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骨是國畫中的一種技法,在創作中不用線條勾勒,直接用大塊墨色或顏色渲染出所畫事物的形態。線條是國畫創作的基礎,偏偏有人獨闢蹊徑用塊狀結構描摹,這樣的創舉讓沒骨技法顯得十分别致。沒骨應用的範圍很廣,除了可以用於花鳥畫中,也可以用來創作山水畫。
根據畫史中的記載,張僧繇首創了沒骨山水,唐代名家楊昇將其完善。遺憾的是,無論張僧繇還是楊昇,他們的作品都湮滅在歷史之中,讓現代人無緣一見。幸好明末董其昌臨摹過楊昇的沒骨山水,近代畫家根據董其昌的作品,再現了沒骨山水的華美面貌。
這幅《青山秋色》是近代海派名家張石園的作品,畫中描繪了深秋時節,紅葉爛漫、綠葉婆娑,紅綠色彩覆蓋山巒的美景。從色調上看,《青山秋色》中運用了青綠山水技法,在主峰頂峰處和近景石坡處點畫了若干苔點,增加山水的潤澤美感。
古人認為,好的山水畫應該有一種「士氣」,可以將其理解成具有君子之風,淡泊寬厚。落實在畫家的筆下,不加勾勒,全憑妙韻天成,恰好符合了大家對「士氣」的理解。傳統畫家並不排斥用色彩,只不過他用色彩不是為了描繪自然景色,而是為了表現內心情感。
大面積用色彩渲染,局部細節處中鋒用筆,這樣的作品相當於在青綠山水中剔除勾線和細皴,加入明豔絢美色彩,就成了標準的沒骨山水。至於是否能夠真實地反應出沒骨山水的原始面貌,估計只有董其昌知道了。畢竟,董其昌之後的畫家,幾乎都沒看過唐代楊昇的作品。
從本質上看,張石園的這幅畫直接臨摹了董其昌的畫風。董其昌倡導南宗技法,張石園在畫中就極力展現文人雅好。山中浮雲四處飄散,仿佛人間仙境;一道飛瀑凌空落下,宛若飛龍探水;林蔭深處有一座閣樓,既可以觀山景又可以讀詩書。畫中細節,盡顯文人情懷。
張石園在創作中喜歡仿古、臨古,他對清初四王的畫風很有研究。通過四王進而研習董其昌的風格,讓他的畫作在格調上更加古雅。從《青山秋色》中也可以看出來他的這段學習經歷,用色強調視覺美感與構圖講究章法布局。
色彩明豔而不豔俗,構圖規矩工整但不會令人生厭,這說明張石園在創作中也加入了一些符合時代審美的調整。比如他加入了淺絳色系,讓畫中的各種色彩相互調和。
在近代畫壇之中,有很多像張石園這樣的名家,他們追求傳統之美,講究文人畫意。在他們這一代畫家的帶動下,無論有多少人對國畫有誤解,也沒有耽誤國畫技法的傳承與推廣。
拓展閱讀
把心底的熱愛釋放出來,黃賓虹繪《黃山耕種》
禪意畫境,程十髮繪《空山無人》
筆下山水生雅逸,陸抑非繪《江邨漁樂》
在傳統中注入新鮮感,蕭俊賢繪《湖上山橫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