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期袁紹公孫瓚是爭奪北方冀州兩大勢力集團,初期佔據優勢的公孫瓚被後起的袁紹所擊敗,一步步喪失了爭奪河北的能力,最終被袁紹圍困易京,兵敗身死,原本他是可以一戰定乾坤的,可是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失利,袁紹得以喘息,並蓄積實力發動對公孫瓚的反攻,大家印象中是公孫瓚在界橋之戰後就徹底失去反擊的能力了,後來的龍湊之戰,依然是袁紹取勝,不過有一次歷史上記載很簡略的巨馬水之戰,此戰之後,公孫瓚再度擁有和袁紹一戰的實力,那麼這個歷史上幾乎忽略的巨馬水之戰對袁紹公孫瓚的影響如何呢?
巨馬水指的應該就是今天的拒馬河,源頭在河北省來源縣境內,順勢於太行山山脈大峽谷中。
《水經注》巨馬河出代郡廣昌縣淶山,即淶水也。
《淶水縣誌》晉劉琨守此以拒石勒。
淶水改成巨馬水的時候也就是在漢朝時,是用來形容河水湍急入奔騰的駿馬,後來改稱拒馬河,是在西晉霸王之亂時,劉琨曾在此據守,遏制石勒南下態勢,不過劉琨並未能夠抵擋住石勒的攻勢,因為劉琨不聽取手下建議,貿然出擊導致大敗。
歷史記載上,公孫瓚曾追擊袁紹部將崔巨業至巨馬水,殺傷甚眾,但是這件事只是記載於《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都沒有記載,都是說公孫瓚在界橋、龍湊兩戰失敗後,就灰溜溜的逃回幽州,不再南下了,也就不會發生什麼巨馬水之戰了,但是顯然後面袁紹和公孫瓚還在青州死磕了兩年,界橋、龍湊之戰也並未將公孫瓚完全打垮,尤其是界橋之戰,只不過是將雙方實力平衡而已,並未讓袁紹在實力上勝過公孫瓚。
《三國志.袁紹傳》瓚步兵三萬餘人為方陳,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
界橋之戰時,公孫瓚四萬大軍集結於界橋,包括精銳的萬餘騎兵部隊,而袁紹主要是步卒,按照常理來說,此戰公孫瓚是基本上穩贏的,戰前的局勢是,袁氏雖然是四世三公,但是袁紹畢竟是剛剛接管冀州,人心並不完全支持袁紹,哪怕是官渡之戰後,還不是有很多郡縣叛變袁紹,所以說袁紹四世三公的背景還不足以給他換取足夠的資本,尤其是在軍事上。
而公孫瓚在和袁紹開戰前,剛剛在冀州的渤海境內,大破青州黃巾,俘獲7萬餘口,輜重無數,冀州境內無論是士族還是百姓在袁紹和公孫瓚之間選擇時,必然會更加傾向於公孫瓚,在那個環境下,公孫瓚顯然比袁紹更有實力。
《後漢書.公孫瓚列傳》遂舉兵攻紹,於是冀州諸城悉畔從瓚。
所以說只要打贏界橋之戰,袁紹基本上就只能逃跑再尋其他地盤了,可是人心不穩的袁紹一方竟然可以在界橋之戰中大敗公孫瓚的優勢主力部隊,麴義幫了袁紹大忙,他之前在涼州呆過,熟悉騎兵作戰的特點,也知道步卒在平原地帶該如何應對騎兵的衝擊,公孫瓚顯然是沒有在意過麴義是誰,在麴義率部突出於袁紹大軍主陣的時候,公孫瓚沒有多想,直接派精銳的騎兵衝擊麴義的突出部,這就是公孫瓚的失誤了。
公孫瓚希望依靠騎兵部隊的衝擊力擊潰袁紹軍的防線,但是沒有讓騎兵部隊發揮騎射優勢,而麴義則是在公孫瓚騎兵部隊抵達己方射程後,利用強弩進行射殺,公孫瓚先頭部隊遭遇損失,進而引發了全局混亂,袁紹軍在麴義引領下發動反擊,公孫瓚大敗於界橋,個人覺得此戰,公孫瓚主要損失的是步卒,騎兵部隊,除了戰爭初期的折損外,在袁紹追擊中,步兵想要追殺騎兵這太難了。
《三國志.袁紹傳》瓚部迸騎二千餘匹卒至,便圍紹數重,弓矢雨下。
