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地理|大夫區公祠:一方水土的文化印記

2020-12-03 佛山在線

核心提示:

祠堂作為崇拜先祖與崇拜神靈的產物,是先民精神和英靈棲息的殿堂。它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在歷經數百載風雨的洗禮後,猶如一卷綿長的歷史畫軸向世人緩緩展開。

在高明,至今仍保存著大量兼具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祠堂,積澱了高明人的血脈,孕育了豐厚的傳統文化。今日起,《佛山日報·今日高明》推出「高明地情之祠堂故事」系列報導,與讀者一起走進高明特色祠堂,細品文化印記。

「世代源流遠,宗枝奕葉長」,高明阮埇村大夫區公祠祭堂的對聯彰顯了阮北區氏宗親的亙古綿長。

這座始建於清代乾隆四十七年的大夫區公祠,至今已有238年歷史,是高明阮埇村迄今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宗祠。如今,隨著祠堂歷史不斷沉澱,宗祠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才,桑梓之情薪火相傳,成為高明秀麗河畔的人才鼎盛之地。

百年祠堂韻味悠長

從荷富路一側拐入,經過拱北大道牌坊進入阮北坊,喧囂的市集漸漸過渡到鄉野風光。再往深處,一池荷塘映入眼帘,田田荷葉溢滿荷塘。環視四周,潺潺溪流環繞古屋,塘邊或青磚或紅磚的民居與綠樹相互掩映。

 阮埇村的大門樓。(資料圖片)

三百多年前,此處約摸也是這般幽靜美麗之景。「以前村中池塘連片,水域千畝,土地肥沃,村民生活富足。塘邊還建有水樓臺和觀景涼亭,閒餘時村中百姓於此觀景休憩。」阮北坊70餘歲村民區慶堂談及村中的一碑一石和文化歷史如數家珍,心中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沿著村道行走數十米,穿過幾座青磚白瓦的古老民居,一座簡約大氣的大夫區公祠躍然眼前。它與荷塘隔岸相望,距離不過百米。

據介紹,大夫區公祠始建於清代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是後人為紀念清代族人奉直大夫區元士而獨資興建,距今已有238年歷史。

穿過半掩的斑駁木門,祠堂內的牆面和石柱因歲月久遠有些泛黃褪色,但依然能清晰地看到懸梁上的精緻雕畫,龍鳳盤踞,栩栩如生。「宗祠三間兩進,坐北向南。」區慶堂說,祠堂總面闊12.7米,總進深24.5米,採用水式山牆和灰塑博古脊,建築梁架全部為穿鬥、抬梁式混合結構,整體布局完整。

 俯瞰阮埇村。(資料圖片)/佛山日報記者王澍攝

抬頭望向前廊,梁架上雕刻的花鳥人物圖案栩栩如生,坤甸木的清香撲鼻而來。「該宗祠屬於典型的嶺南清代建築風格,是研究阮北坊宗族文化、祠堂建築藝術的實物資料。」區慶堂說。

走近宗祠深處的祭祠,一副用金墨書寫的對聯莊嚴奪目,鑲嵌兩側的鏤空浮雕金龍氣勢恢弘。兩百多年來,「世代源流遠,宗枝奕葉長」,區氏族人認為,這副對聯一直護佑著宗族香火不斷、百年興旺。

為彰顯禮儀家風,教化後人耕讀傳家,區元士將宗祠兩邊的青雲巷分別命名為「義路」和「禮路」,與阮埇村家訓「培置根讓,敦崇禮讓」「尊師重道,謙恭禮讓,忠孝並舉,勵志自強」等一脈相承。

古建築群設計精妙

走出大夫區公祠,在區慶堂的帶領下,記者沿著布滿青苔的石板路穿過幾條橫巷,來到歷史悠久的「大夫第」,也就是「八大家」古建築群。

從高處俯瞰,16棟房屋呈棋盤式布局,排列整齊劃一,大小均等。走近這些歷經了300多年風雨的古老建築,青磚紅瓦水磨石,遍布歷史印記。

 大夫區公祠內景。/佛山日報記者馮慧雯攝

一堵牌坊門樓加一圈圍牆,劃分了這個建築群與村裡其它建築的界線。門樓上一副「家住青衿司馬第、門迎紅杏尚書花」的對聯,道出了主人家曾經的氣派。

「八大家」外圍的大門樓寬僅2米,可容兩人同時進入。大門樓四周用一圈圍牆劃出「八大家」古建築群,如同現代社會的城市小區。「該家族中凡有婚慶,花轎都必須從這個大門樓經過。」對阮北歷史熟爛於心的區慶堂,將「八大家」的歷史娓娓道來……

