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祠堂作為崇拜先祖與崇拜神靈的產物,是先民精神和英靈棲息的殿堂。它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在歷經數百載風雨的洗禮後,猶如一卷綿長的歷史畫軸向世人緩緩展開。
在高明,至今仍保存著大量兼具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祠堂,積澱了高明人的血脈,孕育了豐厚的傳統文化。今日起,《佛山日報·今日高明》推出「高明地情之祠堂故事」系列報導,與讀者一起走進高明特色祠堂,細品文化印記。
「世代源流遠,宗枝奕葉長」,高明阮埇村大夫區公祠祭堂的對聯彰顯了阮北區氏宗親的亙古綿長。
這座始建於清代乾隆四十七年的大夫區公祠,至今已有238年歷史,是高明阮埇村迄今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宗祠。如今,隨著祠堂歷史不斷沉澱,宗祠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才,桑梓之情薪火相傳,成為高明秀麗河畔的人才鼎盛之地。
百年祠堂韻味悠長
從荷富路一側拐入,經過拱北大道牌坊進入阮北坊,喧囂的市集漸漸過渡到鄉野風光。再往深處,一池荷塘映入眼帘,田田荷葉溢滿荷塘。環視四周,潺潺溪流環繞古屋,塘邊或青磚或紅磚的民居與綠樹相互掩映。
阮埇村的大門樓。(資料圖片)
三百多年前,此處約摸也是這般幽靜美麗之景。「以前村中池塘連片,水域千畝,土地肥沃,村民生活富足。塘邊還建有水樓臺和觀景涼亭,閒餘時村中百姓於此觀景休憩。」阮北坊70餘歲村民區慶堂談及村中的一碑一石和文化歷史如數家珍,心中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沿著村道行走數十米,穿過幾座青磚白瓦的古老民居,一座簡約大氣的大夫區公祠躍然眼前。它與荷塘隔岸相望,距離不過百米。
據介紹,大夫區公祠始建於清代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是後人為紀念清代族人奉直大夫區元士而獨資興建,距今已有238年歷史。
穿過半掩的斑駁木門,祠堂內的牆面和石柱因歲月久遠有些泛黃褪色,但依然能清晰地看到懸梁上的精緻雕畫,龍鳳盤踞,栩栩如生。「宗祠三間兩進,坐北向南。」區慶堂說,祠堂總面闊12.7米,總進深24.5米,採用水式山牆和灰塑博古脊,建築梁架全部為穿鬥、抬梁式混合結構,整體布局完整。
俯瞰阮埇村。(資料圖片)/佛山日報記者王澍攝
抬頭望向前廊,梁架上雕刻的花鳥人物圖案栩栩如生,坤甸木的清香撲鼻而來。「該宗祠屬於典型的嶺南清代建築風格,是研究阮北坊宗族文化、祠堂建築藝術的實物資料。」區慶堂說。
走近宗祠深處的祭祠,一副用金墨書寫的對聯莊嚴奪目,鑲嵌兩側的鏤空浮雕金龍氣勢恢弘。兩百多年來,「世代源流遠,宗枝奕葉長」,區氏族人認為,這副對聯一直護佑著宗族香火不斷、百年興旺。
為彰顯禮儀家風,教化後人耕讀傳家,區元士將宗祠兩邊的青雲巷分別命名為「義路」和「禮路」,與阮埇村家訓「培置根讓,敦崇禮讓」「尊師重道,謙恭禮讓,忠孝並舉,勵志自強」等一脈相承。
古建築群設計精妙
走出大夫區公祠,在區慶堂的帶領下,記者沿著布滿青苔的石板路穿過幾條橫巷,來到歷史悠久的「大夫第」,也就是「八大家」古建築群。
從高處俯瞰,16棟房屋呈棋盤式布局,排列整齊劃一,大小均等。走近這些歷經了300多年風雨的古老建築,青磚紅瓦水磨石,遍布歷史印記。
大夫區公祠內景。/佛山日報記者馮慧雯攝
一堵牌坊門樓加一圈圍牆,劃分了這個建築群與村裡其它建築的界線。門樓上一副「家住青衿司馬第、門迎紅杏尚書花」的對聯,道出了主人家曾經的氣派。
「八大家」外圍的大門樓寬僅2米,可容兩人同時進入。大門樓四周用一圈圍牆劃出「八大家」古建築群,如同現代社會的城市小區。「該家族中凡有婚慶,花轎都必須從這個大門樓經過。」對阮北歷史熟爛於心的區慶堂,將「八大家」的歷史娓娓道來……
「八大家」古建築群建於清代康熙年間,是家境殷實的區元士為其八個兒子興建的,故稱「大夫第」,又稱「八大家」。該古建築群呈棋盤式布局,坐北向南,原有16座,現存13座。每座採用青磚牆、花崗巖石腳、鑊耳風火牆和龍船脊,房屋總體呈現三間兩廊格局。2010年8月,該建築群被定為高明區文物保護單位。
