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之盟:劉邦與大臣定下的盟約,究竟是防大臣還是防呂雉的?

2020-12-07 農夫聊歷史

前言:劉邦在戰勝項羽之後,建立了大漢王朝,此時的大漢政權還不是很穩固,畢竟劉邦的成功源於手下人的奮勇殺敵。對於這一點劉邦顯然是知道的,於是在大封群臣之時,更是封了八位異姓王,之後的這些異姓王或主動或被動反叛,除了長沙王吳芮之外,其他的七位都下場悽慘,年邁的劉邦自感時日無多,於是與大臣們定下了「白馬之盟」,簡單地說就是以後的藩王除了姓劉,就沒有可能了,為什麼劉邦會有這樣的決定,那些大臣們又是怎麼樣的反應?

影視作品中的劉邦與功臣

「白馬之盟」的起因

劉邦與項羽還在玩命地廝殺時,他最大的靠山就是眾多的文臣武將背後的支持,才有了劉邦屢敗屢戰,卻能屢敗屢戰的原因。天下初定,那些為他賣命的將士需要的是褒獎,是肯定,最為直接的方式無疑是加官授爵。但是,在皇位寶座面前,劉邦與昔日的盟友都發生了心理變化,對於劉邦而言,那些臣服於自己的異姓王是否真心臣服?而對於功臣而言,自己的爵位雖然是拿命換來的,但是作為皇帝的劉邦會不會有猜度之心,怕其他臣子都有卻而代之的心思,來個兔死狗烹的辣手?於是韓王信,盧綰,英布,韓信,臧荼,彭越等相繼被剪除。

影視作品中的陳平

這樣就可以了嗎?顯然是不夠的!因為這時的大漢版圖範圍還沒有擴展開來,四方之地需要功臣勳貴之後繼續為大漢建功,於是便有了劉邦大封劉姓子孫就藩的事情,如代王劉恆,齊王劉肥等。把自己的子孫散開去,為大漢江山的穩固做一份貢獻,那麼這都是劉姓的「家天下」做法,和大臣們又有什麼關係?劉邦要的是他們的忠誠,防止自己駕崩之後,呂后會大肆封賞他呂家人,希望功臣勳貴們能以「白馬之盟」的誓言,來制約日後可能出現的呂氏專權。

博物館中收藏的呂后之印

「白馬之盟」帶給功臣勳貴們的好處

國以永存,施及苗裔。

這是劉邦與大臣們定下「白馬之盟」誓言中的其中一句,意思是只要大漢江山永固,你們及你們的子孫所能享有的富貴不變!當然了,享受權利的同時義務也是必須的,那就是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簡單的說就是封王得是皇室成員,而封侯得有軍功。如果有人違反這個約定怎麼辦呢?都可以以此為由進行討伐!這樣做的妙處不少,既給了功臣勳貴們世代相襲的爵祿,更賦予他們包圍大漢江山的職責,有異心的人必然會遭到其他人的共同討伐,包括自己的妻子呂氏一門,而自己的劉姓天下將會更為穩固。

影視作品中的呂雉與劉邦

「白馬之盟」究竟針對的是誰?

漢興,外戚與定天下,侯者二人。故誓曰:「非劉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漢書 外戚恩澤侯表第六》

這是在《漢書》中載明的內容,意思是定下此規定是防止日後外戚弄權,那麼這話的可信度有多少呢?在早於《漢書》的《史記·呂太后本紀》中也有記載,寫的是呂雉想立自家人為侯為將,作為右丞相的王陵,則是搬出了劉邦生前與大臣的約定,意思是呂氏的子孫也得按照約定來辦!這樣的正面反駁予以是觸動了呂雉的逆鱗,而左丞相陳平則是事故圓滑之人,說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結果王陵遭到了架空,這是委以太傅的虛銜,陳平被委以重任。

影視作品中的呂雉

似乎昔日的「白馬之盟」這是喊喊的口號而已,大漢的功臣勳貴們一如既往地享受著高官厚祿,而呂雉也舒心地稱制多年。隨著呂雉薨了,呂氏子孫也遭到了功臣勳貴們和劉姓子孫的清算,他們所依靠的正是昔日的「白馬之盟」為做事準則。可見,劉邦生前所訂立的「白馬之盟」,要制約外戚做大,防範劉姓被取代才是重頭戲!

影視作品中的呂雉

結語:劉邦的「白馬之盟」是在平定諸多異姓王之後出現的,似乎是防止日後功臣勳貴們做大,可是不要忘了,他所封的八大異姓王就剩餘一個吳芮了,難道是特指防範他的?這時的劉邦雖然是年老之軀,但是真要除掉這位僅存的長沙王,自己不用御駕親徵就能實現平叛,可見「白馬之盟」訂立的初衷是安撫功臣勳貴的同時,也是一種託付,其目的是要給他們一個維護劉姓天下的「皇帝特許」之權。

相關史料:

