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帝十二年,劉邦死去。次年,惠帝即位,在位七年,呂后稱制,八年後死去。惠帝呂后之十五年間,漢朝政治由呂后主持,故司馬遷立呂后本紀而不立惠帝本紀。《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政不出房戶」一語,《漢書》卷二高后紀作「不出房闥。」師古注曰:「闥,宮中小門。」也就是說,呂后當政期間,其政治之營運,完全在宮中進行。以此度之,漢朝之宮廷政治和宮廷權力機構之出現,也當在這個時期。
惠帝即位,呂后以劉澤任衛尉取代酈商。劉澤為劉邦從祖昆弟,其妻為呂后妹呂嬃,兼劉呂兩氏之親,以其掌長樂未央之守衛,可謂呂后控制宮廷之一步。幾乎同時,呂后以陳平為郎中令,取代王恬啟。我們知道,陳平與劉邦集團淵源不深,一直與絳灌等元功宿將不和,他長於陰謀權術,善於見風使舵,始終為接近官廷之近幸臣類人物。
據(漢書》卷四十陳平傳,劉邦死時,陳平與周勃俱在燕國軍中,聞劉邦死訊後一人迅速返回,途中逢使者詔陳平與灌嬰屯於滎陽。然而,陳平受詔後,並不赴任,而是馬上馳至長安宮中,於喪前奏事於呂后,「因固請之,得宿衛中。太后以為郎中令,日傅教帝。」也就是說,陳平於劉邦死後,迅速取得呂后之信任,得以不離宮廷,在惠帝身邊侍從主事。陳平之任郎中令,為其和呂后彼此靠近的一步。惠帝五年末,丞相曹參死,六年,陳平為左丞相,郎中令由馮無擇繼任。
據《史記》卷十九功臣表,馮無擇「以悼武王郎中,兵初起,從高祖起豐,攻雍丘,擊項籍,力戰,奉悼武王出滎陽,功候。」悼武王,呂后兄呂澤,高帝時因功封為周呂侯,呂后追封為王。馮無擇為沛縣人,為豐沛元從集團之元功宿將,長期跟隨呂產,呂后元年封為博城侯。看得出來,馮無擇是功臣元從集團當中極為親近呂氏的功臣,由他來擔任郎中令,顯然是呂氏宮廷政治之重要布局。
漢代宮廷權力機構和宮廷政治之成型,當在惠帝死後。據《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惠帝死時,「發喪,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張闢強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不?'丞相曰:『何解?'闢強曰:『帝無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呂臺、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闢強計。太后說,其哭乃哀。呂氏權由此起。」
據《漢書》卷九十七外戚傳,接受張闢強策者為左丞相陳平,其在政治上小心迎合呂后。已如前述,漢代宮廷京城之守衛大體可以分為兩部分,長安內外之各宮城及宮內殿門,由衛尉領南軍守衛,長安城門四周,宮外城中,由中尉領北軍守衛。惠帝以來,衛尉一直由呂氏之親的皇族劉澤擔任,呂后四年,劉澤封琅邪王,衛尉由衛無擇繼任。
衛無擇為高帝功臣,任衛尉之同年四月,受呂后之封為樂平侯,當為呂后所信賴之人。從呂后元年起,南軍由呂祿直接統領,呂氏直接即掌握了各宮殿之出入守備,完全控制了宮廷。漢之中尉,一直由功臣擔當,惠帝時任此職者為戚鰓。
戚鰓,功臣,高帝十一年二月在中尉任上封為臨轅侯,大概一直任到惠帝四年死,其後任不詳。呂產領北軍,當兼中尉之任,掌握了長安城內外之出入守備,控制了京城,其權限所及,不僅外衛了宮廷,且直接威臨及城內之各政府機構、將相功臣。
