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電工事件:企業賄賂政府大案,源於美國主導的戰後日本改革

2020-12-25 騰訊網

日本議會

所謂金權政治,就是權錢交易。財閥用金錢幫助議員或黨派選舉,而議員或黨派以巨大的政策優勢回報財閥,二者相得益彰。日本堪稱全球金權政治之最,這和戰後美國對日本政體的英美化密不可分。昭和電工事件被「譽」為日本金權政治的開端,是日本戰後第一個被揭露出的金權黑幕。

一、來自美國的「幹涉」

戰前日本體制不必多說,軍國主義、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什麼臭名昭著的詞往上按都不過分。

戰前日本社會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美國獨佔日本。8月22日,美國陸軍部告訴麥克阿瑟不對日本實行軍管,而是依靠現有日本政府進行間接統治。28日,盟軍成立了盟軍駐日佔領軍總司令部。30日,麥克阿瑟進駐日本。

其實美國也在反思日本為何如此好戰,最終美國認為是日本體制有嚴重問題,所以在美國的主導下,日本被迫進行了體制改革。9月,美國發布了改革目標,即「保證日本不再成為美國的威脅,不再成為世界安全與和平的威脅」。就是在美國第一的影響之下,日本被美國逼著進行了戰後體制改革,而改革的一切都要符合美國利益。

日本的太上皇麥克阿瑟

二、日本改革成了金權政治的根因

戰後美國先將皇族首相東久邇宮稔彥踢下去,扶持了親美人士幣原喜重郎,讓他推行改革。但幣原骨子裡也是個右翼分子,他主導的改革就是將《大日本帝國憲法》改名《日本國憲法》,原《帝國憲法》的「天皇神聖不可侵犯」改成「最高不可侵犯」,其他的一個字都沒動。這種換湯不換藥的換字遊戲惹得美國很不開心,最終美國又踢了開幣原,將吉田茂扶植上去,並由美國人惠特尼幫日本寫了一部新憲法。

吉田茂

惠特尼的憲法就是今天日本不斷試圖衝破的憲法,該憲法最大的亮點就是日本放棄了國家交戰權,不能對外發動戰爭。美國告訴日本,如果不接受,「將對天皇的人格進行重大改變」,這句話潛藏的意思就是日本要是不聽話,美國將廢除天皇,把日本變成共和制。最終,新憲法順利通過了日本國會,成了日本根本大法。

憲法推進的同時,在美國主導下,對日本一切舊體制都進行了改革。

政治上,剝奪天皇神性,剝奪天皇參政權,天皇的話語、聖旨不能成為法律;議會中取消貴族院,改為美國式的參眾兩院,議員皆由選舉產生;內閣改為真正的議會內閣,議院黨魁直接成首相,4年一屆;懲治戰犯,釐定戰爭罪責;廢除陸軍省、海軍省、參謀部和日本軍隊。

在美軍指揮下的日本人

經濟上,將天皇制的統治根基財閥、地主全部廢除。美國先確定了日本的15家康採恩,就是三菱、三井等大財閥,打算將其全部拆分,但因為中國解放,美國開始反華反共,此項改革夭折;在農村美國打土豪(沒殺,只是將他們的大部分田地剝奪,再分給貧僱農),此項改革十分符合民心,這也是日本共產主義運動受挫的主要原因。

日本農村

日本的民主改革是金權政治發生的根本原因。因為日本的改革完全被美國主導,美國引入的是英美體制,金錢和選舉密不可分,都是資產階級有錢人的遊戲,你什麼時候聽過資本主義國家沒錢還能參選議員?所以為了選舉,所有議員都要先想方設法弄錢,多多益善,日本政界有四當三落之說,即用4000萬就能當議員,3000萬就要落選,這也是昭和電工事件爆發的根本原因。

日本國會議事堂

三、吉田經濟學

戰後日本一片廢墟,復興經濟成了當時日本的當務之急。吉田茂在戰後初期五任首相,實際主導了戰後初期日本的經濟復甦。1946年第一次吉田內閣時期,吉田茂就成立了經濟委員會,商討復興方式。

