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馬牆村名的由來
如今的白馬牆村坐落在「白馬城」的舊址。根據1999年安陽市考古隊勘測情況,全村約有百分之三十的住戶居住在舊城以內,約百分之七十的戶居住在舊城以外(東側)。相傳在很久以前這裡有前後「三村」之說:南邊是邢村,北邊是李村,中間是白馬牆村,三個村落中間相互間隔不足百米,隨著人口逐漸增多,天長日久,三個村就連在了一起,後來統一稱為白馬牆村。
到了宋朝,因天災人禍,村北部的原李村址與白馬城村址因地勢低洼,大部分房屋被洪水衝沒,大部分村民四處逃散,只剩下村南(邢村址)地勢較高,沒有受到太大的洪災,所以有幾戶「邢」姓和幾戶「井」姓,還有一戶「高」姓沒有外逃。後來到了明清時代,又有「班」姓、「付」姓、「王」姓,「毛」姓、「焦」姓和「徐」姓陸續從山西、江蘇一帶遷來,使該村不斷發展壯大。
關於「白馬城」如何改為「白馬牆」?據史料記載:五代時梁太祖朱全忠因避父諱(朱城)將「白馬城」改為「白馬牆」沿用至今。
二、考古發掘情況
2009年5月初,安陽市考古隊在白馬牆村進行了為期6天的文物鑽探勘察,勘察面積約8000平方米。通過鑽探,初步發現有城牆、城門、古墓葬等遺址。該城牆在白馬牆村的西、北部,沙窩村的東部,古城面積約500000平方米。
三、二十世紀80年代前,村民在取土挖坑時曾挖出古銅鏡(年代不詳)、漢磚、漢瓦、陶灶、陶硯、陶碗、銅錢等。另還出土有唐三彩香爐、商代銅鼎、銅鐘等大量珍貴文物,其中有的因失火而燒毀,有的現已流失,有的上交縣文物主管部門。
1999年春天修圍村路時出土文物10餘件,分別是:陶壺1件、陶碗4件、陶罐1件、鐵爐1件、鐵勺1件、小瓷罐1件、小瓷碗1件(均存於縣文管所)。
四、白馬牆村現有人口1960人,耕地2100餘畝,村東有「元君廟」一處,村中有「觀世音菩薩廟」二處。相傳「元君廟」始建於唐朝,原稱「白馬廟」,因唐王李世民善騎白馬而得名。當時該廟建築面積大約6000多平方米,有上房3間,東西廂房各3間,並建有門樓和院牆,是一處氣勢恢宏的四合大院,廟裡有護廟道士10餘人,廟內常年香客不斷。到了宋朝,因黃河泛濫,寺廟連同白馬古城一起被洪水吞沒,洪水過後,廟宇蕩然無存,僅留下不足600平米的一片廢墟。
1999年,村裡修圍村路時推土機從遺址處推出「光緒十三年」石碑一尊,碑上著有「萬曆」重修此廟的碑文。還出土了「萬曆」年間的大鐘(解放初期),後來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毀,為了再現「元君廟」(白馬廟)的歷史真面目,村民們紛紛捐資數萬元在原址上修建了新的「元君廟」。村內的「觀音廟」存有乾隆39年重修(流芳碣)碑一筒;村東南有「德行碑」一筒;滑縣人民政府於2002年在遺址處設立了「白馬城遺址」標誌牌。
五、白馬牆村現有9個姓氏,分別是:井、高、付、班、邢、王、毛、焦、徐。其中「邢」、「井」、「高」三姓為老戶,但均未存有家譜。
據考證:「焦」姓在康熙元年從白道口民寨遷入,「王」姓在清乾隆年間從濬縣遷入,「付」姓於明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遷入,據「毛」姓的家譜顯示祖籍為江蘇,第九世從江蘇遷入白馬牆,但年代沒有詳細記載,「班」姓和「徐」姓均沒有家譜,遷入年代不詳。
六、民間習俗:
1、男婚女嫁:無論是古代娶親用花轎迎娶,還是現代用車迎娶,迎親隊伍進村時要從西邊進村,出村時要從東邊出村(俗稱「出東進西」)。不管男女雙方家距多遠,迎娶時不能走回頭路(即重複走)。閨女在出嫁前一天,娘家要為其包九十九個喜餃子,在上轎(車)前要吃掉數個。另外,娘家人還要為女兒烙喜燒餅九個,在娶親路上新娘要將兩個喜燒餅合在一起,咬上一口然後扔掉,其意是將災禍扔在途中。
閨女在出嫁前要先查皇曆(日曆),如果當年沒有「立春」節氣,上轎(車)前要準備一把手電筒,然後用紅布包住,在娶親途中為其「照明」。另外還要在送飯盒中放入兩棵帶根的大蔥,兩棵帶根的艾,兩頭大蒜,兩個酒盅,兩雙筷子,兩塊酵母餅。
2、家庭喜添男丁:嬰兒到外婆家住滿月時家人要為其「抹黑鼻」,從外婆家返回時外婆家人要為其「抹白鼻」,人們嬉稱是「黑狗走,白狗來」,寓意是小寶寶平安吉祥。另外家裡不管生了男孩或者女孩,家裡都要為他(她)們辦「九天」或「十二天」,期間大擺酒宴招待賓朋,相互慶賀一番,嬰兒的母親或祖母還要為其縫製「五毒裹肚」和「老虎頭鞋」等。
3、喪事:家裡老人病故後一般都在家裡設靈堂停放三日,還有的停放五日或七日(單日),兒女子孫要為故者守靈,哭靈,出殯頭一晚上要請來嗩吶班為其演奏,街坊鄰居都要手持黃紙和鞭炮前往祭奠,人人都要鞠躬或叩頭(四次)以示哀悼。出殯時長子孫要手持瓦盆或瓦片在棺木前將其摔碎,俗稱「摔老盆」,以此方式開始送故者上路。另外死者從故日起,每7天為一祭日,到七七四十九天上(俗稱盡七)。到了一年、二年、三年時,子女親屬都要到墓地祭奠,特別是三年的祭日,大都辦的要隆重一些,有的請來嗩吶班或戲班熱鬧一番,有的還大擺酒席款待賓朋相鄰(人們稱辦三年是半喜半憂)。
4、建築方面:如果某年在春節前打春(立春),翌年不許蓋堂屋(正房),人們俗稱為「瞎年」,如果有的急需建房,一般都在春節前將地基打好,過了春節接著蓋就可以了。等到新房建好後,在遷居之前,要在屋內四個牆角點上香燭,人們俗稱「謝土家」(祭「土地爺」)。
5、老人年滿66歲生日,其子女(大多是女兒)要為老人買塊兒豬肉慶賀(流傳為:六十六,割塊肉),肉的重量一般是6.6市斤。
6、該村「王」姓在每年的「祭灶」(農曆臘月二十三日)不吃餃子,原因是很早以前,因家裡窮,沒錢買肉吃不起餃子,這個習慣延續至今。
七、關於地標問題:
村東北角有一塊文物保護標牌,上書「白馬城遺址」,2002年由滑縣人民政府設立。(王景言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