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史上威力大的冷兵器,很多人會說是弩。但要論及短兵相接,唐朝的陌刀絕對當之無愧。據說,唐兵持有陌刀在戰場上可令敵軍人馬俱碎,縱觀各種冷兵器,陌刀絕對是捨我其誰的地位。。
眾所周知,在冷兵器時代,步兵遇到騎兵,如果不憑藉弓弩等遠程武器,基本上可以用「被砍瓜切菜」一詞來描述。所以,中原各王朝在對陣遊牧民族,往往是處於劣勢。尤其是與遊牧民族交戰頻繁的唐朝,更是頭疼不已。
後來,漢人為此發明了一種殺傷力極大的長刀,一刀出手,人馬俱碎,這就是陌刀。於是,在唐朝後來對陣各個遊牧民族時,敗突厥、滅高昌、安西之戰、青海之戰、打吐蕃、打高麗、攻鬼茲、滅百濟等等,局勢發生了逆轉,其中都有陌刀的身影。
陌刀,本是由漢朝的斬馬刀改進而來的。刀身採用「百鍊鋼」與「夾鋼」等當時最先進的煉鋼工藝。「刀重十五斤(約十公斤)……長七尺(約2.15米),刃長三尺(約0.92米),柄長四尺」,刀刃極其鋒利。各種工藝,堪稱唐刀的巔峰之作。
唐陌刀開始流行於高宗調露前後至開元十年之間。開始時使用陌刀是為了對抗突厥騎兵,後來在諸軍流行則是對付以騎兵稱雄的唐之「四夷」。盛唐時完善的節度使制度使得軍隊的裝備,訓練走向向正規化,陌刀也因此成為唐步兵的主戰兵器之一,成為常規裝備,節度使制度的設立使得諸鎮招兵買馬,建立了中大的騎兵,騎兵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又使得克制騎兵的兵器-陌刀一直流行到晚唐。
陌刀是唐步兵所持長刀,它自西漢斬馬劍發展而來,又吸收了漢露陌刀及六朝長刀的形制與冶煉技術。有具體部門鑄造,貯藏,管理。陌刀極為鋒利,砍殺效果極佳,在戰爭中主要用來砍殺敵騎兵,其戰術作用相當於今天的反坦克武器,而且由於其威懾力大,又被用於文武高官及藩鎮的儀衛。至宋代,陌刀始衰落。
陌刀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種,感性多於理性、對戰鬥不重視的儒士們所記載的歷史,陌刀只有兩種用法,劈和揮舞。但是理性分析不然。先說劈,根據史書所述,陌刀如牆而進,然後一起劈殺。因為對於士兵們來說,將武器的鋒銳挺在身前,能夠有效鼓舞自己的士氣....好吧,是給自己壯膽!那麼,正常的、合情合理的攻擊手段是什麼呢?將陌刀挺在身前,但是手臂彎曲,留出前刺的餘力。明晃晃的陌刀如牆而進,一方面可以有效鼓舞本方戰士們的士氣,一方面還可以非常嚴重的威懾敵人。寬大、鋒利的陌刀給敵人帶來的威懾遠遠不是窄小的槍頭、矛頭能比擬的。接近敵人後,用力刺殺,必要時也可以砍、劈、削。陌刀長8-9尺,前端尖銳,因此,刺應該是陌刀的一種常用攻擊手段,否則無法解釋為何打造那麼鋒利的尖端。 陌刀是長柄靠腰戰刀號稱如牆推進。
關於陌刀的實戰能力,有這樣的記載:「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斬,擋者皆為齏粉。」意思是,這個陌刀分量不輕(畢竟有二十斤呢),即便是力氣比較大的士兵,也要借用腰上的力氣。然後就是,陌刀一出,敵人就會變成肉醬。這威力,簡直不要太可怕。
在《大唐衛公李靖兵法》中這樣描述了陌刀軍:兩軍對陣相距150步與60步時,弩弓箭手分別開始射擊,當相距20步時,陌刀軍開始按照整齊的方陣開始進攻,當時的場面是「如牆而進」,敵方騎兵遇上陌刀軍之後便會有「人馬俱碎」的悲慘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