險等進行全面審核。
修學旅行是日本的重要教育文化,距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發展至今已成為日本中小學生的「必修課」。
修學旅行一般是針對小學、初中與高中各階段的畢業班或下年度畢業的班級而實施的。作為學校外的一種學習,修學旅行的主要內容包括集體住宿、營地活動。學生們在天地山海之間的「移動教室」「自然教室」「山間教室」「臨海教室」裡,觀山、聽海,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還有一種修學旅行是沒有住宿的,像遠足、社會見學、職業體驗等,但也是在校外進行的活動,多以小學生為主,讓他們去距學校約一兩個小時行程的場所進行活動。
日本注重修學旅行中的安全問題
日本文部省十分注重修學旅行中的安全問題。為確保學生安全,文部省對開展修學旅行前前後後的每個環節都有細緻而嚴格的規定。
在風險應對方面,日本社會對學生的修學旅行已達成廣泛共識,加上有成熟可靠的社會保障體系,因此,在修學旅行中發生人身傷亡等意外事故,只要學校在組織過程中沒有明顯的過失,社會輿論和學生家長都會理性對待,由學校與家長通過協商或法律手段解決,不會出現無理取鬧現象。
舉辦修學旅行前,要在前年度進行策劃,要成立由校長、教務長、年級主任、班主任等組成的修學旅行計劃委員會,選定目的地之前要前去考察與交涉,讓學校保健所人員調查修學旅行住宿地的食品與環境衛生等。
出發前一兩個月,學校會給學生分發修學旅行申請書,徵得家長同意,學校拿到家長的籤字回執後才能將該學生列入參加修學旅行的名單裡。
出發前,學校的保健醫生要對參加修學旅行的學生進行健康檢查,尤其是體內細菌檢查,然後由校醫、食堂營養師與班主任共同決定學生能否參加旅行。
出行時,以年級或班級為單位,規定每15~30名學生就要配備一名帶隊教師,團隊中還必須有校醫和營養師,甚至校長也跟著出行。出行中如遇安全問題,要緊急應對與解決。出行結束後,還要對已解決的種種事情進行善後處理。
日本修學旅行研究協會此前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作為旅途中確保學生安全的對策,多數學校會利用手機、GPS定位功能等;途中發生事故時有約85%的學校具備緊急聯絡機制,還會通過預先計劃避難場所、分發避難地圖、與旅館或旅行社協作的方式確保學生安全。
日本修學旅行的費用問題
修學旅行作為日本中小學校教育的一環,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學校教學計劃。公立義務教育學校的學生修學旅行費用主要由國家和地方財政承擔,並且數額和比重逐年增長。國家財政支持減輕了參加修學旅行活動學生的家庭負擔,讓普通家庭學生能夠承擔起相關費用支出。
在旅行費用方面,雖然日本的中小學屬於義務教育,但目前日本的修學旅行是學生自費的。比如,初中生兩晚三天的旅行大概需要5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000元),高中生則需要10萬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幣6000元)。
日本各地市教委在相關文件中規定,修學旅行的費用要限定在學生家長所能承受的範圍之內。如今,日本各中小學也在舉辦一些活動來籌集修學旅行公攤部分的費用,但他們更希望能夠獲得國家經費的支持。
不過,對於日本的普通家庭來說,修學旅行的費用即使再貴,一般的家長也會支持孩子參加。因為修學旅行是學校之外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孩子在學生時代的美好記憶。
政府資助為日本的修學旅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同時,修學旅行活動具有經濟帶動作用,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使政府為下一輪修學旅行活動提供更有力的財政支持,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日本人很少有人會說自己「沒有參加過修學旅行」。
修學旅行是一個很好的成長機會
對於很多初次參加修學旅行的學生的家長來說,他們起初都會有種種擔心,但事後都發現是自己「多心」了——孩子們自己整理與拖帶行李,跟小朋友商量行事,接觸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常有的事情與事物。旅行結束後回到家,還會很開心地跟大人講述自己的見聞,他們自己認為修學旅行是一個很好的成長機會。
