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沒有特長遭父母怒批,家長要面子的背後是在毀掉孩子

2020-12-12 嘚吧嘚的小滿媽

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此不少父母都在對孩子做長遠的打算。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對孩子報各種特長班來培養孩子。不可否認,家長的本心是好的,然而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卻有很多家長犯了很大的錯誤。

李女士的兒子7歲了,因為生活在一線大城市,李女士和丈夫深感社會壓力之大。為了讓兒子能夠有一技之長,在將來的社會中足以立足,李女士和丈夫在兒子2歲的時候就開始給兒子報了早教班來開發孩子的各種潛能。

伴隨著兒子的成長與入學,其他學生的家長紛紛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比如鋼琴,繪畫等等。向來要強的李女士自然也不會落後,她一下子給兒子報了鋼琴,跆拳道,街舞以及圍棋。因為李女士認為兒子接受這麼多的培訓,總能夠開發其特長,成為一個全能的孩子。

然而,令李女士意想不到的是,即便兒子每次培訓課都一次不落的去上,但兒子卻依舊什麼也沒學會。

在心疼自己花費了那麼多的培訓費的同時,李女士更多的是對兒子的怒其不爭。為此,每逢去上特長課的時候,李女士的家裡總會上演著兒子哭鬧著不想去上課而李女士則是大發雷霆的情景。

而且對於兒子為何啥也學不會深感不解的李女士看著周圍的孩子都能夠擁有一樣甚至是兩樣拿得出手的特長時,心裡就更加的鬱悶。

在這種情緒的促使下,李女士時常對兒子發火,批評兒子上課不用心,真是笨蛋一個。兒子在李女士長久的語言打擊下,變得越來越不開心,更是十分牴觸去上各種特長課。

其實,像李女士和她兒子之間的這種事情在當下很多家庭都在上演著。

但仔細想來的話,李女士對於兒子的愛是一種有交換的愛,是一種明碼標價的愛我給你報了培訓班,我付出了金錢,你就必須要給我同等的回報,你就要學有所成才能對得起我。這就是李女士對兒子的要求,猶如做生意一般,有來有往有要求。

然而,李女士所要求的對象是她懷胎十月生下的兒子。李女士只是一味地去要求兒子,卻忽略了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她是否對自己的孩子表達了認可與肯定?

孩子雖然可以在學校裡學到知識,但是他們的心理成長卻是與父母息息相關的。一個吝嗇于欣賞自己孩子的家長,卻還想著孩子能夠達到自己的期許與要求,來為自己撐顏面,殊不知這是在一點一點的毀掉自己的孩子。

首先,長期被家長貶低的孩子更容易自卑

因為家長總是看不到孩子的閃光點,處處詆毀孩子,讓孩子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喪失自己的自信心,變得非常的自卑。

再者,得不到父母肯定的孩子更容易叛逆

從小到大無論做什麼都會被父母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被父母認為自己丟了他們的面子,這樣的孩子內心裡常常會對父母產生一種怨恨的情緒。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他們在青春期的時候更容易叛逆,不服從父母的教育與管教。

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地培養孩子的特長呢?

1、讚賞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擁有自己的優點。作為與孩子朝夕相處的家長,更應該善於發現孩子的獨特之處,來讚賞孩子,表達對孩子的認可,以此來鼓勵孩子,增大孩子的自信心。

2、以身作則引導孩子

有很多家長認為培養孩子的特長就是給孩子報特長班,而他們是不需要參與其中的。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因為家長對孩子有著極大地影響力。如果家長想要孩子成為優秀的人,那麼家長就要以身作則,用自身的力量去引導孩子,而不是孩子去特長班而自己玩自己的。

3、多和孩子溝通

當孩子的學習出現問題的時候,有些家長只會一味地斥責孩子,認為孩子是個笨蛋。這種教育方式是一種失敗的教育方式。此時家長應該多和孩子進行溝通。就像朋友一樣相處,這樣孩子才會將心裡的想法告訴家長,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與學習。

4、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問題

有時候孩子學不會特長,學習出現問題,家長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一下,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種狀況。在生活中,家長也應該多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和意見,和孩子一起分享生活,感知生活的快樂。這樣孩子才會更有興趣去學習和探索新的知識與技能。

孩子猶如小小的蝸牛,他們雖然前行的很慢,但是卻一直在努力。作為家長,應該靜下心來和孩子保持同步,見證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各種風景,而不是以家長的身份自居來對孩子進行各種苛責,成為了雙標家長。

寶媽寶爸們,你們認為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你們會為孩子培養各種特長嗎?

