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生如夢,夢中有夢,應遠離顛倒夢想

2020-12-12 然好

我們在觀看電影的時候,有時在電影畫面裡還有人在觀看電影的畫面。電影是由放映機播放出來的,把記錄下來的畫面一幀接一幀地連續播放,在一定速度下讓人觀看起來感覺到很逼真,當人進入電影情景裡的時候,連電影裡的電影也覺得很真實,一俟看完電影,回過神來,始覺虛幻。

在《莊子》裡,有個莊周夢蝶的故事很有意思。莊子在夢中幻化為一隻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記了自己,醒來後才發覺自己仍然是莊子,他分不清究竟是自己夢中變為蝴蝶,還是蝴蝶夢中變為了自己。

人們把類似這些虛幻而不真實的影像叫幻影。

汽車界裡的勞斯萊斯有款車型叫作「幻影」,據有交資料介紹,這款汽車由0-100Km/h的加速不到6秒,還有眾多經典設計,彰顯出它的卓爾不凡,於是比喻為虛幻而不真實,如「幻影」一般,帶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佛家的觀點認為,人世間的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金剛經》),在眾多比喻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夢。人活在這個人世間,仿如活在夢中;凡夫之所以不覺得自己活在夢中,是因為還沒有從「夢」中醒來的緣故。

我們平時看到世間上的一切,誤以為是真實的事物,就好比電影中的電影,如同夢中之夢,乃是迷上加迷,把世間的一切搞「顛倒」了。

佛家認為,人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現象,萬事萬物被被分解分析到最後,都沒有獨立自成、永恆不變的「自性」,都是有條件生成的產物,佛家稱之為「緣起性空」,認為一切事物的本質為「空」。一言以蔽之,這個世間「本來無一物」(《壇經》慧能語),連「一物」都沒有,全是虛幻的,是徹底的否定。

在佛家的觀念裡,真實不虛的才是「實相」,萬事萬物被分解分析到最後,都有一個共相---「畢竟空」,這個「畢竟空」才是諸法「實相」,據此,「實相」即無相,「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離一切言說,即可「遠離顛倒夢想」,就像從夢中醒來,始覺夢中的一切皆非真實。

佛陀的根本教義是「緣起說」,以「緣起說」分析世間萬象,認為世間沒有一樣事物是真實存在的,本質都是「空」,不但物質現象如此,「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五蘊皆空」(《心經》),站在真諦的角度,萬法皆空,從而推演出一個「無我」的觀念來,教我們要遠離虛妄執著。

而我們凡夫看到眼前的這個世間事物,誤以為真實,這實際上是基於世俗既有觀念的認識,被「無明」所遮蓋;而萬事萬物都存在著生、住、異、滅四種現象,剎那九百個生滅,永遠處於由生到滅的變化過程中,到了必將歸於空無,即使一塊堅硬的石頭在經過無數的風化氧化現象之後都會化作微塵,就像雅丹地貌的形成到最後都會消失一樣。

只有站在佛家「緣起性空」的角度看世間萬象,才能體覺得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始覺人生如夢,若只看現象不看本質,則是凡夫「顛倒」。

