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劉備、諸葛亮都器重的大將,曾與徐晃激戰,最後結局卻是迷

2020-12-15 胡侃文史

如果要問蜀漢將領中,受劉備、諸葛亮器重的都有誰?大家肯定會想到五虎將、魏延等人,這是肯定的,否則這些人的地位也不會這麼高。不過,今天我們要談論的這位將領同樣受到了劉備、諸葛亮的器重,不過他卻不屬於咱熟知的那些知名將領,而是一個演義故事中的龍套將領,他的名字叫陳式。

劉備劇照

一、演義故事中的龍套將軍

陳式在《三國演義》中出現主要有兩個場景,不過都是為了凸顯別人。在漢中的定軍山一戰中,老將黃忠一舉成名,用諸葛亮之計,乘曹魏軍不備,一刀斬殺曹魏名將夏侯淵於馬下,順利幫助劉備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大捷,威震華夏。在這場戰鬥發生之前,羅貫中為了凸顯黃忠的忠勇無敵,還鋪墊了一個小插曲,那就是黃忠的部將陳式被夏侯淵生擒活捉,而黃忠愛惜下屬,又用自己活捉的夏侯尚把他交換了回來。

黃忠劇照

從以上故事中,大家也看出來了,陳式在演義故事中,完全是一個為了襯託別人而存在的龍套角色。在黃忠死後,陳式追隨諸葛亮南徵北戰,結果,在第三次北伐時,因為追擊魏軍失敗,被追究戰敗的責任,遭到斬首。而與之同犯軍法的魏延因將來有用而免死,陳式又一次成為了襯託魏延的龍套將軍。

二、正史中的重要將領

諸葛亮劇照

根據歷史記載,陳式其實跟隨劉備的時間很早,屬於劉備陣營元老級的人物,也是蜀漢軍中少有的從基層幹起,最終成為高級將領的人物。在曹操取得漢中,留下徐晃與夏侯淵與劉備周旋的戰役中,陳式與五子良將之一的徐晃有了一次正面交鋒。當時,陳式受劉備的派遣,率領十幾個營的將士去截斷馬鳴閣道,陳式與徐晃有了一番激戰,不過最後還並未取得戰爭的勝利。陳式雖然這次沒有成功阻擊徐晃等人,但是也未落下風,因此,劉備對陳式更加看重。

劉備劇照

在後來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中,陳式也是少數跟隨劉備親徵的蜀漢將領之一,由此也可見劉備對他的信任。不過,在這場戰役中,因為劉備戰略失誤,陳式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劉備死後,陳式仍然受到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在第三次北伐中,諸葛亮派陳式帶兵攻打武都、陰平,陳式不負所托,一舉拿下了這兩座城池,迎來了自己軍事生涯的高光時刻。

三國將領遊戲形象

從正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陳式屬於「起於行伍」逐步成長起來的將領,具備一定獨當一面的能力,而且因為其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作風,深受劉備、諸葛亮的器重。陳式的另一個特質是忠誠,無論面對什麼情況,只要領導有令,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執行。陳式無論是資歷、忠誠度,還是能力都屬於蜀漢中期將領中的佼佼者,是不可或缺的將領,在軍中地位低於魏延、吳班,但高於其他人。

三、結局成迷的將軍

陳式在蜀漢中期的將領中地位還是很高的,但是奇怪的是,陰平之戰後,在史書上卻再也沒有了任何記載,到底是戰死、被殺還是病死都沒有任何記錄。有人說陳式是《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父親,但是事實上卻立不住腳。

馬謖劇照

在第一次北伐時,陳壽的父親為馬謖參軍,馬謖失街亭後受到牽連,也受到了懲罰,而且過了沒多久就死了,根本不可能出現在第三次北伐軍中。而陳式第三次北伐的時候還去攻打陰平、武都,可見在時間上、邏輯上都前後矛盾。而且古人講究為長者諱,陳壽如果是陳式之子,就不會在《三國志》裡直呼其名,所以說陳式和陳壽只不過都姓陳,根本不可能是父子。至於演義中的陳式被殺的情節,則是作者為了襯託別人而寫,根本沒有歷史依據。

