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司馬懿對抗諸葛亮的四大天王,郭淮是最弱的一個

2020-12-14 吟風社

在司馬懿對抗諸葛亮過程中,有四大天王頗為活躍,分別是張郃、費曜、戴凌、郭淮。本文著重介紹的兩名人物是魏國將領費曜和戴凌,很多三國迷應該對他們的名字都不陌生,不過由於他們在歷史上記載不多,加上受演義影響,常常認為這倆人只是普通的龍套人物。但只要收集相關史料,就會發現他們的來頭不小。

這二人被提到最多的一次出場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就是祁山之戰裡,他們和張郃、郭淮一起作為魏軍的主要參戰將領出場。

於是魏大司馬曹真有疾,司馬宣王自荊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長安,督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明年,諸葛亮寇天水,圍將軍賈嗣、魏平於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

《漢晉春秋》和《晉書》兩本史書都記載了這件事,而且給出四人的排列順序是:張郃、費曜、戴凌、郭淮。一般來說,官方資料在對官員姓名進行排列時,其順序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尤其是《晉書》裡還附上了四人當時的官職。

費曜當時的官職是後將軍,很巧的是,郭淮後來也當上了後將軍,但時間比費曜要晚十多年。費曜是魏國的第三任後將軍,第一任是朱靈,第二任是文聘。可能大家會很疑惑為什麼費曜這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能排在他們二人之後,但實際上費曜是有這個資格的。

費曜首次出現在史料裡,是在黃初元年(220)時和張既、夏侯儒一起平定河西之亂。

張進等反於酒泉,真遣費曜等討破之,斬進等。遣護軍夏侯儒、將軍費曜等繼其後。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費曜在這之前就已經當上將軍了,而且是這場平叛行動中的主要將領之一。相比之下,郭淮則要等到八年後打完街亭之戰,才因功被封為建威將軍,因而費曜的地位確實要比郭淮高出不少。

此外,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也就是陳倉之戰時,曹真派遣過去的援軍主將也是費曜。

十二月,諸葛亮圍陳倉,曹真遣將軍費曜等拒之。

由此可以得知,費曜是曹真的得力幹將,而且久居隴西,是一名資歷深厚、經驗豐富的將領,由他接替過世的文聘擔任後將軍並沒有什麼不妥。

而名字寫在費曜後面的戴凌則更是來頭不小。戴凌的名字有「戴陵」和「戴凌」兩種寫法,晉書寫的是戴凌,而其他史料則是戴陵,晉書的寫法應該是正確的,原因我會解釋。

戴凌的名字首次出現在史料裡是在曹魏群臣勸進曹丕稱帝的表上,其中大臣籤名一欄裡有「長水校尉關內侯臣凌」一條,然後在《三國志》裡又記載同年發生了長水校尉戴陵被曹丕罷免的事。

是歲,長水校尉戴陵諫不宜數行弋獵,帝大怒;陵減死罪一等。

因而勸進表上的「長水校尉關內侯臣凌」和戴陵基本可以認定是同一個人,而且由於後來出土的勸進石碑上刻的是「凌」字,屬於第一手資料,因而戴凌才是正確的寫法。

戴凌在勸進表上的籤名排在九卿和中領軍、中護軍之後,眾雜號將軍之前,所以他當時的地位應該比費曜還高,只是因為後來被罷了官,失去了正常升遷的機會。關於長水校尉這個官職不要因為掛著個校尉的名頭就小看,長水校尉掌管長水營,是北軍五校之一,屬於中央軍,等同於皇帝的近臣,這樣的人被外派出去地位相當高,鄧艾在59歲時才當上長水校尉一職。雖然鄧艾屬於大器晚成的典型,但他在當上長水校尉之前就已經官拜振威將軍,領兗州刺史,然後在成為長水校尉的第二年就被任命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所以長水校尉是個什麼概念大家可以自行體會一下。

曹真

而且《晉書》裡記載戴凌在祁山之戰時所擔任的官職是徵蜀護軍,史料裡記載擔任過這個官職的共有五人,分別是曹真、夏侯儒、戴凌、秦朗、夏侯霸。曹真和夏侯霸不用多做介紹,大家都很熟悉,秦朗是曹操的養子,夏侯儒是夏侯尚的堂弟,夏侯儒從徵蜀護軍離任後就接替司馬懿當上了荊豫都督。關於徵蜀護軍的職權,只需要看下面一條記載。

