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70年,相關史論汗牛充棟,該書作者阿特金森的賣點是記者的洞察力。歌頌正義戰爭無可厚非,但史達林「勝利者不受譴責」的成王敗寇式庸俗歷史觀,在21世紀不應該自由泛濫。
《黎明的炮聲———從諾曼第登陸到第三帝國覆滅,1944~1945》,〔美〕裡克·阿特金森(R ick A tkin son )著,小小冰人、王祖寧、任小紅譯,重慶出版社2015年5月版,99 .80元。
《戰鬥的日子———從攻佔西西里島到解放義大利,19 4 3~19 4 4》,〔美〕裡克·阿特金森(R ick A tkin so n )著,小小冰人譯,重慶出版社20 15年6月版,94.8元。
作者:馬鼎盛 媒體人,香港
《黎明的炮聲:從諾曼第登陸到第三帝國覆滅,1944~1945》原書名為TheGunsat LastLight。作者裡克·阿特金森(RickAtkinson)曾擔任《華盛頓郵報》特約撰稿人和編輯25年,獲得16項與新聞報導、軍事歷史等有關的重量級獎項,是美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軍事歷史學家。深圳中資海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重慶出版集團趕在諾曼第登陸日———「D日」紀念日之前翻譯並推出這本書,邀我為本書點評一二。作為歷史科班出身,後在媒體作軍事評論20餘年的我,被該書貼近實戰的新聞眼加史學筆觸深深吸引,遂不揣淺陋,欣然命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70年來,相關史論汗牛充棟,該書作者阿特金森的賣點是記者的洞察力。歌頌正義戰爭無可厚非,但史達林「勝利者不受譴責」的成王敗寇式庸俗歷史觀,在21世紀不應該自由泛濫。阿特金森將美軍像納粹德軍一樣殺害戰俘的醜聞相提並論,正是對「戰爭本身就是罪惡」的深刻反思。
1945年3月30日,美國第7軍第3裝甲師長羅斯將軍不幸中了埋伏。在夜色及混戰之中,率先頭部隊舉手投降的羅斯少將,卻被德軍虎王坦克部隊亂槍掃射,身中14彈被打成篩子。僥倖逃生的師長副官把噩耗帶回,美軍的報復行動隨即席捲魯爾區。儘管美國十分重視並遵守禁止殺害戰俘的《日內瓦公約》,但在有億萬軍民傷亡的世界大戰中,殺紅了眼的小夥子們獸性大發,就算是正義之師也未能避免。美軍第3裝甲師在師長羅斯少將犧牲之地———帕德博恩南部,將當地各村莊夷為平地,後在伊特恩公墓和多倫哈根處分別發現有近20名德軍戰俘因本次事故被殺。
事實上,在此之前,盟軍虐待俘虜的現象已是司空見慣。1944年12月底,巴頓將軍率3個師殺出盧森堡,下令將黨衛軍戰俘全部槍斃,一個不留。4天後,第101空降師查看700名戰俘的腳,發現若有誰穿著美軍靴子就一槍託砸過去!作者阿特金森並非混淆盟軍和法西斯分子的道德底線,所謂「達豪集中營大屠殺」,只是美軍處決了集中營的幾十個黨衛軍獄卒,與110萬平民在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被希特勒有計劃地施行種族滅絕大屠殺相比,兩者存在明顯的性質區別。
詳細描述盟軍內部勾心鬥角也是該書的焦點之一。最高統帥艾森豪飽受其部下英軍、法軍抗命的困擾,邱吉爾老奸巨猾,常在戴高樂及艾森豪之間賣乖、挑撥離間。1944年12月中旬,希特勒垂死掙扎,發動西線戰役;盟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狼狽敗退,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趁機向艾森豪逼宮,一度奪取美軍第一集團軍和第九集團軍的指揮權,氣得艾森豪要挾華盛頓撤掉蒙哥馬利的元帥職位,否則辭職。
另一方面,法國的首領戴高樂也在搞分裂。12月26日,艾森豪命令美法聯軍18個師後撤60公裡,放棄斯特拉斯堡和阿爾薩斯平原,以便在容易防守的孚日山脈建立新防線。然而,法國為了「國家尊嚴」不惜退出盟軍,也要死守斯特拉斯堡。在盟軍的決策會議上,艾森豪威脅要斷絕法軍的武器、彈藥和燃油的供給,而戴高樂則以切斷鐵路通訊反擊,邱吉爾及時打圓場。艾森豪最終妥協,並對戴高樂耳語稱「我與蒙哥馬利有矛盾」;邱吉爾當面支持美國統帥,背後卻拉著戴高樂的手用磕磕碰碰的法語說「艾森豪不懂政治」。
在攻佔柏林的問題上,盟軍與蘇聯再次劍拔弩張。邱吉爾堅持要搶在蘇聯前頭攻佔柏林,否則將喪失全球戰略主動權。艾森豪不願付出額外的20萬美軍傷亡,而且《雅爾達協議》也已經將柏林劃在蘇軍佔領區裡了;羅斯福總統考慮到戰後的持久和平,美蘇必須要有合作基礎,因此攻克柏林的桂冠不妨讓史達林戴得舒舒服服。最終,欠缺實力的邱吉爾只好在一邊自嘲「戀人吵架是愛情的一部分」。
多年來史達林「勝利者不受譴責」的成王敗寇式庸俗歷史觀在東方陣營自由泛濫,但這卻無法挽救蘇聯滅亡的宿命;西方集團坦承內部的爾虞我詐,可這麼一群歡喜冤家最終卻兵不血刃地贏得了冷戰的完勝,這種歷史對比不能不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