《史記》《漢書》

相關焦點

  • 「白馬之盟」的內容是什麼?它是否真的存在?
    但是,後來劉邦又開始逐步翦除異姓諸侯王,並且與大臣們共同達成了「白馬盟誓」,但是這個盟誓卻存在著很多的疑點。首先,盟誓並沒有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白馬盟誓」堪稱影響了兩漢四百年,它的分量甚至堪比漢高祖劉邦的即位大典。
  • 歷史上的白馬之圍、之盟、禍、變、戰……這麼多白馬,你分得清嗎
    我的記性不太好,經常會把東西記混,今天本來想搜索白登之圍,也就是劉邦因為孤軍深入而被匈奴大軍圍困在白登山的事件。可是對著搜索欄怎麼也想不起這個「登」字,記憶裡千萬匹「白馬」奔騰,於是當我輸入了「白馬之」,彈出來了一系列聯想,讓我本來隱約記得的,都記不清了,原來歷史上有那麼多「白馬」嗎?問:白馬之盟、白馬之禍、白馬之變、白馬之戰、白馬之圍,你能分得清嗎?
  • 呂氏亂政是藉口,劉邦提議周勃為太尉另有深意,只能說呂后不夠狠
    也就是說,陳平、周勃在劉邦駕崩之前是得到了劉邦的口詔,若呂氏稱王則誅殺之。劉邦革命成功離不開呂氏的幫助,但劉邦革命成功後又擔心會被呂氏竊取了勝利的果實,因此與大臣們定下了「白馬盟誓」,埋下以周勃、陳平為首的撥亂反正力量,最終因「呂氏亂政」誅殺了所有呂氏,讓大漢王朝的劉氏宗族祭祀得以延續。
  • 有幾人讀懂了「白馬之盟」的真正含義?分析之後,嚇出了一身冷汗
    有些人活一輩還只是一個孩子,因為這些人眼裡只有好壞之分,而忽視了人類在利益面前的妥協和貪婪。學習歷史的好處是什麼?就是通過歷史讓我們像帝王一樣地去思考問題,並從此擁有一個獨立思考世界的能力。很多人認為劉邦和大臣的白馬之盟是劉邦家族單方面佔盡了便宜,大臣們在皇權的威脅下無奈地同意了這一城下之盟。
  • 劉邦死後15年,託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劉邦別的不行,識人這一塊還是有一套的,託孤大臣並沒有被看錯。要說殺劉邦嫡孫這事,就要先了解一下劉邦的女人呂雉,這個女人可了不得,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早專政的太后。一個人撐起一個家。劉邦早年到處騙吃騙喝,最後更是流亡在外,家裡全靠呂雉一個人撐著,照顧父母、養育子女,此時看起來挺賢惠的,誰能想到日後能整出那麼多事來?協助劉邦鞏固政權。劉邦奪取天下後,呂雉開始從幕後走進決策集團,先設計殺了韓信。後來劉邦廢彭越為庶人,並流放到蜀地,路上遇到呂雉,彭越一個大男人此時就像一個受了委屈的孩子,痛哭流涕訴說自己冤枉,並沒有謀反。
  • 古代重要盟誓為什麼斬殺白馬?有什麼特殊含義?
    一、白馬之盟顧名思義,這次盟誓的主要形式就是斬白馬,這也是有記載最早的一次殺馬為盟。劉邦在奪取天下後,曾幹了件卸磨殺驢的事情,即消滅韓信、彭越、英布等當年幫他一起打天下的異姓王,以穩固劉氏江山。然而異姓王被剷除後,劉邦強勢的妻子呂后卻成為他又一個擔心的隱患,他總是怕在自己百年後,劉氏江山會被呂氏家族所取代。
  • 英國內閣大臣中的「蘭開斯特公爵郡大臣」究竟是什麼的?
    在英國內閣大臣中,排名第五的是外國人一頭霧水的蘭開斯特公爵郡大臣。那麼「蘭開斯特公爵郡大臣」究竟是什麼呢?1399年,英格蘭金雀花王朝的國王理查二世被堂弟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博林布魯克推翻,國王寶座被蘭開斯特公爵家族控制。此事引起了英格蘭約克公爵家族強烈不滿,兩家之間爆發了「玫瑰戰爭」。
  • 皇帝賜大臣的尚方寶劍是真的嗎?
    西漢文景時有個大臣叫衛綰,為人樸實厚重,特靠譜,深受漢文帝漢景帝的信任。 漢代以後,皇帝賜劍褒獎大臣追憶功績的例子,後代史不絕書。 皇帝褒獎大臣,賜劍;皇帝喜歡某人,賜劍。不過尚方劍只象徵了榮譽,並沒有專斷權力的意思。 尚方劍用來殺人的第一例就發生在西漢。漢成帝時丞相是張禹,他兼併土地、聚斂財富、放蕩奢侈、驕奢淫逸,權勢很大,滿朝文武沒人敢說什麼。
  • 劉邦抱著戚夫人見大臣,大臣大罵:桀紂!劉邦大喜:戚夫人有救了
    在呂后精妙的手腕之下,朝臣們紛紛站在呂后一邊,反對劉邦廢長立幼之舉。劉邦見群臣不從,而且呂后實力羽翼逐漸豐滿,於是不得不承認,劉如意當不了皇帝,戚夫人也無法取代呂后。而劉邦也深知,在自己百年之後,兇狠狡詐的呂后絕不會放過自己戚夫人和劉如意。為了保住戚夫人的性命,劉邦絞盡了腦汁,但是一直沒有什麼好方法。最終,劉邦決定讓汾陰侯周昌擔當戚夫人的保護人。
