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垃圾山,今日生態園。置身福州市中心17公裡外的紅廟嶺上,看不到垃圾,滿眼儘是綠色,空氣清新怡人。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裡曾經是蒼蠅漫天、臭氣衝天的垃圾山。老福州人避而遠之。
3年不到,紅廟嶺基本建成全國固廢處理工藝先進、處置體系完善、生態效益良好的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每天能「吞進」福州市中心城區4200噸原生生活垃圾,產出133.6萬度可上網電量、25.5噸生物柴油、33萬塊環保透水磚、50噸園林綠化用基肥。
2020年底前,福州市將力爭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標。
新:生活垃圾有了「好去處」
每天早晚6點到9點,家住福州市晉安區某小區的王大爺,都要拎著一袋袋分類好的垃圾,送往小區東門的垃圾分類屋。王大爺說,剛開始覺得很不方便,要走很遠,還要固定時間丟垃圾。福州市垃圾分類實施一年多來,他也習慣了,「每天走動走動還能鍛鍊,看到小區到處都乾乾淨淨的,心情都變好了。」
小區不臭了、乾淨了,那分類好的垃圾都去哪了?
紅廟嶺成了這些生活垃圾的「好去處」。2020年10月16日,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垃圾處置設施之一——廚餘垃圾處理廠建成投用,專門負責處理居民日常烹調中廢棄的下腳料和剩飯剩菜。上午10點,福州市中心城區第一車廚餘垃圾運抵這裡。工人們按下按鈕,閘門自動打開,清運車裡的廚餘垃圾自動完成「卸貨」。5噸的廚餘垃圾很快在儲池內堆成一座小山。
「這些垃圾將經歷『廚餘垃圾預處理+乾式厭氧消化+沼氣發電上網+沼渣堆肥』等一套全自動化的『變身』流程。」廚餘垃圾處理廠項目調試負責人吳靖宇介紹,經過破碎、磁選、篩分等環節,廚餘垃圾中的有機質、金屬、雜質以及不可降解物質將被各自分離。
紅廟嶺廚餘垃圾處理廠預處理車間。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供圖
篩選後的有機質將被傳送帶送至厭氧罐,經過22天的發酵後,這些有機質完成了綠色「變身」,轉化成沼氣、沼渣和沼液。沼氣可發電,進入千家萬戶;沼渣可堆肥,滋養園林綠化;沼液則經過園區內的滲濾液處理廠達標處理後,排入自然水體。
本次新建的廚餘項目設計總規模為800噸/天,項目建成投用,可以滿足福州中心城區所產生的廚餘垃圾及廢棄水果蔬菜等有機垃圾的全量處理。
而廚餘垃圾處理環節的臭氣難題,在紅廟嶺找到了「剋星」。「我們採用設備定點臭氣收集與車間區域換風的臭氣收集模式,將廚餘垃圾處理過程中的臭氣集中輸送至臭氣處理系統除臭。」吳靖宇介紹,項目共設置9套臭氣處理系統,採用「化學洗滌和生物濾池」方法對各個車間的臭氣進行雙重處理,進而達標,排入空氣中。
紅廟嶺廚餘垃圾處理廠除臭系統。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供圖
「目前,全國垃圾分類尚處於探索階段,擁有成熟案例的並不多。福州紅廟嶺廚餘垃圾處理廠是寧波廚餘垃圾處理項目的升級版,採用德國乾式厭氧處理技術,在全國廚餘垃圾處理工藝中最為先進。」吳靖宇所在企業此前負責建設寧波廚餘垃圾處理項目,「根據寧波項目的運行經驗,我們改進了項目的攪拌軸,增加了平推軸,採用全國第一的臥式厭氧發酵技術,讓垃圾鋪開更均勻,厭氧發酵更好,產沼率也更高。」
倒進剩菜剩飯,變成電能肥料。除了廚餘垃圾,在紅廟嶺經歷「變廢為寶」的還有餐廚垃圾(產生自飯店、食堂等餐飲業的殘羹剩飯)、大件垃圾、醫療廢棄物……這些生活中「無用」的廢棄物被運抵紅廟嶺後,分別找到各自的「家」,進行分類處理,並直接在各自的處理廠完成「變身」。以餐廚垃圾為例,「每天有250噸餐廚垃圾進入餐廚垃圾處理廠,加上每天收集的25噸地溝油,可以提煉12噸左右生物柴油,主要出口歐洲國家,同時,通過對餐廚垃圾的集中處理,每年能防止2.1萬噸地溝油回流餐桌,保障國人的餐桌安全。」福州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楊立宏說。
快:三年建成垃圾分類處理體系
「這邊是建成的危廢、飛灰項目,前面是剛剛投產的廚餘項目,那邊是快馬加鞭建設的協同處置項目,再往那邊還有……」站在廚餘垃圾處理廠的觀景臺眺望,楊立宏如數家珍。
從垃圾焚燒到填埋,再到餐廚、廚餘、危廢、大件、園林、飛灰、爐渣、滲濾液等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體系,紅廟嶺實現了全覆蓋,在全國同類型園區中,福州走在了前列。
而這背後,是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建設超前的理念、高水平的規劃。
跟隨項目組來到紅廟嶺一塊坡地上,眼底是廣闊起伏的草場,曲折的小路一直延伸到遠處蓮花峰下,三兩亭子靜置其中,儼然一座城市休閒公園。「你肯定想不到,這底下填埋著福州過去20多年的垃圾,總共1000多噸。」項目組人員說,20多年前,這裡是375畝左右的垃圾填埋場。
2018年3月,紅廟嶺一期填埋場修復工程施工(資料圖)。許流欽攝
「2010年,我剛到這個地方,填埋場還沒封場。垃圾裸露,到處都是滲濾液,整個馬路黑壓壓的一片。我們班車上山時碾過去,『轟』地一下蒼蠅漫天。」參與2016年填埋場作業的陳榕想起當年惡劣的環境,記憶猶新。
2020年3月,紅廟嶺完成生態修復後的一期填埋場。許流欽攝
如今,腳下的填埋場已經完成生態修復,綠草如茵,將成為園區建成後800餘名工作人員的休閒公園。
這個休閒公園還有一個特殊的功能——天然厭氧發酵場。在草場下方的黑色覆蓋膜下,過去20多年的垃圾漸漸陳腐,產生的少量沼氣,每天通過分布在草場的管道收集,用於發電;覆蓋膜的作用極大地減少了滲濾液的產生,經過抽排後,越來越少的滲濾液,通過專用的管道送到園區滲濾液處理廠進行專業處理。
紅廟嶺一期填埋場修復後,地下陳腐垃圾產生的沼氣由專用管道收集,圖中可見散布在草場上的管道口。人民網 陳歡歡攝
紅廟嶺的「華麗變身」發生在2017年。當時,福州市全面推動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福州市委、市政府重新謀劃,把紅廟嶺定位為承接全市主要生活垃圾的終端處置園區,並以垃圾分類處理需求為核心規劃園區建設。
