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思想,創造未來—— 世博語境下的藝術與文化傳播丨1108 黃克儉、保科豐巳、黃聖智、何一贊、韓勇煒講座回顧

2021-01-21 上美講堂

2019年11月8日下午,「溝通思想,創造未來——世博語境下的藝術與文化傳播」學術論壇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一樓多功能廳舉辦。此次學術論壇與當天開幕的「世說新藝——中外藝術設計新銳創意特展」均由上海美術學院與上海世博會博物館聯合主辦,世博會博物館館長劉繡華、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汪大偉現場致辭,保科豐巳、黃克儉、黃聖智、何一贊、韓勇煒五位嘉賓先後發表了主題演講。文旅局領導、世博會博物館理事長洪浩、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段勇、貿促會代表、華文字庫創始人、上海市工業美術設計協會代表、文旅局兄弟單位代表、藝術家與上海美術學院師生等出席了此次學術論壇,並參觀了展覽。

「溝通思想,創造未來——世博語境下的藝術與文化傳播」學術論壇圍繞2020年杜拜世博會主題「溝通思想,創造未來」開展,從「機遇」與「可持續性」角度,解讀世博會與當代藝術設計的關係及未來發展趨勢。自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到2020年杜拜世博會「未來暢想,溝通橋梁」,十年間世博會與藝術設計始終是一個帶有溫度的話題,感動著你我每一個人。在世博會「機遇與可持續性」的背景下,當代設計應勇於嘗試跨界合作與跨平臺發展,遵循「和而不同,兼收並蓄,崇尚自然,綠色發展,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設計方法,這是世博會始終保有生命力的能量之源。

在論壇的開始,世博會博物館館長劉繡華首先代表館方歡迎出席的嘉賓們。她表示杜拜世博會將於2020年舉辦,作為由國際展覽局和上海市政府合作共建的全球唯一世博專題博物館,世博會博物館承載著參與世博,傳播世博理念的責任和使命。此次「世說新藝——中外藝術設計新銳創意特展」將給中外新銳藝術家提供思考和發生的平臺。世博會博物館與上海美院戰略合作籤約一周年之際,集結美院與中外藝術領域的新鮮力量,對2020年杜拜世博會的主題做了藝術的演繹與嘗試。展覽旨在用「世博」的主題詮釋藝術,在「世界」的舞臺傳承文化,令「出世」的新人展現自己。

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汪大偉教授接著進行了開場致辭。他表示世博會承擔了讓人類共享創造成果,洞悉未來前景,交流互動的責任。2010年的世博會便為上海的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建設帶來了新興動力,而世博會和藝術院校的合作勢必能培養出當下社會實際需要的藝術人才。他期待文教結合能更進一步,在學術層面、展覽展示層面為城市文化建設做出更多的貢獻,並向世博會博物館以及所有為此次展覽付出的工作人員表示感謝。

東京藝術大學副校長、日本當代藝術家保科豐巳教授介紹了日本對於藝術之道的理解。「道」文化是日本文化的特點,日本在19世紀創造了「藝道」一一詞。保科教授認為藝術是日常生活的升級,在日本,藝術的「藝」字主要體現為精神性、思想性,這也是日本藝術家研究探索的方向。日本當代藝術起源於14世紀的日本造型,如今已經成為融合視覺、聽覺、宗教思想等美的意識的綜合體。除了現代技術之外,茶道、花道、書道等傳統技藝仍然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保科教授總結道,對於我們東方文明來說,我們需要將現代與傳統結合起來,既尊重傳統而又以開放的姿態擁抱現代。

北京奧申委陳述報告多媒體總策劃、上海美術學院特聘教授黃克儉向在場嘉賓展示了文字的魅力。漢字與語言之間的關係一直在變化,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實現了書同文,但是語卻是不同音的,直到普通話的推廣才讓中文的文字和語言趨向統一,因此也保留了八大方言等珍貴的文化遺產。目前我們的常用字大約只有一千餘個,但是漢字的實際數量卻數以萬計。字體設計如今已經成為了一項文化遺產,在2012年成立的「漢字字形專業委員會」上,學界開始正式地討論漢字字型的設計和美學基礎。黃教授便用數年時間打造了智雲黑體,並通過字體工作營、字體工作室等方式,來和上海美院一道,在漢字的繼承與傳授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

