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漢中漢江兩岸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向好,吸引了2000多隻紅嘴海鷗從西伯利亞飛躍數千公裡來漢江過冬,這讓冬日寂靜的漢江兩岸生機勃勃,成為漢中的一道和諧靚麗風景線,許多西安、成都的遊客慕名前來看紅嘴鷗。
12年前漢江邊來了一群「漂亮的鳥」
2008 年的冬天,自寒冷的西伯利亞,紅嘴鷗的一個小家族一路向南來到了漢中,退休教師紀玲第一次在漢江三號橋橋下發現了它們的身影。
「當時也不知道是什麼鳥,就覺得很漂亮。它們在人群中飛來飛去,一點兒也沒有害怕和防範,一大群人圍著看稀奇。」一眼的緣分,紀玲就喜歡上了這群白色的鳥兒,在網上查到它們的信息後才知道,原來這是紅嘴鷗。
之後,她和朋友經常帶著食物來投喂,漸漸地,從一開始的幾個人發展到了一群人,每天定時定點來到江邊。一聲聲「笛~笛~」拖著長音地呼喚,機靈又可愛的鳥兒們只要聽到「老熟人」的叫聲,眨眼間就忽啦一大片從天而降。
紅嘴鷗俗稱水鴿子,體形和毛色都與鴿子相似。嘴和腳皆呈紅色,身體大部分的羽毛是白色,尾羽黑色。紅嘴鷗數量大,喜集群,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庫、海灣。繁殖於中國西北部的天山西部地區及東北部的溼地。主食是魚、蝦、昆蟲、水生植物和人類丟棄的食物殘渣。
為留住紅嘴鷗數十名志願者堅持餵食5年
12月14日,今年72歲的志願者趙繼森說,每年冬天的10月底至11月初,紅嘴鷗都會在鷗王的帶領下飛到漢江邊來,次年3月都會再飛走。紅嘴鷗在漢江過冬期間,志願者們都會堅持來到漢江邊為紅嘴鷗投食,確保紅嘴鷗安全過冬。趙繼森和其他10多名志願者這一堅持就是5年多。
「2015年也就是幾十上百隻紅嘴鷗,大批量飛來過冬是從2017年開始的,當年增至上千隻,需要投餵的食物量劇增,最開始幾年都是我們一些愛鳥人士,每人每年投入大概3000元左右購買食材,再加工做好之後向江邊的紅嘴鷗投喂。」趙繼森說,最開始是一種喜歡,喜歡這種聰明通人性的鳥,後來慢慢變成一種愛和責任,想要通過堅持餵養,吸引它們每年到來,讓漢江兩岸的紅嘴鷗成為漢中靚麗的生態旅遊名片。
12月14日,62歲的志願者楊靜介紹,今年紅嘴鷗是最多的一年,大概有2000多隻,現在每天需要投餵10多公斤食物。「因為我們10多名志願者堅持投餵5年多,許多市民也加入其中,使得來漢江的紅嘴鷗一年比一年多,冬日的漢江也越來越生機勃勃、充滿歡樂,成都、西安、甘肅等地的遊客慕名而來觀看紅嘴鷗。」
如今,江邊來往散步的人都知道,有幾個「海鷗媽媽」每天都會來餵海鷗。「說我是『海鷗媽媽』,紀玲是『大媽』,楊靜是『二媽』,劉培珍是『三媽』……」海鷗之家愛鳥協會志願者李豔麗笑著跟記者說起大家給她們幾個取的外號。
政府投入資金購買食材並出臺文件保護紅嘴鷗
楊靜介紹,看著紅嘴鷗不斷增多,也越來越獲得市民喜愛,並成為漢中靚麗的生態旅遊名片。從2019年開始,漢中市政府拿出資金,成立紅嘴鷗志願者之家,定期在麵包房定點做一些麵包,讓志願者們來投喂,這樣也減輕了志願者為餵養紅嘴後的經濟壓力,更具有持久性。
12月14日,在紅嘴鷗志願者之家,記者看到房子裡存放了數箱食物,據介紹,存放的食材都是市政府出錢為紅嘴買的。「別看著多,今年兩千多隻紅嘴鷗,這些食材不夠幾天吃的,過段時間都要補充。」趙繼森笑著說,紅嘴鷗自身體溫高,需要的食量大,耗費就很快。
楊靜說:「紅嘴鷗生命周期長,相對其他鳥類智商高,更通人性。我現在只要一招手,喊幾嗓子,它們都看的懂聽的明白,就會飛到自己身邊,感覺特別親近,一天不來餵它們都會想念,就連大年三十,新年初一,大家都會堅持前來投喂。時間一久,我們也知道紅嘴鷗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大家做的最多的食材就是麵包加一點鹽,再加點魚子或者肉皮之內的。」
72歲的志願者夏俊峰特別喜歡拍攝漢江邊的紅嘴鷗,每天端著相機拍個不停,留下許多市民遊客投餵紅嘴鷗的美好瞬間。他說,紅嘴鷗必須要人工投喂,否則就會飛走,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就是這個道理。志願者們長期堅持投喂,慢慢地變成了大家的一份責任,也豐富了許多退休志願者的老年生活。
夏俊峰表示,想要紅嘴鷗留住,讓它們每年來漢中過冬,這不僅僅靠他們這些志願者堅持投喂,還要一江兩岸要持續優化生態環境,政府在食材方便投入更多,才能留住這些候鳥。
2019年12月10日,「打造漢中生態名片 保護紅嘴鷗在行動」活動在漢江音樂噴泉東側廣場舉行。同時,漢中市政府出臺《漢中市救助保護紅嘴鷗管理辦法》,《辦法》具體提出六條保護措施,讓保護、留住紅嘴鷗上升了一個高度。
華商記者 張映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