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袁紹同為北方之雄,為何公孫瓚最終敗給袁紹

2020-12-25 騰訊網

在東漢末年,中央權威掃地、地方豪傑並起的混亂年代裡,在北方大平原上,有兩大諸侯並立,分別是袁紹和公孫瓚。袁紹出身名門,家族是人盡皆知的四世三公,袁紹年輕時就憑著家裡的優越官宦背景,得以進入官場,好不得意。

公孫瓚就沒袁紹的命那麼好,他雖然是貴族出身,可是母親的地位低微,所以沒能過上貴族子弟應有的優裕生活,年輕時就投身軍旅,靠著在北方邊境上和少數民族武裝的殘酷廝殺,才得以嶄露頭角,最終成為擁兵一方的軍閥。

雖然出身和經歷都不同,但是袁紹和公孫瓚兩人卻殊途同歸,最終在北方戰場上相遇,不過他們卻是兩顆互相碰撞的流星,激烈的光芒在撞擊的那一刻,在北方發出震撼的巨響,結果只能有一方存活。

袁紹盤踞冀州,公孫瓚佔據幽州,如同一山不容二虎,而兩虎相爭的結果,就是必有一死。公孫瓚的勢力與袁紹是不相上下的,何況公孫瓚還是一員在戰場上廝殺多年的悍將,可是為何公孫瓚最終還是敗給了袁紹,落得個自焚身死的悽涼下場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1、公孫瓚的民族政策失敗,惹來嚴重外患

在東漢時期,我國北方有一支強大的遊牧民族,叫做烏丸,此外還有一些勢力較小的遊牧民族,但是都不成氣候,唯有烏丸、鮮卑時常南下劫掠、侵擾北方邊境,成為正北邊境的一大禍患。以當時的朝廷,自然沒能力對南下的烏丸進行大規模的徵討,畢竟國內都打成一鍋粥了,哪有能力去討伐呢?

所以當時的朝廷對我國北方和西北一帶的少數民族武裝,基本上採取懷柔招撫的策略,在一段時間內,倒是保得邊境的安穩。可是對於這一條基本國策,公孫瓚卻不以為然,他在北方長大,在邊境當兵,打得最多的就是遊牧民族武裝。

對於這些外族,公孫瓚的想法就是來一個殺一個,殺到他們不敢再來。公孫瓚身體力行,倒也取得了多次和鮮卑、烏丸等少數民族的作戰勝利。

可是常年的戰鬥,就是窮兵黷武,國家只會越打越窮,越打越吃力,與外族之間的民族矛盾難以化解,還結下了仇恨。最終,公孫瓚和北方少數民族結怨結仇,卻又一直不能徹底將之消滅,形成惡性循環。當他殺敗朝廷指派的幽州牧劉虞後,被劉虞兒子劉和,以及劉虞生前的舊部招募軍隊接連打敗。而在擊敗公孫瓚的部隊中,就有數萬少數民族武裝。

袁紹就不一樣了,他善待少數民族,還能借用他們的武裝力量,最終袁紹、劉和以及烏丸、鮮卑等少數民族武裝,消滅了公孫瓚幽州軍團的精銳戰鬥力,讓公孫瓚在北方徹底淪為劣勢。

2、公孫瓚剛愎自用、心胸狹隘,自招外敵

公孫瓚是一名軍人,雖然他作戰勇敢、能徵善戰,可是他的性格缺陷也十分明顯,那就是過分崇尚武力,剛愎自用之餘還心胸狹隘。雖然當時的朝廷已經沒有能力約束四方的諸侯,但是畢竟是中央朝廷,是天下的共主。然而對於朝廷指派過來擔任幽州牧的上司劉虞,公孫瓚根本沒把他放在眼裡。

劉虞是東漢皇族,名聲好、政績佳,所以被朝廷指派為封疆大吏。他不但是公孫瓚的直屬上司,連職位和地位都比公孫瓚大很多。最重要的是,劉虞是一位真心治理國家,希望北方安定、民族融洽的公僕。

他上任後,盡心治理地方、招撫流民、恢復生產,還招撫了許多邊境的少數民族,緩和民族矛盾,減少了邊境的戰鬥。

劉虞擔任幽州牧沒有幾年,北方邊境和睦了許多,百姓也可以安居樂業。就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打算依附朝廷,聽從劉虞治理的時候,公孫瓚居然將各少數民族派出的使者一一暗殺,以阻止劉虞立下功勞。

與此同時,公孫瓚持續和少數民族作戰,在幽州窮兵黷武,甚至是劫掠幽州民眾,讓百姓民不聊生。

公孫瓚堅持自己的錯誤理念,不理會朝廷、百姓和北方少數民族的切實需求,窮兵黷武,最終失去了來自朝廷、民間和外部勢力的支持。老對手袁紹還有曹操、劉備作為盟友,而公孫瓚則腹背都是敵人,這都是他咎由自取。

