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熱帶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史前棲息於青藏高原東北部

2020-12-21 讀創

記者10月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宿兵研究組古DNA室與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合作,對山那樹扎遺址的10個大型牛科動物和2個犀牛骨骼標本開展古DNA研究發現,熱帶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史前棲息於青藏高原東北部,促使該地區成為東亞最後的狩獵場之一。

山那樹扎遺址坐落於甘肅省岷縣茶埠鎮洮河西岸,距今5270-5035年前,文化類型屬於馬家窯早期階段文化。該遺址野生動物遺存約佔全部動物遺存數量的78%,除了有羚羊、熊、虎、野豬、野兔等,還出現了水鹿、金絲猴和竹鼠等熱帶/亞熱帶動物,以及無法鑑定到種屬的豐富的大型牛科和犀科動物。

科研人員對遺址的10個大型牛科動物和2個犀牛骨骼標本開展古DNA研究,獲得了核基因組和線粒體基因組DNA數據。綜合分析一致表明,這10個大型牛科動物遺骸都屬於現今只棲息於南亞和東南亞熱帶雨林地區的印度野牛,而2個犀牛遺骸屬於現今野外大約只有100多頭、只分布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的瀕危動物蘇門答臘犀牛。

此外,研究結果還顯示,這些現今分布在熱帶地區的野生動物約在五千多年前擴散到青藏高原東北部,成為馬家窯文化先民重要的狩獵資源。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宿兵研究組古DNA室副研究員張曉明表示,此次研究系青藏高原地區首次大型動物古DNA全基因組測序分析的裡程碑工作,對認識中晚全新世野生動物地理格局、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互作關係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也將推動更多類似工作開展。

研究成果於20日發表在國際著名綜合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來源:中國新聞網(記者 胡遠航)