「八大家」古建築群建於清代康熙年間,是家境殷實的區元士為其八個兒子興建的,故稱「大夫第」,又稱「八大家」。該古建築群呈棋盤式布局,坐北向南,原有16座,現存13座。每座採用青磚牆、花崗巖石腳、鑊耳風火牆和龍船脊,房屋總體呈現三間兩廊格局。2010年8月,該建築群被定為高明區文物保護單位。

區慶堂介紹,「八大家」古建築群曾創造出「十三間房子同時上梁」的佳話。該批房屋一起打地基,一起落成。當所有大屋砌好外牆後,一夜之間架起屋梁,而且屋梁與眾不同,每間房子是密排梁,屋頂的杉全是並排而過,作用是防盜。十六間大屋,每間都有一兩米高的麻石牆,水火不入。外表古樸,但內裡卻是玄機重重。其中有一間「土庫」,專門用來收藏金銀珠寶。外面全用石砌,裡面建鐵門,門檻以鐵打造,兩邊兩條門龍柱可以拉出接上,起防盜作用。其中一面牆裡有暗格,專門放金銀財寶。

  阮埇村舉辦節慶活動。/受訪者供圖

如今,這些行列整齊、緊緊相鄰的排房長滿了青苔,斑駁的牆面道盡了歲月。「透過倖存的13間老房裡,可看到巷陌之間能通行五六人,足見當時的建築設計之精妙。」區慶堂說。

有意思的是,每間的屋腳均以麻石鋪砌,而這石與石之間幾無縫隙,數百年間紋絲不動。此外,按照輩分的大小,各個門樓之間的青磚厚度、門牆上白石板的高度以及房屋高度都有所不同,輩分越大,青磚越厚,房子砌得越高、白石板越高。

在阮北村民小組長區少鵬看來,區元士除了建設大夫區公祠和「八大家」古建築群之外,還興修水利,其影響深遠。阮埇四面環水,既得水量充沛之便,也常受其害。區元士修築水利,聯圍築閘,修繕河道,讓村中幾百年來從未出現過水淹的情況,「即使下雨,八大家古建築群也不會出現積水現象,排澇系統值得研究學習。」

區氏族人笙磬同音

在大夫區公祠內的石磚地上還散落著喜慶時拋撒留下的紅紙。「到了宗族村民大婚或是喜慶的節日,祠堂可熱鬧了。」區慶堂說,大夫區公祠有一個流傳已久的習俗,凡嫁到該宗族的女子,都要在大婚前到祠堂跪拜,以表孝意。遇上春節、中秋等節日,祠堂裡更是敲鑼打鼓,大擺筵席,鄉親們紛紛前來慶賀,熱鬧非凡。

祠堂保留下來的,除了族人之間的血脈關係,更有一股桑梓之情。區氏族人甚重宗誼,無論遷居何地,均詳源知本。功成名就後,區氏子孫更造福桑梓,澤及後世。

在大夫區公祠門前的一塊黑色石碑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區氏族人捐資修葺祠堂的名單。2017年,阮埇村入選佛山市首批30個特色古村落,並納入了全市古村活化升級項目,阮北村民開始集資修葺祠堂。

據村民回憶,不少遠在深圳、香港等地的區氏宗親鼎力相助,不吝錢財,捐資捐物,最終籌得70多萬元修繕費用。「無論捐獻多少,都反映了宗族為祠堂重建貢獻一份力量。」說起族人修繕祠堂的團結,區慶堂至今仍心懷感激。

 大夫區公祠。(資料圖片)/佛山日報記者何惠鍵攝

祠堂成為阮埇人核心公共空間,每逢喜事,村裡人都會在祠堂擺上幾桌酒菜,歡聚一堂,舉杯暢飲,共話鄉情。前不久,村裡的外嫁女相約回到祠堂,姐妹們圍坐一席,回憶在娘家時的日子。「每次回到娘家,我都來祠堂看看。」村民區大姐說,小時候她和兄弟姐妹們經常在祠堂裡玩。

過去,祠堂裡有一個戲臺,逢年過節就會邀請戲班子過來唱戲,快慢有序的弦聲迴蕩在祠堂裡。如今,祠堂成了村民們詩書傳家的精神橋梁,經常舉辦演講、朗誦等文娛活動,讓「禮儀之道」滲透到村民的血液裡,讓阮北坊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綿延發展中續寫古村的智慧與力量。