是時,夏侯淵歿於陽平,太祖憂之。以真為徵蜀護軍,督徐晃等破劉備別將高詳於陽平。

曹真當徵蜀護軍時,連徐晃這種老幹部都是要給他打下手的。綜上,時任建威將軍,領雍州刺史的郭淮在這四個人裡還真就只能排在最後一名。因為費曜和戴凌最終沒能在三國志裡立傳,而郭淮及其後人因為和司馬一族走得近而在三國志裡被大書特書,於是造成了費曜戴凌是龍套而郭淮是大爺的錯覺。實際上,郭淮在他們倆面前只有當弟弟的份(當然雍州刺史也算是很強壯的弟弟了)……

除了這四人之外,當時跟著司馬懿一起抵抗蜀軍的主要人員還有杜襲、薛悌、牛金、魏平、賈嗣等人。杜襲從曹操迎奉獻帝侯就開始跟隨,有35年工齡,而薛悌更是和荀彧程昱一起守過兗州的元老,戰後被提拔為泰山太守,工齡接近40年。打個比方,薛悌等於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就當過師長的大佬,而杜襲則是延安時期投身革命的,相比之下,司馬懿是在建國若干年後才開始帶兵打仗的後輩。身邊有這麼兩位老顧問在,司馬懿的壓力恐怕不小於夷陵之戰時的陸遜。

牛金的記載缺失很多,他在遼東之戰後和郭淮同期當上了四方將軍,牛金的資歷略高於郭淮,他們二人此時的地位應該相差不多。魏平曾經也參與過平定河西之亂,名字和郝昭寫在一起(河西真是塊熱鬧的地方……),因而魏平地位應該和郝昭相似,也是個雜號將軍。至於最後這個賈嗣,有關他的記載是最少的,只出現在了祁山之戰這麼一次,所以只能認定他和魏平地位可能差不多。另外,賈嗣的名字在漢晉春秋裡還有另外一種寫法,叫賈栩……

