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控制腦電波?改變情緒不如監測情緒靠譜

2020-12-14 砍柴網

科技自媒體 / 東方亦落

近日,一款名為NeoRhythm(新節奏)的可穿戴設備出現在眾籌網站IndieGoGo中。該產品號稱可以「使用技術刺激大腦以特定的頻率工作」,「一鍵改變心情」。 從眾籌結果來看,NeoRhythm受歡迎的程度遠超預期,原本2.5 萬美元的眾籌目標完成率最後達到了1239%,最終籌集到的資金高達309827美元,可見人們對改變情緒這類技術的熱衷程度。

好的情緒狀態對人類而言尤為重要,精神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甚至能夠影響生理機體健康和對現實世界產生改變。一鍵改變情緒,也就是說人類有可能用這種可穿戴設備中關乎腦電波的技術讓自己大部分時間處於愉悅狀態。這聽上去就像是科幻電影中的情節,但如今它真切地出現在現實生活中。

關乎情緒的功能與技術,對於略顯疲態但仍能代表未來趨勢的可穿戴設備而言是不錯的發展方向。只是通過技術改變情緒的可穿戴設備,到底是哆啦A夢的奇幻魔法,還是會帶來麻煩的潘多拉魔盒?對於情緒,強行用技術去達到被動轉變,似乎並不讓人十分放心,畢竟其中涉及到是否安全、是否正規等各種問題。而且關於情緒,可穿戴設備未必非要「一口吃個胖子」直接改變情緒,通過情緒監測讓人們關注自身的情緒變化,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折中之法。

一、改變情緒的「魔法」之於可穿戴設備,或許是 「潘多拉魔盒」

穿上新鞋子,搭配漂亮的衣服,可出門就遇到颳風下雨,精心裝扮毀於一旦;沒吃早飯上班,可公交地鐵全滿員,最後餓著肚子遲到還要被責罰;用心投入的感情最後以分手告終,陷在傷心痛苦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這些場景是現代人生活中的「一地雞毛」,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這是現代社會的成年人都懂的道理,於是很多時候我們只能自我調節,有些人精神力量強大心性堅韌,能夠調節好,可有些人精神比較脆弱心緒敏感,又羞於啟齒傾訴或就醫,於是陷入惡性循環,甚至發展成抑鬱症,如果關注新聞報導,會發現抑鬱症等精神類疾病的患者比例不在少數,並基本呈逐年上升趨勢。

如果能有一種迅速轉移壓力、改變情緒的方法,那麼這種狀況也許會得到改善。NeoRhythm就是這樣的產品,根據產品信息來看,該產品能發出兩種不同頻率的電磁波,這些電磁波能夠與大腦中的腦電波同步,從而達到幫助使用者減壓、集中注意力,甚至是緩解疼痛等效果。

按照NeoRhythm團隊的說法,該產品發出的主導頻率和伴隨頻率是經過科學驗證的,這種技術能夠為理想的精神狀態創造一個完美的精神環境。那些玄妙的說辭和關乎先進技術的字眼使產品從表面上看十分誘人,但實際上改變情緒的技術出現在可穿戴設備中並非首次。

2016年,同樣是在NeoRhythm中,美國可穿戴設備創業團隊ELF emmit發布了一款含有電磁線圈的頭帶,宣稱可以利用脈衝頻率的改變讓人們的情緒發生轉變。聽上去原理和NeoRhythm相差無幾,當時這個項目的目標金額是5 萬美元,最終籌集了207186 美元,完成率414% 。但時至今日,這款產品在亞馬遜中的評分平均為兩顆星,狀態為「當前不可用」,而多數的評論都是差評,獲得差評的主因是用戶體驗差,或是根本沒效果。

照此看來,如今的NeoRhythm同樣是眾籌階段如火如荼,宣傳語言也顯得非常神奇,但是實際上很有可能重蹈ELF emmit的覆轍,因為不論是從技術發展情況還是實際狀況來看,其中的問題都不在少數。

雖然將情緒改變的技術應用到可穿戴設備上的做法近年才出現,但就技術本身來說,它已經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早在1953年,蒙特婁麥吉爾大學的兩名年輕科學家詹姆斯·奧爾茲和彼得·米爾納就將電極植入了小白鼠的腦袋,由此刺激小白鼠的大腦區域,結果令小白鼠產生了渴望和快感。

這個實驗實質上是對低頻電磁的應用。在當代醫學領域中,高頻電磁是X射線與CT 這類設備成像的基礎,高頻電磁還被應用於對腫瘤等疾病的放射治療中,而低頻電磁則被發現可以用來緩解壓力甚至治癒癌症。在這個快節奏高速運轉的社會,這類技術中潛藏著巨大的商機,於是一些初創公司由此開始嘗試這種療法,或者研究相應的產品。而將其與可穿戴設備結合起來,是非常聰明的做法,因為可穿戴設備是這類技術應用的最佳載體,並且根據近年的數據來看,可穿戴設備也無疑是大熱領域。

