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最器重的3個將領,一個無能一個無名一個無功,都不得善終

2020-12-22 文史書院

演義中的諸葛亮簡直是智慧的化身,他不僅長於治國,而且精通軍事。他滿腹奇謀,諳熟韜略,指揮千軍萬馬如下棋般輕鬆,軍事才華舉世鮮有其匹。那麼,歷史上的諸葛亮是否也是這樣的軍事奇才?

據陳壽所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意思是說,諸葛亮像名相蕭何那樣,是個傑出的政治人才,但並不善於軍事。

陳壽的這一評價,可以說一針見血。歷史上的諸葛亮,在軍事上確實表現平平,劉備時期,諸葛亮在軍事上並無多大建樹;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都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

其實,諸葛亮不僅軍事指揮能力有限,就連發掘軍事人才的眼光也很普通。諸葛亮一生,最器重的將領有三位,但這三位將領:一個無能一個無名一個無功,都是能力平庸之輩,而且都不得善終。

諸葛亮器重的第一位將領是馬謖。馬謖是個典型的紙上談兵的書呆子(無能),雖然頗有名聲,但名不副實。劉備可謂知人,他在世時,早就告誡過諸葛亮:「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可諸葛亮卻把劉備的老人言當耳邊風。

結果呢?第一次北伐期間,諸葛亮將駐守街亭的重任交給馬謖,馬謖卻自作聰明違背諸葛亮的作戰計劃,導致街亭失守。最後,諸葛亮為穩定軍心,不得不揮淚斬馬謖,而且上書自貶三等,以示懲罰。

諸葛亮器重的第二將領是向寵。向寵在《三國志》中並無傳記(無名),史書上有關他的記載也少得可憐,可見他並非能力超凡之輩。

然而,諸葛亮卻對向寵非常器重,在僅有七百字的《出師表》中,不惜用五十多字提及向寵,稱讚他「性行淑均,曉暢軍事……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

諸葛亮如此器重向寵,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試用於昔,先帝稱之曰能」。但事實上,向寵在劉備時期並未得到重用,顯然,劉備所謂的能,僅僅只是稱讚他有一定能力(比如具備當中級軍官的能力。向寵在劉備時期,也確實僅擔任中級軍官),而不是認為他有大將之才。

事實證明,老江湖劉備看得很準,而諸葛亮又看走眼了。延熙三年(240年),漢嘉地區蠻夷發生叛亂,向寵率軍前往平定,結果在混戰中不幸戰死。

諸葛亮最器重的第三位將領是姜維。姜維是蜀漢後期最負盛名的將領,但令人遺憾的是,他同樣名不副實。陳壽評價他: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是個典型的志大才疏的將領。

姜維主持北伐十年,卻無任何顯著的戰功(無功)。蜀漢滅亡後,姜維因支持鍾會謀反(想利用鍾會之反恢復蜀漢)而被殺。

但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馬謖、向寵還是姜維,他們都對諸葛亮忠心耿耿,都對蜀漢政權忠心耿耿。他們的不得善終,都與忠於職守有關(即便是馬謖,如果他沒有責任心,大可以一逃了之)。可見,諸葛亮雖然不善於發掘軍事人才,但看人忠奸的眼光還是非常準的。

