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喺客家人,厓講客家話」,很多網民會發現,這種難懂但是非常好聽的客家方言,已經成為了最近幾年網際網路的「弄潮兒」。人們開始把學會幾句客家話當作一種「網紅挑戰」,很多流行音樂中也吸納了客家語言的元素。在一些綜藝節目裡,客家文化也成為了新的亮點,客家的土樓,客家的美食,客家的明星,像張國榮和彭于晏,都讓客家人成為了觀眾的焦點。
一些對客家不熟悉的人,往往會認為這是一個少數民族。但是其實,客家卻是最純正的一支漢族民系,也是唯一一個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客家話則是漢語的七大方言之一,並且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能夠和《切韻》《唐韻》等古代韻書的發音一一對應。這種古老的語言,也體現了客家人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
客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為了穩定西南邊陲,派遣大將趙佗率領60萬秦軍南徵百越。公元214年,秦始皇再次派遣50軍民南戍五嶺。這兩支南下的秦軍最後都留在了嶺南地區,「戍五嶺,與越雜處」,和當地原有的原住民通婚,成為了最早的客家先民。
而在兩晉時期的「永嘉之亂」和「五胡亂華」,讓中原地區長期處於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和佔領之下,社會動蕩,戰亂不斷。北方的漢人為了躲避戰亂,約有96萬人開始舉族南遷,其中的一些就進入了嶺南。而之後唐末、兩宋、明末清初時期,因為不斷的戰亂導致的北民南遷,使兩廣地區的客家規模進一步擴大。
明清時期,廣東地區因為生存資源的爭奪,原住民和後住民之間爆發了大規模的械鬥。到了清末,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太平天國起義失敗,清政府加強了對這一地區的土地限制,再加上人口的增長,使資源爭奪更為緊張。長達百年的「土客械鬥」,讓很多客家人為了躲避動亂不得不再次背井離鄉,前往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定居。這也讓客家人的足跡開始遍布東南沿海和世界各地,漸漸發展壯大。
客家人也是漢民族中最具有血性的一支族群,他們雖然厭倦戰爭,卻從來沒有放棄抗爭。宋末抗元,明末抗清,都可以看到客家人的影子。太平天國運動更是被視為「客家人的革命」,再到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客家人都是不畏艱險的先驅者。
1932年的淞滬會戰,駐守上海的19路軍血戰33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而19路軍的將士,大多都是客家子弟。這也讓日本特意對客家人進行了調查研究,日本官方還出版了《廣東客家民族的研究》一書,其中就對19路軍的客家人進行評價,認為他們的抗日思想根源於客家族群天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如今的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人數多達一億,在東南沿海地區,客家話也是一種使用率非常高的語言。在長期的特殊歷史環境中,客家文化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面,這支古老的漢族民系在新的時代,也以一種新的姿態再次走到了大眾面前,向人們展示他們的文化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