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好書送給你】日本經濟起落五十年——日本戰後第一代決策者...

2020-12-12 騰訊網

編者按

查理·芒格先生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我這一生當中,未曾見過不讀書就智慧滿滿的人。沒有。一個都沒有。沃倫(巴菲特)的閱讀量之大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我和他一樣。我的孩子們打趣我說,我就是一本長著兩條腿的書。」

熟悉重陽的朋友們一定知道,閱讀,一直是我們非常推崇的成長路徑。

現在,我們希望和你一起,把閱讀這件事堅持下去。

每一期專欄,我們依舊聊書,可能是書評、書單或者書摘。

每一期會有一個交流主題,希望你通過留言與我們互動。

我們精選優質好書,根據留言質量不定量送出。

世界莽莽,時間荒荒,閱讀生出思考的力量,願你感受到自己的思想有厚度且有方向,四通八達,盡情徜徉。

【有本好書送給你】第75期

本期好書:《日本經濟奇蹟的終結》,四川人民出版社

互動話題:談談你眼中的日本經濟?任意角度皆可

留言時間:2020年8月20-23日

(認真的留言都會上牆,鼓勵原創,上牆≠贈書)

留言篩選時間:2020年8月24-30日

(選中會收到提交寄送信息的回覆,逾期未提交/信息不全視為放棄)

獎品派發時間:2020年8月31日後

內容簡介

本書是於傑先生繼《時運變遷》、《管理美元》、《通脹螺旋》和《抗戰外援》後,引介的第5本近代金融經濟史著作,是理解日本戰後40餘年裡從廢墟、騰飛到停滯的不可錯失的參考書,也是即將推出的「日本奇蹟」系列的首部作品。

這本書寫成於1977年,正是日本經濟如日中天的時候。十二年以後,日本經濟進入長期衰退。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這是迄今為止關於日本從戰敗廢墟中鳳凰涅槃般崛起的最好歷史記錄。文字不多卻極其犀利。都留重人先生掌握資料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且書中增加了他本人的實踐經驗和政治思考。」

作者簡介

【日】都留重人

作者都留重人(1912-2006年)是日本傳奇的經濟學者和政治家。1940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與當時及後續的多位經濟學大師如熊彼特、薩繆爾森、特裡芬、加爾布雷斯(為本書作序)、託賓、多瑪、索洛等保持著師友關係。

1947年,年僅35歲的都留重人出任戰後「經濟安定本部」事務次官,是戰後首部《1947年經濟白皮書》的實際起草者。

1970年代後期,全世界都在討論日本經濟即將成為第一時,又率先撰文提出日本的經濟奇蹟即將終結,轟動世界。

圖文來源/時運變遷(ID:ChangingFortune)

作者/於傑

本文已獲得轉載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01

美國時間1971年8月15日晚、日本時間8月16日上午。美國國務卿羅傑斯(William Rogers)在東京市場開盤前10分鐘(東京市場當地時間上午9點開盤)致電日本首相佐藤榮作,讓他收聽美國總統尼克森將在東京時間上午10點(東京同華盛頓/紐約時差13小時)發表的「另一個」電視講話,佐藤搖著頭說:「別再折騰了」(Not Again)。就在一個月前的7月15號,尼克森發表的「將訪問中國」電視講話令日本舉國震驚。

羅傑斯的電話是尼克森戴維營會議(8月13-15日)之後的統一安排。尼克森考慮在8月16日(周一)華爾街開市前宣布美國的決定,因此把講話時間安排在了美國東部時間8月15日晚9點,這個時間點,歐洲還在深夜、日本已經開市。