綜上,曹魏在對付諸葛亮北伐的人員配置上可謂大牌雲集,充分體現了曹叡對諸葛亮的重視,這樣的待遇是孫權和姜維的歷次北伐裡都沒能得到的。

相關焦點

  • BOOS諸葛亮北伐,被魏國五天王擊破!
    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預備北伐。 228年,諸葛亮開始第一次攻魏。 BOSS諸葛亮派趙雲、鄧芝走下路,被魏國大天王曹真擊破。
  • 諸葛亮除掉張郃,看似大功一件,實際上卻幫了司馬懿!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漢軍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此戰,曹魏因大將曹真病重,曹睿改派司馬懿為統帥屯於長安,領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司馬懿先派費曜、戴陵與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自己則率其他兵力隨後前進。
  • 諸葛亮不懼司馬懿,卻為何忌憚一個武將張郃?
    雍州有失,曹魏最有可能增援的是關中的夏侯楙兵團,夏侯楙能力低下,不足為懼,但極有可能會被臨陣撤換(事實上也確實被撤了),此外駐守宛城的司馬懿兵團也有可能馳援戰場。諸葛亮採取的第一個方法是故意洩露孟達謀反信息。
  • 無個人傳記但履歷豐富的高翔,與曹真、郭淮、司馬懿都有交手記錄
    高翔能夠封為縣侯,也是因對對司馬懿的大勝,下文會詳細提及。後來高翔更是達到"大將軍"。這裡的"大將軍"一般認為是某將軍加"大"字以示尊崇,而非真正的大將軍。因為大將軍確實屬於武官體系中最頂尖的官職之一,蔣琬(蔣琬做到略高於大將軍的大司馬,是蜀漢唯一一個大司馬)、費禕、姜維才有資格,相比之下高翔無疑是遜色不少。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司馬懿這輩子最怕的有兩個人,一個是他的主子曹叡,另一個就是疆場上的對手諸葛亮。諸葛亮一共五次北伐,其中第4次,第5次的對手就是司馬懿。於是鎮守宛城的司馬懿被曹叡徵召入朝。司馬懿由西南軍區總司令,轉任西北軍區總司令,屯駐長安。司馬懿當時手下有張、郭淮、費曜、戴陵等大將,司馬懿派費曜、戴陵領4千人守天水的。自己則帶著主力來勢洶洶,要救援祁山。對於主力全部出動,有不同意見。張郃認為應該分兵在雍縣和縣防守,防止諸葛亮派軍切斷魏軍的糧道和後路。
  • 張郃奉司馬懿之命追諸葛亮被殺,是司馬懿的陰謀嗎,諸葛亮如何想
    公元231年2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之戰,這一次諸葛亮走的祁山,首先包圍了曹魏設在祁山道的堡壘,然後主力繼續北進到上邽,而這個時候,曹魏關中軍事主帥曹真病逝,於是魏明帝派出司馬懿作為關中軍事主帥領導張郃、郭淮等人抵抗諸葛亮的入侵。
  • 曹魏六大前將軍:兩位是孫權剋星,一位重創諸葛亮
    夏侯惇,字元讓,最早跟隨曹操起兵的將領之一,是曹魏帝國的開國元勳之一。夏侯惇的勇猛,從他少年時的一次經歷就能看出來。當時,有人侮辱夏侯惇的師父,他為了替師父報仇,一怒之下殺掉了辱師者,此時的夏侯惇只有十四歲。曹操之所以器重夏侯惇,除了他們有堂兄弟之間的血緣關係之外,夏侯惇的忠誠與勇猛也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自討董之戰開始,夏侯惇就一直跟隨在曹操的身邊。
  • 諸葛亮一生對抗司馬懿,卻有個侄女,成為了司馬家族的媳婦
    三國時代英雄人物輩出,前期是曹操、孫權、劉備的舞臺,後期則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戰場。這兩人分屬不同的陣容,窮極一生智慧,演繹了一幕幕精彩的畫面。諸葛亮和司馬懿,無疑是戰場的死對頭。小說中雖有戲說成分,誇大之詞,但基本上還是符合歷史真實的。然而,世事變化,誰能想到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冤家,在幾百年後,竟然還能成為沾親帶故的兒女親家呢?
  • 諸葛亮的致命弱點是什麼?司馬懿作為老對手,看得一清二楚!
    中國古代歷史是非常悠久的,曾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當中,也出現過許多璀璨一時的人物,文臣武將,治世能人都被後世所傳頌,那麼提到古代時文臣武將的典範,諸葛亮就是不可繞過的一個人物,在小說演義當中,包括民間的口口相傳,諸葛亮都是近似於神的存在,謀略能驚鬼神,通陰陽,懂八卦,更是精於奇門遁甲
  • 解析諸葛亮四出祁山之戰,上邽-滷城之戰大敗司馬懿的奧秘
    於是只好聽憑司馬懿意見,留下後將軍費曜和護軍戴凌領四千精兵協助郭淮鎮守上邽,自己跟著司馬懿帶著主力救援祁山,迎戰諸葛亮。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的行軍路線是從上邽出發,然後進軍到隃麋,沿木門道到祁山去。而這個時候諸葛亮在祁山嗎?
