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曾有三大不世出名將,曹劉各得其一,最強的卻倒在袁紹腳下

2021-01-13 必須知道的歷史

漢末群雄,最初嶄露頭角的那批人僅剩曹操一人走到亂世中期,其餘董卓、丁原、呂布、孫堅、袁紹、袁術、公孫瓚、陶謙等,皆死於戰火中。有人說還有一個例外,劉備,然而劉備的知名度遠不及這些人,根本稱不上是嶄露頭角。後世人可將漢末群雄分為三個層次的人物,董卓者屬一流,陶謙者屬三流,而公孫瓚則處於不偏不倚的二流。


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歷史有名,大部分歷史愛好者都知曉,而白馬義從是依附於公孫瓚出現的。公孫瓚喜騎白馬披白袍著白甲,全身上下皆白,領著麾下騎兵衝鋒,好似高山雪崩,有著勢不可擋、無可匹敵的壯觀景象。中原產馬少,質量不如草原,因而公孫瓚湊齊這白馬大軍不容易,需要一刀一槍從烏桓、鮮卑、匈奴等草原部族手中搶來。

歷史上的白袍將軍不止公孫瓚一位,原是南梁武帝蕭衍隨從、後成傳奇名將的陳慶之也是著白袍的,素有「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的童謠形容。公孫瓚名留漢末青史,一部分功勞是自身特色和才能,還有一部分功勞是出身於他麾下的三位不世出名將。


何謂「不世出」?非世間所常有。這三位當得起。第一位,中國人熟悉的趙雲。趙雲是白馬義從中的一員,由於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劉備的人格魅力,他早早離開公孫瓚,投奔劉備。從北方群雄的部下到喪家之犬的小兵,趙雲並沒有後悔,迅速接替過去張飛和關羽的位置,成為劉備的貼身保鏢。從《三國志》看,趙雲當時沒有獨領一軍,地位不顯,卻能一直作為劉備的護衛首領,可謂是深得信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趙雲最傳奇的事跡當屬「兩扶幼主」,第一次是從五千虎豹騎的追擊中護住劉禪及甘夫人;第二次是驕傲放縱的孫夫人慾攜劉禪歸江東,幸得趙雲帶兵在長江處截住,並順利奪回劉禪。史家陳壽在著正史《三國志》時,也與後世小說《三國演義》的觀點是一致的,認為趙雲能徵善戰、忠肝義膽,能與劉備兩位義弟關羽張飛相提並論。


第二位,田豫,劉備故交,曹魏太中大夫、長樂亭侯。田豫在公孫瓚麾下時,並未得到任何重用,被視作一小吏對待。早年劉備投靠公孫瓚尋得棲息之地,年紀尚小的田豫見備為雄主,因而託身於他,劉備也投桃報李委以重任。奈何,後來因母親年老無人奉養,田豫只好回鄉,臨行前劉備鼻涕眼淚直流,言:「恨不與君共成大事也。」

這一去,便是天各一方,再無相見。解決完家中事,田豫出仕,公孫瓚任命其為東州縣令。史書評價:瓚雖知豫有權謀而不能任也。後來,田豫一加入曹魏集團便是重鎮南陽的太守,因有勇有謀,得到曹操重用,調往北方鎮守北疆,先後擊敗和教化北方烏桓、鮮卑等部落,是名副其實的鎮守北疆第一人,較之公孫瓚做得更好更為徹底。


第三位,嚴綱。嚴綱是位名聲不顯的漢末猛人,號稱公孫瓚手下第一將,作為白馬義從的統領。《後漢書》是這樣描述白馬義從的: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無論是與胡人的戰爭,還是與北方諸侯的戰鬥,白馬義從都發揮出飛彈般的作用,作為一支輕騎兵,嚴綱將他們的騎射和機動性發揮到一種極致。

北方蠻夷部落口口相傳: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但英雄總有落幕的時候,一次作戰,由於公孫瓚的指揮失誤,導致嚴綱及白馬義從被袁紹的強弩當作活靶子,貫穿殲滅。至此,嚴綱與白馬義從成為絕唱,胡人們再也不用擔心白衣了。