區慶堂介紹,「八大家」古建築群曾創造出「十三間房子同時上梁」的佳話。該批房屋一起打地基,一起落成。當所有大屋砌好外牆後,一夜之間架起屋梁,而且屋梁與眾不同,每間房子是密排梁,屋頂的杉全是並排而過,作用是防盜。十六間大屋,每間都有一兩米高的麻石牆,水火不入。外表古樸,但內裡卻是玄機重重。其中有一間「土庫」,專門用來收藏金銀珠寶。外面全用石砌,裡面建鐵門,門檻以鐵打造,兩邊兩條門龍柱可以拉出接上,起防盜作用。其中一面牆裡有暗格,專門放金銀財寶。
阮埇村舉辦節慶活動。/受訪者供圖
如今,這些行列整齊、緊緊相鄰的排房長滿了青苔,斑駁的牆面道盡了歲月。「透過倖存的13間老房裡,可看到巷陌之間能通行五六人,足見當時的建築設計之精妙。」區慶堂說。
有意思的是,每間的屋腳均以麻石鋪砌,而這石與石之間幾無縫隙,數百年間紋絲不動。此外,按照輩分的大小,各個門樓之間的青磚厚度、門牆上白石板的高度以及房屋高度都有所不同,輩分越大,青磚越厚,房子砌得越高、白石板越高。
在阮北村民小組長區少鵬看來,區元士除了建設大夫區公祠和「八大家」古建築群之外,還興修水利,其影響深遠。阮埇四面環水,既得水量充沛之便,也常受其害。區元士修築水利,聯圍築閘,修繕河道,讓村中幾百年來從未出現過水淹的情況,「即使下雨,八大家古建築群也不會出現積水現象,排澇系統值得研究學習。」
區氏族人笙磬同音
在大夫區公祠內的石磚地上還散落著喜慶時拋撒留下的紅紙。「到了宗族村民大婚或是喜慶的節日,祠堂可熱鬧了。」區慶堂說,大夫區公祠有一個流傳已久的習俗,凡嫁到該宗族的女子,都要在大婚前到祠堂跪拜,以表孝意。遇上春節、中秋等節日,祠堂裡更是敲鑼打鼓,大擺筵席,鄉親們紛紛前來慶賀,熱鬧非凡。
祠堂保留下來的,除了族人之間的血脈關係,更有一股桑梓之情。區氏族人甚重宗誼,無論遷居何地,均詳源知本。功成名就後,區氏子孫更造福桑梓,澤及後世。
在大夫區公祠門前的一塊黑色石碑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區氏族人捐資修葺祠堂的名單。2017年,阮埇村入選佛山市首批30個特色古村落,並納入了全市古村活化升級項目,阮北村民開始集資修葺祠堂。
據村民回憶,不少遠在深圳、香港等地的區氏宗親鼎力相助,不吝錢財,捐資捐物,最終籌得70多萬元修繕費用。「無論捐獻多少,都反映了宗族為祠堂重建貢獻一份力量。」說起族人修繕祠堂的團結,區慶堂至今仍心懷感激。
大夫區公祠。(資料圖片)/佛山日報記者何惠鍵攝
祠堂成為阮埇人核心公共空間,每逢喜事,村裡人都會在祠堂擺上幾桌酒菜,歡聚一堂,舉杯暢飲,共話鄉情。前不久,村裡的外嫁女相約回到祠堂,姐妹們圍坐一席,回憶在娘家時的日子。「每次回到娘家,我都來祠堂看看。」村民區大姐說,小時候她和兄弟姐妹們經常在祠堂裡玩。
過去,祠堂裡有一個戲臺,逢年過節就會邀請戲班子過來唱戲,快慢有序的弦聲迴蕩在祠堂裡。如今,祠堂成了村民們詩書傳家的精神橋梁,經常舉辦演講、朗誦等文娛活動,讓「禮儀之道」滲透到村民的血液裡,讓阮北坊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綿延發展中續寫古村的智慧與力量。
簡介
阮埇村祠堂群
阮埇村原建有宋刺史祠(始祖舊祠)、區氏大宗祠(碧峰祖祠)、東祠、區氏六世長公祠、致仕祖祠、東山祖祠、樂齋祖祠、五房永祀祠、區氏世德祠、日高區公祠、六世次公祠、樂淡區公祠、四房萃祀祠、平所祖祠、念莪祖祠(大夫伯嗣祠)、左春坊區公祠、尚書區公祠、巖喬祖祠、柏堂區公祠、存恕祖祠(大夫區公祠)、行義區公祠、奉直大夫祠(則堂祖祠)、養素祖祠、眉雪祖祠、後峰六代祖祠、泗源區公祠。匾額、楹聯眾多,題字者有宰相、狀元、總督、尚書、巡按等,現僅存7座祠堂。
其中,大夫區公祠在村之北南向,其制三大座中貫以柱,後樓一座,左右廂房皆四進。中堂匾曰「永慕堂翰林院編修方略館纂修熊為霖題」(今不存),2017年重修時重刻立;大門匾曰「大夫區公祠翰林院編修會典館纂修馮成修題」(今尚存)。
原標題:探訪荷城街道阮埇村祠堂群(上篇)
大夫區公祠:一方水土的文化印記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馮慧雯(部分資料由高明區方志辦提供)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