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義務教育怪象:新桌椅配新樓,卻留不住當地學生,這是為何?
偏遠地區因為經濟發展遲滯,歷來都是國家最頭疼的問題。為了照顧偏遠地區孩子方便上學、就地上學,國家對各地的小學校舍也進行翻新,新建了許多全新教學樓,為的就是解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硬體環境。
在新的教學樓建成後,農村校舍更安全,全新的教學器材與師資力量得到大大加強,一間間寬敞明亮的教室、一張張新制的桌椅板凳呈現在大家眼前。可是,令人感覺非常奇怪的是,投資了高價錢建成的學校有的地方居然只有三兩個孩子在讀書,萬萬沒想到,偏遠山區的小學義務教育居然會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這是為何?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騰飛,不止是城市,農村生活水平條件也是日益提高,當人們生活好了之後便會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愈發重視,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走出農村」也是許多家長最盼望的事。相比較鄉村學校,城鎮學校各方面實力顯然是要「吊打」鄉村學校,因此,很多家長即使花大價錢也要將學生送至城鎮、城市中,一波一波又一波的「轉學潮」後,偏遠地區小學義務教育「無生可教」局面便逐漸形成,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雖然農村整體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可是,因為家家經濟條件的不同,所以目前還有一部分人尚且未擺脫貧困狀態,雖然這部分貧困家庭也想將孩子送至城鎮,可是,因為經濟條件受限、勞動力不足等原因無力完成,孩子也只能是就地讀書。因為學生越來越少,師資力量閒置的關係,所以當地教育部門也裁撤了很多義務教育老師,在這種環境下,即使擁有嶄新的教學樓,他們的教學質量如何才能保證?
即使拼命,也要住城裡,這是很多貧困地區人心裡最大的願望,也是他們最真實的想法。現在中國的很多農村家庭,或許是因為結婚問題,反正是不管如何,即使借錢也要在城市裡安一個家,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隨大流」,自己的生活未來才有可能變好。一群人這樣做並不可怕,但是如果全部這樣做的話,那麼偏遠地區校園將無法恢復往日生機,寒門或許也將再難出貴子。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和想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