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復原技術「重現」圓明園 詮釋文化遺產歷史可讀性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數字復原技術讓圓明園「重現」

  前朝後寢的特殊格局;美若仙境,圓明園中最為宏偉美麗的建築方壺勝境;巴洛克風格與中式風格結合的西洋樓建築群……10月20日,一組組經3D復原的圓明園建築群出現在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的屏幕上,令觀眾嘆為觀止。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持續數日,絕世奇景終被付之一炬,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處無法磨滅的傷疤。160年後,著名建築史學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84歲的郭黛姮通過其團隊潛心研究近20年的數字復原技術帶領線上線下近80萬觀眾重返圓明園,領略萬園之園全盛時期的風採。

  郭黛姮認為,在喟嘆建築奇蹟的同時,更要重視其背後的文化傳承:「和園林一個個具體的實體建築相比,圓明園的文化價值更值得重視。圓明園等古建築研究讓人重新思考我們民族的想像力,現在的年輕一代要敢於想像。」

  用數字復原詮釋文化遺產的歷史可讀性

  圓明園自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作為四皇子胤禛的賜園開始營建,到胤禛(雍正)即位,始作為皇帝御園,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150餘年的經營,成為萬園之園。1860年後,歷經戰爭浩劫,成為歷史之痛,其真容已逐漸湮沒,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有人提議復建圓明園。

  郭黛姮反對全面實物復建:「文化遺址是歷史信息的載體,圓明園被毀也是歷史信息的重要部分,若是隨意更改就違反了保護文物的法則。」她認為數字復原更便於詮釋文化遺產的歷史可讀性。為了讓圓明園在虛擬世界「重現」,自1999年起,她帶領團隊開始全面研究圓明園。

  「造園三分匠人七分主人。」首先是探尋圓明園的「甲方」,也就是皇帝的審美思想。郭黛姮團隊通過查閱《起居注》等文獻,發現從雍正到鹹豐五朝皇帝皆以圓明園為治國理政的場所,地位不亞於紫禁城,從圓明園開始建設時的總體布局就反映了帝王的治國理想。正大光明、九洲清晏、萬方安和等景點均體現了雍正的政治理想。乾隆時期,圓明園建設進入巔峰。在各類景觀中,最多的是反映皇帝關心稼穡的農業景觀,各類木結構建築代表了圓明園設計的最高成就,而公眾熟悉的大水法等西洋樓建築群不過才佔比2%。

  真實性、準確性和儘量完整是圓明園數字復原工作的首要原則。郭黛姮及團隊注重實地勘查、測繪,關注考古發掘新成果,同時深入挖掘史料,對照樣式房遺存圖紙、《圓明園內工則例》《內務府奏銷檔》《帝王穿戴檔》《起居注》《乾隆御製詩》和以《圓明園四十景》為代表的相關書畫作品等圖文檔案,採取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方針,採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手法,從歷史文化、山水環境、建築藝術、園林植物、室內裝飾、人物故事等各方面推斷其場所空間特質。

  郭黛姮介紹,目前由其團隊精確復原的景區已達圓明園全園總量的60%。10000餘件歷史檔案,4000幅復原設計圖紙,2000座數字建築模型,6段歷史分期中的120組時空單元……80餘位專業人員十餘年的不懈努力,使圓明園數字復原工程的多項數據指標創下世界園林遺址研究之最。

  復原研究過程好似偵探破案

  林徽因曾說:「將來如果有一天我們有相當的把握寫部建築史時,那部建築史也就可以像一部最有趣味的偵探小說。」

  探尋圓明園真面目的曲折過程,讓郭黛姮感嘆確實似偵探破案。

  西洋樓的蓄水樓用什麼動力裝置來驅動噴泉一直是團隊好奇的,後來在國際會議中與研究巴洛克建築的一位義大利教授合作,他從馬普藝術史研究院的圖書館查到了設計者傳教士蔣友仁給朋友的信,發現蔣友仁曾經使用的是一本水利機械書籍所載的圖,這張機械圖與圓明園西洋樓銅版畫上有扇半開的窗戶露出的給水裝置「中心軸」的樣子相同,通過這一點線索,推測蔣友仁用的可能正是這樣的水利機械。但這位義大利教授仍存有疑問,不知中國當時是否有這種圖,他又來到中國國家圖書館,找到了傳教士查閱的18世紀法文水利書籍,在那本書的圖上,還有鉛筆畫的痕跡和備註,由此推斷蔣友仁當時參考此圖做了設計。

  從蓄水樓通往噴泉,管道如何鋪設?在故宮博物院,團隊找到了諧奇趣的樣式房平面圖,上面畫有紅線,曾隨從梁思成研究《營造法式》多年的郭黛姮知道紅線在古建圖紙中表示水路,於是大家按圖用探地雷達實地探測,結果發現地底下還有管道,前年考古發掘時,挖出了歷經近三百年仍保存完好的銅水管。根據這些線索,團隊才成功數字復原了蓄水樓的動力裝置。