吉田茂和美國欽差

1946年12月27日,經委會確立了「傾斜生產方式」的辦法,即優先發展煤炭、鋼鐵、化肥、運輸等重工業,這是吉田經濟學的核心奧義。

1947年5月成立了社會黨片山潛內閣,片山的黨獲勝的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競選口號是:大工業實行國有,工人參與管理。雖然是進步勢力的內閣,但經濟方面,片山無法擺脫吉田經濟學,所以他也在資金和原料供給上大力照顧和鋼鐵、煤炭相關的產業,生產的鋼鐵優先給煤炭行業,煤炭產品又優先返給鋼鐵產業。可當年10月,國會否定了大企業國有化的法案,片山承諾失效,內閣陷入困境,於1948年2月垮臺。

片山潛

四、吉田經濟的再推進

1948年3月,民主黨蘆田均上臺,復興經濟上將傾斜生產改為超傾斜,這是把原本傾斜產業中條件好、能力強的企業單提出來,對他們再優先照顧,換句話說,就是培養大資本,集中全日本的力量、資源和經濟,對鋼鐵、煤炭相關產業的巨頭進行補助和援助。比如為增加鋼鐵產量,內閣拿出當年總預算的5%,全部補貼給三菱等5家鋼鐵巨頭,並向他們提供低廉的進口礦石和煤炭。

蘆田均

經過三代首相的畸形發展,到1948年末,日本鋼鐵和煤炭行業已經恢復到1930年的水平,可輕工業被嚴重擠壓,恢復不足半數,纖維業更是只有1930年的24.2%。通過這種對比我們發現,這種超傾斜生產方式的優點,就是只要是被超傾斜選中的企業就能恢復產能。而這構成了昭和電工事件的背景。

五、昭和電工事件

通過上面諸多介紹,我想大家該明白1948年日本的國情了,總結下來就是,政治民主化,民間輿論和選民支持能決定一個政權的存亡;首相能決定國家走向;而有錢才能當選,錢是多多益善;財閥改革失敗,大財閥被保存下來;傾斜生產方式是一塊肥肉,誰的企業能被選中,誰就能優先復興。

昭和電工會社訪問浙大

昭和電氣工業公司是30年代新崛起的財閥集團,是個綜合公司,主要領域是石油化學、肥料、電子製造。該公司在戰爭期間遭受重大挫折,戰後遲遲不能恢復。1948年,為了取得補助資金(傾斜生產資格),該公司社長日野原經過中介向首相蘆田均、民主黨重要議員、通商產業省、農林省、經濟安定本部、大藏省等部門官僚和興業銀行高管賄賂7000萬日元,換取了28.67億補助貸款,該貸款超過了公司總資本的10倍,是一種非常不正常的借貸。

同年下半年,該賄賂事件被揭發,社會輿論一片譁然。迫於社會壓力,日本法院當時就抓捕了日野原和副首相西尾末廣等64人,其中37人被起訴。10月,蘆田內閣倒臺,蘆田均也被捕。至1958年,案情被冷處理了10年,法院將其餘大部分人判為無罪。1962年,法院讓日野原、西尾末廣背鍋,昭和電工案這才落下帷幕。

文史君說

昭和電工事件揭開了戰後日本金權大幕,以此為開端,日本金權交易愈演愈烈,昭和電工事件逼得日本首次通過了斡旋受賄罪,此罪專門針對中介。關於昭和電工是如何被媒體知道的,原因不詳。當時日本黨派林立,勾心鬥角。戰後的民主改革原則上一屆首相能幹4年,但狼多肉少,為了提前讓己方上臺,在野黨可都是虎視眈眈,想方設法下絆子。所以昭和電工事件的揭發和在野黨密不可分。

