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宋仁宗,是大宋王朝的皇帝,關於宋仁宗的身世,歷史上杜撰頗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狸貓換太子」便是其一。
狸貓換太子純屬謠言,是歷代民間文人不斷杜撰的。有據可查的最初源頭,是出自元朝一位沒有留下名姓的文人之手。
他仿照《趙氏孤兒》創作了一部雜劇,題為《金水橋陳琳抱妝盒》,這部雜劇演繹了宋仁宗身世的故事。
抱妝盒為狸貓換太子最早版本
抱妝盒的情節是這樣的,宋真宗時期,後宮的李美人撿拾到金丸,得到聖上的寵幸,並誕下一子,就是後來的宋仁宗趙禎。
劉皇后因一直未能生育,故而心生嫉妒,密令身邊的心腹寇承御設法將此子弄死,扔到金水橋下去。
就在這個嬰兒命懸一線之際,寇承御看到嬰兒被一層紅光紫霧籠罩,驚駭之餘更是於心不忍,便與太監陳琳的商議,將嬰兒藏到妝盒裡,交給八賢王趙德芳收養。
十年之後,八賢王帶著這個孩子入宮面聖,剛說出「李美」兩個字,便被做賊心虛的劉皇后覺察。
劉皇后心存疑慮,嚴刑逼問寇承御,寇承御不肯出賣自己的良心,索性觸階而亡。又過十年,始終沒有子嗣的宋真宗駕崩了,這個孩子便以八賢王十二子的身份,繼承了皇位,就是宋仁宗。
直到此時,太監陳琳才將真相和盤託出。宋仁宗查明實情,與生母相認,奉她為純聖皇太后。顧忌到先帝的顏面,宋仁宗並沒有追究劉皇后暗殺皇子的責任。
從故事情節來看,這部雜劇與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相似,就連將嬰兒藏入箱盒的辦法都是如出一轍。
《趙氏孤兒》裡攜藥箱逃亡的程嬰是為了「存趙」,《抱妝盒》裡的陳琳藏匿嬰兒則是為了「救宋」。二者合二為一,正是維繫著宋朝 「存趙救宋」的情結。
包青天包拯獲得了戲份
到了明朝時期,元代雜劇中頻出的包公包青天,被民間文人杜撰到了這一歷史中。包青天包拯也獲得了戲份。
在當時的改編作品中,對這個傳奇故事的演變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是一部題為《新刊全相說唱足本仁宗認母傳》的彈詞。
從題目可以看出,這是一部供民間藝人說唱的劇本。與過往的演繹不同,包公在這部劇中成了核心人物。
而《抱妝盒》裡的八賢王、太監陳琳、宮女寇承御都被刪掉了,故事的基本情節也與《抱妝盒》截然不同。
在《仁宗認母傳》中,李妃產下皇子的同時,劉皇后也產下一個公主,名叫郭槐的太監暗中將兩個嬰兒調了包。
李妃遭到劉皇后的陷害,幽居於冷宮,後來流落到桑林鎮,不幸雙目失明。正是在這個桑林鎮,李妃偶遇鐵面無私的包公,陳訴自己的冤情。
包公善察明斷,經過三審郭槐,終於揭開了這樁陳年舊案的真相,並促成李妃、宋仁宗母子相認。
劉皇后原本要被處死,但李妃於心不忍,出面為這個昔年的夙敵求情,與她一笑泯恩仇。
狸貓換太子謠言初成
大約道光年間,在民間文人李雨堂創作的《萬花樓演義》中,出現了「狸貓換太子」的情節設定。
在《萬花樓演義》中,陳琳、寇承御、八賢王這幾個一度消失的人物得以回歸,故事的基本脈絡是這樣的。
在宋真宗親徵契丹期間,李妃產下皇子,劉皇后在同一天生下公主,卻對外謊稱生的是皇子。
幾個月之後,劉皇后盛情邀請李妃前往昭陽宮遊玩,趁著這個空當,太監郭槐受劉皇后的暗中指使,用一隻死狸貓調了包。
當晚,劉皇后命宮女寇承御將郭槐抱回來的皇子扔到金水池溺死。寇承御於心不忍,與到此採摘鮮花的太監陳琳商議一番之後,將皇子裝到花盒中,由陳琳帶出宮去,交給八王收養。
後來,包公在陳橋偶遇逃出皇宮、雙目失明的李妃,經過一番縝密的調查,終於將真相大白於天下。最終,李妃回到宮中,雙目復明,郭槐被處死,劉皇后則以三尺紅綾畏罪自縊。
《萬花樓演義》出爐之後,一位名叫石玉昆的說書藝人雜糅《龍圖公案》和《萬花樓演義》,編創出了題為《龍圖耳錄》的說唱本。
至光緒年間,石玉昆以《龍圖耳錄》為藍本創作的長篇公案小說——《三俠五義》問世刊印,前19回講述的便是「狸貓換太子」。