故《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敘述呂后死後之長安緊張形勢說:呂祿、呂產「各將兵居南北軍,皆呂氏之人。列侯群臣莫自堅命。」即是說長安城內之官僚功臣們,因呂氏控制了南北軍而人人自危,動彈不得。所謂「呂氏權由此起」,就是講的呂氏之權力,由呂氏掌控衛尉、中尉,直接統領南北軍,控制京城長安及各宮殿之守衛開始。
我們知道,南軍僅僅負責宮城殿門之守衛,但並不能自由出入殿中省內,殿中省內,皇帝身邊之侍從警衛,由郎中令領郎官負責,郎中令,為當時宮廷皇權的核心人物。惠帝時,郎中令先後由親近呂氏的陳平和馮無擇任。呂后三年,馮無擇死,郎中令由賈壽繼任,賈壽其人其事,史書幾乎沒有記載,其為郎中令事,為百官表所不載。
據《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呂后七年八月,呂氏與大臣們關係極為緊張,呂產欲歸北軍指揮權於太尉周勃歸國。其時,「郎中令賈壽使從齊來,因數產曰:『王不早之國,今雖欲行,尚可得邪?'俱以灌嬰與齊楚合縱,欲誅諸呂告產,乃促產急入宮。」以此看來,賈壽毫無疑問為呂氏同黨,其為郎中令,當然是呂氏政治之人事。我們也知道,惠帝時之漢朝政治,名義上由惠帝當政,以未央宮為皇帝宮廷,實際上則由呂后主政,以長樂宮為政治之中心。
居長樂宮之呂后,其身邊侍從主事,主要由審食其擔當。審食其,高帝功臣,沛縣人,漢二年,呂后及劉邦家屬身陷項羽軍中為人質,審食其為舍人侍從以來,一直為呂后所信任,侍從身邊。呂后元年,審食其為左丞相,然「左丞相不治事,令監宮中,如郎中令。食其故得幸太后,常用事,公卿皆因而決事。」(《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據此,惠帝以來,雖然郞中令一職一直由呂后擇人控制,然仍主要限於皇帝所在的未央宮一邊,呂后所在的長樂宮,當一直由最親近呂后的審食其主持,其職務,相當於郎中令,為政府大臣與長樂宮相聯繫的中介,呂氏宮廷政治的核心人物。
呂后以女主臨天下,出入有諸多不變,其宮廷政治之另一重要部分,當是宦官。以百官表而言,宦官當由少府及詹事掌管。惠呂時期之詹事任者不明,少府則從高帝期起,一直由陽城延擔任,呂后元年受封為梧城侯。陽城延軍匠出身,負責長安城及長樂未央等各宮殿之建築,不聞多與政治。呂后所幸宦者,有大謁者張卿,內通長樂宮中,外及大臣民間,諸呂、劉澤之封王,皆由田生說動張卿,由張卿外風大臣,內言呂后而成。
高后八年四月,張卿受呂后之封為建陵侯,同時,「諸中宦者令丞皆為爵關內侯,食邑五百戶"(《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張卿,可謂呂后宮廷政治之又一重要人物,為宦官之代表,漢代之宦官政治,當起於此時。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漢代之宮廷政治,起於惠帝期之呂后主政,其宮廷政治機構之成型,則是在惠帝死,呂后臨朝稱制以後。呂后宮廷,以呂后為中心,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一)以呂氏家族為中心的外戚集團;(二)以審食其為中心的親近呂氏的功臣集團;(三)以張卿為中心的宦官集團。
呂后宮廷,乃以長樂宮為中心,通過長樂宮控制皇帝所在的未央宮,進而控制長安城及政府機構,發號施令於天下。宮廷政治的一大特點,就是宮內與宮外之嚴格分斷,宮內之宮廷決策制令,宮外之政府承命執行,分斷宮內宮外之關鍵,乃衛尉和南軍,分斷殿內殿外之關鍵,則是郎中令。
二、大封諸呂諸王與剪除劉氏阻力
1、大封諸呂
