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浮世繪如何攻佔時尚圈?

2020-12-15 騰訊網

Christian Dior,2007年春夏高定

浮世繪是一種永不過時的藝術,兼具審美與收藏的雙重價值。它們的神秘與浪漫不僅被藝術家和收藏家們所熟知,也進入了許多時尚設計師們的秀場。作為日本的民族藝術,浮世繪如何影響了西方主流時裝設計?其蘊含的東方元素又如何引領時尚?

▲ 作為時尚雜誌的浮世繪

浮世繪是日本最為典型的繪畫藝術形式,幾乎所有的浮世繪畫師無不對當時的流行風尚投以強烈關注並有所反應,他們的作品也反映出日本獨有的風土人情。

菱川師宣(Hishikawa Moronobu)《回首美人圖》(Beauty looking back),絹本設色,63.2×30cm

其中,反映時尚是浮世繪的一項重要功能。浮世繪中的美人或來自吉原遊廊,或出身於歌舞伎町。她們妍媚多姿、體態輕盈。不僅面容姣好,為了贏得客人的青睞,還要在服飾裝扮上大下功夫,力求服飾濃密華麗、髮髻精緻。

菱川師宣(Hishikawa Moronobu)《立屏背後》(Behind the Standing Screen),26.4×34.9cm

儘管遊女們精美的服裝款式、服飾紋樣和變化多端的各式髮髻不同於普通市民,但依然為婦女們所模仿,因此婦女們也成為了吉原的常客和浮世繪美人圖的購買者,浮世繪在當時就如同女性雜誌一般備受追捧。

鈴木春信(Suzuki Harunobu)《雪中相合傘》(Couple under umbrella in snow),錦繪,27.2×20.2cm,1767年

鳥居清長(Torii Kiyonaga)《賞櫻圖》(Viewing Cherry Blossoms),錦繪

此外,浮世繪引領時尚的功能在幕末之時得到了最鮮明的體現。那時,日本國門被美國海軍艦隊敲開,西方的異國風物也給浮世繪畫作帶來了新內容。畫師們僱傭橫濱灣的船戶們前往交戰區打探消息,力圖表現出駐留在橫濱的西方人的點點滴滴,使中下層市民對西方人產生了好奇與臆想。

歌川芳員(Utagawa Yoshikazu)《荷蘭人》(A Dutch Group),錦繪,36.2×24.8cm,1861年

歌川芳員(Utagawa Yoshikazu)《外國人烹飪圖》,錦繪,34.3×22.9cm,1860年

到了明治維新之時,西方社會文化及習俗更加深入到了平民生活中,浮世繪中人物形象的服飾、妝容等細節鮮明地體現了日本社會的巨大變遷,反映著文明開化政策下的時尚生活。而那些比起平民更加熱衷於西方文明的日本貴族,就成為了這一時尚潮流的引導者。

歌川芳員(Utagawa Yoshikazu)《外國人攝影》(Foreigners Employing a Camera),錦繪,33.7×22.5cm,1860年

歌川芳員(Utagawa Yoshikazu)《外國人製衣圖》,錦繪,34.3×22.9cm,1860年

出於宣傳西方文明、推進明治維新的需要,浮世繪的創作題材開始由反映市民階層轉向了精英階層,貴族甚至是天皇都成為了畫中主角。楊洲周延(Toyohara Chikanobu)擅長描繪的即是令庶民嚮往的上層社會風俗,從天皇出席的各種活動、高官的畫像,再到穿著洋裝的貴婦美人都湧現於其作品中,生動的細節吸引著平民對文明開化的幸福社會的追求。

楊洲周延(Toyohara Chikanobu)《日本貴族的鏡子:明治天皇、天后和王子》(Mirror of Japan’s Nobility The Emperor Meiji, His Wife, and Prince Haru),錦繪,37.5×75.2cm,1887年

楊洲周延(Toyohara Chikanobu)《歐洲音樂演唱會》(局部)(Concert of European Music),錦繪,36.8×73.7cm,1889年