相關焦點

  • 家長,請不要親手殘忍的毀掉你自己的孩子(家長必讀好文推薦)
    家長逞一時霸道之快,在家校關係上打了個解不開的死結,使孩子在學校的師生、同學關係上陷於一張日益束緊的網中作繭自縛,最終勢必影響孩子的健康進步,甚至把孩子徹底毀掉!久而久之,必然的結果是,特長因多而雜學藝不精,連中高考特長考試都入不了圍,文化課成績每況愈下,甚至一落千丈,學科學習沒有後勁,只能跟中考高考上線無緣了。在日常孩子管理中走兩個極端。要麼簡單粗暴,要麼放任驕縱。
  • 爸爸穿工作服給孩子開家長會,遭其他家長議論:孩子不要面子?
    在網上有人分享了一位穿工作服開家長會的爸爸,他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異,一直是名列前茅,平常開家長會都是孩子的媽媽參加,這次老師特意邀請孩子的爸爸參加家長會,但寶爸因為時間匆忙,忘記換衣服了,穿著工作服來參加家長會,身上還有很多汙垢。寶爸在開家長會時,有很多家長在旁邊議論和嘲笑他,「孩子不要面子的嗎?
  • 家長接送孩子被批,教授:遲早慣壞孩子!家長:現實情況不允許
    一大學教授說到:日本的中小學不存在家長接送孩子的現象,孩子都是自己坐大巴或者步行上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孩子都要接送,學校門口車水馬龍。新生入學,居然有6個家長送孩子。孩子遲早被慣壞,未來沒有希望!
  • 熊孩子背後是愛無能的父母,榜樣沒有做好,孩子怎麼抄作業?
    一般這樣的熊孩子後面都會有熊父母護著,更加無法無天。熊孩子出沒請注意」!如今打開手機,熊孩子闖禍的新聞比比皆是。而每個熊孩子的背後,都藏著「功不可沒」的「熊家長」。熊孩子」現象的產生,是有幾個必要條件的:家長的溺愛:一種是孩子有錯誤的行為,無視或者包庇,沒有樹立良好的榜樣,過度依賴父母並以此作為霸道的擋箭牌。
  • 有種「恩愛」叫父姓加母姓,家長有了面子,孩子卻很是「尷尬」
    因為父母的愛情出生的孩子有多幸運,很多孩子每天在家裡就看著家長在自己面前「秀恩愛」,一開始孩子可能還不適應,但時間長了之後他們便會發生擁有這樣的父母是多麼好的一件事情。世界上有美好的家庭,同時就會出現比較不盡人意的家庭,很多孩子其實都是在父母的爭吵聲長大的,這些家長似乎從來都不顧及孩子的感受,而孩子也可能因為父母這樣的婚姻,而更加恐懼結婚。每個人結婚應該都是為了愛,金士傑老師在劇裡面的一段話就非常感人,女孩不應該是為了父母結婚,希望自己的女兒可以用一場沒有遺憾的婚姻。
  • 過度獎勵的甜頭毀掉孩子主動性,邊界線很關鍵,很多父母不以為然
    過度獎勵的甜頭,毀掉了孩子的三觀六歲的莉莉每天都要去上鋼琴課,但是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顯得很毛躁,不是說話,就是翻書,再不就是去洗手間。本來兩個小時的練琴時間被硬生生縮短為1個小時,這樣下來,不僅無法完成老師課上教的曲目,而且練習效果也不佳。
  • 5句無形中毀掉孩子的話,很多家長都說過,尤其是考試之後
    文|美芽媽媽父母對孩子都是沒有惡意的,這一點我們能夠相信。但是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以至於好心辦了壞事,不僅沒有好好的教育孩子,反而在無形中毀掉了孩子。案例:悅悅把數學試卷拿回家的時候,心裡非常忐忑,因為她沒有考好。
  •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二流父母縱容孩子,而一流父母都在做什麼?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 還記得「一個孩子澆了商場的鋼琴,家長被索賠20萬」這個曾轟動一時的新聞麼?這家的孩子不願意學習鋼琴,為了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不滿,他隨手就把一杯水灑在鋼琴上,而父母面對他如此魯莽的行為,不僅沒有責備,反而還誇獎說:寶寶做得真好,瞧瞧這鋼琴被洗得乾乾淨淨的。
  • 「凡爾賽」式曬娃,把孩子當成炫耀工具,父母贏了面子卻尷尬了孩子
    這種炫耀最常出現的場合便是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家長與家長之間經常會探討孩子的問題,而在探討的時候,也會將孩子的成就掛在嘴邊。並且以一種看似低調的方式去炫耀孩子的成績。在得到對方的誇讚之後,還要謙虛著說還不夠。小傑今年剛上三年,雖然年紀尚小,但是他的能力不小。
  • 王一博自曝童年經歷:為什麼要給孩子報特長班,這是最好的答案!
    可是在女兒眼中,沒有任何特長的人生未免有些單調,而童年裡缺失的學習機會再也不會有。與此同時,因為沒有特長而產生的自卑感,也難以釋懷。孩子有一項特長,不僅可以增加自信,還會給人生帶來更多的機遇。作為父母,要在考慮自身家庭經濟情況和孩子喜好的基礎上,允許孩子在嘗試和體驗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②堅持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需要家長的投入和陪伴當孩子不願意學時,我們要想辦法讓他有動力有憧憬,而不是不管不顧的順其自然。
  •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遊戲,不是懶惰,而是最親的父母