公孫瓚比不上曹操、劉備、袁紹等英雄,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他知人不善用,總是在意那些細枝末節的東西。有人說,細節決定成敗,可這不就是所謂的「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嗎?應當是不可取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


相關焦點

  • 公孫瓚麾下三大名將:曹操劉備各得其一,剩下一人最厲害死得最早
    我們或許談起曹操、劉備、孫權、袁紹等人時能夠說出他們很多事故,但是,很多人或許會忽略一個人,那就是公孫瓚。公孫瓚出身貴族,但是因為母親地位低下,他也受到了影響,只能在郡中小吏。不過因為長相出眾,加有辯才,被涿郡太守賞識,招為女婿,從此公孫瓚人生發生變化,在嶽父的支持下,他慢慢建立功勳,成為中郎將,在與烏桓人、鮮卑人作戰時,他勇猛向前,威震邊疆,加之後來大敗黃巾軍,於是威名大震,當時有很多人都曾在他麾下效力,劉備三兄弟就在其中。
  • 公孫瓚麾下3大名將:劉曹各得其一,餘下的才是最強的
    天下九州成為了各諸侯勢力爭奪的目標。其中,公孫瓚作為當時北方的諸侯之一,他的勢力很強,可以與二袁並立,那個時候,曹操的勢力都遠不及他。於是在他的身邊也聚集了很多的能人志士。在公孫瓚麾下有三位猛將,曹操和劉備各得一位,剩下那位實力最強,可惜死得很早。趙雲劉備得來的那位想必很多人已經知道了,他就是常山趙子龍趙雲。
  • 公孫瓚、袁紹同為北方之雄,為何公孫瓚最終敗給袁紹
    袁紹盤踞冀州,公孫瓚佔據幽州,如同一山不容二虎,而兩虎相爭的結果,就是必有一死。公孫瓚的勢力與袁紹是不相上下的,何況公孫瓚還是一員在戰場上廝殺多年的悍將,可是為何公孫瓚最終還是敗給了袁紹,落得個自焚身死的悽涼下場呢?
  • 公孫瓚麾下有三大名將,曹操劉備各得一位,剩下一位才是最強的
    公孫瓚麾下的三員大將也堪稱人中俊傑,他們分別是田豫、趙雲、嚴綱,在那個惜才的年代,公孫瓚也算是別樹一幟,將自己愛將悉數贈與別人。田豫我們先來看看田豫。劉備的死對頭曹操得到了田豫,之前田豫曾跟過劉備,後來劉備到豫州刺史後,田豫因為父母年邁沒有跟隨劉備,令劉備惋惜不已,後來田豫安頓好父母后,投奔了公孫瓚,但卻一直不得公孫瓚重用,後來公孫瓚被袁紹滅掉後田豫投奔了曹操,很快得到了曹操的器重,常年鎮守曹魏北疆,將北方牧民打的落花流水,在他的管制下,曹魏北境一直平靜無戰事,稱為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 公孫瓚手下有三大名將,曹操劉備各得一個,還有一人是誰?
    不過後來,大部分被魏蜀吳所招收,那就是公孫瓚。 公孫瓚 公孫瓚也算是白手起家,沒有孫權那樣的基業,也沒有曹操那樣的機遇,跟劉備一樣,都是從默默無聞做起來的,當初還是劉備的學長,
  • 劉備是公孫瓚的兄弟,為什麼又投奔到殺了公孫瓚的袁紹麾下?
    在河北地區,袁紹摧毀了公孫瓚的勢力,並佔領了整個河北,極大地增強了他的實力,開始與南方的曹操爭雄。此時劉備被曹操打敗,去投奔了袁紹。這其實是件很耐人尋味的事情。因為公孫瓚是劉備的同學,劉備視公孫瓚為哥哥。兩人結交早在他們一個是家族不受重視的庶子,一個是窮困潦倒的劉姓平民時。
  • 公孫瓚麾下有三名猛將:曹操劉備各得其一,最後那位卻無人能降
    先有董卓權傾朝野獨攬大權,後有亂世之中群雄割據,漢王朝早已名存實亡。而各路諸侯中,又以袁紹憑著「四世三公」的家族底蘊,於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成為關東各路諸侯的盟主,以攻伐奸臣董卓而聞名天下。這一段歷史,令後人至今仍然津津樂道。