體驗自然、感受歷史、了解社會是日本修學旅行的三大目標。為了確保實效,修學旅行一般安排在學期中進行,以避開公共假期等旅遊高峰。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讓學生遠離鄉土,故近年來日本修學旅行安排到農村、森林、田野等處體驗農村生活、親近大自然的越來越多。
各地的風土人情、工藝品製作、製造業課題研修等頗具誘惑力,逐漸成為學生修學旅遊了解社會和歷史的重要形式,受到歡迎。日本積累百餘年修學經驗,開發出了大量適合學生旅遊的產品,為修學旅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正如巖瀨正司所說,修學旅行能讓學生體會和平的尊嚴,感知勞動的喜悅,感受大自然的威脅與溫暖,這些都是修學旅行的終極目標。
日本修學旅行的學段內容安排
過去修學旅行一般安排在各學段的最後一年,近年來,由於畢業生負擔加重,許多學校將修學旅行提前一年舉行。修學旅行內容和目的依學段不同而有別。
小學生的修學旅行,主要在近處的觀光旅遊地進行,以體驗鄉土文化、感受自然為主。關東以南地區多在日光、那須、信州等地;關東以北一般會在東京和神奈川等地舉行;關西地區則多去京都、奈良、大阪等地。活動內容包括觀光名勝景點、集體泡溫泉、抓魚、挖紅薯等。目的是親近大自然,增強團隊精神,鍛鍊學生人格。
初中的修學旅行,傾向於去較遠的陌生地旅行,例如:東北等外地的去首都圈,首都圈的則去外地。參觀地點包括國會議事堂、日本銀行總部、東京證券交易所等代表性景點,也有自然體驗、農村生活感受等。主要是體驗學習,實踐課本知識,提高認識能力。
高中的修學旅行,則傾向於感受日本傳統文化或了解戰爭悲慘歷史,實施珍愛和平教育,旅行地點常選衝繩、廣島、長崎等地。也有職場體驗,去電視臺、報社、政府機構、大型企業等,目的是讓學生熟悉畢業後可能去的場所。此外,南部的九州、四國等基本無雪的地方,會安排學生去北方體驗滑雪。
日本修學旅行制度完善
在日本,修學旅行旨在通過集體外出住宿和親身體驗活動,「讓孩子們了解社會、學習和掌握社會生活常識和必須遵守的社會習俗,規範行為習慣」。還希望能夠通過修學旅行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與人交往和溝通的能力、自理和自律的能力,安全和守規則的意識,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了解本地區、本國的歷史和文化」。
幾十年來,日本中小學校一直按照有關規定組織實施修學旅行:
首先,為配合學校的修學旅行活動,鐵路部門會提前公布修學旅行專車時刻表,供各地教育委員會統一預訂,在每年修學旅行高峰期還會臨時開通學生專列,為學生提供安全、價廉的交通工具;
其次,為保證學生的安全,日本文部科學省對各地教委、學校加強安全監管,為杜絕事故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
再次,為減輕家長負擔,各地教委制定了收費標準,將修學旅行費用、時間限定在一定範圍內。
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修學旅行已成為日本學校道德教育和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教育途徑之一。而日本中小學生的修學旅行之所以堅持得好,實施有效,是因為有著較為完善的制度設計和法律保障,同時也得到了政府各部門、社會各界的支持。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日本修學旅行的制度和措施給予我們幾點啟示:
第一,推動研學旅行法治化進程。在國家層面,《日本學校教育法》中以立法的形式對修學旅行作出明確規定。這種規定不僅指向教育系統和學校,也指向家長及社會服務系統,因此全社會形成了一個相互關聯的運作體系。
第二,推進研學旅行制度化建設。日本文部科學省文件《學習指導要領》中將修學旅行列入學校教育計劃,並對活動目的、內容、方式、次數、時間等提出明確的要求。與之配套,還頒布了一系列相關規定。由此,學校有法可依,有制度保障。
第三,促進統籌管理到位。作為指導管理機構,各地教委負責制定修學旅行費用標準和補助規定,而各地的修學旅行中心,則負責提供修學旅行目的地的信息、統籌協調聯絡學校和社會服務機構,有效解決了需求與服務之間的關係。
第四,確保運作有序。在學校層面,修學旅行始終是學校年度工作計劃的一環,而且從前一年的規劃、準備,到第二年的實施,環環相扣。此外,完善的社會保險制度也為學生出行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遊學是教育應有之物,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我們應從日本的「修學旅行」中得到啟示,逐步開啟富有中國特色的研學旅行之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