3、公孫瓚晚年不思進取,無法面對失敗

公孫瓚在北方的幽州經營數十年,勢力強大,還有戰鬥力強悍的武裝力量,尤其是他的親兵——白馬義從,可謂是當時首屈一指的騎兵部隊。公孫瓚作為軍人固然重視武裝力量,可是他卻在南下冀州的戰鬥中失敗後,就不思進取。

起初,公孫瓚兵力強盛,於是南下攻打袁紹的冀州。袁紹面對南下的公孫瓚軍團,一開始打得很吃力,畢竟公孫瓚的騎兵部隊戰鬥力強,而且在戰鬥地理環境中擁有居高臨下的優勢。可是隨著戰爭的持續,公孫瓚的軍隊漸漸失去銳氣,加上敵人太多,開始連打敗仗,尤其是讓公孫瓚賠上了白馬義從的界橋之戰,更是一敗塗地。

爭奪冀州的戰鬥失敗後,公孫瓚又因為殺害劉虞導致被各方勢力圍著打。失去了白馬義從等精銳部隊,公孫瓚又開始了打敗戰的噩夢。最終公孫瓚的軍隊折損大半,狼狽退回幽州大本營北平。

回去後,公孫瓚沒有訓練兵馬,積蓄力量,而是閉守不出。

他挖戰壕、堆土丘,把自己的營壘設置在土丘上。然後將大量糧草、軍械堆積在自己的營壘中,以此堅守。他還開始猜疑自己的部下,不讓他們接近自己,只讓自己的妻妾和自己住在一起,讓婦人大聲說話以此向外傳達指令。

而強敵袁紹在冀州摩拳擦掌、仇家劉和在幽州內部磨刀霍霍,公孫瓚就算不能主動出擊,也應該加強防備才是,可是他卻不思進取,只知道藏著、躲著,怎麼可能不失敗呢?

綜上所述:

公孫瓚雖然是軍人,可是他的職權不只是管理軍隊,還得率領部隊,保境安民。偏偏公孫瓚就不這麼做。他連年對外作戰,已是窮兵黷武。此外,他還劫掠百姓,以此獲得軍事物資。在幽州百姓都希望過太平日子的時候,他卻要打仗,原因是他想打擊外族,他眼紅劉虞的赫赫功績。

要知道,百姓是一個國家的基礎。對於地方來說,百姓就是社會生產力和重要勞動力。打仗就意味著許多社會生產活動會受到影響,甚至是停擺。農民不能安心耕田,哪來的軍糧;作坊裡沒有人工作,哪裡來的武器盔甲。

百姓無法勞作,就失去了收入;公孫瓚難以獲取軍用物資和軍糧,就加倍掠奪民眾。如此惡性循環,不但使得公孫瓚的軍隊處境艱難,也讓地方百姓痛恨他,幽州變得窮困。

不善待百姓,自然失去民心,這就是公孫瓚敗給袁紹的根本原因。

反觀袁紹,他實行仁政,受到百姓愛戴。當袁紹過世時,青、冀、幽、並四州百姓都為他痛哭。公孫瓚呢?他死的時候,想必幽州百姓和少數民族都想放鞭炮吧。

公孫瓚雄踞北方,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卻漸漸失去了支持和優勢。當中原因就在於他對內不能緩和民族矛盾、安撫百姓、發展社會生產,對外四處樹敵、窮兵黷武,陷入各方勢力的圍剿。袁紹的做法卻是和他相反,所以一個能成功,一個就只能失敗。說到底,公孫瓚只是一個崇尚武力的軍人,而不是一個政治家,難以成為優秀的軍閥。

