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的最強碰撞,莫過於浮世繪與ACG聯動

2020-09-18 日語新資訊


最近,萬代南夢宮推出了用江戶木版畫技術製作的高達浮世繪:



這幅畫的背景是日本江戶時代著名的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絕筆——《富士越龍圖》,主體是初代高達的著名場景「高達屹立於大地之上」,兩種原本毫無交集的畫面結合在一起,不但沒有違和感,倒是因為散發著相同的魄氣意外契合。


作為日本的傳統美術形式,浮世繪曾對世界美術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隨著時代的變遷,浮世繪那種誇張、濃豔的表現形式漸漸落寞,現代印刷技術的普及也讓版畫這種製作形式沒有了用武之地。


經典浮世繪《神奈川沖浪裏


但浮世繪的魅力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弱,上面那個高達浮世繪的製作方「朋誠堂」就是試圖將ACG文化與浮世繪結合的挑戰者之一,與新時代的流行文化交融之後,這項傳統藝術也重新煥發了生機。


朋誠堂官方主頁的標題是五個用毛筆書寫的大字——「浮世繪工房」,在這下面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年輕人熟悉的時尚面孔。


最顯眼的是最近他們剛推出的漫威蜘蛛俠浮世繪札系列。



左邊一張被命名為《蜘蛛男·月下芳流閣之圖》,作者在還原蜘蛛俠這位黑夜守護者的人物特徵的同時,也不忘在建築風格上保留江戶時代的特徵;右邊的《蜘蛛男大首繪》也可以從手部的畫法很明顯的看出浮世繪的特有風格。


另一個星戰系列也是在保留原作特徵又不脫離浮世繪風格的基礎上製作的。



這些浮世繪雖然題材比較「時尚」,但製作工藝絕不會敷衍。流程中,繪畫、雕刻、拓染由不同專業師匠分工的傳統,在這些作品的生產過程中也嚴謹地執行著,每一張作品當然也都是用最古老的雕版印刷的生產方式。



今天依然活躍著的諸多浮世繪工房中,進軍ACG領域的並不止朋誠堂。日本著名的傳統版畫出版社芸艸堂與周邊商城HOBBY STOCK合作的「浮世繪木版畫系列」也是其中之一。


關於這些ACG題材的作品,芸艸堂在色彩的使用和背景的處理上依然保留了浮世繪的風格。與朋誠堂不同的是,他們在人物繪製上大膽地採用了作品原版立繪的本來面貌。


獲得過「第一屆動漫與工藝大獎」金獎的《歌姬東海道 初音未來》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為了同時保持初音在大眾心目中的固有形象和浮世繪的藝術風格,它的作畫部分也是分工進行的——人物部分由HOBBY STOCK製作,背景部分由傳統日本畫繪師冬奇繪製。



與CG圖相比,這幅作品並沒有誇張的線條和自由的RGB色彩,但取而代之的是素雅自然的舒適感。


如果了解整個的製作過程,你會感到這份「舒適感」的來之不易。


基礎輪廓板的原材料是能同時滿足精細作業(硬度高)和利於保存(翹曲少)的櫻木


拋開原畫部分,在雕刻環節,基礎輪廓板需要刻到細如髮絲且寬度相等的程度,但這只是第一步。


因為不同的顏色幾乎都要用到一套額外的色板,所以上色部分是更加耗費成本的一環,如何用更少的色板呈現出更鮮豔的畫面,這個判斷十分依賴雕刻師的經驗。


初音這套作品按顏色總共分成了10套,正反面加起來一共使用了20張雕版用來上色。



拓染環節,漸變部分的表現也是一道比較複雜的工序,需要由拓染師根據顏色由淺入深反覆拓印,看似簡單的面部色彩也被分成臉蛋、鼻頭、霞暈,用了三次才染制完成的。



這幅《歌姬東海道 初音未來》的完整拓染流程,由佐藤木版畫工房的拓染師用包括基礎輪廓版在內的21張雕版,經過45回拓染製作完成。它的難點就在於這45次哪怕有一次細微的錯版、串色也會影響到成品的最終質量,在不存在Ctrl+Z的傳統工藝中,每一套工序都要保持足夠的嚴謹。


