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記性不太好,經常會把東西記混,今天本來想搜索白登之圍,也就是劉邦因為孤軍深入而被匈奴大軍圍困在白登山的事件。可是對著搜索欄怎麼也想不起這個「登」字,記憶裡千萬匹「白馬」奔騰,於是當我輸入了「白馬之」,彈出來了一系列聯想,讓我本來隱約記得的,都記不清了,原來歷史上有那麼多「白馬」嗎?
問:白馬之盟、白馬之禍、白馬之變、白馬之戰、白馬之圍,你能分得清嗎?
先從我記憶比較深的開始吧
白馬之盟:是劉邦老年時期為了防止立「異姓王」導致劉家江山被篡奪,而與數位大臣殺白馬立誓,內容如下:
第一,國以永存,施及苗裔。(只要漢帝國存在,大臣們及其子孫就永遠有酒喝有肉吃)。
第二,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非皇族成員不得封王,如沒有軍功者不得封侯)。
又名:白馬之誓、白馬之約。

白馬之禍:事件發生在天佑二年(905年),朱溫在李振的鼓動下,殺死了眾多大臣,大約三十餘人。殺死後並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兩年後唐朝滅亡。
又名:白馬之變,白馬驛之禍(今河南滑縣)
白馬之圍:也就是我記錯的源頭了,其實應該叫「白馬解圍」、「白馬之戰」才正確。事件發生在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戰初期,司空兼車騎將軍曹操,採用聲東擊西戰法,解圍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襲斬袁紹大將顏良的作戰。也就是我們關二爺大發神威、一戰封神的那次。
又名:白馬之戰、白馬解圍

亂入一個
白馬之說(硬湊):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提出的白馬非馬的辯題,是中國歷史上詭辯案例的代表。
還有什麼我漏掉的嗎?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