參考資料:《三國志》、《後漢書》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公孫瓚擁有10多萬精銳騎兵,為何最終敗給了河北的袁紹?
    要說公孫瓚也是有本事之人,曾領數十騎就能殺的鮮卑數百騎落荒而逃,也是公孫瓚先後的輝煌戰績,使得北方遊牧民族不敢南下犯鏡。後來袁紹和袁術因討伐董卓分贓不均起了刀兵,而此戰中公孫瓚之弟公孫越戰死,至此公孫瓚便與袁紹結下梁子,此時的公孫瓚勢力強大,袁紹是很忌憚的,於是將渤海郡推授給公孫瓚之弟公孫範以結友好,隨後公孫瓚利用此有利形勢破了青州、
  • 界橋之戰,袁紹與公孫瓚打成平手?為什麼公孫瓚會一蹶不振呢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位三國初期,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軍閥……公孫瓚。公孫瓚字伯圭,和袁紹一樣也是貴族出身。事實上,在袁紹、曹操、袁術這些人在洛陽花天酒地的時候公孫瓚就已經長駐北方邊疆地區。憑藉手上的特種部隊白馬義從打遍北方無敵手。
  • 白馬水之戰,公孫瓚反擊袁紹;兩年鏖戰丟了青州,公孫瓚打沒家底
    東漢末期袁紹公孫瓚是爭奪北方冀州兩大勢力集團,初期佔據優勢的公孫瓚被後起的袁紹所擊敗,一步步喪失了爭奪河北的能力,最終被袁紹圍困易京,兵敗身死,原本他是可以一戰定乾坤的,可是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失利,袁紹得以喘息,並蓄積實力發動對公孫瓚的反攻,大家印象中是公孫瓚在界橋之戰後就徹底失去反擊的能力了,後來的龍湊之戰,依然是袁紹取勝,不過有一次歷史上記載很簡略的巨馬水之戰
  • 袁紹篇:簡述袁紹與公孫瓚交惡的因果,以及磐河、界橋的地理概念
    他任命田楷為青州刺史,徐州的陶謙也極有可能是在這一期間與公孫瓚建立的盟友關係。所以我們可以想見,公孫瓚在這一時期的實力應該是非常的雄厚。至少在表面上看來,公孫瓚是當時北方唯一一個能夠與袁紹抗衡的諸侯。這一點讓冀州諸城的這些郡守縣令們看到了搬到袁紹的希望。並且公孫瓚與袁紹之間也存在著一些比較容易點燃的矛盾導火索。歸結起來大概有這麼三點。
  • 劉備是公孫瓚的兄弟,為什麼又投奔到殺了公孫瓚的袁紹麾下?
    在河北地區,袁紹摧毀了公孫瓚的勢力,並佔領了整個河北,極大地增強了他的實力,開始與南方的曹操爭雄。此時劉備被曹操打敗,去投奔了袁紹。這其實是件很耐人尋味的事情。因為公孫瓚是劉備的同學,劉備視公孫瓚為哥哥。兩人結交早在他們一個是家族不受重視的庶子,一個是窮困潦倒的劉姓平民時。
  • 「白馬義從」公孫瓚,曾經威震塞外,可惜被袁紹的地道戰破了
    袁紹打敗公孫瓚並不容易,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段階段是191年的界橋之戰、192年的巨馬水之戰、龍湊之戰 那時的人們發起戰役都得有個名目,叫做「師出有名」,否則在大義上就站不住腳。 公孫瓚雖對袁紹不滿,卻也沒有開啟戰端。直到191年,袁術任命孫堅為豫州刺史,屯兵陽城。
  • 公孫瓚一手好牌,最終打的稀巴爛,這是為何?
    在黃巾軍興起之時,公孫瓚抵擋不住,於是朝廷派劉虞前來任幽州牧,劉虞非常有名望,他與遊牧民族進行溝通,雙方最終休戰,劉虞因為安撫遊牧民族有功而被授予太尉之職,封為襄賁侯,但這引起了公孫瓚的嫉妒
  • 三國演義中,前期袁紹護主為何後期敗給曹操?
    筆者回答這個問題:三國演義中,前期袁紹護主為何後期敗給曹操?袁紹家族身世顯赫,袁紹的高祖父袁安。袁安為司徒。袁安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袁京,小兒子袁敞。袁敞為司空。袁京的兒子袁湯是太尉。袁湯有四個兒子,其中三兒子袁成、四兒子袁隗分別是司空、司徒。
  • 袁紹坐擁四州之地是北方的霸主,為何最終輸給了曹操
    文/寂寞的紅酒袁紹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梟雄,在曹操崛起前,袁紹一直是北方的霸主。鼎盛時期的袁紹坐擁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四地,擁兵數十萬,手下人才濟濟,是北方乃至中國最具實力的諸侯。不過,袁紹雖然兵強馬壯、實力雄厚,長期虎視天下,但最終卻輸給了異軍突起的曹操。
  • 劉備本是公孫瓚同窗兼下屬,為何後者兵敗危亡時,他卻袖手旁觀?