「當時垃圾分類還沒全面推行,但我們就提出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標。」福州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主任林坦說,規劃提出要建成集固廢資源化利用、節能環保產業聚集、環保宣教於一身,實現基礎設施共建共享、資源循環利用、汙染物「近零排放」的森林式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確保福州30年的生活垃圾得到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
藍圖已經繪就,紅廟嶺循環經濟產業園按下「快進鍵」。2017年先後啟動18個垃圾分類處理項目,新建垃圾終端處理設施採取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吸引實力企業參與項目建設,政府與社會資本總投資42.6億元,達到前20年投資總額的4倍。
「太快了,按照項目進度,全部建成一般都要五六年,而我們只花了兩年多就建成了完整的生活和生產固廢處理體系。」林坦說,這樣的「加速度」來之不易,「我們要克服一年200多天雨霧的不利施工條件、山高路險帶來的施工難度,更要隨時解決項目進程中的突發問題,太難了。」
如今,17個項目已相繼建成投用,隨著最後一個生活垃圾焚燒協同處置項目在年底前建成,福州將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告別生活垃圾「填埋時代」。
「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建設,對福州市推進垃圾分類無害化處理、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福州具有重要意義,是福州建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2020年5月7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州市委書記王寧(現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在調研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時說。
亮:循環共享還城市綠水青山
2020年是「兩山」理論提出15周年、福建「生態省」戰略實施20周年、福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評估的驗收之年。
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為福州市交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隨著現階段大頭項目建成投用,紅廟嶺每年能節約能耗6.33萬噸標準煤,減排60萬噸二氧化碳。
11月12日,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林寶金在調研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建設時說,要按照「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標準,處理好園區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關係,全力建好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
「我們統籌利用不同生活垃圾處置項目之間的能量轉換,最大限度利用各類生活廢棄物中的能量,實現資源有效整合。」林坦如是闡釋「循環經濟」,進了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的「垃圾」,最後連「渣」都能產生經濟價值。
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全貌。福州市城管委供圖
在紅廟嶺,隨處可見「循環」。以廚餘項目為例,廚餘垃圾中的有機質經分解產生沼氣,通過收集和提純沼氣用於發電上網,發電產生的餘熱用於恆溫厭氧罐的保溫,剩餘的沼渣用於園林綠化的基肥,單個項目內部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小循環」。
共建共享,也是低碳環保、循環經濟的一種表現。「協同處置項目是園區的託底保障設施,廚餘廠、餐廚廠的沼渣,滲濾液的汙泥,大件園林廠的木屑、皮革等無法在本工藝環節中處理的廢棄物,全部集中到協同處置項目進行造粒,然後利用焚燒廠汽輪發電機發電後產生的餘熱來脫水,最終用焚燒發電完成物質和能量的循環。」楊立宏介紹,和協同處置項目一樣,園區內爐渣、飛灰、滲濾液處理廠也採用共建共享模式,既能節約用地、減少管理成本,還能產生經濟效益。
以爐渣廠為例,經過焚燒廠焚燒後的爐渣全部運到爐渣廠進行制磚。通過爐渣篩分-破碎-磁選-重選-電子選-光選一套流程下來,鐵塊、鋁塊、玻璃塊等雜質被揀出,純爐渣進入制磚廠壓製成磚。由爐渣製成的環保磚,比普通紅磚透水性好、硬度強、更輕便。這樣的磚塊,在紅廟嶺每天能產出33萬塊,銷往全國各地。
紅廟嶺各個垃圾處理廠焚燒後產生的爐渣製成環保透水磚。人民網 陳歡歡攝
背靠數字福建,紅廟嶺智慧監管也走在前頭。基於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等新技術,紅廟嶺打造「5G+垃圾處理」精細化管理體系及第三方監管服務平臺,通過對園區全產業、全體系、全過程、全時空的管理和監管,對各垃圾處理設施的生產過程進行監管,確保廢水、廢氣、廢渣控制達標排放,同時,將大氣、土壤和水源汙染監管納入一個透明開放的體系,向社會公開。「我們可以放心地告訴老百姓,園區對每天產生的垃圾『日產日清』,不對大氣、水、土造成汙染。」楊立宏自豪地說道。
福州市是全國生活垃圾分類重要試點城市之一,自2019年5月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以來,在全國46個試點城市考評中的排名持續提升,進入全國前十的先進行列。身處後端處置鏈,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為福州市垃圾分類全鏈條處置體系做好託底保障,為福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增添綠色動力。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