從日本主義到秀場和風

如果說浮世繪在日本本土是作為時尚雜誌供平民百姓參閱,那麼來到了千裡之外的歐洲,這門藝術以其獨特的色彩與造型成為了很多藝術家和設計師的靈感來源,深刻影響了藝術與時尚界,而這一切的開端便是1867年在巴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

那時展出的日本工藝美術品中就包含了大量浮世繪,其單純平展的色彩、細膩流暢的線條和簡潔明朗的人物形象在歐洲大陸掀起了空前的「日本熱」。

詹姆斯·惠斯勒(James Whistler)《瓷器之國的姬君》(The Princess from the Land of Porcelain),布面油畫,201.5×116.1cm,1865年

克洛德·莫奈(Claude Monet)《穿著日本服裝的卡米爾·莫奈》(Camille Monet in Japanese Costume),布面油畫,231.8×142.3cm,1875年

當時歐洲正在醞釀現代藝術的變革,藝術多樣性的理想開始挑戰新古典主義的造型觀念,在這其中,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畫家們首先進行了繪畫形式的創新。迥異於歐洲傳統觀念的浮世繪版畫為他們提供了將色彩、空間和造型等諸多因素抽象化的途徑,因此浮世繪成為了馬奈、梵·高和高更等藝術名家畫作中的「常客」。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交際花(仿愛森)》(Courtesan after Eisen),100.7×60.7cm,1887年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唐吉老爹》(Portrait of Père Tanguy),布面油畫,65×51cm,1887年

與此同時,浮世繪伴隨著歐洲現代藝術革命而進入了西方許多收藏家的眼中,上流社會無不以藏有浮世繪作為時髦高貴的象徵,就連克裡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的母親馬德琳(Madeleine)也是狂熱粉絲。

她把家裡一樓的房間裝修成了日式風格,也收藏有葛飾北齋和喜多川歌麿的浮世繪作品。年幼的迪奧先生對這些神秘美妙的東方元素十分痴迷,久而久之就對日本的和服和繪畫產生了濃厚興趣。

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埃米爾·左拉肖像》(Portrait of Emile Zola),布面油畫,146.5×114cm,1868年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有石膏馬頭的靜物》(Still Life with Horse's Head),布面油畫,1886年

浮世繪與迪奧的「聯姻」就始於其童年回憶。1953年,Christian Dior大筆一揮,留下了「午後日本花園滿櫻花」之圖,設計了一條名為「日式庭院(Jardin Japonais)」的裙子,滿布盛開的櫻花和在枝頭嬉戲的小鳥。

克裡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設計的「日式庭院」,1953年

在日本的迪奧模特,1953年

1954年,他又痴迷上了精緻無比的日本刺繡,以日本和服為靈感,為出演歌劇《蝴蝶夫人》的英國舞蹈家瑪格·芳登(Margot Fonteyn)設計了具有日式元素的演出服,巧妙地將和服與芭蕾舞蓬蓬短裙結合到了一起。同年,迪奧先生又用日本國寶級面料西陣織相繼設計了帶有櫻花等日本元素的「Rashomon」(羅生門)、「Tokyo」(東京)和「Outamaro」(喜多川歌麿)三套禮服。

保羅·波烈(Paul Poiret)設計的「Mandarin」,1923年

和印象派畫家們類似的是,他對浮世繪的偏愛沒有浮於表面,而是在充分領會了精妙後,將其與西方服飾理念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極具個人特色的迪奧風格。而與之不同的是,時裝大師保羅·波烈(Paul Poiret)就非常高調。

他大膽突破,熱衷於將日本傳統紋樣與和服樣式融入女裝設計中。其在1923年設計的「Mandarin」斜紋刺繡羊毛外套滿布雲朵、飛鳥以及波浪的刺繡紋樣,這直接源自浮世繪,而對襟設計和刺繡手法則與和服式樣如出一轍。

