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明治改革的日本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一下子脫變成為列強之一。明治天皇在各方面的改革也為日本帶來了質變,貴族的權力不再,平民們的地位提高,武士階層和藩地制度被取消,但這當然還有一些頑疾卻已經在日本根深蒂固很久,比如婦女在家庭的地位仍然低下。
明治時期出臺的《明治民法》依然提倡的是提倡男尊女卑思想,維護和肯定封建家族制度;不過這些制度在戰後隨著婦女地位的提高和民主化改革,以夫婦關係為本位的新型婚姻家庭制度得以建立,極大地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那麼在二戰前後的日本家庭是什麼樣的,那個時候的日本女生都有哪些擇偶標準呢?
二戰前:家長系社會,非昭和男兒不嫁
二戰前的日本家庭的是保守的代名詞,其家庭構成中的保守程度更是要高於當時的民國政府,而且作為家長的父親擁有絕對的權力。
父權家長專制:在那個時候父親就是整個家庭的主心骨和權威,父親擁有戶主權,可以任意支配家長的人員居住地點,也就是說,如果家庭成員如果違反戶主的命令,戶主可以將家族成員驅逐出去,不用履行撫養權。因此那個時候父親這個角色就是絕對權力的代名詞。而父親除了是戶主之外還是 「督主」,而督主就是的一個家族的族長,比如日本陸軍中將徳川好敏就是德川家族的督主。在《雪豹》中周衛華的好朋友竹下俊則是竹下家族的督主。當然每一個家族都會有一個人的繼承人,而如果作為家長沒有兒子的話,也可以過繼兄弟姐妹的兒子。想山本五十六就是過繼的養子出身。
確定了的父親權威的日本,女性地位自然不會太高,在夫妻關係上,女性結婚後要改成夫姓,實行夫妻同姓,而從改名字開始女性就失去他們獨立的人格。而且日本女生只能丈夫犯罪的時候才能的提出離婚,而日本男性可以隨時隨地地對妻子提出離婚。而如果嫁到一個吃軟飯的丈夫那這個女性基本上就悲劇了,因為法律規定日本女子在嫁給丈夫後,丈夫擁有財產的最終使用和支配權。
昭和年間都是以男生擔當家庭的主導,所以對於女性來說嫁什麼樣的男人才算幸福的呢?
以二戰前的昭和時期為例,那個時候女性嫁人也有自己的鄙視鏈
第一梯隊:雖然那個時候的日本是尚武的,但是從政當官,嫁公務員才是當時日本女性的首選,因而從東京帝國大學和三高院校中畢業的大學生非常搶手,一般能嫁給這些高等知識分子都是的日本大財閥或者華族的女子。這個有點類似唐宋時期進士娶親要娶官宦宰相之家的女子(具體參考陳世美)。
當然在昭和年間軍人優先的傳統,也讓很多女子喜歡嫁給軍人,而當時日本軍校中的高等學府分別是 陸軍「日本士官學校」和海軍「江田島海兵學校」,但凡從這裡畢業的軍官基本上都會得到東京、大阪、京都等地富裕家庭女子青睞,從而鯉魚躍龍門改變自己的命運。比如《啊海軍》中的主人公在還是學生的時候和地主家的明子是青梅竹馬,但到了的他去了海兵學院之後卻拒絕了明子,原因就在於去了海兵學院的他和鄉下的明子就是兩類人。
當然這些軍校和王牌大學的昭和男兒,畢竟是少數,而且她們都會選擇富裕家庭的女子作為結婚對象。
第二梯隊:而沒能嫁給的昭和男兒的女子,她們也會選擇嫁給「昭和男兒」——日本士兵,在那個日本全面戰備的年代,軍人無論是待遇還是收入都算是高等級的,在沒有全面擴軍之前的日本有很多女子還是以嫁給軍人為榮,這除了生活之外,更多的是當時的日本女子也被軍國主義洗腦,腦子裡的第一印象是嫁給軍人也是報效國家的另一種形式。
沒能嫁給的第一和第二梯隊軍人的日本女性只能被安排嫁給同村或者城市的漁民、農民和工廠力工,過著普通的人的日子,生活還是很拮据。
二戰後:喜歡理工直男和大企業僱員
戰後日本家庭結構發生變化,雖然還是有很強的父系社會影子,比如46年天皇提出了「男科學,女家務」的傳統,但是更多女性也步入崗位之中,女性地位的提高讓他們在擇偶的時候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而這個時候的昭和暴力男再也不是女性們青睞的對象了,有涵養、學識高、踏實肯幹的理科和企業員工才是她們的首選。特別是戰後百廢待興的情況下,高科技的理工男已經取代軍人成為國家的棟梁,而他們地位的提高也同樣吸引了女性的目光,科學家、工程師就很吃香。到了60年代以後隨著三產的興起,更多男女進入企業上班,職場愛情也成為很多獨立女性的選擇。
整體而言從二戰以後的昭和年間,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他們的擇偶更偏向於知識和財富型男生,以前的軍人和剛猛的男兒反而不吃香了。
雨田君說
從二戰前後日本昭和女性的擇偶觀來看可以反映當時日本社會的變。
從昭和前期因為家庭結構是父系社會,上層社會女子多是聯姻方式,講究門當戶對,不是嫁給同樣是華族的貴族男性,就是那些考上三高和軍校未來軍政之星,再不濟就是嫁給軍人。這個時期的日本女星沒有戀愛自由,缺乏主見和自主權。
而到了二戰以後,日本社會中女子地位提升,他們的選擇也是更為多樣和自由,這也是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斷的提升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