就故事情節而言,石玉昆的這部小說改編不大,但《萬花樓演義》裡的那隻死狸貓,在《三俠五義》裡被剝掉了皮毛,驚悚之感頓時躍然紙上。
至此,「狸貓換太子」的傳奇故事完全定型,並經過多種曲藝劇目的演繹而家喻戶曉、長盛不衰。
從《抱妝盒》到《三俠五義》,「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本身已經很傳奇,演變的過程則又是一部傳奇了。
不過,這樁傳奇故事誕生之初,便與真實的歷史情節大相逕庭了,而且到後來越創作越是離譜。
歷史上宋仁宗的真實身世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雖然離奇而荒誕,但至少有一點是符合史實的:宋仁宗趙禎,確實是劉娥從他的生母那裡抱過來,並據為己有的。
宋仁宗的生母姓李,但她得到宋真宗臨幸的時候,既不是美人,更不是妃嬪,直至誕下趙禎,她也僅僅是一個沒有名分的御侍宮女。
根據《宋史》的記載,李氏初入宮中的時候,身份是服侍在劉娥身邊的宮女,因為「壯重寡言」,引起了宋真宗的注意。
雖說李氏姿色平平,在這深宮大內毫不起眼,但她頗有心計,自然不會錯過這個大好時機。
李氏煞有介事地瞎編說,自己昨天晚上做了一個離奇的夢,夢見一位身披羽衣的仙士從空中落下,並表明「來為汝子」之意。
不得不承認,這個地位低微的李氏還真是不簡單,看似無心的一句話,竟點中了宋真宗的兩處「死穴」。
第一,宋真宗這個人特別迷信,就吃天人感應、祥瑞異象這一套,後來熱衷於什麼「天書」,朝野被搞得烏煙瘴氣。
第二,到目前為止,宋真宗膝下的五位皇子,竟然沒有一個能存活下來,這也成了他難以釋懷的一塊心病。
如今聽李氏這麼一說,宋真宗頓時來了精神頭,當天晚上便與李氏同床共枕。正是這一夜的露水激情,便讓姿色平平的李氏懷了龍種。
大中祥符三年四月,洪亮的啼哭聲響徹深宮大內,李氏不負宋真宗所望,順利誕下一名皇子,初名趙受益,也就是後來的宋仁宗趙禎。
得知自己終於有了新的子嗣,宋真宗的欣喜可想而知,即便是與大臣議事,他也難以掩飾內心的喜悅之情。
皇子剛剛出世,便被她的主子劉娥抱走收養,與另一位妃嬪楊婉儀共同照料。從此,李氏與自己的親生兒子骨肉分離、形同陌路。
以今天的視角來看,劉娥奪人之子,顯然很不地道,甚至可以說是惡毒,但別忘了,就當時的倫理制度而言,或許不那麼合情,卻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
第一,李氏的身份低微,僅僅是劉娥身邊的一名御侍宮女,沒有名分,更沒什麼地位,別說兒子了,就連她自己這個人,作為主子的劉娥都是有權力處置的。
第二,李氏姿色平平,當初能引起宋真宗的注意,不過是臨時的興趣而已。宋真宗一時無心插柳,結下期盼已久的碩果。
從李氏的名下奪走皇子,宋真宗是知情的,而且非常贊成。對此,李氏的內心雖然不太情願,但也無可奈何,並沒有半句怨言和異樣之舉。
第三,劉娥對待李氏,並不像民間文人編撰的傳奇故事那麼惡毒,既沒有刻意壓制,更沒有伺機陷害,一切都是風平浪靜。
宋真宗依然寵幸劉娥,但並沒有從此將李氏淡忘。後來,李氏為宋真宗產下一女,並加封為才人,躋身第五等妃嬪,此後又晉升為第二等的婉儀。
第四,如果當初呱呱墜地的皇子沒有被劉娥抱走,而是由他的生母李氏撫養,很難說是否還會有後來的宋仁宗趙禎。
畢竟宋真宗先前的五位皇子,沒有一人存活,李氏後來產下的女兒也不幸夭亡。劉娥將他收養為己子,日常照料得不可謂不細緻。
對此,宋真宗頗感欣慰,時常念叨說:「皇后所行,造次不違規矩,朕無憂也。」還有貼身看護皇子的楊婉儀,對這個寄託著王朝未來的小生命也是關懷備至。
在年幼的小皇子眼裡,動輒用禮法約束他的劉娥如同嚴父,楊婉儀則如慈母,雖然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世,但他確實得到了雙倍的關愛與呵護。
文/閱史明心
圖/網絡
參考資料/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