芸艸堂該系列的最新作品是《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中的蕾姆。



浮世繪有一個傳統,畫作的標題和落款需要儘可能的用漢字表示,從這幅作品的標題來看就是非常有浮世繪味道的「冨嶽異世界少女百景」,原本用片假名表示的蕾姆(レム)使用了比較符合人物特性的漢字「戀夢」來表示。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兩家,傳統浮世繪工房以ACG相關作品為題材進行創作的例子還有不少,這在他們行業內也已經不算是新鮮事了。但這個如今看來已成「常規」的項目其實出現的時間並不長,這次「現代化改革」的原動力也並非都來自傳統浮世繪匠人的內部。


一套名為「浮世繪英雄」系列作品,恐怕對這扇新世界大門的開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2012年初,「浮世繪英雄」系列的第一次亮相是在眾籌網站Kickstarter上,這是一套以電子遊戲為主題的浮世繪風格畫,當時一些國內媒體也對這套圖進行過報導,可能有些玩家還有印象:


流傳最廣的是這張馬裡奧賽車主題的《魔裡王轟》,這個名字是遵循浮世繪傳統對片假名馬裡奧賽車(マリオカート)進行的漢字轉換。其中的馬裡奧表現為浮世繪中常出現的武士形象,庫巴則是結合了「花鳥繪」之中龍和龜的形象繪製的。



除此之外,當時作為展示的還有包括寶可夢、塞爾達、汪達與巨像等眾多電子遊戲系列形象的,共計12幅妙趣橫生的浮世繪作品。


寶可夢


塞爾達


街霸


星之卡比(カービィ)用漢字寫成了「霞毘」,這個毘字跟昆挺像的,要用今天的視角來看,把這個能吞噬萬物的傢伙叫成「鯤」倒是挺形象。


兩位歐美面孔的眾籌發起者想把這些浮世繪風格插畫製作成原汁原味的浮世繪版畫,他們一位是這些浮世繪插畫的作者亨利(Jed Henry),另一位是木版畫匠人布爾(Dave Bull)。


布爾並非出自傳統的日本木版畫工房,但是對日式版畫製作已經有了30多年的經驗,完全可以獨自完成雕刻和拓印的標準製作流程。即便對自己的作品質量足夠自信,但他們也不確定是否會有人對這個源自幾百年前的藝術形式買帳,因此決定現在眾籌網站上進行試水。


左:布爾(Dave Bull),右:亨利(Jed Henry)


最終,這個1萬美元的眾籌項目總共籌集了30多萬美元的資金。這套「浮世繪英雄」系列走進千家萬戶的同時,也激勵著日本本土浮世繪工房開始考慮ACG流行文化題材的重要性。


「浮世繪英雄」這個項目一直在今天依然在不斷地推出新作品。最新一批的「浮世繪英雄:Boss戰」已經獲得了8萬多美元的眾籌。


《最終幻想7》


《潛龍諜影》


怪物獵人


像《守望先鋒》《塞爾達傳說:曠野之息》等近幾年的電子遊戲新作,經他們之手也在不斷參入浮世繪這個古老的藝術領域。



無獨有偶,同樣是來自日本本土之外的新加坡設計師蔡威廉(William Chua)在2015年也創作過一組浮世繪風格插畫——《八十武士戰紀》,主題是80年代的電子遊戲。


作品名稱:《狩獵季節》/雖然是以《超級馬裡奧兄弟》為題材,但作者稱一部分靈感來源還來自《怪物獵人》


作品名稱:《黎明拯救》/靈感來源:《魂鬥羅》第三關Boss


作品名稱:《寒冰恐怖》/靈感來源:《敲冰塊》


這套作品的風格與「浮世繪英雄」系列有很多相通之處,二者都大膽突破了原作的人物形象,完全從以往浮世繪經典素材為基礎,結合題材主體的背景特色和人物個性設計而成。


他們沒有刻意去迎合觀眾的喜好,少了些日本傳統匠人的拘謹。但由此一來,經典浮世繪所散發出的自由不羈的人文主義精神,在這些作品上反而體現得更為深刻。


也正是在浮世繪與ACG,這一老一新、兩種獨具特色的文化交融中,江戶時代的日本與現代日本發生著聯動,將其中最美好的東西展示在了我們面前。而這,恐怕就是日本文化最具魅力的一種聯動了。