相關焦點

  • 此人是劉備、諸葛亮都器重的大將,曾與徐晃激戰,最後結局卻是迷
    如果要問蜀漢將領中,受劉備、諸葛亮器重的都有誰?大家肯定會想到五虎將、魏延等人,這是肯定的,否則這些人的地位也不會這麼高。不過,今天我們要談論的這位將領同樣受到了劉備、諸葛亮的器重,不過他卻不屬於咱熟知的那些知名將領,而是一個演義故事中的龍套將領,他的名字叫陳式。
  • 為何諸葛亮到死也不重用五虎上將趙雲,原因是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陷
    雖然他們都作戰都十分豐富,但多次被曹操的軍隊打敗,結交諸葛亮,可能是劉備一生當中做得最重要也是最正確的事情了 諸葛亮熟悉每一將領的特點,安排不同任務,挖掘出他們最大的潛力和才能。可以說,劉備後來的成功離不開諸葛亮的扶持。在中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赤壁之戰,它的勝利也是因為有諸葛亮的謀劃,如果沒有他,誰也無法預料戰爭的結局是什麼。
  • 國軍5大將領,除杜聿明外,蔣介石最器重誰?
    在國民黨軍隊中,蔣介石為國軍核心人物,雖然是從黃埔軍校出來的,但是其作戰指揮才能有所欠缺,不過他手下也是擁有許多強兵猛將,其中最出名的有國軍五大將領,這裡面他最器重誰呢?國軍五大將領有哪些?一、杜聿明杜聿明是蔣介石麾下最熟悉的將領之一,著名的抗日將領,畢竟他不僅在國內打過仗,還去國外打過!中國遠徵軍的將領人才,而且還是唯一一個把林彪給為難住的將領,在東北地區如果他沒有被換下,很可能林彪還會吃他的虧。
  • 諸葛亮讓一個幾乎沒有作戰經驗的馬謖去守街亭,是當時最好的決策
    這次守街亭其實是個簡單任務,不需要擊敗魏軍,只需要守住,給蜀軍主力爭取時間。既然任務簡單,其實王平去就可以了,加上馬謖,本意是讓這個參謀(未來的軍事接班人)到前線去歷練一下,同時也和中高級將領接觸接觸。這次的任務本應該是王平掛帥,馬謖是監軍,諸葛亮礙於某種考慮,讓馬謖掛了帥。
  • 劉備的五虎上將威震天下,那麼諸葛亮最欣賞五虎上將中的哪位將領
    雖然大家都在一個陣營中,都是劉備的左膀右臂,可是他們之間的關係還是有遠有近的。那麼,就拿諸葛亮來說,他和五虎上將之間的關係怎麼樣?他最喜歡的人是誰呢?在下面,就讓我們來逐個考證一下。首先看看五虎上將之首的前將軍關羽。我們可以看到,關羽和諸葛亮的關係一直是處在面和心不和的層面。這是因為,諸葛亮的定位是文臣之首,他的出場就是一副士大夫的做派。
  • 司馬懿一生只怕3個人:一個是對手諸葛亮,一個是曹操,另一個是誰?
    戲說三國,都會想到隆中先生諸葛亮,但是有個和諸葛亮鬥智鬥勇了一生的人物,也在三國時期有著一定地位,他就是司馬懿。司馬懿從小好學聰明,博聞強識。長大後的司馬懿多次明確拒絕了官職誘惑,不過還是逃不過宿命,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強行給了他一個文學掾的官職。
  • 還原一個真實的諸葛亮
    草船借箭在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之中諸葛亮一直是一個神話般的人物,三顧草廬、火燒赤壁、五星八卦陣、七擒孟獲等等故事至今還在民間廣泛流傳。但真實的諸葛亮與街頭說書和小說演義中的形象大大不同,經過上千年流傳,諸葛亮被中國民間老百姓大大神話了。24史之一的《三國志》曾經評價諸葛孔明 「長於治戎 ,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 文字意思是諸葛亮善於治軍,但運籌帷幄,出謀劃策,帶領大家打仗不是他所擅長的。 但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卻連年徵戰,耗盡了蜀國的國力。
  • 諸葛亮不懼司馬懿,卻為何忌憚一個武將張郃?
    ,一個月後即降(卿能斷隴,使東兵不上,一月之中,則隴西吏人不攻自服)。此時魏國終於判明諸葛亮的戰略方向在祁山,可是手上所有的機動兵力都已經被牽制,無法派遣一兵一卒趕往隴西救援。話說隴西五郡,三郡不攻自下,隴西郡做出投降承諾,大量官吏士卒逃往最後的上圭郡。這些人當中,有一個人,叫郭淮,時任雍州刺史。
  • 諸葛亮死之前劉禪問了他一個問題,諸葛亮恍然大悟:原來阿鬥不傻
    在三國時期出現了很多的英雄豪傑,像劉備、諸葛亮、曹操、孫權、周瑜,他們都是三國裡的人物。但是他們分屬不同的陣營。三國時期,三足鼎立,魏、蜀、吳三國爭霸。但是其中蜀國的崛起和衰敗都是十分的快的。好多人都會覺得可惜,明明坐擁諸葛亮這樣的人才、謀士,最後卻是最先滅亡的那個。
  • 早期兩位紅軍高級將領,一個當了叛徒,一個溺水而亡
    當時的起義部隊叫中國工農革命第一軍第一師,其實也就是一個師的兵力,餘灑度擔任師長。這個起點真高。但是,起義之後,餘灑度卻不願意跟著毛主席上山打遊擊,他受不了艱苦的生活,索性脫黨。在上海被捕後,餘灑度當了革命的叛徒,投靠了國民黨,過上了優哉遊哉的日子。可惡的是,貪得無厭的餘灑度還利用職權販毒,1934年被蔣介石槍決。
  • 諸葛亮一生犯2個錯誤:殺了一個該放的武將,放了一個該殺的文臣
    對於劉備來講,諸葛亮就是他一生所遇見最對的人。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如果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劉備的將來,更沒有可以與曹魏、東吳瓜分天下的蜀漢。 不少人對於諸葛亮的印象是,此人是完美無缺的,他鞠躬盡瘁,他死而後已,他任勞任怨匡扶蜀漢,他為了光復漢室殫精竭慮。
