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諸呂之亂,為何等到呂雉去世以後,劉姓諸王才動手

2020-12-14 無敵紫荊

帝十二年,劉邦死去。次年,惠帝即位,在位七年,呂后稱制,八年後死去。惠帝呂后之十五年間,漢朝政治由呂后主持,故司馬遷立呂后本紀而不立惠帝本紀。《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政不出房戶」一語,《漢書》卷二高后紀作「不出房闥。」師古注曰:「闥,宮中小門。」也就是說,呂后當政期間,其政治之營運,完全在宮中進行。以此度之,漢朝之宮廷政治和宮廷權力機構之出現,也當在這個時期。

惠帝即位,呂后以劉澤任衛尉取代酈商。劉澤為劉邦從祖昆弟,其妻為呂后妹呂嬃,兼劉呂兩氏之親,以其掌長樂未央之守衛,可謂呂后控制宮廷之一步。幾乎同時,呂后以陳平為郎中令,取代王恬啟。我們知道,陳平與劉邦集團淵源不深,一直與絳灌等元功宿將不和,他長於陰謀權術,善於見風使舵,始終為接近官廷之近幸臣類人物。

據(漢書》卷四十陳平傳,劉邦死時,陳平與周勃俱在燕國軍中,聞劉邦死訊後一人迅速返回,途中逢使者詔陳平與灌嬰屯於滎陽。然而,陳平受詔後,並不赴任,而是馬上馳至長安宮中,於喪前奏事於呂后,「因固請之,得宿衛中。太后以為郎中令,日傅教帝。」也就是說,陳平於劉邦死後,迅速取得呂后之信任,得以不離宮廷,在惠帝身邊侍從主事。陳平之任郎中令,為其和呂后彼此靠近的一步。惠帝五年末,丞相曹參死,六年,陳平為左丞相,郎中令由馮無擇繼任。

據《史記》卷十九功臣表,馮無擇「以悼武王郎中,兵初起,從高祖起豐,攻雍丘,擊項籍,力戰,奉悼武王出滎陽,功候。」悼武王,呂后兄呂澤,高帝時因功封為周呂侯,呂后追封為王。馮無擇為沛縣人,為豐沛元從集團之元功宿將,長期跟隨呂產,呂后元年封為博城侯。看得出來,馮無擇是功臣元從集團當中極為親近呂氏的功臣,由他來擔任郎中令,顯然是呂氏宮廷政治之重要布局。

漢代宮廷權力機構和宮廷政治之成型,當在惠帝死後。據《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惠帝死時,「發喪,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張闢強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不?'丞相曰:『何解?'闢強曰:『帝無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呂臺、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闢強計。太后說,其哭乃哀。呂氏權由此起。」

據《漢書》卷九十七外戚傳,接受張闢強策者為左丞相陳平,其在政治上小心迎合呂后。已如前述,漢代宮廷京城之守衛大體可以分為兩部分,長安內外之各宮城及宮內殿門,由衛尉領南軍守衛,長安城門四周,宮外城中,由中尉領北軍守衛。惠帝以來,衛尉一直由呂氏之親的皇族劉澤擔任,呂后四年,劉澤封琅邪王,衛尉由衛無擇繼任。

衛無擇為高帝功臣,任衛尉之同年四月,受呂后之封為樂平侯,當為呂后所信賴之人。從呂后元年起,南軍由呂祿直接統領,呂氏直接即掌握了各宮殿之出入守備,完全控制了宮廷。漢之中尉,一直由功臣擔當,惠帝時任此職者為戚鰓。

戚鰓,功臣,高帝十一年二月在中尉任上封為臨轅侯,大概一直任到惠帝四年死,其後任不詳。呂產領北軍,當兼中尉之任,掌握了長安城內外之出入守備,控制了京城,其權限所及,不僅外衛了宮廷,且直接威臨及城內之各政府機構、將相功臣。

