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圈稱謂有禁忌,「兄」「弟」不能亂喊...

2021-01-20 騰訊網

近讀北大已故教授吳小如《「稱兄道弟」及其他》一文(以下簡稱「吳文」),初覺甚有趣味,深思過後,乃覺得「稱謂」在中國不僅是一個實踐問題,更是一個民俗和文化問題,頗值得深究。吳文中點明了「兄」、「弟」這兩種稱謂在學術界多有與該稱謂的日常語義不同的特殊用法。

黃賓虹致傅雷函

概括起來,筆者覺得於今日之中國仍然適用,且藝術界與學術界皆可通行一例的,包括如下幾種:

「兄」:在學術界和藝術界並非如其字面義為幼對長之稱呼,而是長對幼、師對生、尊對卑之特定稱呼。師長給學生寫信、題贈,均可稱「某某兄」,而不論其實際年齡也許比自己小甚至小一輩以上。甚至師對生不必分男女,可一律稱「兄」,魯迅的《兩地書》中就稱當時還是自己學生的許廣平為「廣平兄」,還專門為她解釋過這個稱謂。但是,如果幼對長呼「兄」,則為越禮。以此類推,「學兄」、「師兄」等也是一律,即同門之中,長呼幼可以稱「師兄」,幼對長反而不能稱「師兄」,幼對長稱「師兄」,其實是受了武俠小說的影響。其實,幼對長時用日本用語「先輩」反而更接近中國傳統舊俗。在此,師、長、尊者則可自稱「弟某某」,以示謙卑。

「弟」:仍是長對幼、師對生、尊對卑之稱呼,只是親疏程度與「兄」有所不同。以師生關係為例,比較疏遠的師稱呼生可為「某某兄」,比較親近的師生關係中,則師可稱生為「某某弟」。吳文就舉了自己的老師開始稱呼其「兄」,熟了之後改稱「弟」的例子。以此類推,「師弟」、「學弟」、「女弟」等,亦從此例。其中的「弟」,在書面中均可以寫做「棣」。在此,師、長、尊者可自稱「愚兄」。吳文中也特別指出,自稱「愚兄」者,地位一定要比對方更尊或長方可。

陳寅恪致傅斯年函

需要說明,「兄」也好,「弟」也好,都不能反過來做同級稱呼。即,長或尊的一方可以稱「兄」或「弟」,但幼或卑的一方不能真的就以為自己是對方的「兄」或「弟」,進而以同輩人身份自居。這一點在民國時期有個著名的例子:聞一多給自己非常熟悉、年齡相差11歲(即不足民間一輩)的學生陳夢家寫信,稱其為「夢家弟」,陳夢家則「笑納」了這個稱謂,回信時直接稱「一多兄」,聞見信後勃然大怒。這一點就像基督教裡面,上帝稱耶穌為子,也稱信徒為自己的子女,耶穌自己也稱信徒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和母親」,但信徒仍需要稱耶穌為「父」,而不能呼耶穌為「兄」甚至「子」。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稱上帝為「天父」,耶穌為「天兄」,那是他沒有弄懂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教義所致,因而他的「拜上帝會」被視為是基督教史上的一個異端。

也就是說,吳文點明,「兄」或者「弟」等稱謂,其實並不適用於同輩人之間。這一點是筆者所贊同的。像今天書法界,同輩朋友之間常以「某某兄」或者「某某弟」稱呼,其實是亂了套路的。因為按照中國文人舊俗,無論是稱呼對方「兄」還是「弟」,都是建立在「你卑我尊」的基礎上的。這一點,舊俗與今日之情況大有不同,不可不察。

同輩之間,過去多直接以「字」互相稱呼。但今人多有名無字,因此最好的辦法其實是直接呼其名。臺灣的同輩之間稱呼,只呼名而不帶姓,原因是當代臺灣人三字名較多,大陸地區的三字名亦可採取此例。兩字名就沒有辦法了,只能呼其全名,此時於同輩中間並不為越禮。但畢竟在中國很多場合,特別是初次見面時,直呼對方姓名常常被認為是不禮貌,因此此時可以依據對方性別,在名字後面加上「先生」、「女士」(書面語中可寫作「女史」)等稱謂,隨著交往日甚則可省略。在口語或者比較親密的同輩關係中,為示親近或年齡,則可以綴以「某某大哥」、「某某小弟」等稱呼,但此並非書面用法,只適合口頭使用,而不宜見諸文本。而且即便如此,「大哥」也不可用「兄」代替,以此類推。