在麴義等人向前方追擊的時候,被打散的公孫瓚騎兵部隊和後方留守的袁紹相遇,這裡記載有兩千餘騎,而這必然僅僅是公孫瓚被衝散的騎兵部隊的一支,所以個人猜測,此戰公孫瓚的騎兵部隊並未遭受重創,而這也給公孫瓚在白馬水反擊戰中保留了實力,畢竟袁紹在當時還無法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他是在擊敗公孫瓚後,和曹操打官渡之戰的時候,才有能力集結萬餘騎兵的,而界橋之戰、龍湊之戰、白馬水之戰都是發生在初平三年,1年之內,袁紹沒有能力組建可以和公孫瓚一戰的騎兵力量。
《後漢書.袁紹列傳》三年,瓚又遣兵至龍湊挑戰,紹復擊破之。瓚遂還幽州,不敢復出。
《三國志.公孫瓚傳》瓚軍敗走勃海,與範俱還薊,於大城東南筑小城,與虞相近,稍相恨望。
在大多數歷史記載中,公孫瓚在經歷界橋、龍湊之戰後就徹底失去南下爭奪冀州的興趣了,反倒是和劉虞打起來了,並且在誅殺劉虞後,公孫瓚的名望跌落谷底,界橋之戰時,公孫瓚徵討袁紹前還發布了袁紹的十大罪過,加之軍力強盛,大家也是更加傾向於支持公孫瓚的,可是你私自誅殺劉虞,加之在內部肅清異己,結果就是,使得原本可以袁紹爭奪河北的公孫瓚集團只能成為對方口中的一塊肉,區別就是什麼時候吃而已。
可是這樣的記載顯然是斷檔了的,因為給人的感覺是,界橋之戰後,公孫瓚就被擊垮了,那何來的青州爭奪戰呢?而且還是打了兩年,也就是初平三、四年這兩年,既然公孫瓚都被袁紹打趴了,公孫瓚都只能蜷縮在幽州等死了,還那裡有心情去打青州呢?所以說公孫瓚必然要打一場翻身仗,那就只能是白馬水之戰了。
《後漢書.公孫瓚列傳》紹遣將崔巨業將兵數萬攻圍故安,不下,退軍南還。瓚將步騎三萬人追擊於巨馬水,大破其眾,死者七八千人。乘勝而南,攻下郡縣,遂至平原,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據有齊地。
袁紹令部將崔巨業圍攻故安,故安線隸幽州涿郡,這是袁紹在前期戰事順利後,向北推進到公孫瓚的地盤了,如果說公孫瓚不打一次漂亮的反擊戰,那什麼立足呢?這裡也是記載了公孫瓚派遣單是3萬餘人的步騎混合部隊,顯然公孫瓚還具備一支騎兵部隊,不然怎麼會追擊崔巨業於巨馬水呢?崔巨業必然是提前得知公孫瓚南下就撤軍了的,步兵追擊步兵不是太好追,而騎兵追擊就容易多了。
白馬水之戰的勝利使得袁紹遭遇一敗,但是戰死有沒有七八千人就不知道了,畢竟沒有其他的歷史記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此戰的確扭轉了公孫瓚前期戰局不利的態勢,袁紹給予的進攻壓迫也是減輕了的,所以公孫瓚才可以趁勢南下,沿著冀州東部南下,在青州攻城略地,而袁紹只能放任這種局面。
可以說界橋之戰將勝利的天平偏向了袁紹,但是巨馬水之戰,勝利的天平又開始偏向公孫瓚了,畢竟這個時候公孫瓚還沒有和劉虞徹底鬧掰,如果公孫瓚和袁紹保持高度的軍事對峙,公孫瓚也是不會對劉虞有所過分行動,其實兩人要是能夠合作,那麼河北的天下也就沒袁紹什麼事了,劉虞的人望足以穩定幽州冀州,他主管後方,公孫瓚負責在前線開疆拓土,最起碼能夠佔領河北四州。
至於這個崔巨業是誰,也什麼才能,歷史上記載的太少了,只是在公孫瓚上書要討伐袁紹時,列舉了袁紹十大罪過,其中的第六罪就和崔巨業有關。
《典略》紹令崔巨業候視星日,財貨賂遺,與共飲食,剋期會合,攻鈔郡縣,此豈大臣所當宜為?
《後漢書.公孫瓚列傳》紹令星工伺望祥妖,賂遺財貨,與共飲食,克會期日,攻抄郡縣。
也就是說崔巨業當時和袁紹私下關係不錯,崔巨業還給袁紹看過星象,公孫瓚這是在暗示袁紹有不臣之心,希望找到什麼祥瑞來證明自己是繼漢之後的王朝開創者唄,既然公孫瓚將其列為袁紹的一大罪過,那麼這件事應該是真的,最起碼崔巨業特意給袁紹看過星象,但是崔巨業應該是名將軍啊,看星象也只是他的副業吧,暫不知他的軍事才能如何,為何要派他去打故安呢?
