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一一
提起硬漢,大家眼前浮現的便是影視劇中塑造的各路身手矯捷、飛簷走壁的英雄形象,像吳京、傑森·斯坦森都以出演硬漢而聞名。
在歷史上能稱硬漢的,首先便是忠義無雙的關二爺了。
關雲長身中毒箭、刮骨療毒,而泰然自若、面不改色,的確是鐵骨錚錚、男兒本色。
但是與他相比,也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關羽的手術,至少是華佗先生,這位當世名醫操刀完成的,也算是當時頂尖的醫療配置了。
而他的手術,是自己獨立完成的,別說藥物,甚至連手術刀都沒有,手中只有一塊破碎瓷片,讓獄卒挑著昏暗的油燈進行的。
獄卒汗流浹背、抖如篩糠,他卻聚精會神、從容不迫。
他就是號稱「大明第一硬漢」的楊繼盛。
(一)貧賤不能移
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1516年生於直隸容城。
年幼時,生得樣貌奇特,頭較長而且又圓又大,鄰居們都認為形似壽星佬。
不過壽星佬的樣貌卻並沒有給楊繼盛帶來好運。他家境貧寒、生活困頓,未滿七歲時,母親就過世了。
缺衣少食的楊繼盛連母愛都過早地失去了,父親續弦再娶,繼母並不喜歡他,讓他每天去放牛。
衣衫襤褸、形單影隻的楊繼盛便每日與牛兒為伴。每天他去放牛時,都經過村裡的私塾。看到別的小孩都在讀書寫字,放牛娃楊繼盛羨慕不已。
他跑去請求自己的哥哥,讓自己可以去私塾學習。
哥哥卻說他:你這麼小,怎麼能上學呢?
楊繼盛回答:我這麼小可以放牛,怎麼不能上學呢?
哥哥便將此事告訴了父親,父親同意楊繼盛去讀書,但條件是繼續做好放牛工作。
所以楊繼盛每天早早起床便去放牛,然後在窗戶下旁聽老師講課,就這樣堅持了六年之久。
荀子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小小年紀,便有如此堅韌之力,可以日日去旁聽,堅持數年而不怠。
正經坐在教室上課的學生都未必可以做到經年不請假、不逃學,堅持如一。
六年之後,楊繼盛終於感動父母,有機會正式進入學堂讀書。
因知讀書機會來之不易,楊繼盛廢寢忘食,更無一日懈怠。先後中了秀才和舉人,有機會進入國子監讀書。
國子監中多得是官二代、富二代的公子哥兒,不過為謀資歷而已。但是楊繼盛既沒有顯赫出身背景,也沒有過人天賦才能,卻絲毫不在意別人的鄙夷嘲笑,每日枕戈嘗膽、孜孜不倦。
在國子監的這段時間,雖有朝廷補貼,楊繼盛的生活也是異常悽苦。
他在《自書年譜》中寫道:冬自汲水,手與筒凍住,至房口呵化開,始做飯。夜嘗缺油,每讀書月下。夜無衾,腿肚常凍轉,起而繞室疾走始愈。
冬天去提水,手和桶都凍在一起,進屋後要不停呵氣化開才能做飯;
晚上沒有油點燈,只能在月下借著月色讀書;
睡覺沒有棉被,凍得腿抽筋,半夜起床在屋裡轉圈走。
這樣的生活條件,是今人無法想像體會的。
梁啓超說過,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
但在監生楊繼盛心中,這怎麼能算辛苦呢,比之當年食不果腹,餓著肚子站在窗外旁聽的日子,已經很幸福了。
只要可以讀書,可以追尋心中大義,生活的貧賤困苦對楊繼盛而言,都不值一提。
孟子說: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1547年,楊繼盛參加會試,進士及第。
(二)位卑未敢忘憂國
1550年,楊繼盛任兵部車駕司員外郎。
當時,蒙古數次舉兵入侵,侵犯明朝北部邊境。大將軍仇鸞力主重開邊境馬市,妥協退讓與蒙古議和。
楊繼盛堅決反對,仗義執言,給嘉靖上書《請罷馬市疏》,彈劾仇鸞。
誰知遭到仇鸞的打擊報復,被抓進詔獄,後貶為狄道典史。
心中有國、心中無我的楊繼盛,做人做事只問是否有益朝廷社稷、萬千黎民,絕不會瞻前顧後,衡量個人得失利害。
狄道就是現在的甘肅臨洮。地處偏遠、十分荒涼,是漢、藏、回多民族雜居之地,民風彪悍,消息閉塞,文化落後。
被貶至此,無異於發配流放。
但是楊繼盛並沒有如他的前任一般自暴自棄、渾渾噩噩,他在新的崗位上熱火朝天地幹起來。
對他而言,官位無大小,只要能為民做事即可。
貝多芬說過,卓越的人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裡百折不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信仰堅定、胸懷天下的楊繼盛,心中從無個人榮辱、一己私利,只有造福百姓、報效國家。
無論處江湖之遠,還是居廟堂之高,此志不改,此心不悔。
楊繼盛在狄道期間,粗茶淡飯、布衣陋室,卻宵衣食、夙興夜寐,把全部的精力放到為百姓謀利益上。
當地人思想禁錮、行事野蠻,不喜讀書,楊繼盛便首先從教育抓起,選址興建書院,並招募讀書者百餘人。
為解決學生的生活問題,多方籌措資金,購置學田二千餘畝。此舉開風氣之先,為當地的教育開化打開了啟蒙之門。
不僅如此,楊繼盛還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疏通河道、開發煤礦、核查戶籍,還讓妻子張氏教授當地婦人紡織技術。
孔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楊繼盛在狄道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化民心、造福鄉裡,深受當地人的愛戴,被尊稱為「楊父」。
