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橋之戰,袁紹與公孫瓚打成平手?為什麼公孫瓚會一蹶不振呢

2020-12-18 茅第說歷史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位三國初期,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軍閥……公孫瓚。

公孫瓚字伯圭,和袁紹一樣也是貴族出身。事實上,在袁紹、曹操、袁術這些人在洛陽花天酒地的時候公孫瓚就已經長駐北方邊疆地區。憑藉手上的特種部隊白馬義從打遍北方無敵手。因為,他的坐騎是一批白馬,所以人們稱呼他為白馬將軍。

袁紹劇照

正當,公孫瓚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東漢朝廷爆發黃巾之亂,各地軍閥擁兵自重。

袁紹一開始,也沒多大地盤。《三國演義》中說袁紹佔據北方四州那是後來從別人手上奪過來的。

袁紹奪取第一塊地盤就是冀州,那原先是韓馥的地盤。在那袁紹和公孫瓚爆發了一場大戰……界橋之戰。

公孫瓚手下大將趙雲

公孫瓚和袁紹結仇有兩個原因,第一是自己弟弟公孫越的死和袁紹有關,因為袁紹的決策失誤導致和孫堅翻臉。袁術派公孫越討伐孫堅,在這個過程中很不幸公孫越陣亡了,所以公孫瓚把這個責任歸到袁紹頭上了。

第二個原因更重要,原先袁紹和公孫瓚商量好平分冀州結果到好,袁紹勸服韓馥把冀州讓給自己,把公孫瓚當槍使,這些就是二人結仇的原因。

袁術劇照

界橋之戰公孫瓚和袁紹打成平手,為什麼公孫瓚就一蹶不振了呢

這場戰爭,表面上是公孫瓚為了給兄弟報仇,實際上還是為了搶地盤。冀州這塊風水寶地本來說好他們倆人各自一半,結果被袁紹一個人獨吞了。公孫瓚,在這場戰役損失掉了自己的精銳部隊白馬義從。但是,袁紹的損失也不小。應該算平手,那麼公孫瓚為什麼會敗得那麼慘。

首先,這一場戰役的失敗,直接導致冀州這塊重要的城池被袁紹奪走了。公孫瓚,是長年鎮守邊關的大軍閥除了幽州之外。一直把冀州作為南下中原的跳板。現在,戰敗直接就壓縮了生存空間。並且,還要分兵對抗烏恆這些異族的進攻。

公孫瓚劇照

第二:公孫瓚的重要部隊白馬義從在這場戰役中全軍覆沒。這支部隊是東漢王朝最厲害的騎兵部隊,曾經打得匈奴東南西北都找不到了。還曾經,以兩方之眾打得三十萬黃巾軍大敗而逃。但是,在界橋這個地方卻成了他們的墳墓。從此,公孫瓚就缺少了一個機動兵團。