看上去,這些公司獲得了關注與資金,然而實際上,通過改變脈衝頻率、發出與腦電波同步的電磁波等改變情緒的技術存在著不少風險。在那個改變小白鼠情緒的實驗中,科學家將植入小白鼠腦中的電極與一個按鈕連接,按下按鈕就能體會到快感,以至於這些小白鼠瘋狂地去按動按鈕,導致它們放棄了水、食物和性,最終這些實驗體走向死亡。

再看看近年這些號稱可以改變情緒的可穿戴設備,聽上去就像是「魔法」, 可本質上與小白鼠實驗沒什麼太大的差距。小白鼠會因為沉溺快感死亡,而NeoRhythm也被指出可能存在會讓部分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形成依賴的弊端。

人都是有惰性的,這種通過技術改變情緒的可穿戴設備有些類似於「毒品」,極可能讓人類對其形成重度依賴,這對人類而言並不是積極的現象。而對於那些不喜歡接受藥物治療的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們而言,沉溺於強行改變的情緒中也可能讓其徹底放棄其他選擇,從而導致病情惡化。

除了這些較為明顯的弊端之外,此類技術和產品還潛藏著更深的風險。人類的身體其實是基於一些微小的電流來運作的,如心臟的跳動。所以電磁療法、改變脈衝是否會對身體造成進一步的危害仍有待商榷。

更重要的是,截至目前,這類改變情緒的可穿戴設備中所應用到的技術沒有獲得過如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或EMA (歐洲藥物管理局)等正規機構的批准,購買未經專業醫療人員驗證的未知設備,無疑是拿健康開玩笑。

所以就目前的情況而言,這種改變情緒的可穿戴設備尚不成熟,存在諸多風險,直接使用似乎就如同開啟了「潘多拉魔盒」,會對人類的健康造成不可預知的負面影響。不過將可穿戴設備與「情緒」掛鈎的大方向仍是可取的,只不過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折中之法」。

二、技術發展也需循序漸進,監測情緒比被動改變更靠譜

「用科技改變心情」並非玩笑或不切實際的幻想,一些公司的做法過於激進,雖然誘人但風險極高。不過人們其實已經發現了將可穿戴設備與情緒結合的一個穩妥方向,那就是利用可穿戴設備對情緒進行監測。

2017年,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與英國自閉症項目慈善組織Autism Initiatives合作,用智能材料製作出一種手環,旨在幫助抑鬱症、焦慮症以及雙重極端性格障礙的患者監測情緒。這種手環會根據情緒喚醒的水平改變顏色,讓用戶可以輕易地看到或者感覺到正在發生的情緒變化,無需藉助行動裝置或PC端。

對於人類而言,認識自己,及時了解自己的情緒並進行調整,對精神健康而言至關重要。而這個手環的開發初衷就是為了給人類的私密情感和身體之間架設「橋梁」,將兩端連接,幫助人們意識到情緒變化,於是人們就能夠主動去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通過健身、看電影、社交等活動讓情緒中積極的部分變得活躍,而不是宅在家中自我封閉。

2019年,亞馬遜也著手開發可識別人類情緒的可穿戴設備。由Lab126硬體開發團隊和Alexa語音軟體團隊之間合作打造,Lab126是亞馬遜Fire手機和Echo智能音箱背後的硬體開發團隊。該項目的開發代號為「Dylan」,可與智慧型手機搭配使用,亞馬遜希望這項技術最終能夠引導用戶「學會如何更有效地與他人展開交流」。

除了對人類情緒進行監測,人類也在通過可穿戴設備關注寵物情緒。日本的langualess公司研發了一款全新的Inupathy(智能寵物項圈)設備,可實時顯示寵物的情緒狀態。由於寵物在感到壓力或焦慮時心跳會加快,所以該設備通過一個小型心率監測器來監視、記錄並分析寵物情緒狀態,並通過LED顯示屏和手機APP為用戶「翻譯」,讓用戶能夠及時關注到愛寵的情緒變化。

可以看到,即使不去通過技術手段強行改變情緒,可穿戴設備依然存在許多能與「情緒」結合的點。實際上,監測情緒與監測健康本質相同,尤其是在情緒方面,人們往往不願意將負面情緒讓人察覺,或者說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已然喪失了對自我情緒變化的感知能力,所以在遇到壓力或感到焦慮時無法及時發洩或轉化,久而久之導致了極其嚴重的問題。而與可穿戴設備結合促使人們自我監測情緒則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有利於提升人們不易被關注的精神健康水平。