  古建築讓人重新思考「想像力」的價值

  在研究過程中,郭黛姮發現圓明園所代表的中國園林在18世紀對歐洲園林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美國觀念史學家洛夫喬伊認為「中國園林是歐洲浪漫主義的起源之一,它推動和促成了浪漫主義的轉向」。雨果說:「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蹟,這個奇蹟叫圓明園……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產生的成就盡在於此。」這些評價讓郭黛姮對圓明園、對中國園林有了新的認識。

  「從圓明園、趙州橋、天壇等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人的想像力非常豐富,已經取得了了不起的領先世界的成就。了解古人的想像力,為現代建設提供借鑑,正是中國建築史研究的意義所在。」郭黛姮表示。

  這位讓「萬園之園」得以在虛擬世界重生的老人說,對圓明園的研究會一直進行下去,同時數字圓明園也為國內外的文化遺產保護開發項目提供了參考,目前團隊已經決定將數字復原文化遺產項目的範圍擴大至北京三山五園區域。

  (本報記者 鄧暉 本報通訊員 王立斌)

相關焦點

  • 數字圓明園光影感映展亮相首鋼園——一場文化+數字的穿越之旅
    來源:經濟日報在首鋼冬奧廣場一座保存完整的28米高「筒倉料錐」工業遺產本體內,正在進行一場「重返·萬園之園」——數字圓明園光影感映展。這裡是RE睿·國際創憶館,是全球首個以「文化遺產+數字創意」為內核的沉浸交互體驗館。
  • 圓明園160周年|復原後的圓明園讓人震撼,更讓人心痛!
    2020年10月18日,圓明園罹難160周年,免費對公眾開放,讓更多人的走進園中,銘記歷史。1860年10月18日,被西方列強搶掠、焚毀,園林建築被毀殆盡、無數珍寶不知去向,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逐漸淪為荒園廢園。這也就是如今我們走進圓明園看到斷壁殘垣的原因。
  • 「重返 · 萬園之園」——來石景山看數字圓明園光影感映展!
    它,是圓明園,萬園之園。「重返 · 萬園之園」—— 數字圓明園光影感映展正式開幕!……在這裡,您將重新認知圓明園,重新發現歷史,理解未來發現、融入、創造、享受予歷史 · 以未來「重返 · 萬園之園」——數字圓明園光影感映展
  • 北信酷卡利用三維技術完美重現《韓熙載夜宴圖》
    其實中國數字動畫水平早已躋身世界尖端,2008年奧運會一張捲軸畫卷,慢慢地展開,打開中國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數位技術的實力。電影特效和數位技術上中國人一直習慣於『向西看』,我們折服於西方人的標新立異、大膽幻想,一味跟風效仿,於是我們迎來《未來警察》的失敗。
  • 長安街旁貴賓樓飯店首次大修,圓明園十二生肖噴泉「重現」
    升級改造後,建築外觀保持不變,延續歷史感;內部機電設備全部煥新,將更節能、更智能。對比國內外其它酒店,鮮有像貴賓樓飯店這樣門前擋一面牆的。但這面城牆卻是這裡最為獨特的標識。「這就是皇城城牆!」30多年前,貴賓樓正式營業前,金國慶就已經到貴賓樓工作,如今他已是負責大修工程的工程總監。
  • 【地評線】金羊網評:保護傳承弘揚歷史文化遺產 為偉大復興凝聚...
    走在民族復興偉大徵程上,當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者、傳承者、弘揚者,不僅是對歷史負責、對時代負責、對人民負責,也可以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自信心、獲得感,更能夠為續寫中華文明新輝煌作出更大貢獻。歷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歷史的血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有力推動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新成就。
  • 鐫刻歷史印記的瀋陽工業遺產遊
    工業遺產是工業文明的遺存,見證了國家和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但當繁華褪去,那些承載著昔日榮光與記憶的工業遺產該何去何從?瀋陽鐵西區交上了一份優秀答卷。 通過展示大型工業廠房遺址、記錄時代精神的機器設備和具有標誌性事件的工業發展歷史,中國工業博物館呈現給遊客工業歷史進程中的文明與進步,成為全國建設工業遺產遊的一個標杆。
  • 「馬首」入藏圓明園,將作為正覺寺基本陳列持續展出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莉 圖/新華社李賀,國家文物局提供 12月1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一、深刻理解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大價值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遺存的保護是考古學研究的前提,考古學研究是文化遺產合理利用的學術基礎;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考古工作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 圓明園罹難160年丨銘記歷史 吾輩自強
    1860年10月18日,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縱火焚毀。「連續兩天,濃煙形成的黑雲一直漂浮在昔日繁華富麗之鄉的上空……仿佛一場持久的日食。」如今,斷壁殘垣靜靜佇立,訴說著逝去的輝煌,見證著曾經的凌辱,更為後人敲響警鐘:銘記歷史,吾輩應自強!