羅傑斯沒有參加戴維營會議(基辛格也沒有參加),因此只是提醒佐藤收聽電視講話。參加會議的美聯儲主席阿瑟.伯恩斯(Arthur Burns)給德國聯邦銀行官員打電話,因為該行行長克拉森正在度假,伯恩斯聯繫了副行長埃明格爾(Otmar Emminger),並簡要通報了戴維營會議的主要內容,同時告知後者:「尼克森將發表電視講話、美國財政部負責貨幣事務的副部長保羅.沃爾克將於次日奔赴歐洲同相關各方進行溝通」。與此同時,沃爾克向日本大藏相高級顧問柏木雄介電話通報了美國的計劃。

尼克森講話有三方面主要內容,其中一項為:暫停美元同黃金之間的兌換;對(美國)所有涉稅進口品臨時(90天)徵收10%的附加稅。該決定對西方國際金融市場產生了嚴重衝擊,並預示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尼克森電視講話後,日本股市暴跌、東京市場美元匯率下挫,日本銀行進場購買美元;歐洲主要市場16日開始閉市;道瓊指數16日大漲。

1971年8月15日,尼克森發表電視講話

(Nixon Library)

02

1944年7月1日開始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確定了戰後西方的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該體系的要旨是西方主要貨幣同美元掛鈎、美元同黃金掛鈎(即IMF成員的官方美元儲備,可按35美元/盎司的價格向美國自由兌換黃金),實質上是西方貨幣間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在會議結束時形成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裡(參見1944年7月22日付籤字文本),並沒有「美元同黃金掛鈎」的約定,「美元同黃金掛鈎」是美國對IMF成員國單方面的承諾。也是這一承諾,成就並維持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1971年8月15日前按35美元/盎司價格進行官方間兌換以維持美元平價的美國,是唯一履行協定第四章第四條(b)款規定的IMF成員。

尼克森講話中的「暫停美元同黃金之間的兌換」,事後被看作是美元同黃金脫鉤。根據協定文本,尼克森此舉並不存在違約。

在經歷過一戰、二戰的決策者那裡,黃金是信仰。英國1931年宣布放棄金本位被看作是英國放棄了英鎊霸權;尼克森1971年宣布美元同黃金脫鉤,也意味著美元同其他西方主要貨幣一樣,完全沒有了「稀缺」價值。就在尼克森電視講話前,甚至出現國際間拒收美元償債的情況。1971年時擔任西德財政部長、後擔任西德總理的施密特(Helmut Schmidt)評論尼克森講話稱:「美國放棄了在(國際)貨幣領域的領導,無疑也部分放棄了其在西方事實上的領導角色。」

施密特說的很客觀。到1971年,美國官方黃金儲備早已不足以覆蓋西方主要國家持有的美元儲備;美元高估至少持續了五年以上。雖然尼克森的脫鉤安排有倒逼歐洲各國和日本的意圖,但同時也明確了一個事實:美國當不了這個頭了。

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召開時,美國是有能力、有意願牽頭主導國際貨幣體系;1971年8月15日開始,無論意願如何,美國是沒有能力再發揮先前的作用了。將美元同黃金脫鉤也被視為美國的單邊主義,但尼克森的電視講話、沃爾克的奔走談判、康納利的演講及妥協,斷然沒有了布雷頓森林會議時摩根索和懷特的底氣及主導者姿態。而對於匯率浮動之後的國際協調,美國至少最初也是意興闌珊。1973年三月初,歐共體財經官員在布魯塞爾召開會議,討論歐共體內各國匯率聯合浮動。德國政府電報告知美國歐共體的動向。尼克森同舒爾茨和沃爾克等經濟顧問碰頭後,建議他們聽聽基辛格的意見。此前很少參與國際貨幣事務的基辛格看了德國的電報後對那些經濟學家說:「對美國來說,因不參加一個將從根本上改變國際貨幣安排、可能影響美國利益的國際會議而完全放棄領導地位是不明智的」。美國隨即參加了隨後十國集團的相關會議。

03

因為軍事和經濟原因,美元被高估早在1960年代便出現了。美國之外的西方各國都對美元高估帶來的失衡(貿易和資本)心有不滿,但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放棄從失衡中獲得的好處。本幣相對美元低估,正是戰後西德和日本經濟奇蹟的重要原因。