白馬義從部隊

第三:最重要的原因,幽州那個地方最高的行政長官是劉虞,他的血統要比劉備還要正宗。他是真正的大漢宗親。一山怎麼能容二虎,要奪取天下要有地方豪強的支持。而公孫瓚,又偏偏和他們過不去。所以,袁紹進攻幽州的時候,那些地方豪強勢力一致都支持袁紹。還有就是,公孫瓚這個人,比較兇殘動不動殺人。所以,大難臨頭的時候,就沒有人肯幫他。這才是,公孫瓚最後戰敗,下場悲慘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白馬水之戰,公孫瓚反擊袁紹;兩年鏖戰丟了青州,公孫瓚打沒家底
    東漢末期袁紹公孫瓚是爭奪北方冀州兩大勢力集團,初期佔據優勢的公孫瓚被後起的袁紹所擊敗,一步步喪失了爭奪河北的能力,最終被袁紹圍困易京,兵敗身死,原本他是可以一戰定乾坤的,可是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失利,袁紹得以喘息,並蓄積實力發動對公孫瓚的反攻,大家印象中是公孫瓚在界橋之戰後就徹底失去反擊的能力了,後來的龍湊之戰,依然是袁紹取勝,不過有一次歷史上記載很簡略的巨馬水之戰
  • 袁紹篇:簡述袁紹與公孫瓚交惡的因果,以及磐河、界橋的地理概念
    那麼,冀州的諸城為什麼要背叛袁紹歸順公孫瓚呢?除了這些冀州諸城的郡守縣令們看到了韓馥的不幸遭遇後,所產生的對自身前途的擔憂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公孫瓚的崛起。公孫瓚就這樣以磐河為中心,正式向袁紹宣戰,並開始集結兵馬,接受四方諸侯的投誠,「冀州諸城悉畔從瓚」的記載,應該也是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頂峰。關於磐河的具體位置,一直都有爭論。我在本系列公孫瓚篇中有過一個簡略的陳述,原文標題是《三國爭霸第一戰—淺析界橋之戰中公孫瓚袁紹的兵力部署及作戰經過》。
  • 公孫瓚、袁紹同為北方之雄,為何公孫瓚最終敗給袁紹
    袁紹盤踞冀州,公孫瓚佔據幽州,如同一山不容二虎,而兩虎相爭的結果,就是必有一死。公孫瓚的勢力與袁紹是不相上下的,何況公孫瓚還是一員在戰場上廝殺多年的悍將,可是為何公孫瓚最終還是敗給了袁紹,落得個自焚身死的悽涼下場呢?
  • 「白馬義從」公孫瓚,曾經威震塞外,可惜被袁紹的地道戰破了
    公孫瓚和袁紹之間為什麼會爆發戰爭?袁紹自己覺得光憑自己打不下來,在謀士的建議下聯合了公孫瓚,雙方共同攻打冀州。 公孫瓚為人實在,打就打,沒那麼多其它想法。袁紹卻採取了政治攻勢,派了說客高幹、荀諶去遊說韓馥,大意是這樣的:「親,公孫瓚那小子帶著燕地精銳之師打過來了,袁紹也很能打,在他們的聯軍之下,冀州肯定保不住了,您快想想怎麼辦吧!」
  • 界橋之戰:步弓兵戰勝騎兵的一次經典戰例
    在東漢末年袁紹和公孫瓚之間的"界橋之戰"就是一次著名的步兵碾壓騎兵的例子。  界橋之戰,公孫瓚曾部署了一萬多的騎兵,卻意外被袁紹的步兵打的潰不成軍。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界橋之戰又分別給公孫瓚和袁紹帶來了什麼影響呢?
  • 強大的公孫瓚,為何迅速敗亡?
    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都曾是公孫瓚部下。冀州,公孫瓚一度深入到了界橋,離袁紹的大本營鄴只有一步之遙;兗州,公孫瓚的部將範方率軍支援劉岱,影響極大。致命的休戰期提到公孫瓚與袁紹的角逐,界橋之戰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分水嶺。界橋之戰的詳細情況,小編在之前的文章中做過分析,不再贅述。不過,即便是界橋之戰後,公孫瓚也並未落入下風,他在與袁紹的連番激戰中,互有勝負。直到:朝廷調解,雙方休戰!讓公孫瓚徹底落入下風的,正是這致命的休戰期。
  • 公孫瓚擁有10多萬精銳騎兵,為何最終敗給了河北的袁紹?
    ,即使擁兵自重,也難成大事。後來袁紹和袁術因討伐董卓分贓不均起了刀兵,而此戰中公孫瓚之弟公孫越戰死,至此公孫瓚便與袁紹結下梁子,此時的公孫瓚勢力強大,袁紹是很忌憚的,於是將渤海郡推授給公孫瓚之弟公孫範以結友好,隨後公孫瓚利用此有利形勢破了青州、
  • 從界橋到易京,面對袁紹,公孫瓚緣何一敗再敗?
    曹操 公孫瓚在界橋之戰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對袁紹的輕視,做出了錯誤的軍事決策。公孫瓚率軍到達界橋後,在沒有派出斥候偵察敵情的情況下,看到麴義兵力少,就直接將1萬騎兵一分為二,從兩側攻擊麴義,卻忽略了麴義身後的千張強弩。麴義是名大將,以800精兵成功地阻擋公孫瓚的騎兵,使得公孫瓚的騎兵成為千張強弩的活靶。公孫瓚敗退之後,衝散了後面的步兵,致使全軍混亂,士兵四處逃散。 其實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雖敗,但損失並不大。
  • 劉備本是公孫瓚同窗兼下屬,為何後者兵敗危亡時,他卻袖手旁觀?
    「界橋之戰」是各地諸侯爭奪地盤公開化的第一次大會戰,曾經混亂的東漢郡縣,不再模糊不清地歸屬漢朝統治,而是被劃分到各個諸侯的勢力範圍,曹操、袁紹、袁術、劉表、陶謙等諸侯都漸漸展露出逐鹿天下的勢頭。對於這場戰爭,公孫瓚傾巢而出,各路精銳馬步軍與袁紹擺開陣勢,袁紹則以步兵與弩兵為主,交替掩殺,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 趙雲是公孫瓚的部將,三救公孫瓚,為什麼後來追隨了劉備?
