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年輕組
作者 | 渣渣郡
本文首發於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裡,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古早記憶:
每年回家過年,奶奶給你煮了一鍋香噴噴大餃子端上桌、倒好醋之後,就會洗洗手,跑到陽臺上搗鼓土,把一盆植物從一個盆裡換到另一個盆裡。
坐在餐桌上,吃著餃子,看著在逆光中的奶奶坐在小板凳上,拿著剪子修剪植物的畫面,就潛意識裡把退休生活和植物勾連在一起。
圖片來源:IG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了植物上癮者,他們可能比你奶奶更懂關於植物的這點事了。
如果你細心觀察生活,就能發現,站在潮頭浪尖兒年輕人的OOTD裡:限量的球鞋、新發售的當季爆款Hoodie,早已不再是唯一的道具,植物成了弄潮兒彰顯生活品位的新道具。
儘管乍一看,他們的樣貌跟爺爺奶奶的古早馬蹄蓮、牡丹沒什麼區別,跟爸爸媽媽的功能性綠蘿相比也長得相似;但在流行文化下,它們已經被玩出了花樣,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的符號。
這種消費新趨勢:讓植物再次站在了風口上。
圖片來源:IG
有時,或許你會覺得時尚跟植物的關係,離得就像是人民日報和馬應龍那麼遠。但在這個領域,植物,早就成了潮流符號,而且每次企劃搞得都還挺有意思。
比如,最近受潮人喜愛的日本東信花樹研究所,早在2014年就通過把一盆樹齡50歲的盆景和30餘種花材組成的花束用氦氣球升至2.7萬米高空;並拿6臺 GoPro記錄下了植物突破地心引力之後分崩離析的畫面,詮釋了一些有關生命的哲思。
東信把植物送上太空的項目《Exobiotanica》
圖片來源:AMKK東信 花樹研究所
這套玩法,不但讓亞洲潮流教父藤原浩豎起了大拇指,把東信花樹的玩具搬回了家;也讓潮人同志們抿抿嘴,覺得有點兒意思。
AZUMA MAKOTO SHIKI MODEL
圖片來源:IG
再比如,2018年Kim Jones出任Dior男裝創意總監的第一場秀,就拿70000朵新鮮玫瑰和牡丹搭建了一個Kaws的鮮花雕塑。
工人們用一個星期的時間才建好
圖片來源:Dior
除了時裝品牌,街頭品牌Supreme也愛用植物表達巧思,比如它們在兩年前也出過一個活體仙人掌鑰匙扣,憑藉巧思,幾乎是掏空了潮人兜裡的錢。
甚至,人們還會拿Supreme發售的東西,經過自己改造,作為展現植物的容器。比如特別有名的長壽大碗,就被潮人改造發到社交平臺上,贏得陣陣點讚。
圖片來源:Unsplash
當然,對於被啟發的潮人來說,有樣學樣肯定不能滿足他們對獨特性的欲求;因此,他們就像哥倫布尋找新大陸一樣,尋找超脫傳統植物之外的新玩意兒。
從媽媽用來泡小油菜心,到表哥結婚放綠籮,再到前兩年的多肉,在新新人類群體裡最流行的植物是「塊根類植物」這類珍奇植物。
所謂塊根,指的就是類似於土豆、何首烏那樣式的植物。它們根部肥大、枝葉孑然挺拔且樣貌特別,有種外星植被的特別奇異即視感。正因此,它們在這兩年變得日漸流行,以至於你總能在社交平臺上看見它們。
圖片來源:IG
三裡屯 Endcall 工作人員 Nigo 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塊根植物在國內流行是近一年開始的;而在國外,塊根類植物已經發展了4、5年。
關於這種風潮的狂熱,可以從今年4月份出版的《BRUTUS 特別編集:新·珍奇植物》裡管中窺豹:從馬達加斯加到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各種塊根類植物的特點、樣貌和養殖技巧,都被整齊地歸納整理。
圖片來源:「 BRUTUS · 特別編集 |『新珍奇植物 』」
在書中,把塊根類植物的熱潮歸根於日本街頭品牌 NEIGHBORHOOD 主理人瀧澤伸介自身對於植物愛好的挖掘。
而在他和潮流教父藤原浩的加持下,這種植物已經被賦予了更多潮流附加值,通過細細的網線傳遍世界,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生活品位標誌以及一門生意。
圖片來源:「 BRUTUS · 特別編集 |『新珍奇植物 』」2020.04.15 P64-65
瀧澤伸介和藤原浩曬過最多的塊根類植物是象牙宮。