  • 文景之治,帝國時代第一個盛世
    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後,統一天下,定都長安,建立西漢。陸續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公元前195年,討伐英布叛亂時,傷重不起。制定非劉姓稱王,天下共誅之的「白馬之盟」後,駕崩於長安。
  • 安劉氏天下者必周勃也:劉邦的用人智慧,莫過於他對死後的安排
    劉邦在所有人裡過濾了一遍,既要忠誠可靠又能獨擋一面,好像實在找不到了。但是劉邦畢竟是用人大師啊,說到用人,可是他最為驕傲的。當年打敗項羽後,他曾問群臣,自己為什麼能戰勝強大的項羽。大臣於是紛紛拍起馬屁來,有人說劉邦捨得分享,有人說他有大志和海量。
  • 劉邦為什麼不殺呂后?是不敢動,還是動不了?其實是因為不能動
    先是呂后堵住劉邦死訊,一連數日與寵臣審食其密謀除掉元老重臣。第二,呂后違背了劉邦生前所立的「無功不封侯,無姓不為王」的《白馬盟約》,大封呂氏家族為王。再一次,呂后將毒手伸給劉邦的子嗣嬪妃,凡生前受劉邦寵幸的女子,皆遭囚禁折磨,並直接或間接害死了劉邦的三子劉如意、五子劉恢、六子劉友。
  • 劉邦一世精明,為何活著時沒給戚夫人留後路?其實留了不止一條
    即使劉邦給她八百條路,她也會自己將路堵死,除非她的兒子劉如意當上皇帝,而她當上皇太后。即便如此,這對母子能否堅持下去還有待觀察。劉邦死於公元前195年,不久,戚夫人被關在長安的永祥。然後,戚夫人每天只做兩件事:舂米做雜物,然後就是扯著嗓子唱歌,唱的還是哀歌。
  • 皇帝貪財,大臣清廉,大臣勸皇帝少貪財,皇帝傳旨讓大臣別太清廉
    我國著名的貪官是清朝的和珅,人人皆知的清官就是北宋的包拯,貪官臭名昭著,清官兩袖清風,受人尊敬,而在歷史上,卻還出現了這樣一個情況,皇帝很貪財,但是大臣清廉,大臣勸皇帝少貪財,皇帝傳旨讓大臣別太清廉。
  • 劉邦去世十五年後,手下大臣殺掉他的嫡孫,劉邦:當時不應該心軟
    自從漢高帝劉邦死後, 劉家天下似乎變了個天。 呂后為朝政付出了和麼多,但一想到,百年之後,劉家還是那個劉家,劉邦其他老婆生的孩子一個個都是王爺公主
  • 大臣假傳聖旨後,為了哄劉邦高興送了個錦盒,劉邦看後大笑起來
    劉邦自從建立了漢朝,就一直有一塊心病盤亙在內心深處,這就是匈奴這個毒瘤。我們大家都知道匈奴的滋擾問題,困擾了大漢王朝的好幾個皇帝。他們為了能夠平定邊塞戰爭,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財力。甚至採取聯姻的方式,將大美女王昭君都送去給老單于做妻子。
  • 殺死那匹白馬:秦漢帝國與古印歐民族的文化碰撞
    漢太祖劉邦末年,在翦除了異姓諸侯王的威脅之後,劉邦與大臣們「刑白馬」而盟:「非劉而王者……天下共誅之」,意在永遠消除異姓諸侯王威脅皇權的隱患。「刑白馬」中的「刑」在這裡是動詞,即殺戮的意思。殺牲而盟是一種古老的盟約儀式。在先秦時代,這通常指的是在殺牲後歃血(取血塗於唇上),以血液作為溝通人神的介質,向神靈宣誓,上引諸神之權威,以申盟約之效力。
  • 都說劉邦是「流氓皇帝」,劉邦究竟有多流氓?
    在大家的印象裡,劉邦就是個地痞流氓,項羽才是大英雄。按照慣常邏輯,正義會戰勝邪惡,英雄戰勝流氓,然而這次反轉了,流氓戰勝了英雄。項羽死的很慘,自刎之後,被人大卸八塊,凡是搶到殘肢的人,都一一封了侯。而劉邦成為天下之主。
  • 軍機大臣的工作內容究竟是做什麼的,官職竟凌駕於六部之上
    軍機處設軍機大臣,一般是三四人至五六人,最多時達六七人,通稱大軍機。由皇帝在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中選任,沒有定員。其中一人為首席軍機大臣,或稱「揆席」。首席軍機大臣每日入值,隨時準備皇帝召見,即使皇帝外出巡幸也不例外。 軍機大臣的職務是「掌書諭旨,綜軍國之要,以贊上治機務。」即秉承皇帝的旨意辦理軍政事務,實際上是為皇帝作侍從秘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