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說,貓科動物從來不吃同類的肉。其實貓科動物之間是吃同類的肉的,只是發生的頻率較低而已。在現實中,不同的貓科動物在分布上有著較大的重合,例如非洲獅的分布與花豹在非洲的亞種以及獵豹都有重合,老虎的一些亞種與花豹在亞洲的亞種也有一定的重合等等,作為食肉動物,生境的重合就意味著有競爭性,而有競爭性就會發生衝突。所以在野生環境下,老虎捕獵花豹、花豹捕獵獰貓,獅子捕獵花豹、獵豹等等都是存在的。只不過,發生的機率較低,而且大多數的貓科動物確實很少吃同類的肉。那麼,是什麼造成了貓科動物之間很少吃對方的肉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貓科「內戰」的主要原因
貓科動物的「內戰」,最經常爆發在同種類之間,也就是獅子和獅子、老虎和老虎之間,這是因為從生存環境上看,同種的動物是最接近的。我們以獅子為例,獅子雖然是群居動物,但是族群之間也是有領地範圍的,並且獅群中的雄獅主要的職責就是巡視領地,而雄獅最需要防範的就是流浪雄獅,因為流浪雄獅只有挑戰了「獅王」才會有屬於自己的獅群。所以,雄獅之間的戰鬥往往是最慘烈的,尤其是一些年邁的「獅王」遇到年輕的流浪雄獅的圍攻,獅王即使不死也是傷痕累累。
其次就是不同種間貓科動物之間的大戰,比如花豹和獰貓,獅子和花豹等。不同種間的貓科動物之所以會有衝突,無非就是強勢的一方故意「欺負」弱勢的一方,就像獅子捕殺花豹,目的有兩個,第一個就是獅子搶奪花豹的獵物,第二個就是獵殺了花豹能夠一定程度的減少生境中的競爭者。
小結:貓科動物之間的大戰通常爆發在同種的動物之間,而目的就是為了爭奪領地、配偶、食物。對於不同種間的貓科動物大戰,它們的目的則大都是以搶奪對方的食物為主。
貓科動物大戰,獵殺對方的機率
雖然從體型上看,獅子、老虎等大型的貓科動物比花豹、獵豹等動物要大很多,而且論戰鬥力體型更大的貓科動物顯然也更有優勢。但是,即使有體型優勢,貓科動物之間的獵殺也並不簡單。
首先,同種的貓科動物體型差距很小,如果都拼死一搏,即使一方死亡,另一方也必然會受重傷,這也是貓科動物之間的大戰大都以驅逐為目的的主要原因。
其次,即使體型差距大且不同種類的貓科動物,它們也大都有自己的「保命絕技」,比如花豹在捕獵完成後或者遇到獅子時,它們會選擇第一時間爬到就近的大樹上,而獅子幾乎沒有什麼爬樹能力,所以,即使戰鬥力強,獅子也很難捕殺花豹。再比如獵豹,獵豹雖然戰鬥力連一隻稍大的鬣狗都不如,但是在面對其他食肉動物時,它可以用自己極致的速度來擺脫大型食肉動物的捕獵。
因此,貓科動物之間的大戰其實死亡率是比較的低的,而我們看到的獅子獵殺花豹、花豹獵殺獰貓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貓科動物為什麼很少吃同類?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貓科動物之間生死大戰很少,這也就意味著它們之間就不是捕獵者和獵物的關係,再加上貓科動物之間能吃對方的機會也很少,所以不是常規的獵物,是它們很少有互食行為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捕獵的難度,無論是哪種貓科動物都有很強的攻擊性,所以如果將同類當成獵物的話,捕獵的風險無疑是比捕獵其他食草動物要高很多的。
第三是食性。每一種貓科動物都有自己相對固定的食譜,它們本身就很少吃「食譜」以外的動物。而且食肉動物之間的大戰本身就不是以捕食對方為目的的。
因此,並不是只有貓科動物之間很少有互食的行為,整個自然界中的食肉動物大都很少吃其他食肉動物,而主要以驅逐,或者減少競爭者為目的。
總結
貓科動物很少吃同類,與捕獵難度、成功率、食性、目的等多方面的因素。當然,凡事也不是絕對的,在食物匱乏時,任何食肉動物都有吃同類的習慣,包括貓科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