    公孫瓚見砍倒繡旗,撥轉馬頭,往回逃。趙雲挺槍躍馬,直取麴義。戰不數合,一槍刺麴義於馬下。趙雲一騎馬飛入紹軍,左衝右 突,如入無人之境。公孫瓚引軍殺回,紹軍大敗。因為趙雲的出現,公孫瓚不再逃,而且反敗為勝。
  • 劉備是公孫瓚的兄弟,為什麼又投奔到殺了公孫瓚的袁紹麾下?
    在河北地區,袁紹摧毀了公孫瓚的勢力,並佔領了整個河北,極大地增強了他的實力,開始與南方的曹操爭雄。此時劉備被曹操打敗,去投奔了袁紹。這其實是件很耐人尋味的事情。因為公孫瓚是劉備的同學,劉備視公孫瓚為哥哥。兩人結交早在他們一個是家族不受重視的庶子,一個是窮困潦倒的劉姓平民時。
  • 趙雲本是公孫瓚手下,為什麼公孫瓚會將其讓給劉備?
    公孫瓚和趙雲一樣,也是大帥哥一枚,史載他「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年輕時在涿郡當小吏時,涿郡劉太守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公孫瓚成為一方軍閥時,趙雲投奔了他,同時依附他的,還有落魄時投奔他的同學劉備(二人同師事過盧植)。公孫瓚問趙云:「聽說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紹,怎麼唯獨你能迷途知返呢?」
  • 三國志11:英雄集結劇本,為什麼河北的袁紹往往幹不過公孫瓚?
    因為袁紹的外患實在是太多了,而且,電腦並沒有蔣委員長那麼高明的「攘外必先安內」的舉措。近水樓臺先得月,袁紹的老家南皮下面就是空城平原,這就是袁紹的囊中之物,本來是可喜可賀之事。結果,平原卻是整個三國志11中有數的幾個絞肉機戰場之一。隔岸相對的,就是難啃的硬骨頭黃巾軍。黃巾軍雖然整體質量不高,但是領頭的哥仨一個比一個噁心。
  • 漢末梟雄公孫瓚,與劉備一同師從名師,卻落得自焚高樓
    劉虞和公孫瓚共處幽州,韓馥和袁紹共處冀州。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他們彼此都在企圖兼併對方。初平二年,在討伐董卓之戰中,袁紹和韓馥甚至企圖推舉劉虞為帝,以此代替董卓擁立的漢獻帝。雖然對袁紹等人的提議,劉虞嚴詞拒絕,但是他無論如何劉虞也沒有想到,這居然成了公孫瓚殺死他的藉口,在《三國志魏志公孫瓚傳》注引《典略》:瓚曝虞於市而祝曰:「若應為天子者,天當降雨救之。」時盛夏,竟日不雨,遂殺虞。
  • 公孫瓚一手好牌,最終打的稀巴爛,這是為何?
    說起公孫瓚,很多人都會想起他的同學劉備,在《三國演義》中,公孫瓚不僅收留了劉備等人,並且給劉備等人創造了展現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在眾諸侯中大放異彩。那到底是公孫瓚怎樣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碎,最終輸掉的呢? 威震塞外
  • 他是袁紹手下頭號猛將,騎兵的剋星,如果不死官渡之戰不會輸
    本是冀州牧韓馥手下的部將董卓討伐戰結束後麴義背叛韓馥與袁紹結盟助袁紹奪取了冀州,次年公孫瓚大舉南下,在界橋與袁紹爆發激戰,公孫瓚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5000輕騎兵,中間則是戰鬥力最為強悍的騎兵部隊白馬義從。
  • 公孫瓚帳下3大名將,劉備曹操各搶走一個,地位最高的無人能降
    東漢末年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曹操、劉備、孫權、袁紹等梟雄涿鹿中原,這些梟雄中,還不乏孫堅、公孫瓚等名將的身影,只不過他們實力較弱,在群雄亂鬥中,最終成了他人走向勝利的階梯。 公孫瓚出身貴族,但是由於他的生母地位卑賤,影響了公孫瓚的仕途,導致他只在郡中混了個小吏。
  • 劉備認識公孫瓚,最大的好處不是借兵,而是成功地挖走了趙雲
    劉備是三國蜀漢政權的建立者,奮鬥一生,最終當了皇帝,早年,劉備起家時,條件非常差,要兵沒兵,要將沒將,要地盤沒地盤,整天東奔西走,不是打遊擊就是到處投靠,比如,投靠公孫瓚,投靠袁紹,投靠曹操,投靠劉表等等。直到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輔佐自己,這才鹹魚翻身,一路風生水起。
  • 趙雲是超一流戰將,公孫瓚為何不把他留在身邊,而白白便宜了劉備
    但是,趙雲的第一個主人卻不是劉備,而是公孫瓚。為什麼公孫瓚放著趙雲這樣的超一流戰將不用,要把他送給劉備呢?其實,趙雲在公孫瓚麾下時根本沒展現什麼本事,談不上公孫瓚知道趙雲很能打,而趙雲也並不是棄公孫瓚跟隨劉備的!
  • 公孫瓚為何敢單挑巔峰時期的這兩個超一流猛將,難道他不怕死嗎?
    公孫瓚,武功高強,北方諸侯,東漢末年的一代梟雄,尤其是他手下的「白馬義從」騎兵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是呂布是三國24名將之首,文丑也位列24名將之中,都是當時的超一流猛將,而公孫瓚卻不是三國24名將之一,為何敢單挑巔峰時期的呂布和文丑?難道他不怕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