傅雷致黃賓虹函

黃賓虹致傅雷函

如果對方是正在讀書的學生(包括尚未畢業的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無論是否自己的學生,也無論自己是否教師,都可一律稱呼其為「某某君」。「君」一詞在日本系專指學生身份的敬語,曾留學日本的魯迅呼劉和珍為「劉和珍君」,即是一例。需要注意的是,尚未畢業的在讀研究生不可直接稱呼其正在攻讀的學位,只有該學生畢業,取得了碩士或博士學位後,才可稱其為「某某碩士」、「某某博士」,否則只是「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均應使用「君」這一稱謂。

中國自古有尊師重教的傳統,甚至一度「天地君親師」並舉,所以教師職業自然多了一種特殊的稱謂,即「某老師」或「某教授」,以示尊重。「某老師」的稱謂,無論長對幼、幼對長還是平輩之間,均可使用。這自然給稱呼擔任教師的人時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即便是學校中教師和教師的同事關係之間,也可以互用「某老師」稱呼對方,相敬如賓。對於學校就讀的學生,稱呼其所在學校中的教師,則不論年齡(如很多博士研究生從年齡來看,與一些教師可謂平輩,甚至更長於一些年輕老師),也不論對方是否給自己直接執教,均需稱對方為「老師」。

同樣的,老師稱呼年齡比自己大的學生,也只需直呼其名,並不為越禮。對於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等,均可按照國際慣例統一稱其為「某教授」。只是在國外一些高校,學生可直呼老師名字,這一點由於文化傳統不同,除非特別熟悉親密的老師且經對方要求或同意外,不宜同此例。

至於國內某些高校習慣尊稱一些年長的教師(不分男女)為「某先生」,或者研究生稱自己的導師為「老闆」,竊以為,在現代學術制度中,這些來代替「老師」的稱呼俱欠妥當。中文不同於日文,中文之「先生」有兩意,一為商業、社交等場合的泛指的客套之辭,一為對極其尊貴者(尤其是已故者)的敬稱。尊稱尚健在的老師為「先生」,如果是在前一種意義上使用的,則越禮;如果是在後一種意義上使用的,則又有「活人受香火」之虞,均不妥。筆者認為,被稱呼為「先生」的老師應該自行糾正對方的稱呼。很可笑的是,今天不是老師的人,比如電影演員、娛樂明星甚至髮型師,特別愛讓別人稱自己為「老師」,比如什麼「趙忠祥老師」、「趙本山老師」,反而本身就是老師的人,卻愛被研究生稱自己為「先生」甚至「老闆」,這豈不是很荒謬的事情嗎?!

如果學校中某位年輕老師曾是另一位老師的弟子,而自己又恰好是這位年長老師在讀的學生,即便如此,也應稱年輕老師為「老師」,而不能因師從同一位老師而稱呼對方「師兄」。現在很多研究生導師退休很晚或者不退休,以至於自己的學生甚至學生的學生都成了研究生導師,他自己也仍然招生。某高校美術史系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即有X教授的博士生,入學以後見到系主任Y教授,因Y也曾是X的學生,便稱呼其「師兄」,此事自然大為失禮。筆者還曾聽說過同班有兩個研究生同學,A同學的導師恰好也是B同學導師的導師,A就要求B稱自己為「師叔」的笑話。其原因一則已如前述,二則也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稱謂都是面對面的,而不能通過第三者來間接論定。畢竟對於現代學術制度而言,學校中只有「師」與「生」兩種身份。

學校中的一些教師除了老師身份,還可能有行政職務,如「校長」、「院長」、「主任」等。對於學生而言,對於這些老師的稱呼,在一般授課輔導場合,宜以「老師」為主。但如果在典禮、儀式、公文等正式場合,則應稱其行政職務。假設某在職博士生,既是老師,也是學生,那麼在其工作的高校中,應被稱呼為「某老師」,在其讀書的高校中,則仍舊應被稱為「某某君」。如果其在職任教和讀書的是同一所高校,則需要分場合,在他授課的學生面前,應該被稱呼為老師,而在其同學中間,則應被視為學生,以此類推。但是,如果稱呼對方為「老師」,對方的身份必須是正式的教師(或身兼研究生導師職務的科研院所研究人員)。