呂后稱制後,為了鞏固呂氏的家天下,以抗衡劉姓諸侯王及高祖朝的舊臣,決意大封呂姓子弟為王。漢高后元年(前 187年)冬,她在朝堂上先問右丞相王陵對此有何看法,王陵表示反對,說「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太后聽後十分不滿,又問左丞相陳平和絳侯周勃有何意見,周勃等人回答說:「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呂后喜而罷朝,分封諸呂的決心遂定。
為減少分封諸呂的阻力,呂后首先撤換了一批重要的大臣。她將反對分封諸呂的王陵罷去相位,迫使他以病還鄉,並將陳平由左丞相提升為右丞相,同時,任命其寵臣審食其為左丞相,令其監政宮中,如履郎中令之責,而不治府中之事,常侍左右,決斷天下大事。後又將親近自己的上黨太守任敖調入朝中,任為御史大夫。
接著,呂后便追尊已死的父親臨泗侯呂公為宣王,長兄周呂候呂澤為悼武王,以試探朝臣對自己分封呂氏家族的態度。同時,封魯元公主之子張偃為魯王,封惠帝宮女所生子(實為呂氏諸子)劉山為襄成侯,劉朝為軹侯,劉武為壺關侯,劉疆為淮陽王,劉不疑為恆山王。
朝中老臣看出呂后追尊其故去的父兄為王,並分封惠帝後宮諸子為王、侯,目的在於分封諸呂,不得不迎合其意,奏請立悼武王之長子酈侯呂臺為呂王,割齊國之濟南郡以為呂國。呂后許之。不久,其次兄建成康侯呂釋之死,立其子呂祿為胡陵侯。為掩人耳目,呂后在封立諸呂王侯時,又封立楚王劉交之子劉郢客為上邳侯,封齊王劉肥子劉章為朱虛侯,並將劉章調入宮中宿衛,以呂祿之女與之為妻,加以控制。後來,呂臺死,又立其子呂嘉為王,並立呂后之妹呂須為臨光侯。
呂后所立的兒皇帝懂事後,得知自己非惠帝皇后所生,且知自己的生母已被殺害,聲言長大後要為母報仇。呂后聞知此事,一手遮天,於漢高后四年(前 184 年)夏私自將小皇帝廢掉,殺死,另立漢惠帝後宮所生子常山王劉義為帝,史稱少帝,更名劉弘,另以軹侯劉朝代為常山王。
2、剪除劉氏阻力
此後,呂后更加飛揚跋扈,肆無忌憚地迫害、廢立劉姓王侯,隨心所欲地分封諸呂。漢高后六年(前182年)冬十月,因呂臺子呂嘉在封地內「驕恣」,將其廢黜,另立呂臺弟呂產為呂王。漢高后七年正月,高祖子、趙幽王劉友 因不愛呂后強加給他的呂氏王后,被呂女誣告。太后大怒,召劉友進京,幽之密室,不予進食,使他活活餓死。
二月,呂后又徙梁王劉恢為趙王,封呂產為梁王。呂產既是梁王,又是少帝太傅,長期不赴封國,常留宮中,呂后還割齊國之琅邪郡,封呂須女之夫劉澤為琅邪王。梁王劉恢徙趙後,鬱鬱不樂,呂后又使人毒殺了劉恢寵姬,以呂產之女妻之,以為趙王后。趙王后的從官皆為呂氏,在趙國擅權跋扈,時刻窺探趙王動向。六月,趙王心灰意冷,在封國內自殺身亡。遂立呂祿為趙王。九月,燕王劉建死後,呂后使人殺其後嗣,罷除燕國,旋以呂臺之子呂通為燕王,呂通弟呂莊為東平侯。
漢高后八年(前 180 年)七月,呂后身患重病。她唯恐自己死後呂氏的王侯之位被奪,便下詔以呂祿為上將軍,直領北軍,以呂產為相國,直領南軍,以呂祿之女為皇后,並告誡呂產、呂祿說:「高帝已定天下,與大臣約,曰『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今呂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為變。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毋為人所制。」
呂產、呂祿牢記呂后之言,死死抓住中央軍權不放,企圖使諸呂永掌朝政。
這樣的條件下,呂后從內外兩個方面掌握了漢帝國的統治權,劉氏諸王縱然有心剷除諸呂,但攝於呂后的布局,也只能暫時忍耐。還有一點,就是呂后統治時期,天下晏然,底層百姓也就沒有附和劉氏諸王起事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