  • 三國武侯諸葛亮是一個美名傳頌千年的人物
    在中國歷史上,三國武侯諸葛亮算是一個美名傳頌千年的人物!其實,諸葛亮的一生行事風格符合中國傳統的道德規範,特別是「仁義禮智信」觀念和封建「忠君」思想。因此,諸葛亮的行事一直被後人所肯定和推崇,同時歷代統治者也尊其為「良臣」楷模。公元223年,劉備病重託孤於白帝城,此時的劉備自知太子劉禪的能力不夠,擔心劉禪無法繼承自己打下來的天下;而當時諸葛亮不但才華橫溢,而且在蜀漢的威望又高,劉備害怕諸葛亮忠誠不夠,自己死後會取而代之。
  • 跟隨司馬懿對抗諸葛亮的四大天王,郭淮是最弱的一個
    在司馬懿對抗諸葛亮過程中,有四大天王頗為活躍,分別是張郃、費曜、戴凌、郭淮。本文著重介紹的兩名人物是魏國將領費曜和戴凌,很多三國迷應該對他們的名字都不陌生,不過由於他們在歷史上記載不多,加上受演義影響,常常認為這倆人只是普通的龍套人物。但只要收集相關史料,就會發現他們的來頭不小。
  • 諸葛亮愛用趙雲,但為什麼一直不重用趙雲,因為諸葛亮有一個缺點
    ——歌德(德)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49,閱讀約2分鐘筆者在前文中寫道,長坂坡一戰是趙雲一生中最光榮的一戰。趙雲最終能夠逃脫,與曹操下令活捉他有很大關係。相信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的讀者都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劉備請來諸葛亮後,諸葛亮起用趙雲,而不是關羽和張飛。舉幾個例子,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上南屏山頂的白鳳臺時,帶著趙雲。
  • 諸葛亮最不該斬的2名大將,但凡留下一個,蜀國都有機會完成統一
    為何羅貫中要如此神化諸葛亮呢?究其原因,在於他和諸葛亮都是山東老鄉,自然要幫襯一下宣傳家鄉人傑地靈了。當然,諸葛亮自身水平也確實過硬,要不然再怎麼編,也不會得到後世百姓的認可。  但諸葛亮沒有聽信,還是繼續委以重任,可見當年馬謖在諸葛亮心中的地位。  而馬謖確實也給諸葛亮貢獻過不少好計謀,譬如當年諸葛亮討伐南蠻以定後方,馬謖建議他「攻心為上」。按這個方法,諸葛亮將蠻王孟獲吃得死死的,還得到當地少數民族的一直愛戴。南蠻平定後一直到諸葛亮去世,都沒有再起過波瀾。
  • 三國巔峰謀士法正:一個讓諸葛亮黯然失色的奇才!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諸葛亮捧到了天上,以至於後世對其的推崇程度頗高,魯迅先生就曾稱「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其實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並沒有小說中那麼的風生水起,尤其是在劉備入川之後,劉備身邊的大紅人其實是法正,作為三國巔峰謀士,確實有點讓諸葛亮黯然失色了。
  • 諸葛亮得知司馬懿軍中來了一個老頭後,仰天長嘆:我命喪於此
    諸葛亮是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這個小地方,再怎麼發展也就這樣了。可一旦中原緩過氣來,統一南方只是時間問題。為了讓劉禪能夠坐穩劉備留下來的江山,諸葛亮選擇了北伐。司馬懿及曹魏將領們一看才發現,這份禮物竟然是女人使用的頭巾、髮飾和衣服。這分明是在嘲笑司馬懿如女人般只知道躲在閨房中打扮,不敢像個男子漢一樣勇敢作戰。曹魏將領們見狀,氣憤不已,紛紛請戰。司馬懿面帶怒氣,立即向將領們表示,自己將立即上奏魏明帝曹睿,請求與眾位將領們一起出戰殺敵。但都被魏明帝拒絕了。 「諸葛亮之次渭濱,關中震動。
  • 蜀國滅亡後,鄧艾在劉禪房發現一個東西,諸葛亮:十個我也救不了
    三國紛爭時期,劉備辛苦打下來的江山,來沒得及好好享受,屁股都沒坐熱,就駕鶴西去了,剩下第二代蜀國君主劉禪在那兒搖頭晃腦。世人對劉禪的概括,大抵離不開這倆字:無能。或是這兩字:懦弱。蜀國在他手上,很快就完蛋了。這時應該想到諸葛亮呀。孔明先生神機妙算,為何救不了蜀國?
  •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從出山到去世,能力一個逐漸下滑的過程?
    諸葛亮從出山到逝世於五丈原,能力並不是一個逐漸下滑的過程,而是因為諸葛亮在後期所處的環境和赤壁之戰前不同。再加上蜀漢內部時不時出現「豬隊友」,讓諸葛亮實在是有心而無力,無奈至極。諸葛亮是有著深厚的背景關係的。諸葛亮是西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到了父親諸葛珪一代的時候,諸葛家族已經開始沒落了。
  • 三國時期有兩位叫馬忠的將軍,一位被劉備所器重,另一位恨之入骨
    說起來,同名同姓的人在我們國家可以說是有很多了,因為人口眾多,所以名字難免有一樣的,三國之中,人才輩出,也是有同名同姓的人才,有的字都是孔明的,也有叫馬忠的將軍,但是兩人分屬不同的陣營,可能大家知道得多的還是吳國的馬忠,殺了關羽,被劉備恨之入骨,但是蜀國也有一位馬忠,卻格外受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