黃聖智先生現任上海K11美術館館長。他介紹道,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等區域的一體化是發展趨勢所向,在文化圈實現一體化則是每一位藝術人需要思考的問題。西安的燈光節、杭州的淘寶造物節等活動都成為了城市的新名片。K11也希望能將藝術與商業進行結合,在藝術產品、文化產業方面進行探索,並試圖將景區旅遊資源與文化結合,再加以國際論壇輔助,總結其成功經驗。黃館長認為項目前期需要企業與政府共同進行規劃,後期則透過商業運行的模式來進行推廣與運作,打造品牌價值與精準的社區服務。文化藝術項目的品牌價值不容忽視,一旦打造成功,便能極大地助力城市文化的騰飛,同時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

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有超過400萬件藏品,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藝術設計博物館。品源文化作為V&A博物館在中國的獨家運營商,目前致力於將文化藝術帶入尋常生活。品源文化創始人兼董事長何一贊先生介紹道,他們致力於通過IP資產開發運作將博物文化打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商品,並在這個過程中營造獨特的購物體驗。品源文化的商業模式可以用幾個權力來概括,一是獲取獨家授權,二是開發主題二次授權的權力,三是線上零售的權力,四是打造線下體驗館的權力。近年來,品源文化已經打造了大英博物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聯名款等多個成功產品,還通過表演、餐飲等沉浸式的線下零售方式讓藝術完全進入生活。

2020年杜拜世博會中國館主創設計師韓勇煒介紹道,中國在2000年之後在世博會場館的設計方面有了巨大的進步,到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建築的設計高度被完全展示了出來,這也是中國館最成功、最亮眼的一次;之後米蘭世博會的「風吹麥浪」造型也足夠亮眼,但卻少了一絲中國傳統元素。2020年杜拜世博會的主題是「溝通思想、創造未來」,此外還有「機遇」、「流動」和「可持續性」三個副主題區,中國館便在「機遇」展區中。中國館的造型取自中國傳統燈籠,代表光明、團圓、吉祥和幸福,並取名為「華夏之光」,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新精神的融合。中國館的主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新和機遇」,屆時在館內將展出「天眼」FAST、北鬥衛星、5G技術、高鐵模擬駕駛、智能網聯汽車等展品,集中展示中國在科技和信息通訊領域的創新成果,將中國館打造成為展示中國文化的窗口、增進交流與合作的平臺。

2010年的世博會為上海留下了無數寶貴的財富,上海的城市建設藉此機會有了長足的發展,其成長路徑也成為了許多城市的未來藍本。此次論壇便是受「永不落幕的世博會」的感召,一代又一代的設計者們將不斷嘗試突破與跨界,以奇思妙想和詩意棲居進行城市空間與城市建築的規劃和設計,將「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口號付諸實踐。

