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者,天地閉藏,水冰地坼。此時,自然界陰盛陽衰,萬物蟄伏,生機潛藏,以待來春。人的養生也要著眼於「藏」,即天人合一。不論是民間俗稱的「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還是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都表明冬天不「養藏」,對身體健康不利。那麼,冬藏到底藏的是什麼呢?今天孟奇鵬小兒推拿為您詳細解答。
1
藏身體,保溫暖
冬季溫度過低,容易消耗陽氣,導致經絡不暢,引起身體不適甚至發生疾病。中醫認為,冬天應祛寒保暖,護藏陽氣,尤其是以下5個部位。
01
腳
腳是身體陽經的末尾、陰經的開頭,是人體陰氣最重的地方,所以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受寒。若受到外部寒氣侵襲,腳部的血液就會淤積,導致循環不暢,進而引起感冒、發燒等疾病。
02
頸
頸部受涼,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狀的感冒,向上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因此,很多人一換季就咳嗽、咽炎復發,主要根結就在頸部。
03
膝
由於膝關節周圍的末梢神經對溫度和氣壓變化特別敏感,受涼後,會導致周圍的血液循環變差,出現紅腫、疼痛等症狀,進而引發關節炎。
04
肩膀
秋冬只要一露出肩膀,就會感覺很冷,甚至又疼又酸。所以冬天要注意保持肩部暖和,睡覺時也不要露出肩膀。
05
腹部
腹部受涼容易引起胃、腹部不適,甚至疼痛。晚上睡覺要蓋好被子,不要露出腹部,一旦受涼,輕則腹瀉腹痛,重則引起腸炎。
2
藏肝腎,護陽氣
腎為先天之本,屬水;肝屬木,水生木,冬天養好腎,春天肝的生發功能就會得到滋養,才有生發之力。藏肝腎,要做到以下幾點:
01
早睡晚起,順應天時
《黃帝內經》記載,「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才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02
少喝酒
《黃帝內經·素問》記載,過度飲酒使人「半百而衰」,冬季寒冷,本易感染風寒之邪,更要少喝酒,每天以半兩為限,但也要因人而異。
03
適度運動
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冬季氣溫低,但也不能一味「避寒」,適度運動,生發自身陽氣,可以暖身抗寒,是「主動避寒」。需要注意的是,冬季晨練不要太早,最好等到陽光出來再晨練,運動強度也不宜太大,微微發熱即可。
3
藏能量,打基底
中國歷來有「冬補」的習俗,「冬季補一補,來春打老虎」。冬季應當少食鹹,多吃點苦味的食物,少食生冷,並食用一些較清淡溫和且能扶助正氣、補益元氣的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食補應該因人、因地而異,適可而止。總的來講,健康食補應注意均衡飲食,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礦物質、低脂肪的食物為佳,如雞蛋、牛奶、瘦肉、魚、蝦、豆漿、龍眼、大棗等,還應多喝熱湯,以滋補臟腑,增進食慾,祛寒保暖。
4
藏情緒,調情志
冬季主藏,情志上也要潛藏,不要輕易動肝火,防止情緒波動過大,影響體內環境的穩定,使人體臟腑功能失常,甚至損傷機體陰陽、精血等。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就是說,亂看亂聽會使耳目過度使用,耗傷神氣。因此,調理情致,改善情緒,首先要抑目靜耳。目清耳靜,能減少外界對神氣的不良刺激,則「神氣內守而心不勞」。
第二,精神內守。有意識地鍛鍊、控制、調節自己的思維活動及心理狀態,使它與外界因素保持平衡。內心安定,精神守持於內,外邪就沒有侵入的契機,病痛自然就不會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