  • 司馬懿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撤軍?因為他看懂了諸葛亮給的暗示
    其實從諸葛亮五伐曹魏來看,他根本沒有成功的機會,最後一次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但諸葛亮卻被活活耗死在五丈原,子午谷奇謀雖然驚險,但有成功的希望,只要能奪下長安以西,就能解決最重要的糧食供給,當然了,這是後話了。
  • 曹魏首次伐蜀之戰:曹真、司馬懿聯手對決諸葛亮,曹真的終焉之戰
    同年在隴右能夠對應上的戰事只有陽溪之戰,可以推測這支曹軍的統帥是後將軍費耀和雍州刺史郭淮。有關這支曹軍的記載極其簡略,甚至都無法確定是否與曹真等人同期進軍,故而將其單獨列出。蜀漢的防禦部署面對曹魏來勢洶洶的攻勢,諸葛亮開始組織防禦。諸葛亮的部署是依託於漢中的地利優勢,採取錯守諸圍的防守戰略。具體來說,諸葛亮也是兵分三路來應對曹魏的進攻。
  • 司馬懿在教育兒子這件事情上高於諸葛亮?一個政治精英,一個草包
    這涉及到司馬懿和諸葛亮對於後代的教育問題,其實也並不是說司馬懿想讓自己的兒子成才,而諸葛亮想讓自己的兒子成為草包,而是兩者在各自的政權裡,對自己後代的定位不同,從而導致了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對於司馬懿而言,他所處在的一個政權是曹魏政權,在當時政權內部的派系十分複雜,所以司馬懿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龜縮自保息事寧人
  • 三國時期,「滷城之戰」,司馬懿和諸葛亮到底誰勝出了?
    那麼,說起來打仗,就讓我們想起了兩個鼎鼎大名的人物,諸葛亮和司馬懿。很多的朋友其實都在熱烈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司馬懿和諸葛亮到底誰帶兵打仗比較厲害呢?今天我打算從兩個人當中的其中一場傳奇戰役說起,帶大家看看到底兩人對戰鹿死誰手。
  • 如果諸葛亮投了曹操,能否碾壓司馬懿?
    #司馬懿#曾經寫了一篇文章,分析曹操給諸葛亮寫信的事,應有延攬之意。可參看:曹操給諸葛亮寫了一封11個字的信,什麼目的?不過史料中沒有記載諸葛亮有無回信,以諸葛亮的聰明應當把這封信拿給劉備看看,大家可以哈哈一笑而過。但是筆者就忽然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諸葛亮投了曹操,三國形勢會發生什麼變化?這是一篇大文章,留待高人去慢慢解析。
  • 諸葛亮的空城計漏洞百出,為何司馬懿還是退軍了?司馬懿:怕死唄
    諸葛亮一生中與司馬懿多次交手,而空城計的那一次,可謂是諸葛亮距離失敗和死亡最接近的一次。在《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向來足智多謀,謀定而後動,往往是事情還沒有發生,諸葛亮的錦囊就已經提前準備好了。當劉備死後,諸葛亮與司馬懿交鋒,所率軍隊也動輒是數十萬。
  • 三國志司馬懿跑去蜀國,北伐能否逆轉嗎?諸葛亮:蜀國無藥可救!
    例如就有老玩家嘗試過讓司馬懿也跑到蜀國協助諸葛亮,看看臥龍冢虎共同聯手,是否能夠打贏北伐戰爭!北伐戰爭是諸葛亮不得不作出的以小博大的嘗試,畢竟就這麼和平發展下去,遲早都會被準備充分的魏國先給衝垮,倒不如一直騷擾,直到找著機會瞬間擊潰魏國更好。
  • 諸葛亮每天能吃數升米,司馬懿卻為何斷定,他即將不久於人世
    在現實中,雖然司馬懿沒有像《三國演義》裡面那樣,早早就和諸葛亮交手。但是,在諸葛亮最後兩次北伐中,司馬懿都是曹魏的統帥。在這兩次交鋒中,司馬懿逼退了諸葛亮,這也成為他一生最值得誇耀的戰績。諸葛亮第四次、第五次北伐,與司馬懿對陣五丈原。
  • 歷史上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是什麼結果?諸葛亮真的軍事能力不行?
    但是這是不存在的,《三國演義》中其實抹黑曹真不少,還有小說中司馬懿推薦郝昭去鎮守陳倉,其實歷史上是曹真推薦的,小說為了凸顯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的傑出的智慧,所以曹真理所當然就成了與司馬懿對比的倒黴蛋了。
  • 一石二鳥之計:諸葛亮死後魏延被誅,楊儀自裁,蜀國失去兩個能人
    蜀軍出斜谷之後沒有向東繼續前進,而是選擇了向西行軍,在最適合駐軍的五丈原安頓了下來。 司馬懿聽聞蜀軍出斜谷時異常震驚,最害怕的就是蜀軍會繼續向東推進至眉縣或武功一帶。如果諸葛亮佔據了這兩個地方,司馬懿圍而不攻的戰略將化為泡影。到那時,魏軍不得不舉眾軍之力與蜀軍決戰,一旦兩軍正面交鋒,其戰局的走向將無法預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