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一部精神本位的大國興亡錄,讓你進入那個熱血年代

2020-12-24 阿凱閱讀

在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於列強環伺之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林。從秦孝公開始,篳路藍縷、徹底變革、崇尚法制、統一政令,歷一百六十餘年六代領袖堅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場偉大的帝國革命,掃六合而一統天下,建立起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

《大秦帝國》是一部描述秦興亡生滅過程的長卷歷史小說,秦帝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際,建立了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鐵器文明。但她又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巨大的興亡之謎,她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閃,轟鳴而逝。這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中,隱藏了難以計數的神奇故事以及偉人名士的悲歡離合。他們以或纖細、或壯美、或正氣、或邪惡、或英雄、或平庸的個人命運奏成了這部歷史交響樂。帝國所編織的社會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傳統,今天仍然規範著我們的生活,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秦帝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林,包容裹挾了那個時代的剛健質樸、創新求實精神。她崇尚法制、徹底變革、努力建設、統一政令,歷一百六十餘年六代領袖堅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場最偉大的帝國革命,建立起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鐵器文明時代,使中國農業文明完成了偉大的歷史轉型。

大秦帝國所處的時代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時代,是一個最為自由奔放、充滿活力的大黃金時代,用那時的話說,是一個「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劇烈變化、大轉型的時代。

長期以來的歷史遮蔽,讓秦帝國特殊的歷史價值遭到嚴重程度的錯誤解讀,種種戲說泛濫,更使得秦帝國乃至春秋戰國的歷史風貌面目全非。要廓清歷史消除誤讀,孫皓暉以為,第一要務便是史觀視角。也就是說,站在什麼高度以什麼樣的眼光審視這段歷史?

出生於陝西三原的孫皓暉,非但有著「老秦人」的情懷,有著這片帝國故土後裔的驕傲,更深切感受到深度發掘秦帝國歷史精神,重現那段遙遠而輝煌的歷史對於當今時代的精神價值。用孫皓暉的話說,秦帝國是中國走向全面法制社會的歷史鏡子。雖然,這已經夠重要了。但是,孫皓暉以為,這還不是《大秦帝國》最佳最高的切入點。這個最高最佳點是什麼?孫皓暉的回答,是文明史,是世界文明史中的中國文明史,是這一時代的文明意義與文明價值;如果春秋戰國秦帝國對中國不具有開創文明正源的價值和意義,《大秦帝國》便沒有這麼重要,對當今中國的精神價值也沒有這麼大;某種意義上,也不值得我傾注最有價值的全部盛年時光去表現

作者在作品扉頁的題記是:獻給中國原生文明的光榮和夢想。在《大秦帝國》自序中,作者以敢為天下先的藝術勇氣和人文學者的歷史眼光,充滿激情地說:「大秦帝國是中華文明的正源」,「我對大秦帝國有著一種神聖的崇拜」。這是《大秦帝國》的根本立意,是作者的創作目的。作者在序言中強調的「原生文明」、「強勢生存」以及秦文明對2000多年來中國歷史進程和中國民族精神的影響,時時可見前人所不敢發之言。

戰國時代的精神可以用兩句話概括,一句是韓非子的話:「多事之時,大爭之世」;一句是晏子的話:「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秦帝國時代是一個以衝突與競爭為主流的時代,創新者存,保守者亡,湧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變法高潮,催生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的不斷變革,使得中國文明的涓涓細流全面匯聚、重新融合、強力鍛造而開創出波瀾壯闊的文明正源,使中國文明達到了此後兩千年無法企及的高峰。《大秦帝國》的可貴,根本點便在於作者對戰國精神把握得非常準確,有著旗幟鮮明的歷史觀。此歷史精神貫穿全書,形成了《大秦帝國》激情澎湃昂揚向上的作品風格。作者的智慧、胸襟、才華、見識在此體現的非常充分。而滲透作品的濃鬱厚重的戰國精神與戰國性格,戰國特有的大爭精神和陽謀風格,更在於作品對中國文明正源的新視角和對秦帝國千秋功罪的新評說。歷史地看,中國原生文明的高原在春秋戰國時期,秦是這個文明高原上的最高峰。它們衍生了中華文明,並且蓬勃發展。

如果說大秦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的「虎狼之國」,那麼《大秦帝國》就表現了這種虎狼精神,我們民族曾經擁有的虎虎霸氣和改天換地的創造力!