簡介

阮埇村祠堂群

阮埇村原建有宋刺史祠(始祖舊祠)、區氏大宗祠(碧峰祖祠)、東祠、區氏六世長公祠、致仕祖祠、東山祖祠、樂齋祖祠、五房永祀祠、區氏世德祠、日高區公祠、六世次公祠、樂淡區公祠、四房萃祀祠、平所祖祠、念莪祖祠(大夫伯嗣祠)、左春坊區公祠、尚書區公祠、巖喬祖祠、柏堂區公祠、存恕祖祠(大夫區公祠)、行義區公祠、奉直大夫祠(則堂祖祠)、養素祖祠、眉雪祖祠、後峰六代祖祠、泗源區公祠。匾額、楹聯眾多,題字者有宰相、狀元、總督、尚書、巡按等,現僅存7座祠堂。

其中,大夫區公祠在村之北南向,其制三大座中貫以柱,後樓一座,左右廂房皆四進。中堂匾曰「永慕堂翰林院編修方略館纂修熊為霖題」(今不存),2017年重修時重刻立;大門匾曰「大夫區公祠翰林院編修會典館纂修馮成修題」(今尚存)。

原標題:探訪荷城街道阮埇村祠堂群(上篇)

大夫區公祠:一方水土的文化印記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馮慧雯(部分資料由高明區方志辦提供)

編輯|何欣鴻

 

 

 




