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發酵工程專業培養的第一個博士後,他首次提出生化反應電子流守恆原理與計量學方法,解決了國際生物脫氮研究領域110多年無法解決的難題……他就是從大連理工大學走出的科學奇人——周少奇!
周少奇,2013年、2017年、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作為成果第一完成人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並於2019年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成為貴州省第二位何梁何利獎獲得者。
9月3日,2019年度貴州科學獎勵大會在貴陽舉行。今年科技獎勵大會共評出五大類、111項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其中,周少奇榮獲貴州省最高科學技術獎。
作為貴州2019年度最高科技獎的獲得者,周少奇率先提出汙水生物脫氮除磷的原創理論,突破城市及農村汙水、河道湖泊汙染治理等關鍵技術,實現了從基礎理論到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創新,為貴州環保技術進步和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在大工」是周少奇對母校最深的印象,「每天晚上都在階梯教室自習,學到十一二點是常有的事兒。有時碰到停電,大家就跑到附近的小賣部買來蠟燭接著學。有好幾次,小賣部的蠟燭都脫銷了!」
1995年開始,周少奇敏銳地意識到環境學科將成為國家迫切需要發展和有廣闊應用前景的新興學科,生物技術將成為經濟高效處理汙水的前沿技術,遂毅然決然開始了生物技術與環境工程的交叉研究,立志用環境生物技術手段解決中國的水汙染問題。
2002年,周少奇由中組部選派掛任貴州省環境保護局局長助理,從此與貴州這塊兒土地有了不可割捨的情緣。為深入了解貴州省情,周少奇深入基層廣泛開展調研,足跡踏遍了全省85個縣(市、區)。「當時,這裡的城市汙水處理廠建設剛剛起步,技術還很落後,與其他發達地區還有很大差距。汙水處理廠無法保證正常穩定運行,嚴重缺乏技術支撐。我作為一名環境科研工作者,當時就下定決心要改進貴州的汙水處理技術。」
結合貴州喀斯特環境特徵和實際,周少奇積極與四川華健環博投資有限公司和山東省城建設計院等進行產學研合作,引進當時最先進、最實用的一體化氧化溝等汙水處理技術,並在貴州進行推廣示範和產業化應用。科研示範項目在貴州落地應用,周少奇懷著對貴州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2012年6月毅然響應繼續參與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召喚,入選貴州省委組織部「成龍配套」引進的緊缺高層次人才,2013年從廣東「搬家」來到貴州工作。
農村汙水處理與資源化技術難題已經困擾我國西部多年,周少奇作為首席科學家組織團隊提出技術創新方案,獲得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支持,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和突破。另外,針對城市汙水及農村汙水、河道湖泊汙染治理等關鍵技術,也因地制宜實現了基礎理論成果到產業化應用,為貴州環保技術進步和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來到貴州,服務貴州快20年了,我在這裡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周少奇笑著說,自己與「汙水」打了25年交道,和大多數科學家一樣,是因為科研工作具有挑戰性,也充滿了無限樂趣,同時,是基於科技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和為國家建功立業的責任心與使命感。
周少奇表示,獲貴州省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份榮譽象徵著新的開始,是對以往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未來的鞭策。下一步,他將把工作重心放在已有技術的大規模推廣上,並結合貴州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要求,在農村汙水處理、河道治理、生態修復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為實現貴州「科技強省」目標,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