佛陀以「緣起說」教我們應「遠離顛倒夢想」,得究竟涅槃。

編撰:然好

本文純屬作者讀書心得報告,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

相關焦點

  • 四格漫畫:黑暗獅子吼 遠離顛倒夢想
    這似乎又合乎佛教的恐怖相真義,又可理解為一種獅子吼,從而讓我們更加天真和純淨……《心經》告誡我們遠離顛倒夢想,正視非理性恐懼和黑暗想法,《Deep Dark Fears》小漫畫系列也有這麼點意思,且直面
  • 雪潮:人生與夢一一與歸零人生詩人互動於夢中
    在我朋友圈發的《人生如夢》評論欄裡,富有哲思,經常在詩歌和哲學問機動遊走,時而激情飛揚,時而陷入沉思的襄陽青年才俊,身在北京,籍系保康的歸零詩人,真的歸零了,把人生,把愛,把詩,把夢等,一句話都如算盤,忽啦一下,都清除歸零了。歸零詩人不愧是人生刪繁就簡的高手。
  • 遠離一切顛倒夢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八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現流傳最廣的版本是唐代三藏法師玄奘所翻譯的,全文僅二百六十字,是大乘佛教六百卷般若經中最短的一篇。《心經》雖然字數最短,但卻講明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緣起性空的大智慧,可謂是文字簡略而涵義廣博。
  • 佛教唐朝禳夢巫術
    佛教禳夢巫術不僅道教有鑲夢巫術,佛教也有禳夢巫術。敦煌寫本中《求夢咒》,便是唐人佛教禳夢巫術的反映。伯二三二卷記較了全文,為兩段,一為說明,二為咒文。說明此是求夢咒,誦七遍,臥時誦,若無所見,至一七日,必有所見。
  • 雲夢澤中的夢中夢,夢中有林間的精靈
    雲夢澤,湖北省江漢平原古代湖泊的總稱,雲夢澤的湖泊星羅棋布,那裡有八百裡洞庭的風光美景,這是我們現實三維世界中的美景,其實在我們的夢境深處也存在一個雲夢澤,那裡有變幻莫測的雲霧,那裡有微波蕩漾的沼澤湖泊群。
  • 《心經》和《清靜經》,佛教與道教中兩部異曲同工的經典!
    《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重在空「五蘊」(色、受、想、行、識),從而達到「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的境界。二百六十個字道盡人生緣起性空的原理,可謂至精至純。佛道之爭,由來已久,可是如果靜心領悟《心經》和《清靜經》,你會發現,作為佛教和道教中頗有代表性的經典,兩部經雖然言辭不同,義理卻相通,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靜心咒》佛教和道教皆有,他們有何不同?
    無論佛教還是道教,若要修行,最開始要修的是不動心;今日藉此機會,我們來淺談一下的佛教與道教最為基本靜心咒法。,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佛教法器簡介,那些杵、鈴有什麼特殊意義?
    眾所周知,我國的佛教來源於印度,在傳承上卻有漢傳和藏傳的區別,藏傳佛教在吐蕃王朝之後,隨著藏地戰亂興起,漸漸式微,最終伴隨著各地封建領主、軍事將領、貴族和義軍首領割據一方,形成了各個宗派,其中不乏像密宗一樣神秘的宗派,他們誦經時手拿法器,顯得莊嚴神聖,其中左手拿的應該是鈴鐺,右手拿的應該就是金剛杵
  • 「夢中夢」究竟有多可怕?如果醒不來真的會「猝死」在夢中麼?
    陷入夢中夢的人會感覺非常難受,一開始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還未從第一層夢境醒來,當第二層夢醒,他們才知道自己陷入了多重夢境。為此,他們會拼命掙扎,但在夢裡的自己是迷糊的、困頓的,掙扎就會倍顯費勁,身體也能感受到難以承受的沉重。如果幸運的話,有的人在第三層夢境時就會徹底醒來。若是不幸,可能就在夢境中死去,現實中也確實有過這樣的案例。有了前車之鑑,很多人也都開始懼怕這種夢境。
  • 夢有很多種,但沒有無緣無故的夢,都有其發生的緣起
    夢有很多種,但沒有無緣無故的夢,都有其發生的緣起。因為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沒有無因而生的事情,都有因有緣才會有果,夢也是如此。古人說:夢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心頭想等等。實際上,夢的來源有五種:業障、思維、疾病、當有和他引,每一個夢都是有因緣的。
  • 佛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後來,佛教說「緣起法」是一種客觀理法,自存常在,覺悟「緣起法」才得以成佛;故有見緣起即見佛法身的說法,典型地以「法身舍利偈」表述為:「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故此,人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緣聚則有,緣散則滅。
  • 夢中夢有多可怕?如果醒不來會永遠在夢中嗎?科學家揭露真相
    文/行走天涯夢中夢有多可怕?如果醒不來會永遠在夢中嗎?科學家揭露真相什麼是夢中夢?美國有一部科幻電影《盜夢空間》,應該不少人都看過,《盜夢空間》中的男女主角就多次陷入深度的夢境中。原以為自己已經從夢裡醒過來了,卻沒有想到自己還身處在夢境中。
  • 你有沒有經歷過夢中夢?醒不過來會在夢中猝死,這是真的嗎?
    你有沒有經歷過夢中夢?醒不過來會在夢中猝死,這是真的嗎?睡覺是每個人每天都必須要做的事情,對於人類來說,只要睡覺就會有夢境出現。當然夢境的類型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美夢也有噩夢,這些夢境大部分形成的原因,都與白天的經歷都很大的關係,有很多人都表示做過這樣一種夢境。在夢中還會繼續在做夢形成夢中夢,當以為自己的夢境醒來時,卻發現自己還是在夢境當中,陷入夢境當中無法自拔,讓整個人感到非常的難受。
  • 佛教: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是很難得到解脫的!
    因為琉璃珠有四種顏色,有青色的,有紅色的,紅色就是赤色,有白色的,還有黃色。西藏的人特別喜歡珊瑚,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珊瑚是紅色,所以觀法當中一定要有這個顏色作為支撐,你才能觀到生死無常的那一部分。但是部分西藏人喜歡珊瑚並不是為了觀無常,而是因為財富,因為珊瑚很值錢。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楞嚴經》亦稱《大佛頂首楞嚴經》,是佛教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佛門常以「開悟」的「楞嚴」盛讚其極為重要的地位。《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
  • 你做過「夢中夢」嗎?還是你在夢中扮演過旁觀者?
    你做過旁觀者的夢嗎?大部分的時候你在夢境中是主角,有時候則是配角。例如在夢境中看著其他人在互動,或是在臺下當個觀眾看著臺上表演,或是看電視、看電影,甚至是夢中夢。或許你會好奇:夢境中第一、第二、第三人稱的視角究竟有什麼差異呢?事實上:做夢者對於夢境的主題的抗拒程度,會大大影響在夢境中的視角。
  • 佛性與阿賴耶識有什麼關係?
    佛教所說的阿賴耶識是一種虛妄的東西,它是我們虛妄生命的積累,本身就包含著很多煩惱和不真實的成分在裡面。而佛教所說的佛性,則是真實而遠離顛倒夢想的,也就是《般若經》裡所說的般若,它是指人認識宇宙人生的能力,是一種無限的智慧。成佛就是要開發出這種智慧。
  • 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近兩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佛教義理不斷與傳統文化融合,佛經中的微言大義,也大量融入日常用語,譬如一剎那、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等等。其中也有許多說法,似乎與我們的常識相違背,因而令人倍感疑惑。例如在影視劇和生活當中,我們時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對此我們不禁心生疑問,為何好人成佛要歷經艱難險阻,壞人卻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