故《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敘述呂后死後之長安緊張形勢說:呂祿、呂產「各將兵居南北軍,皆呂氏之人。列侯群臣莫自堅命。」即是說長安城內之官僚功臣們,因呂氏控制了南北軍而人人自危,動彈不得。所謂「呂氏權由此起」,就是講的呂氏之權力,由呂氏掌控衛尉、中尉,直接統領南北軍,控制京城長安及各宮殿之守衛開始。

我們知道,南軍僅僅負責宮城殿門之守衛,但並不能自由出入殿中省內,殿中省內,皇帝身邊之侍從警衛,由郎中令領郎官負責,郎中令,為當時宮廷皇權的核心人物。惠帝時,郎中令先後由親近呂氏的陳平和馮無擇任。呂后三年,馮無擇死,郎中令由賈壽繼任,賈壽其人其事,史書幾乎沒有記載,其為郎中令事,為百官表所不載。

據《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呂后七年八月,呂氏與大臣們關係極為緊張,呂產欲歸北軍指揮權於太尉周勃歸國。其時,「郎中令賈壽使從齊來,因數產曰:『王不早之國,今雖欲行,尚可得邪?'俱以灌嬰與齊楚合縱,欲誅諸呂告產,乃促產急入宮。」以此看來,賈壽毫無疑問為呂氏同黨,其為郎中令,當然是呂氏政治之人事。我們也知道,惠帝時之漢朝政治,名義上由惠帝當政,以未央宮為皇帝宮廷,實際上則由呂后主政,以長樂宮為政治之中心。

居長樂宮之呂后,其身邊侍從主事,主要由審食其擔當。審食其,高帝功臣,沛縣人,漢二年,呂后及劉邦家屬身陷項羽軍中為人質,審食其為舍人侍從以來,一直為呂后所信任,侍從身邊。呂后元年,審食其為左丞相,然「左丞相不治事,令監宮中,如郎中令。食其故得幸太后,常用事,公卿皆因而決事。」(《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據此,惠帝以來,雖然郞中令一職一直由呂后擇人控制,然仍主要限於皇帝所在的未央宮一邊,呂后所在的長樂宮,當一直由最親近呂后的審食其主持,其職務,相當於郎中令,為政府大臣與長樂宮相聯繫的中介,呂氏宮廷政治的核心人物。

呂后以女主臨天下,出入有諸多不變,其宮廷政治之另一重要部分,當是宦官。以百官表而言,宦官當由少府及詹事掌管。惠呂時期之詹事任者不明,少府則從高帝期起,一直由陽城延擔任,呂后元年受封為梧城侯。陽城延軍匠出身,負責長安城及長樂未央等各宮殿之建築,不聞多與政治。呂后所幸宦者,有大謁者張卿,內通長樂宮中,外及大臣民間,諸呂、劉澤之封王,皆由田生說動張卿,由張卿外風大臣,內言呂后而成。

高后八年四月,張卿受呂后之封為建陵侯,同時,「諸中宦者令丞皆為爵關內侯,食邑五百戶"(《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張卿,可謂呂后宮廷政治之又一重要人物,為宦官之代表,漢代之宦官政治,當起於此時。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漢代之宮廷政治,起於惠帝期之呂后主政,其宮廷政治機構之成型,則是在惠帝死,呂后臨朝稱制以後。呂后宮廷,以呂后為中心,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一)以呂氏家族為中心的外戚集團;(二)以審食其為中心的親近呂氏的功臣集團;(三)以張卿為中心的宦官集團。

呂后宮廷,乃以長樂宮為中心,通過長樂宮控制皇帝所在的未央宮,進而控制長安城及政府機構,發號施令於天下。宮廷政治的一大特點,就是宮內與宮外之嚴格分斷,宮內之宮廷決策制令,宮外之政府承命執行,分斷宮內宮外之關鍵,乃衛尉和南軍,分斷殿內殿外之關鍵,則是郎中令。