參考文獻

正村公宏:《戰後史》,築摩書房,1985年。

吳廷璆:《日本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抓了法國人的東京地檢特搜部,真是美國設在日本的東廠?
    特搜部成立僅1年,就挖出「昭和電工事件」。昭和電工1939年成立,是日本最重要的企業之一。1948年,昭和電工為獲得政府貸款,向當時執政的蘆田內閣多個高官行賄7000萬日元,其中,就包括國務相慄棲赳夫、大蔵省主計局長福田赳夫等人。
  • 二戰前後日本女性:戰前非剛猛昭和男兒不嫁,戰後青睞理工直男
    經過明治改革的日本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一下子脫變成為列強之一。明治天皇在各方面的改革也為日本帶來了質變,貴族的權力不再,平民們的地位提高,武士階層和藩地制度被取消,但這當然還有一些頑疾卻已經在日本根深蒂固很久,比如婦女在家庭的地位仍然低下。
  • 昭和電工在中國增產功能性樹脂
    中化新網訊 日本昭和電工6月15日宣布,在中國增強了功能性樹脂的生產能力。在上海工廠增加了乙烯基酯樹脂(VE)與合成樹脂乳液(EM)的生產線,目前已投入運行,產能分別增至2倍。  新生產線位於昭和電工旗下子公司——上海昭和高分子的工廠內,6月投入運行。
  • 日本昭和時代
    1926年12月25日,飽受病痛折磨的大正天皇去世,裕仁登基為日本天皇,改年號為昭和。「昭和」,取自於《尚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當時的日本人或許絕不會預料到,日本就此步入波雲詭譎的昭和時代。 裕仁不僅是日本在位時間最長、最長壽的天皇,也是自平清盛和鎌倉幕府以來權力最大的天皇,更是日本歷史上最有爭議的天皇。
  • 廢墟中再次出發:野口悠紀雄親歷的戰後日本社會
    除了免去經營管理層的職務,佔領軍還對大企業進行了分割。根據1947年公布的《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排除法》,日本制鐵、三菱重工業、王子製紙等大企業都成為分割對象。在美國,壟斷企業被看作妨礙公平競爭,插手政治的「巨惡」。所以佔領軍想當然地認為,日本的財閥也需要整治。但是針對這些私人企業的改革,進行得並不徹底。
  • 豐田相關企業前高管賄賂中國官員在日本被捕
    豐田相關企業前高管賄賂中國官員在日本被捕 >  9月11日,豐田汽車的零部件製造巨頭「雙葉產業」前專務董事寺田武久被日本愛知縣警方逮捕。
  • 組裝改進均由美國主導!日本戰鬥機國產化之路何去何從?
    日本的國產戰機夢早已有之,但戰後由於受到美國的嚴厲限制,日本一直難以獨自研發戰鬥機。目前,日本的戰鬥機研發和生產能力都相當滯後,只能持續不斷地引進美國的戰鬥機。日本航空自衛隊目前所擁有的戰鬥機有3種機型:F-2、F-4和F-15。日本政府和防衛省欲以F-3戰鬥機替代F-2,對此,自民黨國防議員聯盟曾向首相安倍晉三呼籲獨立研發F-3戰鬥機,爭取早日實現隱形戰鬥機的國產化。
  • 從廢墟到重生的奇蹟:日本戰後的崛起之路
    美國政府試圖扶植日本,使其作為美國在遠東的反共基地的想法開始初步成形。1949年,美國總統特使、銀行家道奇抵達日本,指導日本改革,採取了一系列旨在促進日本經濟重獲新生的計劃,被稱為「道奇計劃」。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成為日本實現經濟騰飛的重要因素,它強調「靈活運用財政金融政策、積極進行財政投資」,「在充分利用市場與價格機制的基礎上,通過政府的政策措施來進行間接的誘導,使得產業發展與政策目標契合。」1952年~1955年,日本又分別加入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與關貿總協定,為融入世界經濟、從而實現自身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 「日本模式」的終結
    大多數日本學者並不完全同意這種觀點,例如,當美國學者詹森的《通產省與日本的奇蹟》被介紹到日本時,學術界反映較為平淡,而另一位美國學者卡德爾的《戰略資本主義:日本產業金融中的民間企業和公共目的》出版後,卻在日本引起極大反響,因為在日本經濟發展動因問題上,前者主張「官主導說」,而後者堅持「民主導說」。
  • 【大家】日本人的時尚觀:從昭和到平成
    關於這一時期,川端康成在他的《文學自敘傳》中曾這麼寫道:——「太太們之間都接二連三地剪短了頭髮,舞會流行,戀愛事件頻出,文士同仁們仿佛都患上了某種神魂顛倒的傳染病,總之是十分熱鬧有趣。」或許因為大正過於浪漫了,總之這個時代只有短短十四年便結束了,1926年日本迎來第124代天皇—即昭和天皇,開始進入昭和時代(1926–1989)。
