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劉邦在戰勝項羽之後,建立了大漢王朝,此時的大漢政權還不是很穩固,畢竟劉邦的成功源於手下人的奮勇殺敵。對於這一點劉邦顯然是知道的,於是在大封群臣之時,更是封了八位異姓王,之後的這些異姓王或主動或被動反叛,除了長沙王吳芮之外,其他的七位都下場悽慘,年邁的劉邦自感時日無多,於是與大臣們定下了「白馬之盟」,簡單地說就是以後的藩王除了姓劉,就沒有可能了,為什麼劉邦會有這樣的決定,那些大臣們又是怎麼樣的反應?

「白馬之盟」的起因
劉邦與項羽還在玩命地廝殺時,他最大的靠山就是眾多的文臣武將背後的支持,才有了劉邦屢敗屢戰,卻能屢敗屢戰的原因。天下初定,那些為他賣命的將士需要的是褒獎,是肯定,最為直接的方式無疑是加官授爵。但是,在皇位寶座面前,劉邦與昔日的盟友都發生了心理變化,對於劉邦而言,那些臣服於自己的異姓王是否真心臣服?而對於功臣而言,自己的爵位雖然是拿命換來的,但是作為皇帝的劉邦會不會有猜度之心,怕其他臣子都有卻而代之的心思,來個兔死狗烹的辣手?於是韓王信,盧綰,英布,韓信,臧荼,彭越等相繼被剪除。

這樣就可以了嗎?顯然是不夠的!因為這時的大漢版圖範圍還沒有擴展開來,四方之地需要功臣勳貴之後繼續為大漢建功,於是便有了劉邦大封劉姓子孫就藩的事情,如代王劉恆,齊王劉肥等。把自己的子孫散開去,為大漢江山的穩固做一份貢獻,那麼這都是劉姓的「家天下」做法,和大臣們又有什麼關係?劉邦要的是他們的忠誠,防止自己駕崩之後,呂后會大肆封賞他呂家人,希望功臣勳貴們能以「白馬之盟」的誓言,來制約日後可能出現的呂氏專權。

「白馬之盟」帶給功臣勳貴們的好處
國以永存,施及苗裔。
這是劉邦與大臣們定下「白馬之盟」誓言中的其中一句,意思是只要大漢江山永固,你們及你們的子孫所能享有的富貴不變!當然了,享受權利的同時義務也是必須的,那就是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簡單的說就是封王得是皇室成員,而封侯得有軍功。如果有人違反這個約定怎麼辦呢?都可以以此為由進行討伐!這樣做的妙處不少,既給了功臣勳貴們世代相襲的爵祿,更賦予他們包圍大漢江山的職責,有異心的人必然會遭到其他人的共同討伐,包括自己的妻子呂氏一門,而自己的劉姓天下將會更為穩固。

「白馬之盟」究竟針對的是誰?
漢興,外戚與定天下,侯者二人。故誓曰:「非劉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漢書 外戚恩澤侯表第六》
這是在《漢書》中載明的內容,意思是定下此規定是防止日後外戚弄權,那麼這話的可信度有多少呢?在早於《漢書》的《史記·呂太后本紀》中也有記載,寫的是呂雉想立自家人為侯為將,作為右丞相的王陵,則是搬出了劉邦生前與大臣的約定,意思是呂氏的子孫也得按照約定來辦!這樣的正面反駁予以是觸動了呂雉的逆鱗,而左丞相陳平則是事故圓滑之人,說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結果王陵遭到了架空,這是委以太傅的虛銜,陳平被委以重任。

似乎昔日的「白馬之盟」這是喊喊的口號而已,大漢的功臣勳貴們一如既往地享受著高官厚祿,而呂雉也舒心地稱制多年。隨著呂雉薨了,呂氏子孫也遭到了功臣勳貴們和劉姓子孫的清算,他們所依靠的正是昔日的「白馬之盟」為做事準則。可見,劉邦生前所訂立的「白馬之盟」,要制約外戚做大,防範劉姓被取代才是重頭戲!

結語:劉邦的「白馬之盟」是在平定諸多異姓王之後出現的,似乎是防止日後功臣勳貴們做大,可是不要忘了,他所封的八大異姓王就剩餘一個吳芮了,難道是特指防範他的?這時的劉邦雖然是年老之軀,但是真要除掉這位僅存的長沙王,自己不用御駕親徵就能實現平叛,可見「白馬之盟」訂立的初衷是安撫功臣勳貴的同時,也是一種託付,其目的是要給他們一個維護劉姓天下的「皇帝特許」之權。
相關史料:
《史記》《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