Christian Dior,2007年春夏高定

如今,儘管轟轟烈烈的日本主義熱潮(Japonisme)已然過去,但浮世繪仍舊是許多設計師喜歡使用的元素,Dior這一品牌就成功延續了前輩們的日本情結。

2007年,設計師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在入主Dior十年的紀念秀上,用燈籠、櫻花、松枝、摺扇等經典日本元素和Dior式藝伎妝容,完美演繹了「蝴蝶夫人」主題,並推出了以浮世繪名作《神奈川沖浪裏》為靈感設計的長裙,這件華服也成為了時尚史上最經典的服裝之一。

Christian Dior,2017年春夏高定

2017年,現任Dior創意總監瑪莉亞·嘉西亞·基烏裡(Maria Grazia Chiuri)再次以日出之國為靈感,參考了1953年Dior先生的「日式庭院」套裝。其櫻花圖騰源自日本慶祝春天到來的慶典,流動的長裙突顯裙擺曲線,外套以及連帽披風皆裝飾細緻的日式花卉和青鳥刺繡,詮釋了Dior的精湛工藝與日本文化的完美融合。

東方與西方的碰撞

文化有隔閡,美卻是放之四海皆準,這是浮世繪在19世紀得到眾多藝術家的偏愛,如今也能持續影響西方主流設計界的重要原因。

Gucci 2017春夏男裝系列

浮世繪對西方藝術與設計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力來源於設計師們對這門藝術的欣賞,而欣賞是建立於理解文化內涵的基礎之上的,這種理解需要逐步積累。在頻繁發生東西方交流的19世紀,浮世繪作為日本民族文化的象徵之一,滿足了西方藝術愛好者的獵奇心,但在當時還尚無法為人所完全理解。

庄司正(Tadashi Shoji) 2020年春夏高定

直到後來,伴隨著歐洲藝術發展路徑的反思與重建,以印象派為代表的歐洲藝術家們有目的地深入了解浮世繪,以此為現代藝術革命提供修正的坐標系。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浮世繪所蘊含的日本文化也逐漸被更多人所熟知,從而為日本元素進入設計界打下了基礎。

Louis Vuitton 2018年早春系列

西方對東方文化的認知存在著天然屏障,但東方元素也逐漸成為時尚界不可或缺的靈感來源。想要跨越這一屏障,實現對異國元素的轉化與運用,深入了解東方文化是西方設計師們必修的一課。否則,就會出現令人異常尷尬的異國風情設計。

日本服裝設計師桂由美(Yumi Katsura),2018年春夏高定系列「Bonds」

浮世繪作為從江戶時代開始活躍的繪畫藝術流傳至今,藝術價值甚高。無論是其中的色彩質感、線條造型還是經典紋樣都充滿了復古氣息。

設計師們對浮世繪圖案的應用是將這些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碰撞出新的火花,是對優秀文化藝術的傳承,同時也給現代藝術創作增添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來,這種來自古老東方的精緻藝術品將會得到更多的關注與應用。