相關焦點

  • 2020「策展與未來」系列學術座談 關注全球語境下的中國文化表達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主旨發言現場範迪安在啟動儀式上表示,今年春天開始的新冠疫情在世界蔓延,不僅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挑戰,也改變了社會文化的生產、展示、傳播和交流,視覺藝術盡在其中,但人們的精神需求不會停滯,精神文化的創造也不會終止,與新的藝術創作發生直接聯繫的策展活動同樣不會停止。
  • 圓桌|抽象藝術及跨文化語境下的美學與詩學體驗
    列支敦斯登國家博物館近日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國際學術論壇,由列支敦斯登國家博物館館長雷諾·沃康摩爾(Rainer Vollkommer)作為學術主持和主旨發言人,在線上邀請六位來自列支敦斯登、德國、奧地利、紐西蘭和中國的藝術家、評論家和策展人等專業學者跨越了3個時區探討抽象藝術在跨文化語境下的美學和詩學體驗。
  • 現代神話學丨「蘇俄轉播」和21世紀中文語境俄羅斯文化擬像
    我們大多數人其實對當代俄羅斯流行文化近乎一無所知。這是一個違背日常經驗的結論:作為中國的重要鄰邦,在當前中文網際網路生態環境下,俄羅斯/蘇聯文化傳播廣泛,佔據著重要的亞文化位置。但這些俄羅斯/蘇聯文化的來源都並非一手信息,俄羅斯文化的主動傳播能力是欠缺的,俄文在國內並不流通,和當代俄羅斯文學藝術和流行文化引進衰微。
  • 閩南大戲院:從「文化傳播」到「文化創造」
    凡音造·鼓道會館演員表演的二十四節令鼓《鼓動未來》振奮人心,明快的節奏開啟了觀眾對新年的激情期盼。活動現場,閩南大戲院總經理羅豔為藝術家黃蒙拉頒發「首位駐院青年藝術家」榮譽證書。黃蒙拉曾榮獲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在國內首度開創了用「弦樂四重奏」替代傳統的「交響樂團」以「協奏的名義」合作小提琴協奏曲的全新形式。
  • 「教育·倫理·文化:2019中美新聞傳播學術高峰論壇」在南昌大學舉辦
    本次會議是在國內高校大力推進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召開的,採用了主題演講、圓桌論壇、專題講座等多種形態展開,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國內高校著名專家,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密蘇裡大學、林肯紀念大學、太平洋大學、紐約大漢影業傳媒公司等機構的遠方來賓,圍繞當代新聞傳播發展趨勢、媒介法規與倫理、新聞傳播教育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話語體系等議題展開深入的溝通和交流,為新聞傳播學術發展建言獻策
  • 藝術語境下的攝影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孫德琪 凡是攝影解決問題:問題一:藝術的語境下攝影語言的邊界在哪?攝影本體論的堅守與揚棄。這個問題還是不能接受,可能我沒說清楚,如果大家看一下我和大家交流的標題:藝術語境下的攝影,其實就很明白了,是藝術語境,攝影只是你在做藝術這個項目的時候,你選擇了相機這個工具。舉個例子,把藝術比作蓋樓,過去用小磚叫蓋樓,今天用水泥模塊拼接還是蓋樓。道理是一樣的。否則的話,還是一頭霧水。
  • 世博酒店設計方案_2020年世博酒店設計方案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阿聯2020年杜拜世界博覽會 (Expo Dubai 2020) 也就是「杜拜世博會」 主題為「溝通思想,各項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預計本月25日會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 北京大學繼續教育學院2020年春季學期「博雅文化講壇」講座的通知
    各學習中心並各位同學: 北京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秉承北大「思想自由,兼容並蓄」的優良傳統,以「服務國家戰略,履行社會責任,建設具有鮮明北大特色的世界一流繼續教育」為目標,以「傳承文明、傳播思想、傳授知識」為使命,通過開展高端教育培訓、網絡遠程教育、夜大學等業務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孜孜不倦地傳遞著北大繼續教育的「正能量」。
  • 美術研究|創作:需要畫家文化、思想、經驗的積累與情感的投入
    作為一種藝術表現風格,現實主義手法一直以來是美術創作呈現歷史與現實,通過觀察與反映現實社會生活,關注現實人生、社會與自然的表達方式。如何在今天以造型藝術的方式展現與反思現實,如何在跨學科語境和多元化價值觀下,與時俱進地理解文藝創作中現實主義的內涵,如何通過美術作品的呈現,將思考與感受「藝術地」與現實生活相連,成為當下美術創作者共同面對的課題。
  • 藉由藝術,認識情緒:一周城市生活
