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昭,曾在「殿試」過程中享受過「逾時」特權,並享受了雍正皇帝親自掌燈的「恩科狀元」,也是雍正皇帝著重培養的青年官員。很明顯,即使王文昭對雍正新政有著明顯不滿,也並不影響雍正皇帝對其的信任和培養,更不影響他身上極為明顯的站位標籤。
說白了,王文昭自成為狀元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成為了雍正皇帝的政治勢力,無論他怎麼表現都無濟於事。
也正是這個原因,才會促使這個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的狀元,敢在「八王逼宮」這種統治階層內部矛盾爆發,而且雍正皇帝還明顯處於下風的關鍵時刻,主動站出來支持雍正皇帝。
只是,這個看似文弱而且還有著「抽搐」毛病的狀元,絕非「百無一用之人」,而是一個講究進攻策略,講究方式方法的人精。
首先,我們需要注意一個細節,那就是四位旗主王爺明確表達出對朝廷政務不滿時,王文昭並沒有站出來;等到雍正皇帝走下龍椅,在朝堂子上巡視一周後,王文昭才第一個站了出來。
這個不起眼的小細節能說明什麼問題?
我們先來看看「八王逼宮」結束後,雍正皇帝對滿堂朝臣的訓斥:
「今天朕好傷心啊!朕傷心的,不是隱私他們逼宮亂政,朕傷心的是這麼多朝廷官員竟然一個個作壁上觀!平日裡,你們口口聲聲、君君臣臣的,今日君父當此危難之際,你們的忠愛之心都哪裡去了?難道朕真是什麼桀紂之君嗎?」
那些素日裡就不滿於雍正皇帝執政風格,或者對雍正新政明顯有意見,再或者本就隸屬於「八爺黨」勢力集團的官員不主動站出來,雍正皇帝能理解,也不會怪罪,因為雍正皇帝對他們本就沒抱希望!但如果王文昭這個曾享受皇帝掌燈的狀元,也沒站出來為雍正皇帝站位的話,會被雍正皇帝如何看待,可想而知。
更何況,就算王文昭不主動支持雍正皇帝,一旦「八王逼宮」成功,王文昭這個雍正皇帝的忠臣會落得何種下場,也顯而易見。
而雍正皇帝在朝堂巡視的表現,就是他在做出判斷的明確表現,也是他向支持自己的朝臣尋求幫助的重要信號。這種情況下,王文昭再站出來才叫「深通上意」,才叫「合乎時宜」,才叫「識時務」!
我們再來看下王文昭的奏對表現:
「皇上,臣有本要奏!」
雍正皇帝則如此回應:
「你也要攻擊田文鏡?」
王文昭雖然對新政有所不滿,但能在這個時候站出來,雍正皇帝真就不知道他的真實意圖?真就不知道他是站出來支持自己的?
他當然清楚!
他之所以這樣問是為了暫時壓制「八爺黨」的阻攔。別忘了,在如此級別的朝會上,王文昭這樣的級別壓根就沒有資格發言;或者,幾位在場的王爺隨便站出來一位就能立馬將其碾壓,根本不會給他完整發言的機會和時間。
雍正皇帝如此發問,就能暫時迷惑住幾位王爺,才能保證王文昭說話的機會和時間。
對於雍正皇帝的發問意圖,王文昭明顯聽出來了,索性就按著雍正皇帝的意圖往下說:
「是!臣對田文鏡、對新法是有些看法,但臣現在說的不是這個!」
這句話的意圖依然很模糊,任誰也不會判斷出王文昭想要彈劾的人到底是誰?好了,王文昭又爭取到了繼續說話的機會。
也就是說,直到現在「八爺黨」們甚至還會以為這個狀元也想著趁機攻擊新政,自然不會對其加之阻攔。所以,直到王文昭提及「臣要參一個人——東親王永信」時,永信才恍然大悟地立即站起來訓斥。
那麼,問題來了:王文昭為何偏偏選中了東親王永信,而不是其他幾位王爺?
1、東親王永信不是胤禩、胤禟等人,雍正皇帝對其擁有著絕對的控制力,能夠及時制止住東信必然會出現的阻止聲音。
2、選擇東信,胤禩、胤禟等人才會暫時消停,才不會立馬站出來反對。
3、東信,既非年齡最長者,也非年紀最小者,而且還是攻擊皇上的最活躍人物,既具有代表性也不至於最難對付。
所以,王文昭此話一出,胤禩、胤禟等人都沒有動靜,只有永信自己站了出來,而且還被雍正皇帝一句話壓了回去。
好了,所有的條件都滿足了,王文昭開始彈劾:
「第一,朝廷明詔,我們都看了,說得清清楚楚,請幾個旗主王爺來是為了商量旗務。東親王為什麼一開口就幹預朝廷的政務呢?這是明目張胆的越旨。」
「第二,東親王雖然是世襲王爺,但也是臣子,一上來就連續向皇上逼問,毫無人臣之禮。聖人有成法在,朝廷有禮制在,請東親王即刻向皇上謝罪!」
僅就這兩句彈劾,就足以證明「百無一用是書生」絕對不適用於王文昭:
1、著重強調「聖人禮法」和「朝廷禮制」喚起滿堂朝臣的共鳴,同時也不給別人留下絲毫反駁的可能。
2、強調東親王永信「幹預朝政」的越旨表現,用以凸顯四位旗主王爺的「逼宮」事實;強調永信「攻擊皇上」,用以凸顯四位旗主王爺的「毫無人臣之禮」。
我先讓你佔不住理,先把錯按到你身上,看你如何回應?
你拒絕、反抗,滿堂朝臣,尤其是那些清流官員們就找到了攻擊你的理由;
你默認、認罪,雍正皇帝就能依據於此治你得罪;
當然,永信更可能選擇沉默,或者連減弱進攻鋒芒。但只要這種情況出現,王文昭的目的就達到了,雍正皇帝也就能得到喘息機會了!
話說到這個份上,永信不敢反駁,但胤禟可不慣著王文昭,一陣瘋狂的謾罵以後,王文昭的「抽搐」又犯了!
王文昭失誤了?還是,胤禟真就有那麼大的辦事,能讓王文昭當場犯病?
別誤會,這恰恰是王文昭整個計劃的一部分。
1、正面硬剛旗主王爺,雍正皇帝已經記住了王文昭的忠心表現,王文昭的目的達到了,該退場了!
2、胤禟謾罵王文昭,又讓 雍正皇帝找到了訓斥胤禟的理由,讓雍正皇帝暫時扳回一局,形成震懾。有了胤禟的謾罵,王文昭的忠心和貢獻自會更加突出,剩下的就是如何完美退場,如何將自己的形象受損程度將至最低了。
3、旗主王爺久在關外,得罪不可怕,甚至也無所謂;但胤禟背後有廉親王胤禩,而且還就在京中,就在朝堂之上,王文昭可不敢輕易得罪。
也就是說,王文昭幫雍正皇帝站了位,還不想過多得罪「八爺黨」,該怎麼辦?
直接抽風,撤離戰場!
除了能安全撤離戰場,王文昭還有著更大的好處:
皇上,為了給您站位,我都被罵到抽風了,您看看將來該怎麼提拔重用我吧!
百無一用是書生?最起碼,王文昭絕不是這樣!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