  • 珠海的圓明新園:雖然是仿建的圓明園,它居然和圓明園建築一樣
    華夏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說到遺蹟,我們國家的皇家遺蹟就已經數不勝數了,都是先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流傳下來的無價之寶。我們都知道著名的圓明園曾經輝煌無比,可是被一場大火毀掉了。如今在珠海,有人說,它仿佛重生了。
  • 博物館三維數位化_三維雷射掃描技術在數字博物館中的應用
    近些年以來,數字博物館開始逐漸建立,很多的文物也可以以數位化的方式去展示,三維雷射掃描技術在數字博物館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首都博物館的分館也實現了文物的三維數位化工程,人們可以通過網際網路三維立體觀賞博物館的精品,故宮博物院還和日本進行了合作,並且開發了「數字故宮」,故宮的一些古代建築還有一些文物
  • 文化遺產數位化丨百度百科博物館帶你重溫巴黎聖母院
    法國巴黎聖母院遭遇祝融,這一消息傳出,整個世界人民都沉浸於悲傷,世界文化遺產被摧毀,這無疑是人類文明受到了重創。在悲傷之餘,網友們也紛紛表示,自己都還沒去過巴黎聖母院去看看呢?實在是一大遺憾。在百度推出的「百度百科博物館」微信小程序中,百度以全景技術重新復原了巴黎聖母院,在小程序中我們可以選擇想要去的位置,從而進行對巴黎聖母院內進行參觀。你可以上下左右的移動,來探究燒毀前的巴黎聖母院到底是什麼樣的,去體驗法國歷史留下源遠文化。此外小程序內還有配備VR效果,給你最真實的體驗感。
  • 熱評丨馬首回歸圓明園,歷史故事裡有記憶更有情感
    2020年最後一個月的第一天裡,馬首銅像正式回歸圓明園是一個重大新聞。結束百餘年流離的馬首銅像,是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從皇家私藏到屬於全體人民的文化遺產,馬首銅像的故事既是一個新時代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地的成功範例,也是一個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契機。
  • 未來將用虛擬方式再現圓明園昔日盛景 告誡後人勿忘國恥
    近日,國家文物局在答覆全國人大代表關於「重建圓明園,加強國家愛國主義文化建設的建議」時稱,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及歷史文獻依據,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國家文物局表示,圓明園遺址不僅是清代皇家園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國被侵略、殖民的歷史見證。遺址以斷壁殘垣告誡後人勿忘國恥、警鐘長鳴。
  • 3D掃描技術重現侏羅紀恐龍世界
    和小編一起接著往下看三維雷射掃描測量技術採用非接觸主動測量方式,能快速獲取到現場最真實的三維點雲數據,大大提高了數據的完整性、精準度,精簡了作業流程,更方便,快捷。通過高密度、高精度、高質量的點雲數據完整的記錄恐龍化石所有數據形態, 真實的復原掃描對象的三維形態。
  • 朕的圓明園:五代帝王與圓明園的二三事
    這座始建於康熙末年被稱為「萬園之園」的皇家園林,服務了五朝皇帝,經歷了歷史上的許多大事件,見證了清代百餘年由盛及衰的歷史過程,可以說這座小小的園林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一個王朝、一個時代的小小縮影。《朕的圓明園》與作者劉陽《朕的圓明園》這本書視角獨特,將圓明園從建成到隕滅這一百餘年的歷史按照時間發展順序,通過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五朝清代帝王與圓明園相關的事件與數據,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還原一個全面的、立體的圓明園。
  • 深刻理解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大價值
    深刻理解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大價值,對我們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中國文物報社供圖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事關深化文明認知、存續文化基因中國考古學誕生近百年來,一直肩負著知我中華、振興中華的學術使命。
  • 數位技術重現千百年前,6大古文明建築,「水上城市」比杜拜早千百年
    隨著時間的流逝,世界各地有成百上千的古老建築成為歷史遺產。它們是人類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向我們展示了我們祖先幾千年前建造的建築。 千百年來這些歷史建築一直受到各種威脅,其中自然災害和人類活動是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
  • 朕的圓明園,清王朝的一部興衰歷史
    我之前寫的《昔日的夏宮圓明園》是介紹景點的書籍,《誰收藏了圓明園》是介紹圓明園流散文物的書籍,而《朕的圓明園》則是講述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五代皇帝及其嬪妃和太后在圓明園的故事,以及發生在圓明園的重大歷史事件。 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毀(1860)至今,已經16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