二、大封諸呂諸王與剪除劉氏阻力

1、大封諸呂

呂后稱制後,為了鞏固呂氏的家天下,以抗衡劉姓諸侯王及高祖朝的舊臣,決意大封呂姓子弟為王。漢高后元年(前 187年)冬,她在朝堂上先問右丞相王陵對此有何看法,王陵表示反對,說「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太后聽後十分不滿,又問左丞相陳平和絳侯周勃有何意見,周勃等人回答說:「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呂后喜而罷朝,分封諸呂的決心遂定。

為減少分封諸呂的阻力,呂后首先撤換了一批重要的大臣。她將反對分封諸呂的王陵罷去相位,迫使他以病還鄉,並將陳平由左丞相提升為右丞相,同時,任命其寵臣審食其為左丞相,令其監政宮中,如履郎中令之責,而不治府中之事,常侍左右,決斷天下大事。後又將親近自己的上黨太守任敖調入朝中,任為御史大夫。

接著,呂后便追尊已死的父親臨泗侯呂公為宣王,長兄周呂候呂澤為悼武王,以試探朝臣對自己分封呂氏家族的態度。同時,封魯元公主之子張偃為魯王,封惠帝宮女所生子(實為呂氏諸子)劉山為襄成侯,劉朝為軹侯,劉武為壺關侯,劉疆為淮陽王,劉不疑為恆山王。

朝中老臣看出呂后追尊其故去的父兄為王,並分封惠帝後宮諸子為王、侯,目的在於分封諸呂,不得不迎合其意,奏請立悼武王之長子酈侯呂臺為呂王,割齊國之濟南郡以為呂國。呂后許之。不久,其次兄建成康侯呂釋之死,立其子呂祿為胡陵侯。為掩人耳目,呂后在封立諸呂王侯時,又封立楚王劉交之子劉郢客為上邳侯,封齊王劉肥子劉章為朱虛侯,並將劉章調入宮中宿衛,以呂祿之女與之為妻,加以控制。後來,呂臺死,又立其子呂嘉為王,並立呂后之妹呂須為臨光侯。

呂后所立的兒皇帝懂事後,得知自己非惠帝皇后所生,且知自己的生母已被殺害,聲言長大後要為母報仇。呂后聞知此事,一手遮天,於漢高后四年(前 184 年)夏私自將小皇帝廢掉,殺死,另立漢惠帝後宮所生子常山王劉義為帝,史稱少帝,更名劉弘,另以軹侯劉朝代為常山王。

2、剪除劉氏阻力

此後,呂后更加飛揚跋扈,肆無忌憚地迫害、廢立劉姓王侯,隨心所欲地分封諸呂。漢高后六年(前182年)冬十月,因呂臺子呂嘉在封地內「驕恣」,將其廢黜,另立呂臺弟呂產為呂王。漢高后七年正月,高祖子、趙幽王劉友 因不愛呂后強加給他的呂氏王后,被呂女誣告。太后大怒,召劉友進京,幽之密室,不予進食,使他活活餓死。

二月,呂后又徙梁王劉恢為趙王,封呂產為梁王。呂產既是梁王,又是少帝太傅,長期不赴封國,常留宮中,呂后還割齊國之琅邪郡,封呂須女之夫劉澤為琅邪王。梁王劉恢徙趙後,鬱鬱不樂,呂后又使人毒殺了劉恢寵姬,以呂產之女妻之,以為趙王后。趙王后的從官皆為呂氏,在趙國擅權跋扈,時刻窺探趙王動向。六月,趙王心灰意冷,在封國內自殺身亡。遂立呂祿為趙王。九月,燕王劉建死後,呂后使人殺其後嗣,罷除燕國,旋以呂臺之子呂通為燕王,呂通弟呂莊為東平侯。

漢高后八年(前 180 年)七月,呂后身患重病。她唯恐自己死後呂氏的王侯之位被奪,便下詔以呂祿為上將軍,直領北軍,以呂產為相國,直領南軍,以呂祿之女為皇后,並告誡呂產、呂祿說:「高帝已定天下,與大臣約,曰『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今呂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為變。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毋為人所制。」