—————————————————

丨四年日語教育講師贈送免費日語資料丨

丨 丨

丨領取免費日語資料點擊上面的連結哦丨

—————————————————

相關焦點

  • 浮世繪:江戶時代日本浮世繪文化的發展,如何成為日漫文化的鼻祖
    浮世繪的出現對於日本近代藝術發展歷史來說,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它結合東西方繪畫藝術的特點,與日本民俗習慣相融合,創造出一種獨具日本文化風格的繪畫藝術,並與後世日本發達的漫畫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特點。那麼日本浮世繪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藝術發展歷史,並成為日漫文化的鼻祖的呢?
  • 日本浮世繪如何攻佔時尚圈?
    作為日本的民族藝術,浮世繪如何影響了西方主流時裝設計?其蘊含的東方元素又如何引領時尚?,浮世繪中人物形象的服飾、妝容等細節鮮明地體現了日本社會的巨大變遷,反映著文明開化政策下的時尚生活。 ▲東方與西方的碰撞 文化有隔閡,美卻是放之四海皆準,這是浮世繪在19世紀得到眾多藝術家的偏愛,如今也能持續影響西方主流設計界的重要原因。
  • 日本「文化名片」浮世繪:如何從高雅藝術一步步融入世俗文化?
    這種繪畫形式是日本獨有的,不過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卻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 早期日本浮世繪有著高雅的藝術風格,文人氣非常濃厚,然而到了後期這種繪畫藝術則進一步向底層社會靠攏,充滿了世俗人間煙火的氣息,甚至有人認為其藝術格調已經進一步降格到豔俗。
  • 影響百年日本文化的浮世繪,舶來藝術源遠流長
    導語:日本浮世繪文化與我國蘇州桃花塢木板年畫都已具有了百年的歷史,而浮世繪文化已浸入到日本社會方方面面。"浮世"表現現實,"繪"則表明它鮮明的色彩。對於浮世繪藝術,日本表現出包容萬象的態度,無論歐洲的油畫,還是中國唐朝時期美人圖,浮世繪都將它們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化中,並且堅持自己的特色,發展了百年之久。
  • 日漫文化,現在成了日本特色,它與日本古代浮世繪文化有何淵源?
    而對平面繪畫的喜愛和欣賞是日本民族固有的習慣,早期浮世繪大量的中國古典名著題材的插畫,和日本二戰後題材豐富的漫畫故事情節,都是日本人民思想解放,勇於接受外來文化的表現,日本先接受世界的文化,最終使日本文化成為了世界的共同財富。
  • 浮世繪,日本江戶時代的小紅書?
    原創 王京 活字文化從盛夏到深秋,長達四個月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可能是又一個讓你愛上魔都的理由。浮世繪,日本的風俗畫。在日本江戶時代興起,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是一種非常適合大眾欣賞的藝術形式。
  • 日本浮世繪來「嘉」
    原標題:日本浮世繪來「嘉」   1月16日,一場日本浮世繪特展將在嘉興博物館開展。   說起日本浮世繪,哪怕沒見過,也不會陌生。   浮世繪的藝術風格獨特鮮明,可說是最著名最典型的日本畫,主要流行於日本江戶時代中後期(17世紀至19世紀)描繪世俗生活百態的繪畫,包括美人、風俗、風景、花鳥等,有手繪與木刻版畫兩種類型,以木刻版畫為主。   特別是西方透視技法傳入日本後,風景畫(又稱「名所繪」)成為浮世繪最重要的主題。
  • 清代木板年畫與日本浮世繪 「異域同繪」
    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
  • 時尚大牌鍾愛的浮世繪,是日本「打工人」的真實寫照
    ,它就是日本浮世繪寫實派畫師葛飾北齋(1760~1849年)於 1831 年創作的《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  02  江戶時代的時尚教材  別看浮世繪如今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繪畫,梵谷、莫奈等人都是浮世繪的忠實粉絲,甚至直接影響了歐洲繪畫藝術的印象派變革
  • 日本浮世繪:世界虛浮 快樂至上
    浮世繪也稱「江戶繪」,堪稱江戶時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它與歌舞伎、相撲一起被稱為「江戶三絕」。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浮世繪——浮世中的繪畫。 「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縹緲。日本語言中自「浮世」一詞出現開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豔事與放蕩生活之意。
