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質齊升 動能澎湃
--「十三五」時期資陽工業高質量發展綜述
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重點在工業、關鍵在工業。「十三五」時期,我市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著力構建「5+N」現代工業體系,推動工業經濟質量變革、動力變革、效率變革,全市工業經濟在質效、結構、創新、融合、綠色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
產業格局加快重塑
初冬,資陽臨空經濟區產業孵化中心項目現場,400餘名工人正忙著內外牆裝修裝飾。外牆圍擋腳手架已拆除三層,建築頂部流線型的輪廓露出,顯示出極強的設計感。
資陽臨空經濟區產業孵化中心是我市臨空產業孵化的重要基地。不久之後,電子信息、智能製造等臨空高端製造產業將在這裡破土發芽、茁壯成長。
「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近年來,利好政策交匯疊加,區位優勢更加凸顯,資陽將全域融入成都半小時、重慶1小時經濟圈,由此帶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互聯互通,將促進產業加快聚集、集群發展。
為搶抓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市委作出培育現代產業體系、以產業生態圈功能區為抓手重塑產業經濟地理、轉換發展動能建設成渝中部產業集聚核心區的決策部署。
工業方面,著力構建「5+N」產業體系,建設產業生態圈、功能區,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高標準謀劃裝備製造、生物醫藥、食品飲料、電子信息、紡織鞋服等5大主導產業生態圈,以及交通裝備與電子信息、臨空高端製造、醫藥食品等7個產業功能區。突破發展口腔裝備、臨空製造、航空食品、數字經濟、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
堅定以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體的增長動力、以工業為主力的新增長點的培育。「十三五」期間,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到242戶,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4.8%,成為推動資陽經濟增長的至關重要力量。
全市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持續位居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我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3.4%,高於全省0.9個百分點,列全省第6位。工業用電量累計實現4.7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37%,增速排名全省第5位。
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今年9月19日,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牙谷研發孵化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將全面提升中國牙谷的區域科研成果孵化和轉換水平,形成了涵蓋一、二、三類產業的全國性檢驗檢測聯盟和註冊認證綠色通道。
過去五年,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一手抓傳統產業提檔升級,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著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實施創新體系建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裝備製造產業有規模企業45戶,形成了26萬輛商用汽車、商用電動車、專用車及12萬臺柴油發動機等零部件配套生產能力。
生物醫藥產業有規模企業18戶,可生產414個品規的藥品、96個品種的醫療器械,國、省基本醫藥採購目錄品種分別達到66個、79個。
「中國牙谷」籤約入駐企業72戶,93個「資陽造」口腔產品投放市場。
食品飲料產業有規模企業61戶,集中於酒類飲料、豬肉、檸檬、糧油加工4個產業鏈。
紡織鞋服產業有規模企業21戶,紡織能力50萬紗錠,硫化鞋產能超過1億雙,加快承接成渝產業轉移,籤約鞋業轉移企業353戶,建成投產132戶。
「十三五」期間,全市工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共完成工業創新投入75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到126.7億元,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4家。發明專利年均申請130件以上。共享鑄造首創大尺寸3D列印項目被工信部確定為144個智能製造新模式應用示範項目之一;中車資陽機車有限公司檢測中心被認定為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實驗室;中車玉柴四川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我市首家成立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的企業。
平臺建設紮實推進。「十三五」期間,資陽獲批自貿區協同改革先行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成功創建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範開發區;安嶽經濟開發區、樂至經濟開發區成功創建省級經濟開發區;資陽高新區中國牙谷創建省特色產業基地。2019年,全市工業園區建成面積39平方公裡,集中度達到66%,對全市規模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53.5%。
營商環境日益改善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月6日,《資陽市工業企業復工復產工作推進方案》正式實施,在全省率先為企業復工復產「列清單」「劃重點」。市委、市政府創新開展「雙百雙增」行動,深化「保姆式」服務,一企一策,對工業企業在貸款貼息、市場拓展、用電補貼等方面給予支持,全市企業的復工復產基本恢復到正常水平。
企業要發展好,營商環境必須好。過去五年,我市著力打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充滿活力的市場環境、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為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和生活條件。
圍繞資陽工業發展,我市各級各部門利用提前介入、模擬審批、全程代辦、「保姆式」服務等方式縮短項目前期工作時限,加快項目落地建設,完善企業需求快速響應和涉企問題快速調處機制,確保企業訴求得到及時回應、妥善解決;深化「放管服」改革,儘可能實現政務服務全程網辦,爭取讓企業「一次都不跑」,進一步壓減企業開辦時間,簡化審批流程,讓企業真正感受到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
項目是經濟工作的「牛鼻子」。五年來,全市共實施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27個,計劃總投資576.3億元,其中,投資超10億元以上的項目19個、計劃總投資 314.9億元。組織實施省重點技改項目29個,投資超千萬元技改項目29個,累計投資超過11.4億元。(記者 李梅)
【來源:資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