呂產、呂祿牢記呂后之言,死死抓住中央軍權不放,企圖使諸呂永掌朝政。

這樣的條件下,呂后從內外兩個方面掌握了漢帝國的統治權,劉氏諸王縱然有心剷除諸呂,但攝於呂后的布局,也只能暫時忍耐。還有一點,就是呂后統治時期,天下晏然,底層百姓也就沒有附和劉氏諸王起事的條件。

相關焦點

  • 平定「諸呂之亂」,代王劉恆毫無功績,為何最終卻繼承了皇位
    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去世之後,雖然皇位歷經三代傳承,但朝政大權始終操持於呂后之手,呂后去世之後爆發「諸呂之亂」,陳平、周勃等人誅滅呂氏集團。在此期間,獲封於代地的劉恆並未立下功績,反而卻在「諸呂之亂」後得以繼承皇位,這又是為什麼呢?
  • 呂雉死後,呂氏家族的結局到底有多慘?
    如果要說我國古代最有權勢和手腕的女性,那麼漢高祖劉邦的妻子呂雉一定是能與武則天、慈禧太后等人並列的強力競爭者。劉邦在世時,呂雉就常常替他處理政務,在朝野內外有著很高的威望,等到丈夫去世,她更是臨朝稱制,直接成為了漢王朝的最高統治者。
  • 賢惠的呂雉,為何會做出人彘事件和冤殺韓信,權力嗎?
    劉邦小小一個亭長,為何會成為一朝開國皇帝?他江山是為呂雉打下的嗎呂雉,字娥姁,山東單父(今單縣)人。因呂父見其相貌不凡,把未滿20的呂雉嫁給四十一歲的泗水亭長劉邦。劉邦去世,孝惠帝繼位,尊其為呂太后。呂太后在孝惠帝期間極力打壓其他劉姓諸侯王,以維持皇帝的權威;然而孝惠帝並不贊同,反而親趙王如弟,尊齊王如兄。因為戚夫人及其子趙王劉如意,數次欲奪劉盈太子之位,呂太后視為威脅、十分記恨,於是有了「人彘事件」。人彘事件之後,呂太后主持政務。
  • 呂雉的屠刀所向披靡,諸王慘死,卻為何最終放過了最強的齊王呢?
    眾所周知當大漢開國皇帝劉邦去世以後,其原配夫人呂雉開始了一場血雨腥風、大開殺戒的「清洗行動」,在這場行動中曾經和她爭風吃醋的戚夫人被做成人彘最終悽慘而死。她的兒子趙王劉如意也在劉盈出去打獵時被呂后毒害,同時為了掃除自己兒子劉盈順利即位坐擁天下的「障礙,」呂雉還直接或間接地殺害了另外被重新冊封的兩任趙王劉友和劉恢,以及燕王劉建的兒子,可以看出此人的手段和心腸是如此的狠毒,讓人畏懼。那麼,既然呂雉的屠刀所向披靡,在殺了劉邦眾多兒子的同時,為何會放過最有實力的長子劉肥呢?難道她不怕此人會奪取自己寬和羸弱的兒子劉盈的皇帝之位嗎?
  •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下令殺掉救過自己命的樊噲?原因其實很簡單
    在中國歷史上,能以布衣之身,白手起家,建立強大統一王朝的,只有兩個人。他們就是劉邦和朱元璋。作為兩個強大王朝的開創者,二人都有一批忠心耿耿的手下為其出謀劃策,二人對待功臣的態度也有些類似,那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呂雉死後的呂家為何會被滅族?多大的冤讎?它的現實意義在哪裡
    漢王朝建立之初,由於劉邦自身實力和根基的限制,為了避免秦始皇與項羽重蹈覆轍,只能承認皇權、王權和相權分離的政治格局。但政治權力永遠是人性中最不願分享的一部分,因此,在劉邦有生之年,又以「白馬之盟」的方式聯合軍功集團,消滅了王權中的異姓王。遺憾的是,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劉邦只能為劉姓子孫做那麼多。項羽之子劉盈在呂雉的支持下,又當了七年的太平天子,一切都清清楚楚。
