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位三國初期,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軍閥……公孫瓚。
公孫瓚字伯圭,和袁紹一樣也是貴族出身。事實上,在袁紹、曹操、袁術這些人在洛陽花天酒地的時候公孫瓚就已經長駐北方邊疆地區。憑藉手上的特種部隊白馬義從打遍北方無敵手。因為,他的坐騎是一批白馬,所以人們稱呼他為白馬將軍。
正當,公孫瓚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東漢朝廷爆發黃巾之亂,各地軍閥擁兵自重。
袁紹一開始,也沒多大地盤。《三國演義》中說袁紹佔據北方四州那是後來從別人手上奪過來的。
袁紹奪取第一塊地盤就是冀州,那原先是韓馥的地盤。在那袁紹和公孫瓚爆發了一場大戰……界橋之戰。
公孫瓚和袁紹結仇有兩個原因,第一是自己弟弟公孫越的死和袁紹有關,因為袁紹的決策失誤導致和孫堅翻臉。袁術派公孫越討伐孫堅,在這個過程中很不幸公孫越陣亡了,所以公孫瓚把這個責任歸到袁紹頭上了。
第二個原因更重要,原先袁紹和公孫瓚商量好平分冀州結果到好,袁紹勸服韓馥把冀州讓給自己,把公孫瓚當槍使,這些就是二人結仇的原因。
界橋之戰公孫瓚和袁紹打成平手,為什麼公孫瓚就一蹶不振了呢
這場戰爭,表面上是公孫瓚為了給兄弟報仇,實際上還是為了搶地盤。冀州這塊風水寶地本來說好他們倆人各自一半,結果被袁紹一個人獨吞了。公孫瓚,在這場戰役損失掉了自己的精銳部隊白馬義從。但是,袁紹的損失也不小。應該算平手,那麼公孫瓚為什麼會敗得那麼慘。
首先,這一場戰役的失敗,直接導致冀州這塊重要的城池被袁紹奪走了。公孫瓚,是長年鎮守邊關的大軍閥除了幽州之外。一直把冀州作為南下中原的跳板。現在,戰敗直接就壓縮了生存空間。並且,還要分兵對抗烏恆這些異族的進攻。
第二:公孫瓚的重要部隊白馬義從在這場戰役中全軍覆沒。這支部隊是東漢王朝最厲害的騎兵部隊,曾經打得匈奴東南西北都找不到了。還曾經,以兩方之眾打得三十萬黃巾軍大敗而逃。但是,在界橋這個地方卻成了他們的墳墓。從此,公孫瓚就缺少了一個機動兵團。
第三:最重要的原因,幽州那個地方最高的行政長官是劉虞,他的血統要比劉備還要正宗。他是真正的大漢宗親。一山怎麼能容二虎,要奪取天下要有地方豪強的支持。而公孫瓚,又偏偏和他們過不去。所以,袁紹進攻幽州的時候,那些地方豪強勢力一致都支持袁紹。還有就是,公孫瓚這個人,比較兇殘動不動殺人。所以,大難臨頭的時候,就沒有人肯幫他。這才是,公孫瓚最後戰敗,下場悲慘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