今天有很多編輯出版界、演藝界人士或者商業界人士,樂意被稱為「老師」,其實是沒有依據的。對於這些人士,最好根據職業稱為「某某編輯」、「某某經理」。對於藝術界而言,這一點尤其重要,即並非所有的藝術家都應被稱之為「老師」。尤其是畫廊、拍賣公司對於藝術家的稱呼時,更應注意這一點。為表示客套(如初次見面或卑對尊、幼對長時),也可稱其「某某先生」或「某某女士」。除非其本人職業就是教師,否則不宜濫用「老師」這一稱謂。唯有對於高校中從事管理服務工作的行政、教輔人員,香港高校中有時稱之為「某工友」,而內地一般仍稱「某老師」,因無更加準確的稱謂,可暫循此例。

與教師職業相類似的,還有「警官」、「法官」、「律師」、「醫生」、「主播」、「導演」等。這些職業都可以成為稱謂,這一點尤其是在卑對尊、幼對長時頗為適用。而無法以職業特點相稱的一些人,如藝術家,則可稱「先生」或「女士」。如對方為自己上級領導時,則需稱官銜,如「院長」、「書記」。需要說明的是,此類稱謂前通常只需要姓。

陳寅恪致傅斯年書札

以上所談,均為藝術界、學術界人際交流時所常用的稱呼準則,而不適用於媒體。媒體上常有新聞稿或訪談,需要稱呼人名的地方很多,有時候許多媒體就依據晚輩編輯或者記者的口吻,出口就稱呼對方「某前輩」甚至「某老師」,其實這是不恰當的。即便是電視出境記者,在訪談時也最多需要稱呼對方的職業或職務,作為媒體人的記者與採訪對象應是平等的身份。這是因為媒體人不同於自然人,媒體刊發的稿件也不同於人際交流。因此最好的辦法是,媒體出現人名的時候,凡是對健在的人,一律不加任何敬語。對居高位者、德高望重者、年齡長者還是年齡小或地位卑下者,均應一視同仁。因為任何一個編輯個體都無法代表整個讀者群,媒體上的稱謂必須對於任何一位可能的讀者都適用。更何況,我們在文章中對於李白、杜甫、王羲之、陶淵明等人不會稱其任何稱謂,反而對同時代的身邊的人要額外加上種種敬語,這本身就不妥當。