相關焦點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你的性格,真的會被地形影響?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你的性格,真的會被地形影響?DOI: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0-0930-x封面:Chaaya Prabhat「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長和居住的地方往往會在人的性格特質上留下別樣的印記。例如,人們可能會覺得,山地居民會比平原上的更加「民風彪悍」。
  • 一方水土:有趣的用雞籠捕捉稻花魚
    另外,您所在或者曾經所在的一方水土,有什麼有文化價值的東西,歡迎提供。「一方水土」是我2021年的新選題,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 農村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背後的意義
    在農村,有句俗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背後藏著哪些玄機。在當今科技日益發達的時代,關於水中含有的各種微量元素與礦物質的研究已經證明不同地方的水含有的元素不同。而古代人是怎樣知道水土的秘密呢。其實古人的智慧是現代人不能理解的。古人代代相傳的很多俗語,其實是濃縮的精華,其中的道理類似當代的公式。
  • 水土一方人,煨制一鍋湯——修文熊記範盆堰老鴨湯
    中國擁有眾多的人口,也擁有世界上最豐富多元的自然景觀,高原、山林、湖泊,這種地理和氣候的跨度有助於物種的形成和保存,人們採集、撿拾、挖掘、飼養,捕撈,穿越四季,收穫著自然的味道。食在中國,味在四川,位於四川的眉山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主要有東坡文化,長壽文化,水文化,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些文化,這一方水土自然造就了眉山的飲食特色。
  • 一方水土:這裡手工製作豆腐的程序很完整,也很美
    另外,您所在或者曾經所在的一方水土,有什麼有文化價值的東西,歡迎提供。「一方水土」是我2021年的新選題,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 「網連中國」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搬!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在我國部分貧困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難的生存條件,導致「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為了讓這些地區的群眾擺脫貧困,過上新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紮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截至2020年已易地扶貧搬遷960多萬貧困人口,同步新建了約3.5萬個安置社區,一攬子解決了搬遷群眾的吃、住、行、就醫、就學等方面的問題。
  • 「我們的黃河」第十八集:產業興旺百姓富 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
    宜川縣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過程中,在黃河岸邊因地制宜發展花椒和蘋果產業,讓昔日的荒山禿嶺滿目生機,徹底告別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冬日的流灣頭村已經進入農閒季節,舌頭嶺上原本紅彤彤的花椒林也變得蕭瑟,可它為大家生活所帶來的變化卻讓這個冬天都暖意洋洋。
  • 中國地理區域分明的省,全省被分為三個部分,三種文化
    這在全國很多省是文化、方言,陝西省這一省非常奇怪,陝西省根據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和陝南山地完全分為三個部分,各個部分不僅地理環境不同,文化和方言也不同。陝西省第二部分是陝北黃土高原,這個區域主要包括榆林、延安和銅川三個城市,而且這三個城市都是知名度很高的資源型城市, 但是,陝北黃土高原區比關中平富裕,這裡是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人口密度也很低,對延安來說延安的面積是3.6萬平方公裡,和關中平差不多大,但人口不足300萬,很多地區人煙稀少, 這幾年,原來荒涼的黃土斜坡上種了很多樹木,整個陝北地區的綠化也越來越好。
  • 浙江文化印記丨紹興黃酒淌芳香 這杯佳釀緣何讓人陶醉千年
    在這片神奇的沃土上,文物遺蹟數不勝數,文化精品琳琅滿目,文化樣式異彩紛呈。去年以來,浙江省委宣傳部與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聯合開展了「浙江文化印記」徵集評選活動。通過廣泛徵集、專家評審和社會投票,前不久,包括良渚古城遺址、杭州西湖、錢塘潮、西泠印社、越劇等在內的首批20項「浙江文化印記」出爐。這些「文化印記」是浙江文化積澱的翹楚,是浙江的文化瑰寶。
  • 「抗疫先鋒」周子翔:守好一方水土才能護好一方人
    我的小寶貝,願你在天國過得開心……」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沒有誰是局外人,正如周子翔常說的一樣:「守好一方水土,才能護好一方人。」雲南網記者 熊強 通訊員 龍悅嬌 攝影報導
  • 初中地理組羅勤:秒懂地理
    我是初中部地理教師羅勤。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地理教學之趣。    都說民以食為天,想必下面一定坐著不少和我一樣的吃貨。談到中華美食我們不難發現,北方人喜麵食,南方人喜大米,而西部則特愛牛羊肉。而人們對於食材的選擇其實是地理環境造就的,也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理環境不僅影響著我們的胃,還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生活。而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在我們的地理課堂上一窺究竟的。
  • 住在水土的驕傲感,璟月臺會告訴你
    水土就是重慶湧現出的新興板塊,伴隨著十年的高速發展,原來荒蕪的土地上,一棟棟大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寬闊平坦,一片片綠化區域綠意盎然,水土區域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美麗蝶變。如今,一座生態公園城市已經展現在人們面前,水土成就低密富氧住區。十年崛起,水土價值騰飛一座城市的發展要看的條件有很多,政策,地理,人口,資源。
  • 初中地理學習方法及高分技巧
    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用圖習慣,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課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要知道地理知識不僅存在於課本的文字當中,也蘊含於地圖之中。在地理學習中,我們要做到左圖右書,注意隨時運用地圖,查閱地圖,善於從地圖中發現地理知識,尋找地理規律。
  • 一方水土一方表,洳山谷的靜謐成就積家複雜鐘錶鳴響,藝術展為證
    表圈的笑話之一另外需要說明,腕錶行業的地理水平有待提高。瑞士地理有兩個概念,一個是汝拉山脈(Jura mountains),一個是洳山谷(Vallee de Joux)。很多品牌的小姐小哥們看來山脈和山谷不分,翻譯成汝拉山脈和汝拉山谷!
  • 佛山高明: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今年以來,高明區開展雲旅遊、雲展覽等線上遊覽活動,策劃「春暖花開」高明春色直播活動,拓展線上智慧旅遊方式;利用一部手機遊高明小程序,推廣「高明好客季」惠民活動。6月20日晚,高明區舉辦「悅遊粵精彩·金牌導遊約惠高明直播帶貨節」,為當地農特產品、旅遊景區、酒店民宿等直播帶貨,吸引過百萬人在線觀看,有效助力文旅商品推廣營銷。
  • 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中國國家地理」要打造地理文化主題的...
    營地文化在國外已有超過百年歷史,而在國內還是比較新鮮的概念,目前以教育主題為主。36氪曾報導過的教育營地項目包括啟行教育、遊美國際營地教育等。與這些項目不同,「中國國家地理」想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打造以地理文化為主題的本土營地IP。
  • 「一帶一路」百國印記: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與此同時,隨著「一帶一路」走向全球的,還有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今天的《「一帶一路」百國印記》,我們播出第三集《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一起去感受一下,中國文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碰撞出的火花。
  • 【備考策略】2020高考地理難度「史詩級」?衡中名師總結4點新變化!
    「人地協調」是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全國I卷第1~3題,考查黃土高原不同土地綜合整治模式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幫助學生認識生產集約高效、生活宜居適度、生態山清水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實現途徑,重在引導學生形成綠色生產生活理念。  2.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重慶6號線支線二期通車在即,水土再迎利好
    一方水土,不僅勾勒出重慶的城市格局,還是城市發展功能布局的重要紐帶。在重慶向北發展的數年,水土作為北區重點發展對象,從最開始的質疑聲到現在的驚嘆聲,得到了全城乃至整個西南區域的目光聚焦。,促進水土片區和蔡家片區社會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