    (圖/文 陳鑫培)以上兩場展覽的更多信息請關注刺鳥棲息地和劉海粟美術館微信公眾號本周話題:藝術書展近年來, 與藝術家書、手工書、獨立雜誌等獨立出版相關的活動越來越多,它們大多與視覺文化相關,文學好像一直被排除在外。
  • 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造型呈飛碟狀,是世界一流的現代文化演藝場館
    上海世博文化中心原名為世博演藝中心,於2010年2月12日更名為上海世博文化中心,是世界一流水準的現代文化演藝綜合場館;集綜合演藝、藝術展示、時尚娛樂於一體的文化集聚中心區。世博演藝中心造型呈飛碟狀,不同角度和不同空間會呈現出不同形態。
  • 一周文化講座|上海:前世、今生與未來
    電影則作為第七藝術、大眾文化的盛宴,在銀屏內外,牽動著億萬群體的愛和怨。二者的結合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一起來看看新書《燕園習影錄》怎麼說。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教授)、董炳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黃喬生(魯迅博物館副館長、魯迅研究專家)子安宣邦,1933年生,畢業於東京大學,大阪大學名譽教授,著名日本思想史學者,曾任日本思想史學會會長。
  • 2020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舉行 科學家...
    鼓勵科學與藝術工作者攜手共進、交融互通,破除偏見和專業的局限,在更廣闊的空間思考,以更堅實的臂膀來迎接未來的挑戰。李政道先生長子、李政道圖書館館長李中清教授通過視頻,表達了對本屆科藝活動的期待和祝福。上海科技館副館長繆文靖、市科協副巡視員黃興華致辭,繆文靖回顧了科技館與上海交大的科藝融合探索之路,黃興華則強調了科藝結合開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創新性。
  • 新媒體語境下「時尚 Cosmo」的「身體消費」文化現象探討
    ,身體不再與內在意志、人格主體或類似的精神性元素相關,消費時代身體的「去自然化」過程已經使它完全外化為一種時尚修飾和文化符號,「時尚Cosmo」為我們展現的就是媒體如何建構、傳播「身體消費」文化的圖譜。
  • 《符號學與當代藝術》系列線上講座即將開講
    直播時間:5月15日 20:30-23:00出品:伺服器藝術【支持單位】(按拼音排序)電子科技大學·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中心/藍馬國際藝術研究中心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南京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符號學與生態文化研究所
  • 十年回望 上海世博系列展館合集
    世博源充分利用了世博會的原有設施設備,為遊客創造出全新的購物體驗。在繼承原有建築特色的同時,世博源還因地制宜,增設了大量景觀亮點,其設計充滿了自然元素和藝術氣息。同時,還充分考慮了世博會之後的後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需要,與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定位相適應。演藝中心將建設成一座世界一流水準的現代化演藝場館;一個集綜合演藝、藝術展示、時尚娛樂於一體的文化集聚區;一處未來上海文化娛樂的新地標、都市旅遊的新亮點。
  • 未來在哪?丨中央美術學院日本駐地實踐展開展
    你好,未來!我們在哪?未來在哪?帶著這一全球共同思考的時代問題,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家國際駐地實踐團隊前往處於同一語境下的近鄰日本,在東京、千葉、京都、奈良等地進行了考察交流,駐地實踐完成後不久,疫情爆發,駐地實踐匯報展覽不得不推遲了。世界又發生了什麼?我們該走向何處?
  • 館長訪談|明珠美術館:突破傳統「觀看」,構架藝術療愈
    古籍、中國傳統文化的「冷知識」經由新媒體包裝和傳播,成了特殊時期緩解焦慮的一縷清風。為「觀看」插上「知識」與「思想」的翅膀,是該館的理念。疫情後重開的美術館,如何突破傳統「觀看」方式,開闢公共教育、美育機能和藝術療愈的新途經?直播盛行的當下,怎樣合理髮掘「線上」媒介特質,而非盲目跟風?面對變化與挑戰,美術館又如何保持活力?
  • 網絡迷因:亞文化傳播的下一個風口
    近段時間,微博上一系列看似毫無聯繫又不著邊際的話題總是能在一夜之間引起大量網友的關注與傳播。受眾在享受網際網路帶來的共享與傳播的愉悅時,網絡迷因也在瘋狂的輸出,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網際網路的環境下,網絡迷因的素材可以是任何一件小事,一句話,一張圖片,一個動作,甚至是一個音頻。當網民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理解不斷對這些事件進行個性化的評論和轉發,就能夠在社交媒體上形成病毒式的傳播,從而引發一場全民的狂歡,推動相關的亞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