  • [2016年13期][視窗]商業賄賂之利庫路特事件--新聞中心-中國警察網
    (提要)1989年的1月7日,日本昭和天皇去世,平成天皇繼位。而此時日本媒體關注更多的,是當時攪得天昏地暗的利庫路特賄賂事件。4月25日,日本首相竹下登宣布將辭職。26日,其秘書自殺身亡。6月3日,竹下登內閣集體辭職。利庫路特案件後來被稱為日本戰後最大的企業犯罪,也是最大的賄賂案。
  • 日本大正時代最大瓜西門子事件
    究其根本,在日本民主政黨制度建立的大正時期,就已經埋下了腐敗的種子,今天就帶大家看看大正時期第一大案——西門子事件。大正時代的日本一、大正民主說貪汙之前,我們先來說說大正民主。可以說大正時代是日本國民權利意識覺醒,爭取資產階級普選、民主的時代。因為日本掌權者不敢無視這些運動,也不能強硬鎮壓,所以此時日本的政治氣氛,遠比明治、昭和時期要寬鬆,由此得到了「大正民主」這一稱號。
  • 橫濱瑪麗的背後:靠女性去討好美軍,戰後日本不願提及的暗黑時代
    廢墟中的日本東京,也是日本暗黑時代特殊慰安措施協會在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淪為戰敗國的日本為了避免被戰後清算,以及中蘇的威脅,他們便將戰後投靠的靠山轉向了在戰前跟自己關係不錯的美國身上在8月18日雙方商討駐軍細節的時候,而為了討好美國同時為了讓軍紀稍差的美軍在進駐日本時少發生暴力事件和強搶民女事件(美國人在菲律賓有前科)。因此東京政府認為與其危害大多數日本女性,不如用犧牲一小部分人女性換取大多數人平安。最終他們決定建立專門慰問美軍的場所。
  • 從改革到崩潰:日本近代史的啟示
    1857年,美國政府通過其首任駐日總領事,迫使日本籤署正式的通商條約,是為日本安政四年。對當時的形勢,作者認為,除了「攘夷」與「開國」的對立之外,圍繞將軍繼任者人選的問題,幕府與強力大名之間也產生了矛盾。同時,日本的對外政策與國內政治同時出現混亂。
  • 大正時代最大瓜西門子事件,日本人集體吃瓜,背後是日本金權政治
    日本的貪汙腐敗可謂令世界瞠目結舌,日本政界要員屢屢因腐敗被抓,上至首相,下到各市官員,細數下來幾乎沒有乾淨的,比如中國人熟悉的首相田中角榮,就因「洛克希德」貪汙案被抓,還被關進了局子。究其根本,在日本民主政黨制度建立的大正時期,就已經埋下了腐敗的種子,今天就帶大家看看大正時期第一大案——西門子事件。
  • 戰後75周年 日本天皇和首相卸不下的「戰爭重荷」——日本戰後75...
    75年一路走來,日本經歷了作為戰敗國被美國佔領軍統治7年至今仍然內心隱痛的歷史,經歷了和戰勝國美國被迫結成不平等的軍事同盟國的歷史,經歷了籤訂《舊金山和約》低首順眉重新返回國際社會的歷史,經歷了從復甦到復興、從復興到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歷史,經歷了「泡沫經濟」崩潰後步入內心失落、社會卻平穩發展的歷史,經歷了昭和、平成以及正在經歷的令和這樣三位天皇在位的歷史
  • 二戰落敗,日本怎麼讓經濟發展起來的呢,軍國主義或武士道精神?
    在實行統制之前的企業多以發行股票和發行公司債券的直接金融方式來籌措資金,靠向銀行貸款的比例較少。日本政府則通過設立國家控制的銀行給企業貸款,國家控制的銀行的利率是相對於其他銀行低上很多的,當時也規定了只能以額定利率貸款。那對企業來說,之前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獲得資金就不會再成為一個主要的融資方式了。
  • 平成物語①|是結束也是開始:日本平成時代倒計時之際的回望
    給普通人進行生命倒計時在倫理上尚且不被允許,更何況是在日本萬眾敬仰的天皇。然而,明仁天皇的生前退位同樣是日本200多年來聞所未聞之事,因此,日本舉國上下開始通過多種形式回顧平成這三十年。有人說平成是「消費稅改革的三十年」,也人說平成是「網絡文明開花的時代」,還有人說這是「混沌的三十年」,更有人表示「想回到昭和時代」。
  • 日本新年號「令和」,是在向「昭和」年代致敬嗎?
    根據現場解讀,「令」是美好的意思,「和」則象徵著和平和寧靜,單看字面的意思也即美好的和平,聽上去似乎並無不妥,但為何會有日本人對「令和」這一年號第一反應不甚滿意呢?說起來原因無非有二。疑問一:是在懷念「昭和」嗎?原來,在日本就有年號體系的潛規則中,年號用字雖然不能避免重複使用,但至少應當在短期內不再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