相關焦點

  • 奇聞:5200年前,青藏高原為熱帶地區,古人曾狩獵犀牛和白肢野牛
    近期,中國科學院、蘭州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諸多部門組成科學考察團隊,已經對青藏高原東北部山納舒扎遺址中發現的十具大型牛類和兩具犀牛類動物遺骨進行DNA分析。結果獲得了突破性的發現。大型牛類的遺骸歸屬於印度白肢野牛,而兩隻犀牛的骸骨歸屬於蘇門答臘犀牛(Sumdara)。
  • 基因指紋說出青藏高原的秘密:曾經,我也是熱帶動物的天堂
    ,現今分布於熱帶地區的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在距今約5200年前,生活在青藏高原東北部。為什麼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這些熱帶地區的野生動物會在新石器晚期出現在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的山那樹扎遺址呢?通過梳理已有的動物考古和古氣候研究結果,發現在新石器晚期,蘇門答臘犀還出現在甘肅秦安大地灣和河南淅川下王崗等位於中國北方的遺址,而這段時期是溫度高降水多的時期。
  • 被遺忘的巨獸——雲南白肢野牛
    上個月下旬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西農大科研團隊研究成果將印度野牛歷史分布區域再次擴展》,內容主要為:西農大動物科技學院雷初朝教授團隊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蘭州大學、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多家單位合作,對青藏高原牛科動物古DNA全基因組進行測序分析,研究成果將白肢野牛歷史分布北界從此前的北緯29°擴展到北緯34°。
  • 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展開幕,冰河世紀生命起點可能在世界屋脊
    今天上午,「雪山下的遠古世界——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成果展」在中國古動物館開幕。展覽集中展示了我國三代古生物學家歷時半個多世紀、在青藏高原發現的精品化石,76件展品及21幅繪畫作品,呈現出高原壯麗恢弘的演化歷史,帶領觀眾穿過億萬年的時空,領略獨特的自然之奇與生命之美。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推早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
    意義非凡的「神秘洞穴」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領銜的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團隊報導了夏河丹尼索瓦人(簡稱「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揭示這塊化石為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提供了青藏高原最早的人類活動證據。
  • 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 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第二期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白石崖溶洞遺址重要考古成果◆ 通過對這個洞穴和出土於此的化石開展多年研究,證實此前只發現於阿爾泰山地區的一支新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曾在世界屋脊留下清晰足跡,並將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提前至距今16萬年,甚至距今19萬年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 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研究利用植物化石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組織「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古生物科考隊,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所,經過5年的大量野外工作及相關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此次發現的化石點位於地處班戈縣海拔4850米的古新統至始新統牛堡組,地處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縫合帶。
  • 馬來西亞蘇門答臘雄犀牛絕跡
    【新華社微特稿】馬來西亞政府官員27日證實,這個東南亞國家最後一頭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死亡,僅剩一頭雌性蘇門答臘犀牛。沙巴州旅遊、文化和環境部長克裡斯蒂娜·劉在聲明中說,那頭雄犀牛名為「塔姆」,大約30歲。它2008年遭捕獲,隨後棲息在沙巴州一處野生動物保護區。
  • 「世界犀牛日」:野生犀牛為何從中國消失
    在此後的5000多萬年裡,它們首先在海平面下降時期,穿過白令陸橋(位於白令海峽上連接亞洲和北美的冰橋)進入歐亞大陸,隨後又在地球板塊運動,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相連之後來到非洲,先後發展出50多個屬種。其中有不少分布於中國,比較著名的種類有大唇犀、甘肅黑犀、披毛犀、中華板齒犀、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答臘犀等,從東北的林海雪原到南方的熱帶林地、從黃土高原到海南島,華夏大地的版圖上幾乎到處都有它們的蹤影。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有亞熱帶森林 中部遠古的「香格裡拉」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組織「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古生物科考隊,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所,經過5年的大量野外工作及相關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     此次發現的化石點位於地處班戈縣海拔4850米的古新統至始新統牛堡組,地處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縫合帶。
  • 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竟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珠穆朗瑪峰以及與之相鄰的青藏高原的崛起並非一蹴而就。長期以來,青藏高原地表抬升歷史,是新生代以來眾多地質事件和氣候環境事件的邊界條件,也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在漫長的抬升過程中,有大量的謎題:在青藏高原隆起到現有高度之前,那裡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高冷」的青藏高原,數千萬年前真的曾藏著一個溫熱的「香格裡拉」?
  • 【熱門考區】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地理意義?
    它是中國最大的高原、是亞洲內陸高原,更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它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介於北緯26°00′~39°47′,東經73°19′~104°47′之間。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
  • 蘇門答臘犀牛:亞洲唯一的雙角犀牛,也是全球體型最小的犀牛
    蘇門答臘犀牛,亞洲唯一的雙角犀牛,也是全球體型最小的犀牛蘇門答臘犀牛高1.2~1.5米,長2.5~3.2米,重量800千克。據估計,現存蘇門答臘犀牛數量不足400隻,是存量最少的大型動物之一蘇門答臘犀牛是長毛犀牛與地球上最早的犀牛的後裔,它們普遍被人認為過去200萬年來沒有任何改變。
  • 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什麼樣?科考團隊新發現: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
    來自中科院科考團隊的消息,經多年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中部,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這一成果,為認識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演化歷史和地形地貌協同演變過程,提供了全新證據。目前研究成果已經在權威科學刊物發表。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史前動物再現!西伯利亞發現冰河時期的長毛犀牛,內臟完好無損
    史前動物再現!根據資料顯示,最早是在今年8月份的時候,也就是西伯利亞地區正值夏天的時候,人們在解凍的永凍土層中發現它的,當時立刻被送到了實驗室裡,希望可以對它進行更加深入、詳細地研究。這具來自冰河時期的長毛犀牛,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長毛犀牛標本,而在發現它的地方,還曾經發現過史前猛獁象、史前小馬駒等,包括還發現了一頭洞穴獅子幼崽,可以說是天然的史前動物「冷凍庫」。
  • 青藏高原隆升與新特提斯海退卻對氣候和乾旱的影響
    新生代以來印度、阿拉伯、非洲板塊與歐亞大陸的碰撞,青藏高原的隆升,新特提斯海的退卻以及新生代全球氣候變冷與海平面下降等區域和全球要素,究竟在亞洲中緯度乾旱區的形成過程中各自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這些均是目前懸而未決的問題。亞洲中緯度乾旱區發展成今天所見的乾旱荒漠,並不是短時間內實現的,而是經歷了漫長的地質過程,而且也不是某些學者認為的該地區一直都是乾旱環境。
  • 如今高寒的青藏高原 4700萬年前竟擁有亞熱帶森林
    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12月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死亡 全球僅剩不到100頭
    昨天,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雌性犀牛伊曼(Iman)死亡,這是一年來馬來西亞死亡的第二頭瀕危犀牛,今年5月27日馬來西亞最後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塔姆(Tam)宣告死亡。犀牛,是僅次於大象的第二大哺乳動物,目前全球世界僅存五種犀牛,包括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及蘇門答臘犀牛,前兩種主要在非洲,後三種在亞洲,其中蘇門答臘犀牛是最小的品種,也是唯一長有2個角的亞洲犀牛,其體長240-315釐米,體重550-1100千克,平均體重僅700千克,最大個體1100千克,其特徵為身披厚厚的紅棕色長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