    可能在家長的眼中,孩子玩遊戲會限制孩子發展,影響他們學習狀態,而貪玩會讓孩子沒有學習的動力,每天家長都在為孩子操心,哪做得不對的話就立馬教育,雖然這種方法是正確的,但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遊戲,不是貪玩,而是最親的父母!毀掉孩子一生的是最親的父母有很多父母怪孩子自己沒出息,但是你檢討自己了嗎?
  • 真正毀掉孩子人生的,不是遊戲,也不是貪玩,而是家長的語言暴力
    每每見到、聽聞令人失望的「壞孩子」,人們總會嘆息一聲「這孩子的人生全毀了」。然而,真正毀掉孩子人生的,不是遊戲,也不是貪玩,而是家長的語言暴力。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我不就是說了孩子幾句,怎麼就上綱上線成了語言暴力了?我都是為他好啊!現在的孩子就是矯情!
  • 專家「批判」接送孩子現象,希望向日本教育機制看齊,被家長怒懟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不論多辛苦多累,為了孩子家長都願意付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在孩子身上,父母傾注了所有的心血和精力,只想讓孩子長大之後有出息,能給家庭爭臉面。為了能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教育環境,從孩子出生之後,有的家長就會為孩子報名幼兒園,就怕去晚了沒有名額。
  • 熊孩子掰斷勞斯萊斯「小金人」遭索賠!家長怒了:啥玩意這麼貴?
    熊孩子掰斷勞斯萊斯「小金人」遭索賠!家長怒了:啥玩意這麼貴?小孩才分對錯,成人只看利弊,這句話是不對的,往往越是小孩子才越是看利弊,分對錯需要一定的判斷能力,而看利弊就不用,對於小孩子來說,自己覺得好的就是有利的,不顧一切去追求,從來不管對不對,不給就又哭又鬧,所以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以及老師的引導。下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是一個熊孩子與勞斯萊斯的故事。
  • 拒絕心血來潮式學藝,為孩子選擇愛好特長,你必須要考慮到的事
    這是要選擇一個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的愛好,要花費父母孩子無數時間金錢精力乃至汗水和淚水,要不要這麼草率呢?為人父母的總是貪心,看到別人家孩子小小年紀會這會那的,就很羨慕,也都想讓孩子有個特長什麼的,藝多不壓身嘛,多學點總是好的。
  • 4歲男童遭親媽毒打至渾身是傷,她竟解釋說:打自己孩子天經地義
    平時,我們總是能夠在網絡上,看到很多孩子被家長毆打的新聞。古話說得好,都說虎毒不食子,也不知道這些毆打孩子的父母都是怎麼想的。不過,這種家暴欺凌孩子的父母還是挺少。保安叔叔看見小男孩身上的傷痕,真想將孩子的媽媽拎過來打一頓。後來,警方通過男孩的媽媽過來,周圍的醫生護士看見男孩的母親,一點愧疚和難受都沒有,真心想上去和她理論一番。小男孩的母親看了他們一眼,坐在長椅問,一邊抽菸一邊說:「我就是打一下自己的孩子,關你們什麼事情!」
  • 3-6歲孩子愛告狀,會不會被排擠?孩子告狀背後的心理原因要了解
    我覺得他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拿到想要的玩具,心裡有點不爽,想尋求媽媽的安慰和幫助,但是這個媽媽非但沒有關注到孩子的需求,還「上綱上線」的把娃批了一頓。沒有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愛告狀」的小孩兒,因為在我國的文化傳統中,「告密」是最不討喜的行為之一。
  • 該如何保護孩子的興趣特長?
    作者: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感興趣喜歡,或者程度更深些熱愛,這是培養孩子特長的前提條件。這種情感可遇不可求,若碰到那就是一發不可收拾。不知你家孩子有沒有特長呢?1若孩子遇到了哪個能點燃他心中一把火的特長,那麼請支持。若沒有,莫要威逼利誘。
  • 美術教育家:家長的行為正毀掉孩子成才路
    這位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希望孩子能夠不斷提高繪畫的水平,可是她的方式正在毀掉孩子喜歡畫的興趣,也在毀掉孩子通往成功的道路。孩子的美術能力不能一下子達到一個高度,沒必要急著去糾正孩子的創作,就算當時,從表面來看,完成得更好了,可是,孩子從心裡對創作有了討厭的情緒,連畫一張畫,也要受家長的控制,不給孩子一點空間,讓孩子如何成長,孩子的內心就受到傷害,也讓孩子對自己沒了信心!
  • 解析10個孩子常見行為背後,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相比起小丑,孩子們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容易見,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勞倫斯·E·夏皮羅說,父母和孩子交流時,身體動作的非語言暗示,對於信息的表達和接受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父母們找到孩子表情動作背後的心理規律,有助於更好地跟孩子交流,也能幫助父母更好地進行教育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