  • 武則天死後,武家依舊富貴,呂后死後,呂家卻為何慘遭清算殆盡?
    但是武則天被逼退位以後,武家並未受到多大的牽連,她本人也是在上陽宮安然去世的。那麼為什麼兩人和兩個家族會有不一樣的待遇呢? 不同的結局 在漢惠帝劉盈繼位以後,呂雉就走上了她的當權之路。她奉行黃老之道,著力恢復漢朝的農桑、經濟等。
  • 呂雉誅殺了眾多劉姓宗室,劉肥實力強悍,呂雉為什麼會放過他?
    劉邦跟呂雉一個是大漢王朝的皇帝,一個是皇后,同時他們也是歷史上比較優秀的政治家,為了大漢江山能夠穩定,劉邦運用政治手段除掉了異姓諸侯王,而呂雉則是為了自己跟呂家的地位運用政治手段除掉了劉姓宗室。在諸多宗室之中,劉肥作為劉邦的長子,被封為齊王,而齊國是大漢最為富饒的封國,這裡人口眾多、疆域遼闊,可以說對呂雉的威脅最大,為啥呂雉沒有除掉劉肥呢?一:對呂雉有威脅的只有劉如意劉邦一共有八個兒子,分別是劉肥、劉盈、劉如意、劉恆、劉恢、劉友、劉長和劉建,但是嫡子只有劉盈這一個,也就是呂雉的兒子。
  • 權傾朝野的呂雉是怎麼死的?史書記載因病去世,是什麼病呢?
    到了這個地步,劉邦一方面意識到了廢太子之事的不可能,另一方面替戚夫人和劉如意擔心。反觀呂雉這一邊,有群臣支持,自然不用擔心自己的兒子被廢掉,只需要將矛頭對準戚夫人和劉如意就好了。劉邦之所以要廢掉劉盈,一方面是因為劉盈這個人確實差點,另一方面是因為戚夫人不斷吹耳邊風,再一個方面就是怕以後的劉氏江山變為呂氏江山。隨著多次說廢掉劉盈,呂雉的心中怒火越燒越旺,終於最後爆發出來了。
  • 呂雉為何非要用慘絕人寰的方式來報復戚夫人
    後來,劉邦正式捲入反秦浪潮,呂雉卻被關進了監獄,但她始終相信劉邦有一天會腳踏七彩雲朵來接她出去,好在那個最後和她曖昧不清的獄卒審食其,被這個「傻」女人感動了,對其悉心照料,才沒有冤死獄中。劉邦在張良、蕭何等人的指導和幫助下,名氣越來越響,地盤越來越大,日子越過越好。但是,呂雉卻一直沒有等到劉邦的關懷和愛護。
  • 劉邦死前,為何下令殺掉忠心耿耿的樊噲?背後是巔峰權術的表現
    劉邦死前,為何下令殺掉忠心耿耿的樊噲?背後是巔峰權術的表現在中國歷史上,能以布衣之身,白手起家,建立強大統一王朝的,只有兩個人。他們就是劉邦和朱元璋。劉邦殺掉的功臣都是野心勃勃之輩,諸如彭越,英布,韓信等人。無一例外,這些人都是劉邦所分封的諸王。文臣以及諸多劉邦的親衛將領都被留存下來。而對漢王朝來說,部分功臣的留存,為功臣平定「諸呂之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周勃在平定「諸呂之亂」中起著決定作用。
  • 周勃滅呂家後,有自立為王的條件嗎?掌握天下兵馬,卻不做司馬懿
    周勃是漢朝太尉,呂后活著的時候,他各種獻殷勤,這才保住了自己的職權。等到呂后掛了以後,周勃就發力了。 漢文帝就是周勃和陳平接回來的,他們認為漢文帝老媽薄姬不厲害,是好欺負的對象,所以才會選漢文帝劉恆做皇帝。
  • 文景之治,帝國時代第一個盛世