1947-1973年,西德對外貿易快速增長,佔世界貿易份額大幅增加,西德因此實現了戰後西方的第一個經濟奇蹟。德國學者Ludger Lindlar認為,「西德貿易佔全球比重的快速增長,可歸結於其國內有利的供給條件與西德馬克的幣值低估,這一點被廣泛認同「。

繼起的日本經濟奇蹟同樣得益於外貿。日本經濟學家金森久雄指出,日本外貿繁榮,「根本的原因還是匯率與實際情況相比非常低廉的緣故」,1971年8月15日前,國際上針對日元低估的指責不斷,但「對於改變黑字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日本匯率的低廉,提高日元匯率,持反對論的人仍佔壓倒優勢「。

都留重人先生的《日本經濟奇蹟的終結》對此有系統闡述(都留先生早年留學哈佛大學,師從熊彼特,同羅伯特.特裡芬和保羅.薩繆爾森等同窗。他是日本戰後經濟政策的主要參與者,主導並執筆了日本第一份《經濟白皮書》)。只有在開放體制下,匯率才有意義,否則,要麼匯率定價沒譜,要麼僅僅是一個官方語境下的數字,無論高估、低估,均同大多數普通居民無關。戰後,在美國的支持下,西德、日本陸續進入美元體系(美國市場和資金)。馬克、日元釘住美元並低估,才有了獲得好處的機會(當然,日本能夠實現國民收入倍增、「失去三十年」之後人均GDP仍穩居發達國家前列,本源在匯率之外。早在珍珠港事件次年(1942年)八月,美國便設立了東亞政策研究組,開始研究對日本的戰後處理政策。除經濟事務外,這些政策同時涉及了社會制度建設。後者是日本經濟奇蹟的基石。都留先生對此也有論述)。

尼克森衝擊之後,康納利轉述的「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卻是你們的麻煩」常被提及。他當時說的另一句話更能代表他和當時尼克森的立場:我們旺時,你們慷我們的慨;而今我們有麻煩了,你們也要一起擔待。這才夠朋友(we were generous in our years of prosperity, and now we expect to be generous in sharing our problems. that’s what friendships are for)。康納利被伯恩斯、舒爾茨等美國其他財經官員和基辛格視為短視,但正是前者基於沃爾克的建議,以其牛仔風格敦促尼克森當即立斷,讓美元同黃金脫鉤,解決了困擾美國和西方多年、議而未決的匯率安排麻煩。

04

1970年前後,對於黃金的角色及匯率調整,不僅西方各國之間意見不統一,這些國家內部同樣存在意見分歧,美國也是如此。彼得森、麥克拉肯和舒爾茨這些美國官員較早傾向於調整匯率、黃金-美元脫鉤;伯恩斯最初堅決反對馬上脫鉤黃金;沃爾克一直堅定地維持布雷頓森林體系,但逐漸地意識到美元匯率應該調整,並在接任負責貨幣事務的財政部副部長之後,形成美方黃金脫鉤和匯率調整方案,且最終放棄恢復黃金-美元兌換的想法。

破易立難,或者說,有破無立。對於調整之後的體系安排,各方並沒有準備。沃爾克1971年8月16日會見歐洲同行時,後者對美國沒有拿出拯救體系的完備方案感到「苦惱而不是氣憤」。雖然沃爾克稱「沒有方案是美方有意為之」,但後續形勢的發展,顯然超出了他本人和美方的預期。當時各國官方的主流共識是繼續堅持固定匯率(加拿大除外),這是1971年底籤定《史密斯協定》的根本原因,即各方希望某種程度上延續甚至拯救布雷頓森林體系。西方大國中只有法國堅持要求美國恢復黃金-美元兌換,法國也因此成為美國此間主要的談判對手。官方共識沒有被市場接受,且各國官方對如何執行有限的共識也缺乏共識,維繫固定匯率就沒有了可能性。