編輯、文馬鈺坤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浮世繪是如何攻佔時尚圈的?
    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間,也稱德川幕府時代)的民間藝術,描繪的多是人們的日常生活、風景及演劇。在佛教中,「浮世」的反義詞是「淨土」。浮世繪帶有及時行樂、性解放的色彩,相當一部分浮世繪又邪又汙~~~(這裡小編就不放圖了!!)
  • 浮世繪:江戶時代日本浮世繪文化的發展,如何成為日漫文化的鼻祖
    浮世繪的出現對於日本近代藝術發展歷史來說,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它結合東西方繪畫藝術的特點,與日本民俗習慣相融合,創造出一種獨具日本文化風格的繪畫藝術,並與後世日本發達的漫畫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特點。那麼日本浮世繪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藝術發展歷史,並成為日漫文化的鼻祖的呢?
  • 日本浮世繪來「嘉」
    原標題:日本浮世繪來「嘉」   1月16日,一場日本浮世繪特展將在嘉興博物館開展。   說起日本浮世繪,哪怕沒見過,也不會陌生。   浮世繪的藝術風格獨特鮮明,可說是最著名最典型的日本畫,主要流行於日本江戶時代中後期(17世紀至19世紀)描繪世俗生活百態的繪畫,包括美人、風俗、風景、花鳥等,有手繪與木刻版畫兩種類型,以木刻版畫為主。   特別是西方透視技法傳入日本後,風景畫(又稱「名所繪」)成為浮世繪最重要的主題。
  • 日本浮世繪的由來與發展
    日本風格「浮世繪」繪畫流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安土桃山時代(1573~1603)就流行的風俗畫和美人畫,在十七世紀後半期時又有毛筆畫發展為木版畫,明和二年(1765)逐漸開始創出彩色版畫(即錦繪),至到江戶時代蓬勃發展至明治時代的初期,它主要表現花街柳巷、戲劇舞臺、相撲、花鳥、市井等都納入其中
  • 清代木板年畫與日本浮世繪 「異域同繪」
    近日,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兩者代表作品一百餘件展出,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
  • 從浮世繪看日本美術史
    什麼是「浮世」?淺井了意在《浮世物語》如此告白:生活就是為了及時享樂,將注意力集中在欣賞月亮、太陽、櫻花和楓葉之美。即使面臨貧困,也不用在乎,不用沮喪,只要學瓢瓜隨波漂浮,這就是「浮世」。如此一來,「浮世繪」一詞也因運而生。而這種代表「虛浮世界的繪畫」,便成了日本風俗畫的代名詞。
  • 日本「文化名片」浮世繪:如何從高雅藝術一步步融入世俗文化?
    隨著中國藝術繪畫在日本的傳播很多,日本畫家開始學習中華繪畫的筆法和藝術表現方式。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所創作的《清明上河圖》對於日本浮世繪的產生具有突出的影響。日本畫師以學習中國繪畫藝術為榮,因此在早期的浮世繪作品中有著典型的中國繪畫影響因素。風格華美,格調清新高雅,是一種典型的文人繪畫藝術。
  • 為什麼日本浮世繪能火遍全球?
    第2797期文化產業評論幾乎無人不識日本浮世繪,它作為日本最著名、最具特色的一種繪畫形式,不僅在日本美術的發展歷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許多經典圖案從江戶時代流傳至今,依舊是跨界潮流和現代藝術的常客,經久不衰地影響著人們的審美。
  • 浮世繪,日本江戶時代的小紅書?
    浮世繪,可以有多美?它在19世紀風靡歐洲,讓莫奈、梵谷和眾多印象派大師為之傾倒,競相效仿。其中,梵谷可能是受浮世繪影響很深的人。他不僅臨摹過不下30幅浮世繪作品,並且以歌川廣重、溪齋英泉等日本畫家的浮世繪作品為參考,繪製出了東西方藝術相遇的經典之作。
  • 日本浮世繪:世界虛浮 快樂至上
    浮世繪也稱「江戶繪」,堪稱江戶時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它與歌舞伎、相撲一起被稱為「江戶三絕」。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浮世繪——浮世中的繪畫。 「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縹緲。日本語言中自「浮世」一詞出現開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豔事與放蕩生活之意。
  • 日本文化的最強碰撞,莫過於浮世繪與ACG聯動