就可穿戴設備行業自身而言,這樣的結合也將產生一系列機遇。儘管可穿戴設備是公認的未來發展方向,但仍然需要不斷尋找新的增長點,情緒監測或許會使其迎來大爆發。當然使用可穿戴設備監測情緒也有許多問題需要注意,如保護個人隱私等,這就需要行業制度與法規的進一步完善。但不管怎樣,在現階段,讓人們主動關注情緒自我提升比通過不成熟的技術手段強行改變情緒更加靠譜。

相關焦點

  • 實時監測腦電波耳機,監控打工人小情緒的利器
    MN8腦電波設備看起來就像一個時尚的無線耳機。總部位於舊金山的Emotiv公司工作人員說:「它的耳塞可以很隱蔽地放在耳廓裡,並且續航可以持續一整天。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會忘記自己戴著一個正在監測自己腦電波的設備,用來了解工作壓力、注意力的跡象。最終目的是可以讓公司收集員工工作時的大腦數據。
  • 可穿戴設備最全盤點
    而在現實中,佩戴者通過「腦電波頭盔Insight」,也能夠操控玩具飛、輪椅等東西。 1966年麻省理工學院學生索普和香農等人研製出了歷史上第一個智能穿戴設備——一款置於鞋內的用於輪盤賭的計算機。 由此開始,到1997年第一屆國際可穿戴計算機學術會議召開之前的30年間,智能穿戴設備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探索和發展。
  • CES2018上看智能可穿戴設備 還能玩出哪些新亮點
    其中,新興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可以說是備受關注,從智能手環到智能手錶、各種革命性的新產品層出不窮。但是,經歷過野蠻生產階段,可穿戴設備卻迎來了一個低谷,市場給出的答卷也是斷崖式下跌。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1/374396.htm  無可否認,智能可穿戴設備距離下一個科技革命尚有距離,但是可穿戴設備的前景卻也並非一蹶不振。
  • 意念控制頭環:用腦電波來操控智能家居
    但從古至今,人類都有著意念控制的夢想,期望腦子一想就可以控制身邊的物體和場景。通俗地說,腦電波(EEG)控制研究就是為了實現「意念控制」。腦電波是大腦在思維活動時,大量神經元同步發生的突觸後電位經總和形成的生物電。如果能夠通過一個設備精準捕捉並破譯腦電波,轉化為具體的控制指令,就可以實現我們期待許久的「意念控制」。
  •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超級有效的情緒控制術
    強者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弱者被情緒控制。曾經一朋友跟我分享生活中的困難,她說她生活過得非常痛苦,原因是她老公經常對她有家暴。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如此沒有素質的男人趕緊離婚。她說不能離,我說為什麼?下面我們先來認識情緒有哪些?第一種是積極的情緒,第二種是悲觀消極的情緒。當我們一個人擁有積極的情緒的時候,你會發現他整個的人生都過得非常的好,每天都活力四射,精神抖擻,會感到很開心、很幸福、很高興、很陽光,很有正能量。
  • 智能可穿戴設備正在開啟健康管理新時代
    9月,蘋果發布可監測血氧水平的Apple Watch 6,實現預測和追蹤新冠病毒感染,更傾向於對用戶的健康管理。11月,榮耀新推出含有心臟健康管理、血氧飽和度檢測、睡眠呼吸暫停篩查等多種保健功能的智能健康手環。從今年各大品牌的動作中可以看出,健康管理正在打開可穿戴設備的增量市場。
  • 美媒評選:改變生活的可穿戴醫療設備|美媒|醫療|設備|傳感器|患者|...
    以下就是美媒WTVOX評選出的「2016年十大可穿戴醫療設備」。(註:以下設備隨機排序,不分先後)Valedo 背部治療工具Valedo是一款可穿戴醫療工具,目標患者為長期受下背疼痛和相關併發症困擾的病人。這款智能工具包含一個遊戲平臺,智能連接模塊和一個雲平臺。遊戲平臺幫助病人完成特定鍛鍊,連接模塊收集並發送信息到雲平臺,在雲平臺上,醫生可以獲取並分析相關數據。現在,Valedo已被應用於治療和控制慢性腎功能問題,甚至脊髓損傷。
  • 一個人最大的本事,是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人最難控制的,往往是自己的情緒,情緒掌控展示的是一個人的能力,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成熟,而且,也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一、克制情緒,是一種能力曾國藩說:「處事速不如思,便不如當,用意不如平心。」意為在處理事情時,心急如焚不如謀定而後動 ,一味地從方便視角考慮不如從是否恰當的視角思考 ,在情緒化的狀態下感情用事不如平靜下來 ,在自身情緒穩定後再做決策 。
  • 做情緒的主人,不做被情緒控制的傀儡,高情商人這樣控制情緒!
    但一個人的情緒也並不是這麼容易就控制的,因為情緒是我們的一種主觀認知經驗,這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一個狀態!不做被情緒控制的傀儡許多名人或者老師在上課或者演講的時候都會教大家這樣的一個道理,這也是為了鼓勵大家能夠適當的控制自己的脾氣,學會收斂!說的是「下等人,沒本事有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