歷史進程中,關鍵的個人角色不能忽視。康納利完成了美元-黃金脫鉤,後續接任美國財政部長的是一直堅持浮動匯率的舒爾茨,他發起了五國集團,也讓浮動匯率成為常態和市場經濟國家的主流。因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是固定匯率,隨著主要國家相繼選擇浮動匯率(市場化資本流動的影響),時任西德財政部長的施密特於1973年三月中旬宣布:「布雷頓森林體系結束了」。

尼克森衝擊之後,在國際貨幣事務上,新興西方大國西德、日本沒有意願讓本幣成為西方世界的主導貨幣,「不想當頭」;在拉動西方經濟增長方面,兩國則「無力當頭」;美國則一定程度上放棄了國際貨幣主導權。這種格局「折磨了美國長達10年(即1970年代)甚至更久」(沃爾克)。(伯格斯滕因此認為,「沃爾克擔任美聯儲主席之後的舉措,為其後20年的美國繁榮和大緩和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成為重建對美元的信心,以及因應的國際貨幣安排的前提。」,即結束了沃爾克眼中「痛苦的十年」。)此間,最大的得利者是沙特為代表的部分產油國。雖然美元貶值讓這些國家詬病石油收入購買力下降,但隨著油價上漲,石油美元成為包括美國在內世界各國追逐的對象。

05

尼克森講話中提到的「臨時加徵10%的進口附加稅」,是美國官方根據內部測算判斷的美元應相對其它主要西方貨幣的貶值幅度。根據IMF協定(本幣匯率升貶值幅度超過1%,應事先知會IMF),美國需要在調整前徵求前者的意見,且有義務繼續維持美元平價。但在戴維營會前及會後,美國方面並沒有安排高級官員同IMF主席施韋策(Pierre-Paul Schweitzer)溝通(雖然尼克森在電視講話裡提到IMF),會後是美國財政部一位年輕職員在8月15日下午通知後者晚上看電視轉播。這顯然違反了協定要求。其他國家未履行協定的關鍵條款,當然不能成為美國違反協定的理由。尼克森講話之後,美國也沒有就後續的匯率安排同IMF溝通,1973年浮動匯率前關於新匯率平價及新體系安排的討論,是在十國集團間進行的。IMF是事後才確認浮動匯率。

沒有了黃金信仰,1980年代之後的美元走勢,是世界各國和市場共同博弈的結果,管理當局是市場的參與者之一。1985年的廣場會議及1987年的羅浮宮會議,是西方國家間力圖穩定匯率的嘗試,管理者在其中加入了「區間/釘住」的考慮和努力。對比1970年代,廣場會議調整匯率的成果非常成功,但兩次會議對匯率波動區間的設計則無果而終。對於匯率調整,相比1970年代,英、法、美、日及西德五國,有能力、有意願共同努力,這可視為西方世界再次明確了美國和美元的主導地位。這同1971年前的格局完全不同。

06

國內常有言論指責美聯儲「無節制放水」,今年以來的金價又喚起不少對布雷頓森林體系、金本位的懷舊情緒。對比一下美元金價:1970年35美元/盎司;2019年底收盤 1519.9美元/盎司;四十九年中漲幅42.4倍;近期最高摸到2089.2美元/盎司,同期漲幅58.7倍。美國1970年的GDP是10730億美元(世界銀行,折合306.57億盎司黃金);2019年214280億美元(折合141億盎司黃金),美元計量的GDP在四十九年裡增長了18.97倍,折合黃金計量則慘不忍睹:按黃金折算,再考慮美國因新冠肺炎導致的經濟萎縮,美國2020年度GDP要退回到戰後初期的水平了。

今天美國的經濟總量,果真不如1971年?