胡侃文史其他歷史文章:

看到劉禪的最後一道聖旨,你還覺得他是昏君嗎?專家:平庸而有仁

諸葛亮為何娶醜女黃月英?他後來納妾了嗎?答案很現實但依然美好

為何諸葛亮上戰場總是坐行動緩慢的小推車?原來這才是他厲害之處

諸葛亮為何拒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專家:聽了魏延的,蜀國就完了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為何曹操不殺他?徐庶結局又怎樣?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和郭嘉在臨死前,都曾想把此人殺了,可惜兩人都失敗了
    在《三國演義》之中我們知了蜀漢諸葛亮的聰明,那麼三國之中就諸葛亮一聰明人嗎?其實不然,東吳有周瑜和魯肅,曹魏有郭嘉和荀彧。各方勢力因為有各自的謀臣在,所以立於不敗之地。儘管謀臣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卻還是有自己想要除掉的人。諸葛亮和郭嘉都曾想為了己方的事業殺掉一人,最後卻因種種原因失敗了。
  • 三國時期,此人是如何一戰斬殺曹魏名將徐晃的?他的結局又如何?
    通觀三國演義,我們能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徐晃此人,和張郃很像,兩人都死極其擅長保命的選手,很少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所以我們能看到其他武將大多凋零了,就他倆活得好好的,還都混成了五子良將。白馬之戰時,徐晃二十回合被顏良給擊敗,震驚了曹營眾將,連帶很多觀眾都被這份戰績給嚇到了。
  • 正史中劉備的軍事才能如何?真的如《三國演義》中那麼不堪嗎?
    相信看過《三國演義》的大部分朋友對劉備都有一個印象,那就是劉備」愛哭「,在民間還流傳有「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等等歇後語,劉備好像除了哭也沒什麼軍事才能。的確,在演義故事中,劉備基本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從帶著關羽、張飛兩位超級小弟開始,幾乎是遇見誰都只有欠揍的份。
  • 諸葛亮最器重的3個將領,一個無能一個無名一個無功,都不得善終
    歷史上的諸葛亮,在軍事上確實表現平平,劉備時期,諸葛亮在軍事上並無多大建樹;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都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其實,諸葛亮不僅軍事指揮能力有限,就連發掘軍事人才的眼光也很普通。諸葛亮一生,最器重的將領有三位,但這三位將領:一個無能一個無名一個無功,都是能力平庸之輩,而且都不得善終。
  • 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都是怎麼死的?演義和正史中的結局大不相同
    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活下來,而且屢立戰功,成為大將,可見樂進的個人戰鬥力是有多麼的強悍!在正史中,樂進曾斬殺袁紹大將淳于瓊、嚴敬,還曾擊退過關羽這個萬人敵,樂進可謂是一個超級猛人啊,可是在演義中,他被弱化得連一流武將都排不上,真的是非常尷尬了。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樂進逝世,諡曰威侯。
  • 趙雲從千軍萬馬中救出阿鬥,劉備卻狠摔阿鬥是為了什麼?