個人猜測可能和袁術挑撥其的反袁紹聯盟有關。
《三國志.武帝紀》袁術與紹有隙,術求援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
袁術和袁紹之間有裂隙,也可以說是袁氏的悲劇,如果他們兩人的實力能夠整合在一起的話,是不是就沒曹操劉備孫權什麼事情了,而袁術聯合的反袁紹聯盟就是從北至南的廣闊區域,公孫瓚,陶謙、袁術三方聯盟,當時劉備還未成氣候,只不過是依附於公孫瓚的的弱小勢力而已,再者反袁紹聯盟的圍剿下,袁紹必然要反擊,所以他找到了還是盟友的曹操。
那麼顯然和曹操合兵先行擊潰劉備陶謙袁術等人,才可以最快破解這個聯盟對袁紹的威脅,所以個人猜測,北上圍攻故安的崔巨業並非袁紹軍的主力,畢竟最起碼麴義還在啊,他是在袁紹公孫瓚關東和解後被殺的,如果當時袁紹只是有圍攻故安這麼一個軍事行動的話,麴義總要比崔巨業強吧。
但不管怎麼說,白馬水之戰,的確讓公孫瓚再度擴張了實力,只不過這次他不是在和袁紹爭奪冀州了,而是南下去爭奪青州,而圍繞著青州的爭奪,才徹底讓公孫瓚退出了爭奪河北的歷史舞臺,兩年的鏖戰,公孫瓚的家底打沒了。
《三國志.先主傳》瓚表為別部司馬,使與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紹。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袁紹攻公孫瓚,先主與田楷東屯齊。曹公徵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
劉備也應該就是在這個階段進入青州的,也曾一度擔任平原相,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初平四年秋,曹操因為自己父親被殺事件大舉進攻陶謙,陶謙是向田楷劉備求援的,而兩人還能出兵救援陶謙,說明在袁紹公孫瓚於青州鏖戰時,公孫瓚還是有餘力了的。
《後漢書.公孫瓚列傳》。紹復遣兵數萬與揩連戰二年,糧食並盡,士卒疲睏,互掠百姓,野無青草。紹乃遣子譚為青州刺史,揩與戰,敗退還。
可是在袁譚出任青州刺史後,一切都變了,歷史上沒有記載袁譚是如何擊敗田楷的,但是袁紹公孫瓚在青州死磕了兩年,兩人都傾注了大量的資源人力,可是最終公孫瓚什麼也沒有得到,是高投入低回報的事情,而袁紹再怎麼說也是拿下了青州北部一帶,是有收穫的,而至於公孫瓚為何不在繼續和袁紹在青州死磕了,個人覺得,就是公孫瓚打不下去了。
相對來說袁紹的核心統治區域距離青州戰場更近,而且他可以隨時切斷幽州和青州的聯繫,而公孫瓚為了維護在青州的地盤,必然要付出比袁紹更多的代價,兩人在青州對峙階段,就沒有圍繞著爭奪冀州再次發生大規模戰役,那麼雙方應該是在冀州幽州交界地帶都布置了相對的兵力,所以雙方都沒有機會,只能在青州死磕,而袁紹的地利位置優勢也就逐漸發揮出來了,最起碼後勤保障問題,袁紹沒有公孫瓚那麼大的負擔。
《後漢書.趙岐列傳》是時,袁紹、曹操與公孫瓚爭冀州,紹及操聞岐至,皆自將兵數百裡奉迎,岐深陳天子恩德,宜罷兵安人之道,又移書公孫瓚,為言利害。
最終青州之戰落下帷幕,田楷敗走,袁紹佔領了青州北部,公孫瓚也沒什麼說的了,所以漢廷派來調節的使者趙岐,成為了袁紹公孫瓚罷兵的一個臺階,大家都打不動了,正好有這麼一個機會,自然都選擇罷兵了,而且丟了青州,對公孫瓚實力來說是一次打擊,投入過多卻沒有回報,此後才是公孫瓚固守幽州的階段,無論公孫瓚還有沒有南下的野心,他都需要恢復實力的時間。
所以說在雙方和解後,公孫瓚也並未在袁紹後院失火的時候有任何軍事行動。
《後漢書.袁紹列傳》三月上已,大會賓徒於薄落津。聞魏郡兵反,與黑山賊幹毒等數萬人共覆鄴城,殺郡守。
黑山軍已經攻陷袁紹大後方的鄴城了,被說什麼剛剛和解,不太適合出兵,這麼好的機會都放過的話,那麼活該公孫瓚覆滅了,所以說,在袁紹後院失火的時候,公孫瓚沒有針對袁紹的軍事行動,只能說青州之戰過後,公孫瓚實力大損,他失去了放手一搏的雄心。
總的來說,白馬水之戰是界橋之戰後,公孫瓚反擊的一次勝利,可是在接下來的大戰略爭奪中,公孫瓚丟了青州,令其實力大減,加上公孫瓚回到幽州後和劉虞鬧翻,幽州陷入內訌中,袁紹抓住機會積攢實力,最終在易京徹底擊敗了公孫瓚。
參考資料《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袁紹傳》《三國志.公孫瓚傳》《三國志.先主傳》《典略》《淶水縣誌》《水經注》《後漢書.公孫瓚列傳》《後漢書.趙岐列傳》《後漢書.袁紹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