本文原載於:《美術觀察》2016年 第2期

作者:祝帥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親族稱謂
    後來人們把與自己有血緣關係或婚姻關係的人都籠統稱之為親屬。由於歷史的延續和家族的發展,必然造成親族範圍的不斷擴大,所以在傳統的親族概念上,不僅有內容的限定,而且有範圍的限制。《左傳》以「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為六親;《史記》以「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為六親;賈誼的《新書六術》中以「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為六親;有的只把父、母、兄、弟、妻、子定為六親
  • 如有來生,你當弟,我為兄,可好?
    如有來生,你當弟,我為兄,可好
  • 古代皇帝平時怎麼喊皇后,娘娘?老婆?一個很冷僻的稱謂
    古籍之中,常常看見這樣的稱謂:后稷,后羿,後夔;最早的能夠知道名字的氏族部落,如商族、周族、楚族,他們稱男祖先、女祖先,也都稱「後~」。《詩經》和《尚書》中有不少例句。 那個時候,職務有「後」的稱謂;同時,還有「大人」的稱謂。這在《周易》中出現過多次。比如:乾卦,九二爻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又比如: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 娶侄女為後,搶侄子皇位,從「壬申之亂」看日本皇位繼承有多亂!
    壬申之亂一、日本皇位的傳承之戰---壬申之亂壬申之亂是發生在672年,日本皇族為了奪皇位而發生的一場動亂,這場動亂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的第38代天皇——天智天皇在皇位繼承上面左右搖擺導致的。這裡要說一下,當時日本婚嫁非常之亂,天智天皇的女兒不但有四個嫁給了自己的親叔叔,還有嫁給自己的堂兄弟的,甚至還有嫁給自己侄子的,輩分之亂簡直無從算起……剛剛奪得皇位的天智天皇覺得傳統的兄終弟及繼承皇位挺好,於是就將自己的弟弟大海人皇子立為了皇儲。
  • 大年初一不能吃稀飯「福倒」別亂貼 臺灣過年禁忌你知道哪些?
    而長輩守歲稱為「辭舊歲」,有把握光陰的意義,年輕人守歲則可祈求父母親長壽,所以又有「長壽夜」之稱。禁忌!◆記得在入夜前洗澡,並把衣服洗晾完成,不能溼過年!◆雞魚不能吃光。在飯桌上不能把魚吃光(有餘),稱做「年年有餘」。
  • 《清平樂》中徽柔喊親媽為「姐姐」?古代母親都有啥別稱?
    電視劇《清平樂》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鏡頭,福康公主徽柔在和親媽苗昭儀相處時,對親生母親的稱呼竟是「姐姐」。福康公主趙徽柔是苗昭儀的女兒,也是宋仁宗的長女。不過,自徽柔會說話起,她就沒有喊過苗昭儀母親,而是叫姐姐。父親宋仁宗也說過,皇后才是徽柔的母親。
  • 澤塔奧特曼:光之國的輩分有多亂,一言不合就喊哥哥
    今天我們還是言歸正傳,繼續聊一聊澤塔奧特曼透露出光之國那些事,看完澤塔奧特曼前三集就可以透露出光之國輩分有多亂。 但是澤塔藉助奧特勳章力量時卻暴露了光之國輩分有多亂,光之國的輩分有多亂,好像還要從之前說起,澤塔只是更加印證了光之國輩分有多亂。
  • 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 中元節是鬼節,風俗及禁忌你不可不知
    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 中元節是鬼節,風俗及禁忌你不可不知時間:2020-09-02 13:46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中元節是鬼節,風俗及禁忌你不可不知 說到中元節,不少地區都稱之為鬼節,因為帶有鬼字,所以有著一些讓人覺得恐怖的色彩,傳統的中元節習俗主要是祭祀,祭奠已故的親人,所以有些禁忌是不能做的,那麼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 每年的農曆七   原標題:中元節不能做什麼事?
  • 飼養拉布拉多時,5大禁忌不能觸犯
    拉布拉多顏值是非常高,一直備受大家的喜歡,飼養的人也是非常多的,飼養拉布拉多時,一定要記住下面這5大禁忌不能觸犯哦!禁忌三:用香水幫拉布拉多除臭還有拉布拉多飼養不注意的話,它是有體臭味的,有些主人為了避開拉布拉多身體的味道,就會用香水幫拉布拉多進行除臭,如果有過這種行為的主人,千萬不要在做了哦,這是飼養拉拉的禁忌之一。
  • 牛年出生寶寶起名禁忌有哪些?張桉寧起名分享
    牛年出生寶寶起名禁忌有哪些? 張桉寧起名分享 牛年出生寶寶起名禁忌有哪些?這是很多牛年新生父母取名比較關心的問題。名字對於寶寶來說太重要了,而且一旦起好就是一輩子的事情。很多父母沒有起名經驗,怕犯錯誤,給寶寶的名字留下遺憾。
  • 知道這些才顯得有文學修養