  • 影響了日本浮世繪、梵谷的藝術,明代木刻版畫的文化自信
    明代的文化自信,影響了日本浮世繪、梵谷的藝術木刻版畫是從明中葉以後進入黃金時代的。當時的書籍,全有配圖,而且配圖十分精美,明以前,甚至現在的圖書,若從配圖精細美觀來講,都不如明代。這是一個奇特的現象。由此五地所出的木刻版畫,流傳全國,在南方的汪洋裡顛簸之後,傳入了日本、英國、西德。日本人愛極了這些版畫,把版畫印刷的技術應用於各行各業,尤其是裝飾美術領域,日本江戶時期的浮世繪文化由此誕生。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到明治時代,日本浮世繪版畫藉由包裝紙、海報大量流傳到海外。
  • 為什麼日本浮世繪能火遍全球?
    第2797期文化產業評論幾乎無人不識日本浮世繪,它作為日本最著名、最具特色的一種繪畫形式,不僅在日本美術的發展歷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許多經典圖案從江戶時代流傳至今,依舊是跨界潮流和現代藝術的常客,經久不衰地影響著人們的審美。
  • 當動漫再次遇見浮世繪,「生生浮世」尋找遺忘的江戶文化
    動畫片:《怪化貓》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意為「描繪虛浮世界的畫」。在當時,是一種記錄民間日常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它以接地氣的主題和風格,受到江戶時代人們的廣泛歡迎。它反映了日本江戶時代的人文風貌、社會生活、民俗傳說、歷史典故、戲劇百藝、山川河流,被譽為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19世紀中期開始,浮世繪濃烈的風格迅速影響了當時的印象派畫家,並在西歐產生了日本主義熱潮,推動了從印象主義到後印象主義的繪畫運動。馬奈、惠斯勒、德加、莫奈、勞特雷克、梵谷、高更、克裡姆特、博納爾、畢卡索、馬蒂斯等人都從浮世繪中獲得啟迪。
  • 日本「浮世繪」為什麼能火遍全球?
    浮世繪,日本風格的繪畫。在日本的江戶時代興起,主要描繪人們的日常生活,風景和表演。它生動地表達了當時平民社會的生活方式和時尚。在滿足公共娛樂需求的同時,它也為後代留下了寶貴的時間記錄,是稱為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 。
  • 當傳統的浮世繪和現代的二次元結合,你,會愛上嗎?
    浮世繪,是日本的一種風俗畫,也稱為「版畫」。是日本從江戶時期的一種傳統的民族藝術。而動畫,大概要到上世紀60年代才在日本全國開始逐漸盛行。動畫本身也是借鑑了不少電影藝術的精髓的,而動畫在90年代逐漸又發展出了「二次元」的御宅文化,當這兩種「藝術」被有機結合,你,會喜歡嗎?
  • 異域同繪——當清代木版年畫遇上日本浮世繪
    葛飾北齋 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 25×38cm 紙本 1831年 中國美術館藏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
  • 日本浮世繪的由來與發展
    日本風格「浮世繪」繪畫流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安土桃山時代(1573~1603)就流行的風俗畫和美人畫,在十七世紀後半期時又有毛筆畫發展為木版畫,明和二年(1765)逐漸開始創出彩色版畫(即錦繪),至到江戶時代蓬勃發展至明治時代的初期,它主要表現花街柳巷、戲劇舞臺、相撲、花鳥、市井等都納入其中
  • 浮世光陰繪不盡 樂享當下且珍惜
    它在日本不受藝術正史待見,卻如何能以「包裝紙」的身份深刻影響了印象派和後印象派?浮世繪和中國明代書籍版畫又有著怎樣的血脈淵源?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風靡全球的名作《神奈川衝·浪裡》何以成為日本精神的標誌性符號?究竟是怎樣的文化土壤孕育了日本浮世繪這朵豔麗之花?興起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藝術近年來在中國的熱度一直攀升,各種關於浮世繪的展覽和書籍層出不窮。
  • 從浮世繪看日本美術史
    什麼是「浮世」?淺井了意在《浮世物語》如此告白:生活就是為了及時享樂,將注意力集中在欣賞月亮、太陽、櫻花和楓葉之美。即使面臨貧困,也不用在乎,不用沮喪,只要學瓢瓜隨波漂浮,這就是「浮世」。如此一來,「浮世繪」一詞也因運而生。而這種代表「虛浮世界的繪畫」,便成了日本風俗畫的代名詞。
  • 日本浮世繪《富嶽三十六景》在湖北首展
    新華社武漢1月15日電(記者喻珮)由湖北省博物館主辦的《富嶽三十六景——浮世繪特展》15日在武漢開展。包括葛飾北齋的「巨浪」、《凱風快晴》等一套46件作品集中呈現了日本江戶時代的世俗生活百態。 浮世繪是主要流行於日本江戶時代中後期(17-19世紀)描繪生活百態的繪畫,題材包括美人、風俗、風景、花鳥等,以木刻版畫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