作者孫皓暉與共和國同齡,他先後有過幾種身份,曾在西北大學擔任大學法律教師,撰寫過不少法學著作,而後南下海南蟄伏十六年,完成了六部500萬字的鴻篇巨製《大秦帝國》。孫皓暉的出身地—陝西三原縣西陽鎮,是「老秦」之地,離秦國最早的國都櫟陽只有數十公裡。在孫皓暉的少年時代,就經常聽到許多關於秦朝的故事。《大秦帝國》全景式展現了秦帝國興衰,這部小說讓孫皓暉名揚海內,但他偏不願以小說家自稱,不斷表示自己不過是小說的「票友」「門外漢」。

他積30年文史沉澱,歷16年寫作之功,為我們一朝奉獻出這部洋洋503萬言,共6部11卷的《大秦帝國》。

近十年最暢銷長篇歷史小說。一部精神本位的大國興亡錄,讓當代中國人為之振奮並受益的戰國版《大國崛起》。第一次以「大爭精神」和「陽謀」風格架構歷史小說,著眼於國家文明的全面競爭,而非重複宮闈密事官場陰謀的老套路。

第一次正確釐清國家文明的基本方面:將戰國時代的萬千氣象理成一串環環相扣的興亡故事,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再現了大秦帝國生滅興亡的歷史過程,藉此回答了關於中國文明史的若干基本問題。

從政必備,從商必讀。《大秦》細緻地整理了諸位精英們的做事方略,充滿了奮發惕勵的進取精神與曠達瀟灑的人生態度,無論領袖或普通人都能從中獲益。"