    1、稱謂 長輩:吾師、學長、道長、先生、女士。 平輩或小一輩: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賢兄(弟)、仁兄(弟)、道兄、道友、學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對書畫或某一方面專長之稱)。
  • 王維《山中示弟》寫給哪個弟弟?王維的兄弟們不簡單
    既然說到「諸弟妹」,那麼到底有多少弟弟和妹妹呢?據說王維有四個弟弟兩個妹妹,弟弟分別是王縉、王繟、王紘、王紞;其中最牛的是大弟王縉,他的詩名不如王維,但是政治地位很高,曾經做過兩次宰相。三弟王繟官至江陵少尹,四弟王紞官至太常少卿,最小的弟弟王紘似乎沒有做過什麼官。
  • 去寺廟燒香,有3個禁忌,不知道不要亂拜,看完你就明白了
    去寺廟燒香,有3個禁忌,不知道不要亂拜,看完你就明白了其實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有著自己的宗教信仰的,但是在我們國家當中大多數人的宗教信仰可能就是佛教和道教了。但是具體來說佛教是由印度創建而來的,只有道教才是真正的屬於我們國家的東西!
  • 非常實用:快來看看去朝鮮旅遊有哪些禁忌
    不少人對神秘的朝鮮充滿聯想,如果有時間,去探尋一下這個神秘的國度也是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情。由於政治的原因,在最開始朝鮮政府本來是不對外國人開放旅遊的,具體的原因不方便細說,大家也應該想得到。後來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他們逐步開放了外國旅遊團赴朝旅遊項目,這也算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吧。作為世界上最神秘的國家,去朝鮮旅遊自然是有很多的禁忌的,有不少是一定不能碰觸的,否則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麻煩。
  • 佛教:進寺院禮佛,有四個「禁忌」,不可不知!
    有時,即便學佛多年的「老修行」,也難免有不合「威儀」的言行舉止。所謂威儀,源於戒律,它是每位學佛人都應當奉持的行為規範。祖師云:「威儀乃無言之教,堪發有情之信。」在我看來,佛門的威儀禁忌,如果認真遵守,不但能調伏修學者的身心,使之不生放逸,而且可以廣修一切善法,積功累德,乃至獲得究竟清淨安樂。
  • 哈登,這群爛兄爛弟等著你回來組「復仇者聯盟」
    哈登也應該記得,當年被雷霆拋棄時,火箭用一個馬丁就將其換了過來,何不回歸球隊,帶領著這幫爛兄爛弟,組成一個「復仇者聯盟」翻江倒海搞事情,豈不快哉?當然,這些都是笑談,此時心意已決的哈登已很難留下。關於火箭隊「復仇者聯盟」以及「哈登何去何從」各位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 女人飾品不能亂戴,犯了這些禁忌就要小心了,你還不來看看嗎?
    女人的飾品不能亂戴,這些都是有人講究的,特別是翡翠類,更加如此,就讓我來帶著您去了解佩戴翡翠你不得不知道的事吧。禁忌一胡亂穿戴玉石在翡翠玉石中,怎麼穿戴怎麼搭配都是有講究的,老一輩的人也常說,被人戴過的玉絕不帶,容易招惹災,在現在的社會,大部分人可能都已經不懂這些規矩了,所以往往沒有去注意這些忌諱,據老人說,是因為如果戴了別人的玉的話,往往容易出事情,帶了別人的玉就要承擔別人的氣運
  • 殯儀館禁忌你究竟知道幾條?對逝者送靈堂花圈有哪些禁忌?
    中國人篤信人有三魂,即使肉體消亡,魂魄也不會離散,而是會投胎轉生。而在某個時間段內,生人與死魂會共處一個世界,只是因為某些原因,生人的肉眼不能直接看到魂魄。殯儀館是屍源的集中地,本身是陰氣較重的地方,會有生人與死魂共處的情況,所以在殯儀館的時候,有一些禁忌大家要注意:一、在殯儀館之大廳裡別胡亂講話,例如:1、「想去上廁所別說要去化妝室」,想廁所就直接說要去廁所,不要說要去化妝室。
  • 軍營雙胞胎:「龍兄虎弟」的強軍夢
    七連的官兵一提起他倆都會豎起大拇指,「一對愛比拼的龍兄虎弟」。提起弟弟儲小虎,他可是一個十分熱愛自己崗位的坦克二炮手,訓練刻苦,不怕苦累,理論背得滾瓜爛熟,髒活累活衝在前面,在同年兵中,他是第一個駕駛坦克執行任務的,同時,也是第一個擔任軍械員的。
  • 書法作品如何落款,有什麼講究
    書法作品如何落款,有什麼講究文/@成長新視點落款,是指書法作品中除正文內容以外的書寫內容。書法作品落款,主要有落款格式、字體要求、落款內容、印章使用和敬詞稱謂等五個需要注意的內容。一、落款格式。落款的書寫格式,有「雙款」和「單款」兩種,各有不同的要求。1.雙款,是將書贈對象與書寫者分別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為上款,後者為下款。上款,位置應比較高,以示尊敬之意,寫明作品內容的名稱、出處,受贈人的姓名、稱呼、謙詞;下款,記述創作年月、創作地點、作者姓名和謙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