    趙雲勇猛無雙,一連斬殺了曹操數十員戰將,操大驚問身旁的謀士:此人是何人?當時趙雲名氣並不是很大,所以曹營中的人並不知道趙雲的威名,徐晃前去詢問:陣中戰將何人,可敢報上名來? 徐晃回報曹操後,操驚訝的說:趙子龍真乃一員猛將,萬萬不可放箭,一定要活捉。 趙雲衝殺之時,劉備的旁邊也在激烈的討論。 有人對劉備說:趙雲已經北降曹操享受榮華富貴去了。劉備不信並且用力打斷了散播謠言人的腿說:趙雲是什麼樣的人我知道,他怎麼可能離我而去呢?
  • 入川之戰,漢中之戰,夷陵之戰,劉備為何都不帶諸葛亮?原因簡單
    還有一點就是,在劉備臨終之前,還特意提醒諸葛亮,要慎用馬謖,此人只會拍點馬屁,沒多少乾貨!或許,諸葛亮、及當時在場的人都以為劉備是老眼花了。但在5年之後,也就是諸葛亮出軍北伐之時,馬謖真的如劉備臨終之時所言,確實是一個新兵蛋子。白白把街亭這個戰略要地,送給了曹魏張郃。說到這裡,的確讓人不得不服劉備的識人之術!
  • 魏延相比於徐晃和張遼,能力如何呢?我認為他一個都比不了!
    諸葛亮每次北伐曹魏時,總會帶上魏延,讓他為先鋒。而魏延每次的表現,也都是讓人非常佩服的。 徐晃和張遼,都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他們都是身經百戰的戰將,為曹操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曹魏政權的建立作出了傑出貢獻。 那麼,魏延相對於徐晃和張遼,能力如何呢?下面我將根據正史的記載,分析如下。
  • 三國英雄傳:此人智勇雙全卻被諸葛亮殺害,否則天下一定歸於蜀國
    在我國的古代歷史中,恐怕再沒有一個朝代可以和三國時期相比較了,大家都熟知的劉備、曹操、諸葛亮、司馬懿等等這些個當代梟雄,而且一些經典的戰役也發生在這個時代,赤壁之戰更是贏得天下之名。人不能用這樣的比較來看,只能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分析對比,這個人就是有勇有謀的魏延,他在故事中也算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人物,在劉備手下,那是戰無不勝,為蜀國奠定了一個夯實的基礎,可以說當時是一個稀缺的人才。但是也是由於自己的狂妄自大,對於相對保守的諸葛亮來說,此人不可重用。
  • 漢水之戰,徐晃要殺王平,王平一怒放火,為何使得徐晃狼狽而逃?
    「徐晃要殺王平,王平一怒放火,使得徐晃狼狽而逃」一說出現在三國演義,而在三國歷史中,王平是隨曹操出徵漢中,在被劉備擊敗後,王平直接投降於劉備。王平是巴西宕渠人。宕渠,也就是後來張飛和張郃對戰的地點。但可惜的是,徐晃不聽王平之言,認為大軍列於漢水前能夠背水為陣,置之死地而後生,很大程度上的激發士卒的鬥氣。王平聽後還想勸,但徐晃卻不聽,直接下令搭起浮橋過河。不久,趙雲和黃忠率蜀軍趕到漢水。面對徐晃的搦戰,趙雲和黃忠都選擇不出戰。所謂一而再,再而衰。看到蜀軍不應戰,徐晃等魏軍的氣勢逐漸低迷。
  • 三國蜀國最被忽視的一員大將,曾頂替張飛的位置,與關羽性格相似
    三國蜀國最被忽視的一員大將,曾頂替張飛的位置,與關羽性格相似我們看三國的時候,在我們心中一直是把蜀國當成是正統的,而曹魏就是反面,孫吳就是打醬油的。對於裡面的文臣武將最喜歡的也就是諸葛亮和劉備的五虎上將了,尤其是他們在打仗的時候都是希望他們能獲勝。
  • 諸葛亮北伐時期除了魏延之外,蜀漢能抵擋張郃的大將有誰?
    雖然武藝高強,但在三國武將人才輩出的情況下,還是很難有很大作為的,他既不是自己同僚許褚,徐晃的對手,也不是劉備手下五虎將的敵手,更不是東漢末年猛將呂布的對手,所以張郃在三國前期作為不大,而且數次與張飛用兵之際都被打敗,有點名不副實的味道在裡面。
  • 劉備和諸葛亮都看中的謀士,卻設計害死魏延,結果因為一張嘴喪命
    看過三國演義的大家都知道,在諸葛亮死後,蜀國大將魏延密謀造反,最後在自大中大喊三句誰敢殺我時,在最後一句誰敢殺我聲音剛落,就被人從後面斬殺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不是的,其實魏延謀反是被人陷害的,而這個人就是——楊儀。