當他調離狄道時,百姓自發相送,「送於百裡之外者千餘人」。
莊子說,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純粹一心,唯有社稷,唯有蒼生。
(三)威武不能屈
楊繼盛被貶官一年後,蒙古依然侵擾邊境,馬市也遭到破壞。
嘉靖想起楊繼盛,將他重新起用。
先是升為縣令,又改為南京戶部主事、刑部員外郎,最後為兵部武選司員外郎。
一年之內,四次升遷,坐著直升機的楊繼盛重新回到京城。
原來,楊繼盛能夠拿到兵部武選司員外郎這個肥缺,背後是權臣嚴嵩的伸出的橄欖枝。
當時嚴嵩與仇鸞因利益衝突而不睦,想到楊繼盛曾經彈劾仇鸞,便誤認為楊繼盛是朋友,所以給予高位,以示拉攏之心。
殊不知性格耿直的楊繼盛,哪裡是高官厚祿可以動搖的。
在楊繼盛心中,只有公義,沒有私利。
當時的大明王朝,朝局昏暗、民生凋敝,朝堂被嚴嵩一人把持。他依仗嘉靖崇信,結黨營私、貪汙受賄、陷害忠良、無所不為,簡直罄竹難書。
但是「嚴黨」勢大,天下人大多敢怒不敢言。
楊繼盛心中早已對嚴嵩所作所為怒不可遏,又怎會感謝他的提拔之恩與其同流合汙呢。
楊繼盛決定彈劾嚴嵩。
其好友唐順之曾勸說他:願益留意,不朽之業,終當在執事而為。
多少不忿嚴嵩所為的忠直之士,都落得被其迫害致死的下場。譬如沈煉。
楊繼盛並非不明白,此舉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也並非不知,自己是在以卵擊石。
但他心意已決,且不是一般的彈劾,是為「死劾」,以命相搏。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看似愚蠢,實則膽氣沖天,為心中大義,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世間真有這樣捨身取義的人。
雖千萬人,吾往矣。
1553年正月,楊繼盛齋戒沐浴三日後,上書嘉靖《請誅賊臣疏》,歷數嚴嵩「五奸十大罪」。
嘉靖大怒,將楊繼盛投入詔獄。
他在詔獄被廷杖一百。朋友託人給他送了一副蛇膽,為的是可以止痛。
楊繼盛卻拒絕了:椒山自有膽,何必蛇膽哉。
於是坦然受刑。
當時的詔獄為鬼魂出沒、橫行之地。
楊繼盛又沒有銀錢賄賂行刑的錦衣衛,一百廷杖下來,楊繼盛被打得骨斷筋折、血肉橫飛,腿上的肉都打沒了。
傷勢嚴重的楊繼盛被投入條件更差的牢房,蚊蟲鼠蟻、肆虐橫行,陰暗潮溼、不見天日。家人所送的藥物也被扣留。
楊繼盛的腿發炎潰爛、傷口感染、命懸一線。
為了活下去,為了堅持到最後一刻,一天深夜,楊繼盛給自己實施了手術。
沒有任何藥物輔助,沒有手術刀,他把中午吃飯的破碗打碎,取一塊瓷片為刀,牢房昏暗,他請獄卒點來一盞油燈。
瓷片並不鋒利,他一點一點地剔除腿上的腐肉,截去骨頭上的筋膜。
持燈的獄卒見慣了鬼哭狼嚎、哭爹喊娘的場面,卻從不曾見識過此等平靜淡然卻震撼人心的情景,早已經嚇得魂飛魄散、顫抖欲墜。
該是怎樣頑強的心志,才能超越人類極限,忍受如此劇痛折磨。
這樣的情景,已經不是勇氣堅韌可以詮釋的了。
奧維德說:勇敢徵服一切,它甚至能給血肉之軀增添力量。
(四)視死忽如歸
為自己實施手術的楊繼盛在獄中堅強地活了下來。
嚴嵩恨得牙痒痒,必欲除之而後快。他用盡辦法、網織罪名,要判處楊繼盛死刑,但是嘉靖一直沒有批准。
此案懸而未決,達三年之久。民意沸騰、流言紛紛、甚囂塵上,有良知的官員奔走營救,要求釋放楊繼盛。
嚴嵩鋌而走險,採取齷齪手段,在一份他人的論罪奏疏的後面私自加上了楊繼盛的名字,嘉靖並沒有詳細看奏疏,便同意處刑。
手無寸鐵,卻讓敵人懼怕至此,這才是正義的力量吧。
楊繼盛的妻子張氏給嘉靖上疏:倘因重罪,不可赦免,願即斬臣妾首,以代夫誅。
這封奏疏也被嚴嵩扣留,並未到嘉靖案上。
1555年十月初一,在中三年,早已經被折磨得面目全非、體無完膚的楊繼盛,終於等來了這一天。
他對友人說:死得其所,死有何懼?
行刑前,作詩曰: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
天王自聖明,製作高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楊繼盛昂首就義。其妻張氏自縊殉夫。
楊繼盛死後七年,嚴嵩倒臺,被沒收家產,削職還鄉。
1567年,明穆宗追贈楊繼盛太常少卿,諡號「忠愍」。
清順治帝評價楊繼盛:
朕觀明有二百七十年,忠諫之臣往往而有,至於不為強御,披膈犯顏,則無如楊繼盛。而被禍慘烈,殺身成仁者,亦無如楊繼盛。
正如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所說:
楊繼盛,即使再過五百年,這個名字仍將光耀史冊。
正所謂:
遍體鱗傷,氣衝霄漢,大義肝膽披日月,
純粹一心,雖死無懼,矢志不渝照千秋。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白銀帝國》鄭重地告訴我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金鴛鴦要做姨娘,但她與姨娘這個身份之間隔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