    制定非劉姓稱王,天下共誅之的「白馬之盟」後,駕崩於長安。劉邦死後呂后掌權,再往後就是著名的文景之治了,今天分別從呂后,漢文帝,漢景帝為大家逐一介紹。呂后劉邦駕崩。17歲的太子劉盈繼位,呂雉為太后。劉盈年幼仁弱,大權被呂太后掌握。 呂后兇狠毒辣,為剪除異己,毒殺趙王如意、將戚夫人做成人彘。
  • 樊噲功勳卓著,且和劉邦交情匪淺,劉邦為何要派陳平去殺他?
    而歷史上如同勾踐一般的人還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在開國之後大殺功臣,劉邦在統一天下之後將包括韓信在內的異姓王全部誅殺殆盡,而朱元璋比他更狠,開國功臣除了少數幾個沒有威脅的,別的全殺了,連子孫後代都沒給他們留下。或許由於殺的人實在太多,在劉邦晚年他自己也有點糊塗了,因為當時劉邦甚至連樊噲都要殺。
  • 細品呂雉如何一步步走向權力之巔,破例列入司馬遷的帝王本紀之中
    這一點在後來呂雉在劉邦去世後,砍斷戚夫人手足,將其做成「人 彘 」,可見恨意之深,難以想像,一個女人能把情敵做成 人 彘 ,究竟有多狠,而又何嘗不是極其能隱忍!生死存亡,刀光劍影中,她的心逐漸被磨得堅硬無比。
  • 呂雉主政時期,劉邦兒子幾乎被殺絕,為何長子劉肥卻得以倖免
    在女性主政者中,漢高后呂雉絕對算得上是「心狠手辣」,不僅誅殺了韓信、彭越等大臣,更是將彭越剁成肉醬分於各諸侯,而在劉邦死後又將其寵妾戚夫人做成「人彘」。而在其主政期間,劉氏諸王也多有死於其手者,但其中劉邦的長子劉肥卻得以倖免,這又是為什麼呢?根源便在於劉肥自願降低輩分,從而喪失了對呂后的威脅。呂后為何要對劉氏諸王下手?
  • 白馬之盟:劉邦與大臣定下的盟約,究竟是防大臣還是防呂雉的?
    對於這一點劉邦顯然是知道的,於是在大封群臣之時,更是封了八位異姓王,之後的這些異姓王或主動或被動反叛,除了長沙王吳芮之外,其他的七位都下場悽慘,年邁的劉邦自感時日無多,於是與大臣們定下了「白馬之盟」,簡單地說就是以後的藩王除了姓劉,就沒有可能了,為什麼劉邦會有這樣的決定,那些大臣們又是怎麼樣的反應?
  • 兒子死後呂雉不流一滴眼淚,陳平看後花天酒地,8年後發現真高明
    劉邦和呂雉感情的破裂,源於太子劉盈的懦弱無能。38歲娶妻,48歲反秦,54歲建漢,59歲平定諸侯王,60歲遠徵匈奴,61歲病逝。這個只比秦始皇小三歲的漢高祖,卻仿佛隔著兩代人的劉邦,是典型的大器晚成。一生都在和時間賽跑的他,最大的問題就是儲君的選擇。
  • 平頂山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養龍專家、劉姓始祖!
    暢諸:暢諸,開元初登進士第,九年(721)中拔萃科,官至許昌尉。其《登鸛鵲樓》詩有」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之句,盛傳於時,歷代所賞。當然暢當也有《登觀鵲樓》: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追隨光武帝劉秀平定河北,拜騎都尉,封為成安侯。屢立戰功,晉封期思侯。成為平定蜀地的主將之一。入為奉朝請、城門校尉,定封朗陵侯。永元元年(58年),去世,諡號為愍。馬燧:馬燧,字洵美。汝州郟城(今河南郟縣)人,祖籍右扶風(今陝西興平),唐朝中期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