  • 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都是怎麼死的?演義中與正史上有何不同?
    其效力於呂布之時,便得到了這位當世第一名將的器重,足以窺得其實力。在投降曹操之後,更是屢立奇功,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威震逍遙津」,張文遠以八百魏軍大破孫十萬的十萬「精銳」。演義中張遼在與東吳交戰中,被東吳大將丁奉射中腰部,身負重傷,回到許昌之後不治身亡。而在《三國志》對於張遼之死記載如下:孫權復叛,帝遣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
  • 曹操大將徐晃到底有多厲害,連關羽都不怕,為何懼怕此人?
    不過徐晃武功雖高,卻還是離關羽這種超一流高手差那麼一個臺階,如果和關羽交戰,估計會被打的大敗。然而卻有網友說曹操手下的大將徐晃到底有多厲害,連關羽都不怕,為何懼怕趙雲?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可以看到,徐晃面對關羽,確實沒有絲毫懼意,直接揮動大斧前來交戰。那麼,為何徐晃不怕關羽呢?  在關羽還沒有赤兔馬加成的時候,關羽就曾憑一人之力擊敗了許褚和徐晃的聯手。
  • 此人是曹魏宿將,曾打敗過劉備和諸葛亮,令姜維一敗塗地
    最終,郭淮親自率部攻打廖化等人,姜維果然急速返回援救廖化,一切都如郭淮戰前預料的那樣。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郭淮口中的「疲於奔命」,意為忙於奔走應付而勞累不堪。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左傳成公七年》中的「餘必使爾罷於奔命以死。」
  • 馬謖和魏延的背後:諸葛亮和劉備的識人差距在哪?主公就是不一樣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讓人唏噓不己的人物,他們或者是因為失誤而讓人可惜,也或者是才幹本領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價值,又或者是被放在了一個不適當的位置,最終導致失敗喪命的結局。這裡我們要說到的兩個人物,就是馬謖和魏延。馬謖和魏延的背後,卻反映了一個道理,主公和謀臣在眼光和處事方面的差距。即便諸葛亮被後世傳為神一般的人物,但是有一點他卻比不了劉備,就是識人眼光。
  • 《三國演義》中,張遼和張郃都是曹操的大將,他們的武力誰高誰低
    而在整部書中,忠義的最高代表,前有關雲長,後有諸葛亮。而張遼是曹營中,關羽器重的兩位將領之一,自然也沾了關羽的光。張遼被關羽器重,主要是因為他有忠義之心。他在呂布的手下,怏怏不得志。他一方面看不起呂布的所作所為,一方面又不能違背自己的原則,拋棄呂布而且。因此,當關羽對他指責的時候,張遼不由得羞容滿面。所以,關羽看出了張遼的心事,也就對他高看一眼。
  • 正史上,殺了魏延的大將馬岱,後來結局怎樣?如何評價?
    在三國的歷史上,英雄輩出,大將不勝數。說起馬岱,大家可能對這個名字很陌生,他是馬超的弟弟,也是蜀漢後期一位非常重要的大將。:有很多人對馬岱的生平並不是很熟悉。他在史書上留下最濃厚的一筆便是斬殺魏延,那斬殺魏延之後,馬岱去哪了呢?
  • 此人是趙雲的師兄,有勇有謀,被諸葛亮斬殺,讓劉備嘆息不已
    三國中,亂世下,一些勇猛之士應時運而生,至今都被人們津津樂道,世人總是如此,對於有能力且品德高尚的的人總會抱有一種極高的敬佩之情,而這些武者中,有一人,人們提起他時,總會在讚嘆他能力的同時,又惋惜他的死亡,他是趙雲的師兄,有勇有謀,被劉備斬殺,讓人嘆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