  • 公孫瓚麾下有3大名將,曹操劉備各得其一,剩下那個卻無人能降
    漢末三國時期,曾出現過許多割據一方的諸侯群雄,其中就有著名的「白馬將軍」公孫瓚。今人談到公孫瓚,對其大多只剩下「劉備故友」的印象,其實歷史上的公孫瓚,威名一度遠震北疆。在公孫瓚與袁紹爭鋒前期,他還曾一度佔據上風。不僅如此,公孫瓚麾下也曾是猛將如雲,其中三員大將堪稱一時之傑,他們分別是嚴綱、趙雲和田豫。
  • 公孫瓚麾下三員大將,劉曹各搶一個,為什麼最厲害的卻沒人能要?
    各地官員只要有膽有兵,拉起大旗紛紛起義。以中興漢室之名,行造反顛覆之實。三國亂世之中,都是以實力分高下。有四世三公背景的袁紹袁本初,因為本身實力強大,在官渡之戰前,一直是北方軍閥的頭一把交椅。短短數年之間,就割據了大半個北方。在整個北方幾乎沒有對手。唯一給他帶來麻煩的,就是佔據北京一帶,有「白馬義從」之稱的公孫瓚。
  • 公孫瓚手下3員大將,曹操和劉備各得一個,還有一位被袁紹處死
    而與此同時,全國各地開始響應起義,各地的群雄都紛紛崛起,想要趁亂分得天下。而其中最著名的豪強就屬袁紹、曹操、公孫瓚、孫策和劉備等人,而混亂初期,公孫瓚等人的實力都是非常強的。公孫瓚為漢末的一個武將,由於相貌英俊,為人圓滑聰慧,所以就被當地的太守看中,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 三國志11:英雄集結劇本,為什麼河北的袁紹往往幹不過公孫瓚?
    手下猛將謀士也是一流勢力的水準,可以說除了劉曹孫三家之外的第一勢力也不為過。猛將顏良文丑,都是一流武將之列,還有鞠義這個不錯的弓將,河北四庭柱之一的高覽雖然沒有特技,不過面板屬性也稱得上二流水準。謀士有田豐,雖然也是沒有特技,但是對於河北這群呆瓜來說,直接就智商碾壓了。其餘還有一群80多智力的,就已經夠用了。
  • 「白馬義從」公孫瓚,曾經威震塞外,可惜被袁紹的地道戰破了
    《三國演義》對公孫瓚的描寫很少,但這真的是個不可忽視的人物。劉備、趙雲都曾是他的手下,而他和袁紹更是一對宿敵。 首先介紹一下背景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公孫瓚機智善辯驍勇善戰,很快就混出了頭。
  • 袁紹篇:簡述袁紹與公孫瓚交惡的因果,以及磐河、界橋的地理概念
    他任命田楷為青州刺史,徐州的陶謙也極有可能是在這一期間與公孫瓚建立的盟友關係。所以我們可以想見,公孫瓚在這一時期的實力應該是非常的雄厚。至少在表面上看來,公孫瓚是當時北方唯一一個能夠與袁紹抗衡的諸侯。這一點讓冀州諸城的這些郡守縣令們看到了搬到袁紹的希望。並且公孫瓚與袁紹之間也存在著一些比較容易點燃的矛盾導火索。歸結起來大概有這麼三點。
  • 公孫瓚手下三員猛將,劉備曹操各得一位,而最厲害的率領白馬義從
    而幽州的公孫瓚是早期的諸侯霸主,雖然出身世家大族,但是他的起家卻是靠著自己一點點的打拼出來的,在北方對陣袁紹時,也是多次佔據上風,這當然離不開他手下的三員猛將,而最厲害的一位率領白馬義從。他與劉備結識就是在公孫瓚那裡,前期劉備兵少勢微,於是投奔公孫瓚。而那時的公孫瓚並不看好趙雲,甚至曾經嘲諷趙雲說:你那裡的人都願意投奔袁紹,你為何來我這裡?所以對於趙雲也並不信任。而劉備可不同,見到趙雲如獲至寶,還經常與其促膝長談。後來成為劉備和諸葛亮身邊的保鏢,長坂坡就阿鬥,七進七出,勇猛異常。