如把黃金視為「貨幣」,用黃金作為GDP計量標準完全合理。1934年至1971年,美國以黃金計量的GDP總量穩步上升,同步於美元計量水平。原因在於,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裡,美元實質上維持著「準金本位」(35美元/盎司,官方間可兌換。這實際上是兩個承諾:價格和交易。戰後初期的美元荒時,35美元/盎司的金價是美國官方的保底保證),美元可等同黃金,其他西方貨幣按美元計價;尼克森講話之後是信用美元,黃金逐漸成為金融資產,按美元計價;世界其他貨幣則仍然按美元計價。時下的世界是美元時代。如按黃金計量,所有經濟體的經濟總量變化同美國相同,均慘得無法直視。

信用擴張是金價上漲的原因,同時也是經濟繁榮的原因。雖然財富是個爭議概念,但時下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以及其他的科技產品和服務,顯然是1971年時用多少黃金都購買不到的;新興經濟體在1970年代之後的繁榮、中國許多居民的紙上財富(變現後有購買力)、企業赴境外上市乃至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指責美國「無節制放水」者所在的工作崗位,均不同程度地得益於美元信用擴張。

1971年之後的近50年裡,美國官方黃金儲備一直保持在8000噸左右,居單一經濟體第一位,是目前全球已開採黃金存量的約5%(基於World Gold Council 估計量190000噸測算);佔全球官方(含IMF)黃金總儲備超過20%(截止2019年三季度)。如果回到金本位或美國轉向節制、信用收縮,美元計算的美國經濟萎縮和國民財富縮水的程度,在全球範圍內不會是最嚴重的;黃金計量的GDP短期可能翻倍,甚至更高。果真出現這種情況,受影響最小的是那些如NK這樣autarky裡的居民,財富和生活水平縱向比較不會有什麼變化,辛苦程度相若。