  • 控制情緒對於交易至關重要
    每個人只要有所作為,有所行動必然會帶來一些情緒波動,這些情緒可能是別人帶給我們的,也可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的。我們會因為得到而開心,失去而難過。哪怕是別人的一句話也可能導致我們開心或者難過。我們回憶起過去同樣也會引起情緒波動,甚至一些還沒有發生的,虛無縹緲的東西都會對我們的情緒造成影響。我們會發現自己是那麼的容易被影響。可是我們自己卻無能為力,因為這些就好像一個程序被觸發一樣很自然地產生了。
  • 摘下你的手環吧,智能服裝才應該是可穿戴設備的主流
    可穿戴市場現在已經充斥了健身產品,那些喜歡鍛鍊的人群,手腕上戴著一個智能手環,口袋裡則放著一部智慧型手機,行業內沒有人願意承認這是個問題。但手腕其實並不是放置一大堆傳感器的最佳地方,而跟蹤運動健身狀態也不是傳感器的最佳應用。如果我們想讓「可穿戴設備」變成真正的可穿戴設備,需要關注我們每天穿著的衣服。
  • 盤點可穿戴設備醫療行業十大主流MCU
    可穿戴醫療是最被業內人士看好的可穿戴設備應用,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應用擴大,智能醫療也將逐漸走向人們身邊。然而,對於可穿戴醫療設備的設計依然存在眾多技術難題,如何實現設備的低功耗特性、便攜性以及穩定性仍然是技術人員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 2016年改變生活的十大可穿戴醫療設備
    以下就是美媒WTVOX評選出的「2016年十大可穿戴醫療設備」。(註:以下設備隨機排序,不分先後)該設備包含一個血糖儀,一個血壓儀和一個標尺。並且通過內置的藍牙,可將數據傳送到智慧型手機上。如果你需要,甚至可以藉助App將數據傳給你的醫生。不僅如此,醫生還可以通過這對系統進行設置提醒,告訴你的當前值比預設的臨界值偏低或偏高。有了Bodytel GlucoTel,醫療工作人員就可以幫助糖尿病人更快地處理高血糖或低血糖的症狀。
  • 努力控制著情緒,卻一不小心總是敗給情緒
    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都會有情緒。 人的一生需要擁有多種素質,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情緒穩定。 情緒像水,穩定的情緒是涓涓細流,滋養萬物;不穩的情緒則是咆哮波濤。
  • 可穿戴設備的下半場,誰才會成為「擎天柱」?
    今年「跑步經濟」帶動了大量中國運動品牌業績的復甦增長,除此之外,跑步經濟也在不斷促進文化用品行業、電子產品等領域消費,其中在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錶、手環上的體現最為明顯。除了「健康」可穿戴設備需要更多元素日前,IDC公布了最新可穿戴設備市場追蹤報告,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3293萬臺,較上年同期增長15%。
  • 「智能眼鏡」能否支撐起可穿戴設備的下半場?
    除了「健康」可穿戴設備需要更多元素日前,IDC公布了最新可穿戴設備市場追蹤報告,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3293萬臺,較上年同期增長15%。品牌排名方面,華為、小米與蘋果分列前三。同期,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高達1.25億臺,同比增長35%。
  • 控制老鼠?——神奇的腦電生物反饋技術
    Alpha波控制;20世紀60年代後期,Joe Kamlya發現受試者可以意識到自身的腦部狀態,甚至可以對α波的腦電活動進行控制。第一個被改變的腦波:1969年,Sterman研究通過鈴聲訓練貓的攝食行為,訓練貓產生SMR節律,發現腦電波是可以訓練的。
  • 「I Need a Doctor」 智能可穿戴設備為何能救人一命?
    智能可穿戴設備作為全天候隨身佩戴的智能終端,是非常適合作為24小時監測健康的接口,而心率監測功能,能為用戶提供舒適的長期心律監測,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通過智能可穿戴設備來進行健康監測和管理
  • 日本腦電波控制的機械手可作為人類的「第三隻手」
    打開APP 日本腦電波控制的機械手可作為人類的「第三隻手」 工程師曾玲 發表於 2018-08-07 08:50:38 有些人特別擅長
  • 除了計步和心率,可穿戴設備用於健康管理還有哪些潛力?
    在埃森哲數字健康消費者調查中,可穿戴設備的使用在調查樣本的7個國家中都有所增加,2018年美國消費者可穿戴設備使用率高達33%,75%的人表示數字健康對他們而言是重要的技術。 美國FDA也在促進可穿戴設備的應用。通常來說,作為「醫療」設備用於診斷或治療,必須經過監管機構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