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1 20: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如何識別有家暴傾向的人?
遭到傷害時如何報警最有效?
央視《聯播小課堂》特別節目邀請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湖北退休民警、「萬家無暴」發起人萬飛、北京海澱法院少年法庭法官秦碩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馮遠徵一起探討。截至今天下午,微博話題 #如何識別有家暴傾向的人# 閱讀達到了2.2億。
視頻 | 馮遠徵談家暴
全世界家暴受害者中80%是女性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家暴的受害者一般是女性,但實際上,家庭暴力發生於有血緣、婚姻、收養關係以及生活在一起的各種家庭成員之間,施暴者無論是丈夫、妻子、子女還是兄弟姐妹,都屬於家庭暴力。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介紹,全世界家暴受害者中80%是女性,20%是男性。
家暴有五大類表現形式
毆打
捆綁
殘害
限制人身自由
經常性謾罵和恐嚇
戀愛時如何識別對方是否有家暴傾向?
有些人婚前婚後會性情大變,婚前溫文爾雅,婚後可能會大打出手,沒有社會經驗的年輕人如何識別這種偽裝呢?彭凱平教授指出了這種人的三類問題:
控制欲特別強。
家暴的人都是有控制欲的,希望控制對方的行為、甚至生活,如果一個人總說:你必須這樣,我要求你這樣,你不得不這樣等類似的話,這個人肯定是有非常強烈的控制欲。
猜忌心理特別強。
總猜忌你有外遇,總監督你的電話,如果一個人總用「你是不是有這個意思,你是不是跟別人來往,你為什麼要打電話」這樣一種猜忌的方式對待伴侶的,這個人肯定有問題。
情緒容易失控。
突然無緣無故發脾氣、摔門而走,沒結婚他可能不敢打伴侶,但他能會摔杯子、敲桌子,他可能打別人、踢狗。可以通過情緒暴躁行為看出來這個人是有問題的。
視頻 | 如何識別有家暴傾向的人
為何很多被家暴的人不敢反抗,一再忍受?
對此,彭凱平教授指出,在家庭暴力中,所有施暴者一定會有情緒操縱,一是使對方憤怒,二是使對方恐懼。家暴中還常有「以愛之名」的精神控制,彭凱平教授介紹,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煤氣燈效應」,施暴者常常利用示弱示愛來操縱對方的心理和行為——
讓受害者產生自我懷疑。
施暴者總說是「愛你」,但受害者覺得這不是愛,最後受害者搞不清楚到底是不是愛,對自己的判斷、智商、自尊等都開始產生懷疑:「我是不是有病?我是不是錯了?」
讓受害者產生依賴。
施暴者時好時壞,受害者就不知道是否應該離開,從而對施暴者產生了情感依賴,並對其產生了「希望」,希望他能夠慢慢好轉,這種「希望」讓受害者待在惡劣關係中出不來。
讓受害者自暴自棄。
受害者完全喪失任何希望,完全被施暴者控制。
視頻 | 警惕「以愛之名」進行情緒控制
如何報警更有效?
有些人在被家暴之後選擇了報警,這也是面對家暴時的正確做法。如何報警更有效?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了解下↓
通過視頻,我們可以看出報警是項技術活,一定要掌握三點:
準確說出你所在的地點;
說明關鍵詞:我被誰打了,我被誰挾持了等;
報警一定要拿到結果,而不是走過場。
對精神暴力能否報警?
湖北退休民警、「萬家無暴」發起人萬飛表示,只要有經常性的謾罵和恐嚇,遭到精神暴力都可以報警。公安機關接警後會進行調查,只要發現有施暴行為,不管有沒有後果,都要依法處置。
如何留存有效證據?
證據對於整個案件來說非常重要,但相較於行為上的暴力有直接的證據,精神暴力的證據往往很難直接找到。北京海澱法院少年法庭法官秦碩建議,對於受害者來說,可以證明家暴行為的證據很多,如若遭受家暴一定要注意留存證據,保護好自己。施暴人長期發送電子郵件或簡訊、微信等騷擾消息都可以作為有效證據留存。
此外,秦碩表示,相較於其他家暴的證據,告誡書最為有效。萬飛指出,告誡的形式由口頭告誡轉變為了書面告誡後,家暴的復發率大幅下降。
但截至目前,告誡書並沒有全國統一的文書形式,對此,海霞在現場呼籲,希望公安部門儘快出具全國統一的告誡書模板,這對於制止家暴非常重要。
出品|武昌區婦女聯合會
來源|新聞聯播 中國婦女報
編輯|鄧馨
【版權所有,轉載請標明來源】
原標題:《警惕你身邊的「安嘉和」!專家教你如何識別有家暴傾向的人》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