  • 劉表手下三大猛將,孫權劉備各得其一,曹操卻得到最強的那個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三國時有一群厚道軍閥,秉持一定的道德操守,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如劉璋、劉表。 史書記載,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使得萬裡肅清、群民悅服;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納劉備,據地數千裡,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相比中原戰火連連,荊州卻一片平和,當時許多士民逃離中原,選擇前往荊州避難,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諸葛亮。
  • 公孫瓚手下有三名猛將:曹操劉備各搶走一個,最後那個卻無人能降
    公孫瓚出身貴族,相貌俊美很得涿郡太守的喜愛,娶得太守女兒之後他慢慢的做到了中郎將。隨之成為稱霸一方的軍閥,他以強硬的態度對待北方的遊牧民族,威震邊疆。 他光靠著自己作戰勇猛自然不能讓號稱漢末最強諸侯的袁紹都吃盡了苦頭,手下有不少的將領,其中有三位大將,分別是嚴綱、趙雲以及田豫。
  • 公孫瓚手下有三位大將,曹操劉備各得一位,剩下一位才是最強的!
    董卓未除的時候就有十八路諸侯出現,但是這其中還有部分諸侯未來,所以說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勢力眾多。成王敗寇,人們能夠記住的只有勝者,例如蜀國劉備,魏國曹操以及東吳孫權。除此之外,我們能記住的人少之又少。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三國早期勢力最大的公孫瓚,他曾經也是一位稱霸北方的諸侯,公孫瓚手下曾有三位大將。他被吞併後,曹操劉備各得一位。曹操得到的將領公孫瓚手下的田豫是三國中著名的猛將,他起初是跟隨在劉備手下,可是當時劉備要出任豫州刺史,而自己家中老母在不得遠行,所以沒能跟隨劉備而去。田豫和劉備感情很深,臨行前還依依不捨。
  • 白馬水之戰,公孫瓚反擊袁紹;兩年鏖戰丟了青州,公孫瓚打沒家底
    東漢末期袁紹公孫瓚是爭奪北方冀州兩大勢力集團,初期佔據優勢的公孫瓚被後起的袁紹所擊敗,一步步喪失了爭奪河北的能力,最終被袁紹圍困易京,兵敗身死,原本他是可以一戰定乾坤的,可是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失利,袁紹得以喘息,並蓄積實力發動對公孫瓚的反攻,大家印象中是公孫瓚在界橋之戰後就徹底失去反擊的能力了,後來的龍湊之戰,依然是袁紹取勝,不過有一次歷史上記載很簡略的巨馬水之戰
  • 三國霸主袁紹實力究竟有多強?他曾絕地反擊,擊潰騎兵之王公孫瓚
    文:操雲飛(作者原創授權)袁紹完成了冀州的內外一統之後,在河北擴張已有根基,從這個時候開始直至去世,冀州都一直是袁紹方最重要的基礎,而除了冀州,袁紹接著要解決的就是幽州的麻煩,幽州公孫瓚這個時候也是一個厲害的角色,在這個時候,袁家兄弟兩強爭雄的局面已然形成,而河北一代最能夠壓制急速膨脹的袁紹的就是公孫瓚
  • 三國霸主袁紹實力究竟有多強?他曾絕地反擊,擊潰騎兵之王公孫瓚!
    文:操雲飛(作者原創授權) 袁紹完成了冀州的內外一統之後,在河北擴張已有根基,從這個時候開始直至去世,冀州都一直是袁紹方最重要的基礎,而除了冀州,袁紹接著要解決的就是幽州的麻煩,幽州公孫瓚這個時候也是一個厲害的角色,在這個時候,袁家兄弟兩強爭雄的局面已然形成,而河北一代最能夠壓制急速膨脹的袁紹的就是公孫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