    「白馬將軍」公孫瓚劇照 此後,公孫瓚憑藉「白馬義從」在幽州攻城拔寨,袁紹則席捲河北大地,兩大諸侯為北方霸權展開爭鬥,「界橋之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 三國志11:為啥公孫瓚總能稱霸河北,不全怪袁紹,還有其它原因!
    了解三國的玩家都知道,公孫瓚和袁紹是一對冤家對頭,也是河北勢力中彼此最為難纏的對手,在三國歷史中他倆也確實爆發了你來我往的大戰,而笑到最後的是袁紹,吞併了公孫瓚,最終成為了一個超強勢力,進而威脅到了中原的曹操。
  • 趙雲離開公孫瓚後,為何選擇落魄的劉備?而不是曹操或者袁紹?
    為什麼趙雲會選擇劉備,而不是當時勢力強大的袁紹,或者冉冉升起的雄主曹操?要知道,當時的劉備可謂是狼狽不堪,連個立足之地都沒有。那麼,劉備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魅力呢?居然,能夠讓趙雲如此心神以往?了解三國的人都知道,趙雲最開始跟隨的人是公孫瓚,後來發現公孫瓚並非明主,才選擇另投他人的。
  • 公孫瓚手下3員大將,曹操和劉備各得一個,還有一位被袁紹處死
    而其中最著名的豪強就屬袁紹、曹操、公孫瓚、孫策和劉備等人,而混亂初期,公孫瓚等人的實力都是非常強的。公孫瓚為漢末的一個武將,由於相貌英俊,為人圓滑聰慧,所以就被當地的太守看中,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而公孫瓚也不負眾望,在邊塞駐守之時,連連立功,成功平定了邊塞少數民族造反。之後他一路加官進爵,還曾在漢獻帝的指揮下,大破黃巾軍。
  • 三國志11:英雄集結劇本,為什麼河北的袁紹往往幹不過公孫瓚?
    一、袁紹勢力按說袁本初在河北那應該是一家獨大的局面。手下猛將謀士也是一流勢力的水準,可以說除了劉曹孫三家之外的第一勢力也不為過。猛將顏良文丑,都是一流武將之列,還有鞠義這個不錯的弓將,河北四庭柱之一的高覽雖然沒有特技,不過面板屬性也稱得上二流水準。謀士有田豐,雖然也是沒有特技,但是對於河北這群呆瓜來說,直接就智商碾壓了。
  • 公孫瓚曾有三大不世出名將,曹劉各得其一,最強的卻倒在袁紹腳下
    漢末群雄,最初嶄露頭角的那批人僅剩曹操一人走到亂世中期,其餘董卓、丁原、呂布、孫堅、袁紹、袁術、公孫瓚、陶謙等,皆死於戰火中。
  • 趙雲原本是公孫瓚的部下,為何劉備要帶走趙雲,公孫瓚居然同意了?
    早在他投奔公孫瓚後,雖然立下了赫赫戰功,卻依然最終投奔劉備。而當時公孫瓚被袁紹攻擊,處於危難之時,也正是正是用人之際。那麼公孫瓚為什麼會放任勇猛而又忠誠的趙雲離開呢? 因為公孫瓚從來沒有把趙雲當成自己人。 趙雲投奔公孫瓚的時候可不是像《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單槍匹馬」,而是帶著一幫子人馬來的。
  • 強大的公孫瓚,為何迅速敗亡?
    直到渭水之戰時,早已統一北方的曹操才有條件帶鐵騎5000列十重陣!漢末亂世之初,群雄並起,雖然個個名頭都很大,但實際上,大多數諸侯所仰仗的,都是內地的軍隊。這些軍隊雖然經歷過黃巾之亂,有一定的戰鬥力和戰鬥經驗,但比起常年在邊疆廝殺的邊軍來,還是稚嫩了一下。
  •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公孫瓚篇(尾聲)——白馬將軍的隕落
    然後歷數界橋之戰等雙方戰事,公孫瓚敗多勝少,但北方少數民族都很怕公孫瓚,所以袁紹勸公孫瓚跟自己聯合,把主要精力放在北方邊疆,不要再敵視自己。通讀書信全文,除了對公孫瓚以給堂弟公孫越復仇為藉口佔奪冀州地盤一事有所指責外,整體的語氣是比較客氣的,對雙方的恩怨、北方的形勢梳理得很客觀,並沒有咄咄逼人。公孫瓚怎麼回復的呢?《漢晉春秋》載:瓚不答,而增修戍備。
  • 公孫瓚有統一北方的實力,為何落得同窗好友劉備都離他而去的下場
    也正是這層關係,讓劉備有了起家的資本,他在平定黃巾之亂後,很快就選擇和公孫瓚合作,公孫瓚是他的同窗好友,倆人關係還是不錯的,隨後他就依附公孫家族發展。劉備劇照可是後來,劉備就脫離了公孫瓚,在公孫瓚與袁紹對峙的時候,他也沒有做出什麼貢獻。為何他會這麼做呢?
  • 公孫瓚帳下3大名將,劉備曹操各搶走一個,地位最高的無人能降
    東漢末年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曹操、劉備、孫權、袁紹等梟雄涿鹿中原,這些梟雄中,還不乏孫堅、公孫瓚等名將的身影,只不過他們實力較弱,在群雄亂鬥中,最終成了他人走向勝利的階梯。 公孫瓚出身貴族,但是由於他的生母地位卑賤,影響了公孫瓚的仕途,導致他只在郡中混了個小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