那些念舊金本位的論者,是否真的願意回到1971年之前?至於無節制「放水」,可對比金價和茅臺的股價/酒價。在全世界範圍內,黃金至少還有個「貨幣」信仰的人群基礎。

相關焦點

  • 日本第三季企業資本支出再降,令決策者繼續面臨刺激壓力
    日本第三季企業資本支出再降,令決策者繼續面臨刺激壓力; ① 由於冠狀病毒打擊了民間部門的需求,日本企業在7月至9月連續第二個季度削減了工廠和設備方面的支出,這使決策者繼續承受壓力,需要部署大規模刺激措施應對大流行。
  • 戰後的日本經濟:追趕型增長的發展與問題
    撰文|劉慶彬日本在戰後迅速從「發展中國家」跨入了「發達國家」行列。這是一個關於追趕型增長的經濟敘事。而理解當今日本經濟還需要回到1990年。日本經濟從那之後一度處於停滯狀態,至今復甦一波三折。整個社會的經濟預期和消費欲望都大不如前。
  • 戰後75周年 日本天皇和首相卸不下的「戰爭重荷」——日本戰後75...
    75年一路走來,日本經歷了作為戰敗國被美國佔領軍統治7年至今仍然內心隱痛的歷史,經歷了和戰勝國美國被迫結成不平等的軍事同盟國的歷史,經歷了籤訂《舊金山和約》低首順眉重新返回國際社會的歷史,經歷了從復甦到復興、從復興到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歷史,經歷了「泡沫經濟」崩潰後步入內心失落、社會卻平穩發展的歷史,經歷了昭和、平成以及正在經歷的令和這樣三位天皇在位的歷史
  • 日本經濟陷入戰後最嚴重的收縮,對新領導人的挑戰加劇
    日本經濟在第二季度陷入戰後最嚴重的收縮,因為冠狀病毒對企業的衝擊比最初想像的要大,突顯出新首相在避免更劇烈的衰退方面面臨的艱巨任務。 其他數據也提出了這一挑戰,7月份家庭支出和工資下降,因為該流行病的影響擴大,即使在5月份取消鎖定措施後,消費也一直脆弱。
  • 日本戰後漫畫暴力簡史
    在雜誌的正冊之外還加上了漫畫的附錄,甚至發展到了在正冊之外有十幾本附錄的情況。1956年8月的《新刊月報》發布了《兒童雜誌附錄調查》:1956年1月到3月的18種兒童雜誌所附帶的附錄平均數為每本雜誌4.1冊,漫畫佔44.6%,連環畫7.7%,玩具30.9%,漫畫超過玩具,漫畫的需求量激增。
  • 單一民族神話的起源:戰後日本的自畫像
    但是,日本國內卻沒有嘗試過要把日本建設成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的「新日本」。當時,日本國內的異民族人數已經非常少,現實問題堆積如山。反倒是戰後有部分知識分子認為,原本國內的異民族就是因為帝國擴張而收編進來的,日本成為多民族帝國這件事情本來就是錯誤的。對於滯留在日本國內的朝鮮人和(中國)臺灣人,比起讓他們留在日本國內和日本人共同生活,幫助他們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國才是眾望所歸。
  • 加本,海獅,得利卡,我們熟悉的第一代輕客(日本)
    另外,韓戰的軍事供應機會進一步加速了日本經濟的強勁復甦。經濟發展帶來了生活水平的提高,日本汽車的需求市場不斷擴大,帶動了豐田、日產、三菱、馬自達等知名汽車企業的崛起,在六十年代之後,日本汽車企業在日本形成壟斷。的石油危機為日本汽車工業向海外擴張提供了極好的機會,結果,日本汽車崛起,日本迅速擺脫戰敗國的陰影,再次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 昭和電工事件:企業賄賂政府大案,源於美國主導的戰後日本改革
    日本堪稱全球金權政治之最,這和戰後美國對日本政體的英美化密不可分。昭和電工事件被「譽」為日本金權政治的開端,是日本戰後第一個被揭露出的金權黑幕。 一、來自美國的「幹涉」 戰前日本體制不必多說,軍國主義、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什麼臭名昭著的詞往上按都不過分。
  • 日本六大財閥,是如何壟斷日本的經濟?
    而在這52家上榜企業中,有40多家都屬於日本赫赫有名的六大財閥,三井財團、三菱財團、住友財團、富士財團、三和財閥以及第一勸銀財團。作為20世紀壟斷經濟的產物,今天的日本財團控制著日本60%的總資產,55%的總資本,60%的消費渠道和20%的就業人員。財團將光鮮亮麗的公司推到舞臺中央,自己卻隱身幕後,悶聲發大財。
  • 廢墟中再次出發:野口悠紀雄親歷的戰後日本社會
    但是,大藏省、商工省等政府經濟部門卻被幾乎毫髮無傷地保留下來。當時日本全國有超過20萬人以上被開除公職,可是大藏省僅有幾人被開除。出現這樣的結果,就是因為佔領軍對於日本官僚組織的實情知之甚少。他們不知道,戰時實際操縱日本經濟運行的正是大藏省和軍需省等經濟部門。另一件事也充分證明了佔領軍對日本政府機構的無知。
  • 從廢墟到重生的奇蹟:日本戰後的崛起之路
    1952年~1955年,日本又分別加入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與關貿總協定,為融入世界經濟、從而實現自身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而對日本有一定了解的朋友或許會知道當年大名鼎鼎的日本通商產業省。通產省作為日本政府機構,對於當時國內產業政策的制定也發揮過巨大的作用,美國學者甚至直接把通產省與日本奇蹟並列了在一起。