相關焦點

  • 失去天下的大秦帝國,只剩下「賦」與「歌」,缺少了一絲絲霸氣
    《大秦帝國之天下》張魯一飾秦王嬴政《大秦帝國之天下》在等待數年之久後,終於登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電視劇的名字卻突然改為《大秦賦》,這讓曾經恢弘的「帝國」歷史,似乎少了那麼一絲霸氣。1977年,孫皓暉從於陝西師範大學畢業,進入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系任教,後又任教於西北大學法律系,並成為獲得過國務院首批特殊津貼的專家。1998年春,孫皓暉攜妻子,奔赴海口。在一個僻靜的小區住了下來,從此開始專心於《大秦帝國》的寫作。在一間30多平方米的書房裡,凡是能落腳之處,皆是堆滿書籍。
  • 大秦帝國:恢弘厚重的民族史詩
    《大秦帝國》裡既有秦與六國之間的政治、軍事鬥爭,又有六國之間的聯合與鬥爭以及以儒、法、墨、道、陰陽諸家為代表的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競爭,朝廷、戰場、商場、學堂、都城、山野、酒肆、密室,虛虛實實,真真假假,陰謀與陽謀,構成了一副多姿多彩的戰國生活畫卷。《大秦帝國》是一部描述秦代興亡盛衰過程的長篇歷史小說。
  • 《大秦帝國》:描述秦興亡過程的歷史著作,中國歷史上的黑洞時代
    前幾天給給大家推薦了《大唐興亡三百年》,提到了另一套歷史著作,也同樣是描寫整個磅礴恢弘的朝代:《大秦帝國》。、如果說《大唐興亡三百年》勝在「小」——對真實史實細節的精雕細刻,那麼《大秦帝國》則是長於「大」,是對一個帝國氣勢如虹的渲染,對一個王朝在命運的巨輪下興亡浮沉最全面也最精彩的復刻。《大秦帝國》改編的電視劇豆瓣評分在9.0上下,可能是近幾年來口碑最好的歷史劇之一。
  • 《大秦賦》的缺陷,歷史正劇的精神問題——沒有根基!
    雖然早在2018年4月份,官方已經發表聲明:《大秦帝國之天下》與以往的「大秦帝國系列」已經毫無關係,而且在今年上映之初,片方果斷地將《大秦帝國之天下》改成《大秦賦》,這都已經確鑿地證明了《大秦賦》只是一部以反映戰國末年和秦朝初年的歷史為題材的電視劇,其是獨立的,不屬於「大秦帝國系列」。
  • ...董樂山|希特勒|胡發雲|威廉 · 夏伊勒|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
    1965年,經過精心翻譯的《第三帝國興亡史》以「內部書」形式出版,1974年三聯書店重印後仍是「內部書」,並很快脫銷,隨即再版,還是內部發行。△《第三帝國的興亡》早期版本在上世紀60年代初到文革結束期間,出版了許多「內部書」,普遍涉及外國政治、歷史和文藝領域。
  • 孫皓暉:16年打磨,為了給你一個真實的《大秦帝國》
    ——孫皓暉《大秦帝國》在百度中敲擊「大秦帝國」四字,會在0.06秒內出現7940萬條的相關信息;電視劇《大秦帝國》播出8年後依然受到觀眾追捧,在優酷的播放量達到近兩億,光第一集就收到一萬多條彈幕;500萬字的歷史小說《大秦帝國》全套出齊歷經17年之久,卻還依然穩立在書店書架之上,堪稱出版界的「奇蹟」,這一切都源於這位繞有故事的陝西人
  • 中國歷史上被誤解的朝代,《大秦帝國》中國原生文明的光榮與夢想
    大秦帝國,無疑是中國文明的正源,也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被錯訛和誤解的朝代。它是一個歷史黑洞,亦是一個巨大的興亡之謎。有人說,秦帝國的暴政是毋庸置疑的。因為他 「焚書坑儒」、因為「禁議禁學」,因為他讓孟姜女哭倒了長城…而不知當你了解了這些事件的前因後果,和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之後,然後再將你推上帝國統治者的寶座之後,你會不會就不這麼想了呢?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 《大秦帝國》四部曲終告完成,但有些差強人意
    自2009年《大秦帝國》「裂變」始,飽受摧殘的秦國如日方生,一片生機,歷經2013年的「縱橫」,到2017年的「崛起」,時至今日,這部系列劇已經陪伴觀眾十一個年頭。原名為《大秦帝國之天下》的《大秦賦》,醞釀的夠久了。從孝公、商君求變,到惠文王圖強,昭襄王四面出擊……六世餘烈積於嬴政一身,一統天下,何其壯哉。
  • 原本叫《大秦帝國之天下》,為什麼又改名叫《大秦賦》了呢?
    這部電視劇是《大秦帝國》系列片,原本叫《大秦帝國之天下》,可是為何又改名叫《大秦賦》了呢?《大秦賦》是《大秦帝國》系列的終結,用「賦」字更能體現其大氣磅礴的故事《大秦賦》由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