這種植物原產自馬達加斯加中央高原,形態很像是科幻片裡的植物。同時,它是現在塊根類植物裡賣得最好的品類,它們價格不菲,在Endcall裡一般售價在2000元以上,而且基於品相上不封頂。
圖片來源:IG
有趣的是,當代潮人玩植物,玩的從來不是植物本身。
人們會把珍奇植物與花盆、花藝用具視為一個整體,把它們組合起來,成為一個美妙的裝飾物或是潮流圈中一個「人無我有」的炫耀品,擺在家裡或是朋友圈裡,成為獲取精神快樂的多巴胺加速器。
因此,藤原浩和瀧澤伸介聯合發售的花盆價格,因為其獨一無二的潮流屬性,從原價2000多漲到了現在3萬多元(大號)。而印有NEIGHBORHOOD的尼龍花盆墊,價格也上漲至了1200元。
圖片來源:抖音
塊根類植物只是潮流植物中現在呼聲最高的一種,而在它之外的珍奇植物還有蕨類、蘭花類等等形態各異的帥氣花草。
但,並不能揭示出在當下年輕人追逐下植物產業的全貌,在它之外,還有一個更廣大的植物市場。
或許,你會覺得上面那些已經成為潮流符號的植物,是潮流資本拿炒鞋勁頭布置出的陷阱。但事實上,觀賞植物生意在中國並不是一門小生意。
在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中國花卉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中就清晰展現了這個上千億市場規模的想像力。
不僅觀賞植物正在中國市場裡狂飆突進,在外國也一樣:英國BBC報導,在2019年下半年觀賞植物銷量同比上漲60%,其中與年輕人對植物的狂熱關係極大。而在美國,千禧一代更是包攬了當地觀賞植物市場三分之一的銷售量。
圖片來源:IG
年輕人對植物的喜愛,正在塑造當代流行文化。
打開網購軟體,打上關鍵詞,點擊搜索,會發現排名第一的不是綠籮就是發財樹,大多是些見怪不怪的植物,似乎觀賞植物市場就是個靜止的空間,你爹喜歡植物,現在還流行,似乎一切都是不動不變。
倘若抽點時間,細心觀察朋友圈或是社交平臺的內容,就能看見一些變化。比如,你能從女孩發的居家照片裡,看見年輕人願意用植物包裹的生活;也可以從桌面透明盒裡的苔蘚中,看出他們對「盆景」的新理解。
但如果只是在家裡擺放的話,風潮不足以稱之為風潮。
在職場工位裡,植物浪潮也在掀起浪花。當然這並不是說HR和小企業老闆批量購買的、沒有獨特性且缺乏護理的植物,而是員工自己購買的小植物。
從和風盆景、多肉植物,到馬蹄木、薔薇果,職場工位上的流行植物早就換了一茬又一茬。它的主人可以是嚴厲的上司,也可能是鬍子拉碴的老大哥。但無論是誰,都會拿經過用心設計的小花瓶來承載。
社交園藝垂類 App GrowIt! 在2019年對自己90多萬用戶內容做過一項專項調查,發現了年輕一代對植物消費的關鍵因素:
跟之前世代的人相比,千禧一代對植物顏色的要求最高,顏色越迷幻越朋克,則越受到年輕消費者的喜愛;而植物的開花與否,則在這項調查中處在末尾。
這一點,在時下受年輕植物愛好者歡迎的兩家植物公司——花治和超級植物公司的銷量中得到印證。在它們的電商頁面中按銷量排序檢索,就會發現數據最高的,就是帶著侘寂味的馬醉木與薔薇果。
薔薇果
圖片來源:MIZU
此外,植物的造型奇特與否、花盆設計與造型,以及伺候植物的難易度,也都摩擦著年輕一代的消費G點。
「苔蘚盆景噴點水一蓋就能活,摸魚時抬頭一看就感覺充滿了生的力量,還有比這容易提高生活質感的東西嗎?」望京新媒體打字員小劉說,「看起來它很普通、單調,但你不知道的是它能夠吞噬巨石,雖然緩慢,但卻能夠改變地貌和世界,就像我們。」
在這個都市年輕人普遍居住環境也就10、15平的年代,你很難期望他們會從自己本就逼仄的小屋裡擠出1平米來種一棵發財樹,畢竟這既不時尚,也不符合經濟學規律。
正因此,小巧與否也成了左右年輕人植物消費觀的重要因素,注意到趨勢的植物品牌也會聚焦於小盆植物進行售賣。從某種意義來說,市場對小盆植物的青睞也是時代背景下的選擇。
圖片來源:IG
《經濟學人》雜誌觀察到,在當代年輕人買房困難的大背景下,追逐植物的熱潮,就是一種妥協的生活方式。
這種環保、廉價且好養活的綠色生命,可以讓都市年輕人獲得成本最低的幸福感;能讓他們感覺自己在繁忙工作之後,疲憊地攤在沙發上看著它們,還有生活的樣子。
或許,有人會覺得年輕人對植物的熱枕,不過是一群韭菜跳進了一個消費主義新挖好的坑。但其實,每一種消費熱潮都在直指人性的關鍵點。
但植物消費之於年輕人,更是一種希望的象徵。
這感覺,就像我的朋友susu告訴我的那句話:「每當我回到家,看見那些植物,就覺得我如倉鼠輪一般原地打轉的生活,有了那麼一點點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