  • 從「日本第一」到「平成不況」,中國人應該如何理解日本人的心態變化
    在日本國內的歷史研究中,素有「昭和史研究」一說,把貫穿六十餘年,跨越戰前、戰後兩個不同社會的昭和時代視為一個整體。這種研究更注重日本戰前、戰後社會發展的延續性。與之相對,1989年後開始的平成時代與之前漫長的昭和時代之間也有極為緊密的聯繫。
  • 同樣是戰敗國,為何德國戰後保留了國防軍,而日本只能有自衛隊?
    德國和日本是二戰的兩大戰敗國,但兩國在戰後的待遇上明顯有些不同。德國目前仍保留了一支國防軍,而日本在軍隊被解散後只有一支自衛隊,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有人會說,德國在戰後敢於承認自己的戰爭罪行,贏得了世界的諒解和尊重,反觀日本至今不思悔改,軍國主義有著死灰復燃的跡象,其實這並不是主要原因。
  • 日本真的「失去了20年」嗎?——讀《回望平成時代的日本經濟》
    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在這20年裡日本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破裂,經濟增長出現了斷崖式下跌。那麼,真實情況究竟是怎麼樣的?供職於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的李海燕先生,曾多年在日本學習、工作,對日本社會有切身實地的了解,對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各項產業的發展過程也有長期的研究,他新近所著的《回望平成時代的日本經濟》一書,對於我們正確認識日本並據此反觀自己,都有很好的閱讀、啟發價值。
  • 戰後史上的「55年體制」,如何塑造了日本?
    文/參商所謂日本「55年體制」,顧名思義,自然就是日本在1955年確立的體制。這個體制在1993年結束,長達38年之久,對於日本來說,它是戰後史的重要組成部分。01.「55年體制」的確立眾所周知,日本戰敗以後,有一段被美國軍事佔領的時期,正是這段刻骨銘心的軍事佔領,讓日本對美國產生了深入骨髓的忌憚。50年代初,軍事佔領結束,然而,美國對日本的影響卻沒有隨之結束,55年體制就是在美國對日本擁有巨大影響力,同時美蘇正在冷戰的時代背景下確立的。 在二戰結束後的民主化改革中,日本的各派政黨迅速成長起來。
  • 是殺人犯也是父親:日本戰後一代的後記憶困境
    對日本的戰後一代而言,在後記憶中回憶那些士兵是一件複雜的事,因為那些人也是戰爭的施害者。根據國際法,日本軍隊犯有發動侵略戰爭的罪責,包括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暴行和無數野蠻行為。但是,雖然他們是殺人犯和掠奪者,但他們也是我們的父親,愛我們,為了我們而戰鬥、被殺和犧牲。
  • 滋慶日本留學:豆瓣評分8.0+的9本好書 帶你了解真正的日本
    相信很多ZQ君的粉絲們每年閱片無數,日本旅遊也是常來常往,對日本的了解也是或多或少,但是想要全面的了解日本,還是要通過閱讀去了解真正的日本。今天ZQ君就給大家推薦豆瓣上書評超過8.0分的9本書,相信當你讀完這9本書,會對日本有個通透的理解和認識。
  • 午間閱讀 | 戰後日本知識分子的「同時代集體性心情」
    原創 王升遠 經濟觀察網 收錄於話題#午間閱讀❤74個本 文 約 4860 字閱 讀 大 概 需 要 12 min作者 | 王升遠photo | 圖蟲創意精英思想與民眾觀念、情感間的複雜關係是治思想史研究者始終繞不過去的問題。
  • 《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單元整合與學習設計
    2.研究性學習活動一主題:假如你是經歷過戰後西歐、日本經濟重建的一位老人,請講述其重建的相關史實。活動二主題:總結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分析對我國經濟建設有何借鑑意義?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盟友,日本在戰後民主化改革等一系列內外革新的洗禮下,一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與美國、西歐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舞臺上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 三十年了,日本經濟為什麼還是半死不活?
    來源:九哥財經在戰後,日本的重建和經濟發展的速度曾經令世界震驚與羨慕,僅僅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就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強國,甚至有超越美國之勢。但隨之而來的是廣場協議的籤訂,日元大幅升值、國內泡沫急劇擴大,最終日本房地產泡沫首先破裂,造成了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