  • 為什麼說《大秦帝國》是一部平庸的歷史虛無主義作品?
    原創 文素臣 循跡曉講 收錄於話題#大秦帝國3個同理,《大秦帝國》的寫作手法,雖會給剛入坑者帶來新鮮感,卻難免會令老讀者興味索然,覺得自己仿佛是在圍觀一幫似曾相識的基層老幹部,穿著古裝玩cosplay。對此,作者在字裡行間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都是老秦人嘛,自然有與眾不同的文化基因。但正是這貫穿全書的「老秦人」意象,暴露了《大秦帝國》另一重大缺陷。
  • 終於翻到《大秦帝國》第10本,看到嬴政駕崩,再沒勇氣繼續看
    2013年,《大秦帝國之縱橫》上映,富大龍扮演的嬴駟演技一流,將嬴駟的雄才大略表演得淋漓盡致,當時看嬴駟激動人心的表演,就像當時看《羋月傳》,看羋八子的演講一樣,令人熱血澎湃。秦惠文王嬴駟上位後,因為受到保守派逼迫,不得不車裂商鞅,商君雖死,但秦惠文王繼續沿用商君之法,這是秦惠文王最值得稱道的地方。
  • 史學經典:第三帝國的興亡
    《第三帝國的興亡》由董樂山等九位「大家」親自執筆翻譯,陣容空前。自引進至今,《第三帝國的興亡(套裝上下冊)》已成為中國讀者閱讀希特勒和他的納粹德國較為暢銷的經典作品。  內容簡介:    《第三帝國的興亡(套裝上下卷)》是全世界暢銷的反映納粹德國歷史的巨著。它精彩絕倫地記述了被希特勒稱為「千秋帝國」(即第三帝國)從興起到覆滅的全部過程。
  • 評分劇烈下滑,《大秦賦》會不會成為《大秦帝國》系列中最差的一部?
    《大秦賦》會不會成為《大秦帝國》系列中最差的一部? 《大秦帝國》系列前三部皆看過,《大秦帝國之裂變》和《大秦帝國之縱橫》完整看完,第三部《大秦帝國之崛起》嘗試看了幾次,都沒能堅持看完。
  • 從《大秦帝國》到《大秦賦》,為什麼我印象中糾糾老秦的那股勁沒了?
    但是在二刷完《大秦帝國之裂變》後,正在追的《大秦賦》突然不香了,就我個人的感覺而言,再也找不到《大秦帝國之裂變》中老秦人的那股勁了。 明與暗,是兩個不同的感覺 也許是十二年前條件所限,《大秦帝國之裂變》中整體氛圍是偏暗的,這樣的場景是符合歷史發展小現實和當時秦國處境的,對於觀看者的我而言,更能將我帶入到那個極度不發達的年代。
  • 新書推介 | 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
    那個留著查理·卓別林式的鬍子的人,那個年輕時候在維也納做過一事無成的流浪漢、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當過無名小卒的人,那個在戰後最初那些黯淡的日子裡在慕尼黑無人聞問的倒黴蛋,那個啤酒館政變中有點滑稽的領袖,那個根本不是德國人而是奧地利人的煽動家,而且他才43歲,已經宣誓就任德國總理了。
  • 《大秦帝國之天下》好評如潮,戰爭戲國內少有,有望超越全部前作
    根據孫皓暉所著的歷史小說《大秦帝國》改編而成的電視劇在今年之前一共播出了三部,分別是侯勇主演的《大秦帝國之裂變》,主角是秦孝公,第二部是富大龍主演的《大秦帝國之縱橫》,主角是秦惠文王,第三部是張博主演的《大秦帝國之崛起》,主角是秦昭襄王。
  • 大秦帝國之天下講述了什麼故事好看嗎 大秦帝國之天下結局是什麼
    現在的世界是以前古代人慢慢演變而來的,很多導演拍出古裝電視劇向現在人展現歷史的精髓,但是不管劇情、人物、服裝都深受觀眾喜愛,那麼在最近播出的大秦帝國之天電視劇,是由張魯一、李乃文、朱珠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那麼大秦帝國之天下好看嗎?這部劇結局是什麼?大家一起看一下。
  • 大秦帝國播了快一半,秦王還未親政,豆瓣評分跌至7.8分
    近日,網上有這樣一則傳言,關於《大秦帝國》更名《大秦賦》,其實是因大秦二、三違背了大秦帝國小說的初衷,因此原作孫皓暉認為,大秦帝國電視劇除第一部外,其餘的(縱橫、崛起和天下即《大秦賦》)與原著有很大的出入。電視劇的情節與原著的重合度不到10%,與他的《大秦帝國》小說的故事框架完全不是一回事。電視劇不去表現那個時代的鐵血精神,卻偏偏喜歡呈現宮鬥和三角戀愛等肥皂劇元素。
  • 《大秦賦》登場,堪比正劇的歷史史詩理應奔走相告!
    關於大秦的那幾部影視劇也許是歷史劇的良心之作,沒有靠情愛博人眼球,沒有靠套路吸引流量。2020年《大秦賦》的到來,作為大秦帝國的第四部,備受期待。開播兩天,播放量達到四千萬,是前三部的積澱,也是第四部的成就。
  • 小林一周觀察:《寬容、狹隘與帝國興亡》書評
    在她的著作《寬容、狹隘與帝國興亡》(Day of Empire:How Hyperpowers Rise to Global Dominance--and Why They Fall)中,我們可以一窺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