    作為日本的傳統美術形式,浮世繪曾對世界美術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隨著時代的變遷,浮世繪那種誇張、濃豔的表現形式漸漸落寞,現代印刷技術的普及也讓版畫這種製作形式沒有了用武之地。日本著名的傳統版畫出版社芸艸堂與周邊商城HOBBY STOCK合作的「浮世繪木版畫系列」也是其中之一。關於這些ACG題材的作品,芸艸堂在色彩的使用和背景的處理上依然保留了浮世繪的風格。與朋誠堂不同的是,他們在人物繪製上大膽地採用了作品原版立繪的本來面貌。
  • 異域同繪——當清代木版年畫遇上日本浮世繪
    葛飾北齋 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 25×38cm 紙本 1831年 中國美術館藏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
  • 日本浮世繪代表大師——葛飾北齋
    說起「浮世繪」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它常常被當作日本藝術的代表,也常常被用於商業廣告,時尚產業和漫畫的表現中,陌生是因為大多數人對其來龍去脈基本沒什麼概念,然而事實上,在西方美術體系中,浮世繪卻被當作東亞美術的最高代表,並且實實在在的影響了包括梵谷、高更在內的20世紀西方畫家
  • The UKIYO-E 2020 日本三大浮世繪藏品|百科
    浮世繪,也就是日本的風俗畫,版畫。它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間,也叫德川幕府時代)興起的一種獨特的民族藝術,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藝術。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浮世繪常被認為專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畫(日語稱為錦繪),但事實上也有手繪的作品。
  • 一篇文看懂日本浮世繪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日本捐助物資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標語也給處於困境中的人們帶來了力量與感動。無論國籍,希望病毒消散,大地早日迎來春暖花開,是人類共同的願景。 浮世繪是啥?
  • 日本浮世繪版畫藝術對著名畫家梵谷的影響
    浮世繪《櫻花樹》浮世是指現代、當代、塵世之類的意思。因此浮世繪的是世間風情的畫作。團扇繪19世紀中期,歐洲由日本進口茶葉,因為日本茶葉的包裝上印有浮世繪版畫圖案,其風格也開始影響了當時的印象派畫家。這其中,最著名的畫家梵谷可能是受到浮世繪影響最深的人。在荷蘭梵谷博物館中有一個專門的「日本夢」展廳。這個展廳中收藏有梵谷臨摹的一些浮世繪以及原畫。因為梵谷和他弟弟提奧都是日本版畫的狂熱愛好和收藏者。而在梵谷博物館的官網上,還有一個日本版畫收藏集,其中有數百幅浮世繪作品。
  • 日本浮世繪《富嶽三十六景》在湖北首展
    新華社武漢1月15日電(記者喻珮)由湖北省博物館主辦的《富嶽三十六景——浮世繪特展》15日在武漢開展。包括葛飾北齋的「巨浪」、《凱風快晴》等一套46件作品集中呈現了日本江戶時代的世俗生活百態。 浮世繪是主要流行於日本江戶時代中後期(17-19世紀)描繪生活百態的繪畫,題材包括美人、風俗、風景、花鳥等,以木刻版畫為主。
  • 浮世光陰繪不盡 樂享當下且珍惜
    它在日本不受藝術正史待見,卻如何能以「包裝紙」的身份深刻影響了印象派和後印象派?浮世繪和中國明代書籍版畫又有著怎樣的血脈淵源?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風靡全球的名作《神奈川衝·浪裡》何以成為日本精神的標誌性符號?究竟是怎樣的文化土壤孕育了日本浮世繪這朵豔麗之花?興起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藝術近年來在中國的熱度一直攀升,各種關於浮世繪的展覽和書籍層出不窮。
  • 貴州首個日本浮世繪精品展亮相孔學堂
    貴陽網訊 8月31日下午,由貴陽孔學堂藝文館與北京春秋版畫博物館合作,共同推出的「浮華塵世——北京春秋版畫博物館收藏日本浮世繪精品展」在孔學堂藝文館開幕,貴州美術界多名知名藝術家及上百名來自高校藝術學院的學生參加了開幕式並參觀了展覽。
  • 影響百年日本文化的浮世繪,舶來藝術源遠流長
    導語:日本浮世繪文化與我國蘇州桃花塢木板年畫都已具有了百年的歷史,而浮世繪文化已浸入到日本社會方方面面。"浮世"表現現實,"繪"則表明它鮮明的色彩。對於浮世繪藝術,日本表現出包容萬象的態度,無論歐洲的油畫,還是中國唐朝時期美人圖,浮世繪都將它們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化中,並且堅持自己的特色,發展了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